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
19520500000031

第31章 佛与做人(3)

达摩说:“好了!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意思是说,连心都不在,还有什么安宁、不安宁的问题呢?

达摩祖师给他的是诘问。禅师往往不作正面的解答,而是把问题转过来还给他,要他自己找答案。这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回应。如果顺着人的心给它说明解释分析,心会越来越乱,想得越来越多,离开智慧越来越远。因此达摩要慧可把心找来,实际上没有心这个东西,那只是一个个念头的起伏。前念灭,后念起;后念起,前念灭,念头不断起灭;如果很认真地找自己的心,在寻找的当下,霎时扣住烦恼起伏波动的心,这个心竟然不见了,剩下的是平静的、安定的,甚至没有念头的一种经验,一种平常心。如果试着找自己的心,一定越找越多,边找边想,念头纷飞。当不再想时,这也是念头,因为在想自己的心有没有在动,这当然是念头。为什么慧可做得到呢?因为他已经修行很久,遇到达摩一句话打回来,把他的妄想、分别、烦恼、执着的念头打得粉碎,终于发现心了不可得;无心可安,才叫安心。在马祖道一禅师那里,他认为:“此心之法,各自有之。”,“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以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在这里,马祖所说的“自性”,他在继承六祖“自性本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道不假修,但莫污染”、“平常心是道”之说。

常言道:“境由心造”,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万境由心,成佛亦由心,不过,成佛的心是真心,也就是平常心。《金刚经》中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无所住的心就像太空一样,洞彻明朗,无遮无碍,则无往而不乐。吃饭睡觉,虽是平常生活小事,但是其中大有道理。

一位名叫有源的律师曾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他回答:“用功。”

“喔,果然用功,只不知和尚以什么秘密法门用功?”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吃饱睡好赛神仙!”

“啊!吃饭睡觉!这等事谁人不会,哪个不晓?和尚这种用功,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大大的不同!大大的不同!”

“如何不同?”

“一般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需索,欲望横陈,嫌肥拣瘦尽挑剔,不能舒舒服服坐下来吃一顿饭;睡觉时不肯睡,又常胡思乱想,千般计较,身心坦荡不得,八万四千烦恼放下不得,哪能安安逸逸的睡觉?老僧自是不同!”

“喔,如何不同?”

“云在青天不留影,雁过水潭无爪痕。老僧肉身吃饭睡觉,心也在高旷无边的太虚休憩,一身两境,都无沾无滞,岂是世人身心缠缠缚缚,万景纷陈交错可比?”

好一个平常心!好一个不平常的修持!连吃饭睡觉都能浑若无事,心里还有什么牵挂?心里还有什么欲望烦恼?布袋和尚云:“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人生之旅原本是可以无牵无挂潇洒地走一回的。

修行到心无挂碍,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悚残禅师的一首倡导随缘自适的歌,可谓是生命自在的真味体验: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钝,本体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身披一破衲,脚着娘生汉,多言复多语,由来反相误,若欲渡众生,无过且自渡……本自圆成,不劳机杼,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石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只有发平常心,行平常事,不染不着,“山高不碍云飞。竹密不妨水过”,这样。你才能理解生命自在的真味。

平常心,就是佛,就是道,就是菩提,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心。凡事能够担得起,放得下。这就是平常心。古人有诗曰:“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无门慧开禅师也有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其实,有这种心境过日子的是开悟的人,未开悟的人大概没办法。对后者而言,春天的百花,秋天的月亮是不错,夏有凉风,冬有雪景也很好。可是春天除了百花也有荆棘和毒蛇,秋天除了明月也有落叶和枯藤。夏天有酷日肆虐、蚊虫扰人,凉风虽好,吹不走这些烦恼,冬天有凛风裂肤、寒冰堕指,雪景虽美,掩不住这些缺憾。在未开悟者的眼中,一年四季的坏处可多着呢!无门慧开禅师却叫人往好处想、向好处看,心境就会改变。如果往坏处看、往没有办法的方向看,则是自寻末路、自讨没趣、自掘坟墓。春天不一定处处是花,但要看有花的地方,孕育百花怒放的心境。秋天虽然萧瑟,不妨培养如明月一般皎洁的胸怀,心中自然安闲。夏天即使什么都不好,但是若以体会凉风的自在,心静自然凉。冬天虽冷,晶莹纯洁的雪景却值得欣赏,苦闷会变成愉快。要做到用平常心去应对一切,首先要有好的心境,要舍弃今天是好日子或坏日子的观念。吉川英治说:“晴天时,则爱晴;雨天时,则爱雨;有乐趣时,则快乐,没乐趣时,也快乐。”我们只要心中不比较,不分别,以知足心和平常心生活,就是“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无奈,我还总是拘泥于自己的私心,做浪费心智的事,为闲事所束缚。

