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
19520500000024

第24章 佛与修身(1)

一、正确的金钱观

在人类生活中,无可否认金钱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养老哺幼都需要金钱。金钱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方便和快乐。但是,假如把金钱作为生活的目的,那又是十分愚蠢的。那些穷其一生积聚财富的人,到头来财富就像是沙漠中的金字塔,所保存的只是尘土和糟粕。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他所能享受到的东西总是有限的。俗话说:“家有千顷良田,只睡五尺高床。”即使富到像古代帝王“凤楼龙阁连霄汉,玉树琼枝做烟罗”的地步,晚上也还是非躺下不可,不能一日二十四小时地吃喝玩乐,睡时也不需要同时占有两张床。况且“人生七十古来稀”,至多也就活到一百多岁,没有人能够成为这个尘世的永久住户,大家都是过路旅客。人死去的时候,再多的金钱财富也要让给别人。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地占有一两黄金、一栋房子或者一片田地。

在那种物质万能、金钱第一的社会里,人们一天到晚为金钱疲于奔命。在追求财富的那一阵子狂热中也许会觉得很有乐趣。可是等到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回头看看,就会发现当初曾经给人带来的全是没有生命的东西。追求金钱财富的人,在财富到手以后仍然能从财富中找到乐趣的人恐怕很少。相反,它有时候还会给人带来麻烦与灾祸。佛教说金钱是“五共”之物,会遭遇到水浸、火烧、贼偷、子败、官没。得来辛苦,失去忧愁。为了保住金钱财富便终日提心吊胆。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说,印度有个婆罗门家庭出身的和尚有一次在森林里碰到一队商人。天黑以后,商队在林间扎营过宿。和尚就在附近徘徊踱步。半夜里来了一伙强盗想抢劫商队,却发现了有人在营外踱步。他们怕商队有备,不敢轻举妄动。一直等到天亮,和尚始终没有休息。强盗因无机可乘,只好气愤地大骂一阵跑了。正在营里睡觉的商人被骂声惊醒,赶忙跑出来看,只见一伙强盗手持枪棒往山上跑去,营外惟有一个和尚站在那里。商人惊恐地走过去问道:“大师!您看到强盗了吗?”

“是的,我早就看到了。”和尚回答说。“大师,”商人又问:“那么多的强盗,你独自一人怎么不怕?”

和尚不慌不忙,心平气和地说:“各位!见强盗而害怕的是有钱人。我是一个出家人,身无分文,有什么可怕的?强盗要的是金钱财宝,我既然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无论在深山或是密林里都不会起恐惧心。”

和尚的话使商人们很感动。想不到为不实在的金钱大家肯舍命去取得,而真实的自由自在的平安生活,大家反而视若无睹。把无常的金钱带在身边实在是一种拖累。金钱的拖累,不但在于要为保住它而费尽心计,而且对金钱的欲望一旦失控,欲火燃烧,就会像飞蛾扑火般地自取灭亡。《四十二章经》上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有些人财迷心窍,为了金钱而失去理智,失去人性,贪污受贿,偷盗抢劫,甚至谋财害命。结果不但得不到幸福的生活,反而弄到身败名裂,触犯法网,被送进监狱,甚至被判处死刑。从这个意义上说,金钱像毒蛇。只有能把金钱看破的人,才能真正保持人性。

《八大人觉经》上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世人无不希望自由自在地生活,但过分看重金钱财富,心就不能自由发挥,以致不能动弹。若要自由地生活,就一定要远离对金钱的贪欲。就像那个云游四海的和尚,天地悠悠,了无牵挂的人生,才算得上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些为金钱疲于奔命的人,生活就好像战场,成天生活于不安之中。为了驱除不安,不得不从早到晚动脑筋对付别人。结果虽然家财万贯,可是他们的内心没有一丝温情,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哀怨和寂寞的情绪汹涌而来,挡也挡不住。表面看来,他们好像很幸福,殊不知其实他们是飘泊在苦海之中。可见,金钱并不是决定人们幸福的惟一因素,人生还有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它们是金钱买不到的。比如,金钱买不到真诚的友谊,因为友谊一定要争取才能获得。

