书城励志中华神童故事(二)
19521100000004

第4章 曹植的故事

曹植,字子建,出生于公元192年,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初封平原侯,后迁临淄侯。由于他才华出众,曹操很喜欢他,数次想立他为王太子(曹操时称魏王)。文帝曹丕篡汉称帝后,立曹植为鄄城王,明帝时改封陈王。

一提起曹植,人们便会想起他七步成诗的故事。曹植自幼聪明伶俐,博学多才,当时已在天下名士中很有影响。后代更有一种说法:“天下的才学有十斗,曹植一个人便占了八斗。”这种评价虽说有些夸张,但他的才气确实使许多人倾倒。本文辑其三则,供朋友们欣赏。

一、远和近的变化

一年中秋节的晚上,曹操带领妻子儿女在后花园中饮酒赏月。他的几个儿子知道父王最喜欢即席作诗吟赋,便你一首我一首地作了起来。平时,要说起诗的才分,那是要数曹植最高了。然而今天,曹植却没有作诗的兴致,只是一味地称赞哥哥和弟弟们的诗。曹丕说:“三弟,平时最受父王称赞的,是你作的诗,为什么今日月色这么好,你不来一首呢?该不是你瞧不起我们吧?”

曹植说:“不是的,我也想作,只是一些好题目都让你们抢去了,我还作什么呢?这样吧,今日大家都这么高兴,就请父王出个上联我对下联吧!”

众兄弟一听,都表示赞同,可是曹操却说:“你想以联对夺魁呀,今天别想了。我给你提出一个问题,看你能否回答。”

曹植说:“那就请父王出题吧!”

曹操一抬头,望着空中一轮圆月,突然问曹植说:“你说月亮和外国相比,谁远?谁近?”

众兄弟怎么也没想到父王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都觉得太好回答了。稍有一点自然科学知识的人,也会回答:月亮远,外国近。

不料曹植想了想却说:“月亮近,外国远。”

众人都被曹植的回答惊呆了。

曹操又问:“根据是什么?”

曹植不慌不忙地说:“月亮,我们抬头就能看见,所以说它近。外国我们现在看不到,所以说它远。”

曹操听了,很高兴,称赞他回答的很有道理。但是,曹丕和其他几个兄弟听了,却迷惑不解。然而,父王已经表态了,谁还敢说不对呢?

第二年中秋,正好有几个外国朋友前来拜访曹操。曹操为了对友人表示诚挚的欢迎,特在后花园设宴招待。席间,外国友人都知曹操和他的儿子们作诗有名,便提出要欣赏曹氏父子即席作诗的才华。

曹操想了想说:“即席吟诗,是我中华儿女的特长,何足为奇?我今却想出个题目,以使我们中外朋友共展才华,岂不更加别具风采?”

几个外国朋友当即表态说:“如此也好,但不知魏王要出个什么题目?”

其实,几个外国朋友要曹氏父子即席吟诗,是想投其所好,以取得曹操的欢心,而曹操呢,是想趁此机会,进一步展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以使外国人更加佩服中国人。对于题目,他已胸有成竹,仍出去年中秋节时的那个题目,如果他们回答的还不如一个中国小孩,岂不是更加服气了么?

想到这里,曹操微笑着对几个外国朋友说:“贵国和月亮相比,哪个离我们远,哪个离我们近?”

几个外国朋友有说月亮远的,也有说他们的国家远的,各持己见,相持不下。

过了一会儿,曹操又对他们说:“各位别争了,现在听听我三儿子回答好吗?”

几个外国人早就听说曹植智慧过人,今日也很想一观风采,遂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

曹植很明白父王的心思,知道他是想让自己在外国人面前露一手,于是他很有礼貌地对他们说:“以我的看法,是贵国近,月亮远。”

曹操一听,心中大惊,很生气地对曹植说:“同样一个月亮,去年中秋节你说月亮近,外国远,怎么今日又说外国近,月亮远了?”

曹植解释说:“去年和今年不同。这是因为,去年月亮能看见,而外国看不见,所以说外国远,月亮近。今日呢,就月亮而言,虽然抬头就能看见,但是它只可望,而不可即;外国呢,去年和我们既没有来往,也看不见,岂不是远么?今年就不同了,外国和我们不但有来往,而且还有思想的交流,这不是近了么?”