无门慧开禅师这首偈子表达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若无闲事挂心头,一年四季各不同的天气都各有各的好,全是佛性千变万化的游戏,悟道者一概笑而纳之。难就难在“若无闲事挂心头”不是口头说说即得,而是必须痛下功夫才能到达的境界。无门慧开评道“赵州纵浇悟去,更参三十年始得。”虽然赵州明白平常心是道,却也花了三十年的实践功夫,才达到知行合一、理事圆融的境界!

平常心是道最早是马祖道一提出来的。从南泉普愿传到赵州从谂手上。更是发扬光大,成为他独特的宗风。所以,学人向赵州从谂问道时,他常常就顺手从眼前的平常事物拈来回答,举几个着名的公案:

僧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赵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也”。赵州云:“洗钵去!”其僧忽然有省悟。

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赵州云:“老僧在青州,作的一领布衫重七斤。”

其他像“吃茶去”、“大道通长安”都是脍炙人口的禅语。

年轻的赵州问南泉:“什么是道?”

“平常心是道。”

“除了平常心以外,是不是还有更高层次的境界呢?”赵州的眼光十分悠邈,望了什么邃密的所在:“佛法无边,总有更殊胜的道心,更直捷的方向吧?”

“佛法,是千古人的,千古流光的,不是自己的,不能把住,不要憎爱。如果心中还有什么方向,就会顾了前面,忘了后面,有了那边,没有这边。”南泉的眼神温煦起来:“执着一个方向或方式,就是偏颇,就是执迷。所谓的全面,所谓的多义,所谓的一解,都是被扭曲了的东西,怎会是圆融的道呢?”

赵州望着远山缭绕的白云,又问:“如果佛法没有一个方向,没有一个指示境界的路标,四顾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

“你把‘道’当成一种东西了。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你如果想真正见到道,要从心内悟解、领略。”南泉闭上眼睛,声音既轻且小,几近无声了:“道,如同太虚,是廓然无边的太空,没有方向与路线,处处在,时时在。你以为‘道’是有界限的吗?”

这是《景德传灯录》中的话,是说生活中到处都是道,心中放舍,不必追求,无所趋向,一切顺应自然,道时刻在你的身边。

慧南禅师认为“道”是一种恒常不变的存在,“古之天地日月,犹今之天地日月;古之万物性情,犹今之万物性情。天地日月固无易也,万物性情固无变化,道何为而独变乎?”

“道远乎,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休之即神……道之与圣,总在归宗杖头上。汝等诸人,何识取?”“道如山,愈升而愈高,愈行而愈远。学者卑浅,尽其力而止身。惟有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

慧南禅师看来,“拟心即差,动念而乖,不拟不动,土木无殊。”只有这样,凡心不动,随处作主。

马祖道一在一次示众时说:“道不假修,但莫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下会其道,平常心是道。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大师在这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旨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马祖道一大师“道不假修,但莫污染”之论,进而强调“禅不假学,贵在息心。心息,故心心无虑;无修,故步步道场;无虑,则无三界可出;不修,则无菩提可求。”

禅宗提出“平常心是道”,倡导一种平易闲适的处世态度。人生的最高境界并不在于功成名就,而在于悠然地品味流逝的或正在流逝的看似寻常而实不寻常的生活片段。比起对是非成败的热衷来,摆脱了竞争的小品式的追求是更能提高人的尊严和生命意识的。

人若保持平常心、自然态,就要不过分计较输赢,就要有对胜负之外的人生意味的欣赏和领略。一些人在生活中千般计较,陷在利害得失的算度中不能自拔。多一点平常心,小一点胜负心。春来,捧一树绿叶春去,还一身自在。不去追逐什么,也就没有了忧伤和苦恼。天地间,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谁家无明月清风?平常心人人皆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希望人们永远保留着平常心。这样,也许你对生活的感觉就会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