金钱买不到纯洁的心灵,因为纯洁的心灵要有正直的行为。金钱买不到健康人的容光焕发,因为健康的秘诀在于正常的生活。金钱买不到幸福,因为幸福纯然是一种心境,一个人住在茅房里,可以像住在高楼大厦里一样快乐。金钱买不到日落、鸟啼和林间风声的美景。因为这些正如同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一样,是不用花钱买的。金钱买不到内心的平安,因为内心的平安是由于积极的人生观而来。金钱买下到高尚的品格,因为品格要靠我们日积月累地自觉培养……

在这些金钱买不到的东西中,许多都是人生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经常检点一下,这些东西有没有失落。

1.富贵如浮云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是有政治野心的人,妄想征服世界,结果却落得可悲的下场。那些企图腰缠万贯,富甲天下的商人,如果不以正途谋求,就会像利用职权、或以不法手段图利的法官、刑警们一样地后悔莫及。

禅语云:“无位之僧人”他们生活的目的并不是为获得地位、头衔,因为一旦失去了这些,僧人与常人并无二致。

木兴道师说:“我一辈子都想成功。”又说:“人生的幸福不在财富,因为即使生长在富家,也只不过是钱的保管者罢了。而陆军上将之荣获勋章,那也只像铃铛挂在猫脖子上。人可以不得勋章而仍然伟大,可见名誉及金钱并不是人生的意义。幸福之道在于服务别人,所以能自我奉献的人,才是高贵而值得尊敬的人……”

2.取之有道

钱只是维持生命的手段,而非目的,但有人为了钱疲于奔命,庸碌一生。更可叹的是,甚至有人因而无不用其极,以致身系囹圄。

歌德有言:

“以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世界,将会发现世界上毫无尊贵之物。”

若生命只凭利益作取舍,那么无论个人的遭遇什么,常会心存忿懑之感,并终生为欲望驾驭。

钱果真能决定一切?

古有明训:“最脏的钱须乾净地运用。”此脏并非指做坏事,而是用来形容为钱汗流满面或披尘一身。钱必须用在有意义的事物上。“邪恶的钱,永不是真正的财富。”来路不明的钱,往往易入易出。所以要切记,不要臣服于钱财!

3.戒绝奢侈

这是有关明惠上人的一个故事。明惠上人是日本高山寺的开山祖师。有一天,有人特意为他雇了一位厨师,为他料理味噌汤。他尝了一口汤后说:“太好喝了。”

一边说一边用手揩拭纸门上的灰尘,又将那抹尘土搅进汤里才继续喝。大家都知道,这道素食绝不是很昂贵的,比起现今动辄随便丢弃食物的人,明惠上人称得上是一个刻苦勤俭的人。

虽然,近来众口同声节约能源,但是仍有不少人恣意浪费。例如,华美的包装纸、厚重的报纸、宣传单,以及卫生筷子,用都没用就丢掉了。

资源有限,目前世界许多开发中国家尚在饥饿状态中,所以制造厂商应该想办法努力达成更有效率的生产流程。而消费者千万勿受广告所影响而任意浪费,必须懂得节约致富。

二、拒绝诱惑

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这样的情境:明明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但却因为吸烟对身体的危害不是现在就能体会到的,因而不能放弃吸烟带来的一点快感;明明知道努力学习深造有利于今后的成功,但却难以放弃现在轻松自在的生活而投入紧张的学习中。要抗拒能立刻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诱惑是很困难的。

中国有一则寓言:有一天,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孩哭泣不已,他就问小孩:“你为什么哭泣?”小孩就说:“因为家贫,无力奉养父母。”

“我变个金块,你拿回去孝敬父母,如何?”吕洞宾被孩子的孝心所感动,随手指着路边的石头,那石头立刻变成金块。当他把金块拿给孩子时,竟然被拒绝了。

“为什么你连金子都不要?”吕洞宾很诧异。

孩子指着吕洞宾的手说:“我要点石成金的手指。”

这则寓言,内容不长,却发人深省。贫穷饥饿的孩子面对诱惑,激发了他的欲望,欲望升级到连金子都不要,竟要点石成金的手指。由此可见,诱惑令人心智迷乱,诱导自己步入歧途。

诱惑,引诱、迷惑也。

“诱惑”一词,出自《淮南子》,“诱”为先导的意思,“惑”则是给人以假象之意,就是要诱导别人离开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准则,步入歧途。

人在红尘,五颜六色,流光溢彩,风暖花香,目眩头晕。可以这么说,诱惑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处于诱惑的包围之中;名利的诱惑、金钱的诱惑、声色的诱惑、美食的诱惑、锦衣的诱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凡此种种,都能勾起你的联想,激发你的欲望,令你心智迷乱,欲得之而后快。在诱惑面前,有人接受了,有人拒绝了。