客人们听了,没有不夸曹植聪明的。

二、鹿死谁手

曹操自从把汉献帝迎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开始策划南征北战统一天下的大业。在这过程中,他常常利用各种时机,考察选拔将才,为他在统一大业中效力。

有一年的中秋节,天高云淡,气候温和。曹操为与众将士过一个愉快的节日,便在这天一早,带领儿子曹丕、曹植和五位将领,去狩猎场打猎。

所谓狩猎场,是当时封建统治者为了游乐,在生活着各种动物的山林中,圈出一块场地,规定每年中秋之后,皇亲国戚及三公大臣,都可随皇帝到这里行猎,而平民百姓皆不准人内。

曹操来到狩猎场,对众人说:“本王今日高兴,诸将士射猎,不仅所得猎物全部归射者所有,而且对射猎最多者重赏!”众将士一听,无不跃跃欲试。特别是那五位将军,其中有都尉许褚、司金中郎将王修、振威将军孙观、中军校尉史涣、典农中郎将任峻,更想乘机露上一手,以讨魏王欢心。恰在这时,一只梅花鹿从树林中穿出,向正西山中飞奔而去。在其他将士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五位将军箭已离弦,“嗖嗖”射出,只见那鹿一声哀鸣,便倒在了地上。

众人正欲呼啸而上,去取那鹿,曹操突然一声令下,众皆立于原地,无一再敢前往。然后,曹操大声对众将士说:“诸位将士听清,今日出猎,旗开得胜,可喜可贺。但是,五位将军射出五箭,谁能说出那鹿身中几箭?射中何处?”

众人听了,纷纷猜测。有说中两箭的,有说中三箭的,还有说中五箭的。但对射中哪个部位,却无人敢断定。

曹操见众说纷纭,即令暂止,回头问世子曹丕说:“你有何看法?”

曹丕说:“我想可能只中一箭,至于射中哪个部位,也是一时难于断言。”

曹操又问三儿子曹植:“你的意见呢?”

曹植说:“我看虽有五箭射出,而只有一箭射中,且这一箭只有射中咽喉,才可立时而毙。”

曹操笑了笑说:“好,那鹿如只中一箭,我就封箭主为‘神射手’,如中一箭以上,凡中者都予重赏!”

曹操说完,立即派出两个人前去验箭取鹿。那两人将鹿取回后,大声笑着说:“三公子说对了,只中一箭,正中咽喉!”

众将士顿时欢呼起来,无不称赞曹植才智过人,只有曹丕沉默不语。

曹操接过箭来一看,又对众人说:“五箭齐发,只中一箭,诸位猜猜看,射这一箭的是哪位将军?”

有的说是孙将军射中的,也有的说是王将军射中的,还有的说是任将军射中的。

曹操又问五位将军:“你们自己说是谁射中的?”

任将军说:“我看是孙将军射中的。”

王将军说:“我猜是孙将军或许将军射中的。”

史将军说:“我以为是许将军射中的。”

孙将军说:“是我射中的。”

许将军说:“反正我没有射中。”

曹操笑着对曹丕道:“他们五人中有三人说对了,其中包括王将军,你能断定是谁射中的么?”

曹丕正为自己的才智不如曹植而烦恼,故五位将军说的什么,他根本没有听到,又怎么能根据五位将军的意见去断定呢?见父亲问他,只好无奈地摇了摇头。

曹操明白曹丕此时的心情,不由得狠狠瞪了他一眼,又转向曹植说:“你的意见呢?”

曹植说:“这神射手是非孙将军莫属了。”

曹操高兴地说:“植儿说对了。我现在宣布,封孙将军为‘神射手’,赏一万万钱!”

众人对曹植的回答仍没反应过来,遂问曹植说:“三公子根据什么断定是孙将军射中的?”

曹植说:“其实,我父王已经说出是谁射中的,只是诸位没注意分析罢了。第一,五位将军用的箭,都是他们各人的箭,箭上有名字,所以我父王一看就知道是谁射的;第二,父王说五位将军中有三人说对了,那么这三位必然都提到了射中者的名字,而只有孙将军被三位提到了,其中包括他自己;第三,父王又说其中包括王将军的意见是对的,王将军提到了孙将军和许将军两个人,而许将军又把自己排除了,这不更清楚地说明是孙将军射中的了么?”

众人听了,对曹植的才智越发敬佩。

三、诗文惊父

前文在介绍曹操时已经指出,曹操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军,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即使行军作战,稍有闲暇,便吟诗作文,常常通宵达旦。他曾以赏重金为孔融收集遗散了的文章;也曾派遣使者,带着金、璧、布帛和大量贵重物品去匈奴,赎回流落十二年的女文豪蔡文姬。正是由于曹操如此擅长文学、重视文学,故海内文人学士纷纷来归,以邺城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学团体。

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曹植从呀呀学语起,就开始学诗诵文。加之曹植本身天资过人,聪明好学,史载其十余岁时,不仅已经诵读了数十万字的诗论及辞赋,而且写出了大量的诗歌和各种体裁的文章。在邺城除“建安七子”外,还有杨修、吴质、丁仪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和文人,很令曹植羡慕。所以,曹植每有得意之作,都主动地拿给他们看,并虚心地请他们帮助修改指点。这些诗人和文人看了曹植的诗文,感到不仅词采华美,而且情真意切,无不为他的智慧和才华拍手叫绝。

曹操由于经常在外征战,很少了解三儿子曹植的学习情况,所以每次听到别人称赞曹植的智慧和才华时,总是半信半疑。这一日,曹操外出征战回到邺城,又听到有人称赞曹植,便把曹植叫来说:“不少人都在称赞你的诗文写得好,去拿些来让我瞧瞧!”

曹植知道父亲的文学造诣深厚,要求也甚严格,便立即挑选了一批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拿去给他。曹操看了之后,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曹植年只十二三岁,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文么?说不定是抄袭来的吧?

想到这里,曹操便将曹植叫来,故意动怒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学会撒谎了?快快说来,你这些文章,是不是别人替你作的?是谁替你作的?快快如实说来!”

曹植笑着说:“父王说哪里的话,儿子作文赋诗,向来是有感所思而就,怎么会找人替作呢?即使作品能替,文中所表达的感情能替么?放心吧,这些都是孩儿的作品,父亲如不相信,可当面测试嘛!”

曹操见曹植回答得如此坦然自若,也就深信不疑,越发从内心喜欢曹植的才华,并有意让他将来做接班人。

公元210年冬,铜雀台(曹操所筑三台之一,其他两台是金虎台、冰井台)落成,曹操登台设宴,大会群臣。为了活跃宴会的气氛,他让武将当场比武,文官即席赋诗,各显其才。他的几个儿子以为今日父王不会点他们的将,便放量豪饮。不料,在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曹操突然对他们说:“我现令你们几个,以台为题,各作一赋,为台增辉。”当曹丕等人毫无思想准备,闻言正在冥思苦想的时候,曹植却一挥而就,交上了第一篇《铜雀台赋》。

曹操看后,感到曹植所作《铜雀台赋》,不但构思精巧高人一筹,更以词美句绝而使他的几位兄弟望尘莫及。从此,曹操对曹植更是另眼相看了。

此时,曹植年只十七岁。

由于曹植才华出众,曹操曾多次流露出让他做太子的意思。但是后来,又逐渐感到,曹植虽有才华,但常感情冲动,喝酒误事,而且很少关心国家政治。与其相比,曹丕却性格内向,城府深沉。他文才虽不如曹植,但对政事时刻关心,而且谨慎持重,可委以重任。

所以,在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前留下遗言,让曹丕接替了他的位置。曹丕当了魏王后,因嫉妒曹植的才能,想杀掉曹植,才逼出了曹植的力作七步诗《煮豆燃萁》。诗中云: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被诗中的情意所感动,动了恻隐之心,方给了曹植一条生路,封其为东阿王,却禁止他再回京师。曹植为东阿王后,不久又改封陈王,曾多次请求任用,终未如愿,于公元232年忧郁而死。因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