名利,尽管大家有时鄙视它,诅咒它,但它毕竟是富有魅力的奇妙的东西。要不,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向往,在追求,在奔波。《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传说乾隆皇帝微服游江南的时候,有一次在山上眺望景色,看见许多帆船员在海上驶行,往来如织。他便问身边的大臣,那几百只船上的人在做什么,他的大臣答道,他只看到两只船,一只叫“名”,一只叫“利”。可见名利对人的诱惑是多么大,非是一般人所能放得下的。许多有修养的高僧大德和贤士能够避免利的诱惑,可是只有最伟大的人物才能避免名的诱惑,可见有的人能放得下利,却不能对名放下看破。

历史上的清官大都有拒绝诱惑的本领,以高尚的品格为世人树立了战胜诱惑的楷模。西汉司马迁面对朝中得势的将军李广利派人送来的一块稀世玉璧,道出的是:“白璧最可贵之处是没有斑痕污点,物如此,人何尝不应该这样呢?……如果收下这样珍贵的白璧,我身上的污点就更多了。”东汉杨震面对暮夜送金的王密,道出的是:“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

当然,今天大多数公仆都有这种拒绝的勇气和本领。但也无庸讳言,社会五光十色,有很多东西都非常诱人,金钱、美色、荣誉、官职、权位乃至房子、车子、美酒佳肴等等。而公元前四世纪,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第欧根尼却只有一身破烂的衣裳,一条毯子,一只泥桶。伟大的征服者——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去他的蜗居看他,充满同情地问道:“第欧根尼,我能帮你什么吗?”这位苦修的学者平静地回答:“能,站开吧,你挡住了阳光。”面对诱惑,这位苦修的哲学家如此回答,真是绝妙之辞。面对种种诱惑,一些人不仅丧失了拒绝的能力,还觉得不拒绝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盛情难却”嘛!从刘青山、张子善,到陈希同、王宝森,再到被处以极刑的胡长清、成克杰,这些高官之所以纷纷落马,总结教训,都有个面对钱财女色的诱惑,思想动摇而丧失拒绝能力的问题。

面对诱惑,怎样才能约束规范自己、驾驭自己的心猿意马之心?应让“道心”渗入日常生活,“入色界不被色染,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在污秽世界保持清净超脱之心,混欲和光,出污泥而不染,这才算得“本源自性天真佛,三恶道中解脱人。”

有人曾问达摩祖师到震旦(中国)做什么?他说:“来寻找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好一个不受人惑、不为心动的人!天下之大,能有几人?

理学家程明道与弟弟程伊川共同赴友人宴席,席间友人召妓共饮,伊川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明道则毫不在乎,照吃照饮。宴后,伊川责明道不恭谨,明道先生答曰:“目中有妓,心中无妓!”这是何等洒脱的胸襟,正是“云月相同,溪山各异”,“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是凡人所不能致的境界。

面对诱惑,凡人都难免冲动、浮躁,难以自制,而戒律却在提醒你不能屈从诱惑,必须保持住做人的清白,提升起人格的尊严。明人焦蛇的《玉堂丛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秦州曲吏曹鼎捕盗时抓获一女子甚美,为之心动。正巧这晚由曹当班,此女子多次对他暗送秋波,搞得他心慌意乱,于是他将“曹鼎不可”四字写于纸上,用于自戒。这四字曹鼎写了烧,烧了写,如是数十次之多,终于克制了自己骚动的心。由此可见,曹鼎的自戒是难能可贵的。

常言道,心不随念转,眼不被境迁。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意思是要守住本心,不要起起伏伏,只要一个人对境无心,逢缘不动,那么寒热还有什么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百花丛里是“有情”,叶片不沾身是“觉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定风波》即是禅宗所说的“眼界今无染,心室安可迷”的超脱心态。雨既不怕,晴亦不喜,胸怀坦荡,任天而动。那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诱惑是一只美丽的青鸟,翔飞于古典和现实之间。面对诱惑,君子可能变成小人,忠良可能变成奸佞,坚定的革命者可能变为贪图小利的可怜虫。然而,凡事须辩证地对待,面对诱惑,关键在于人不可被诱惑所奴役异化,人可以被诱惑所包围,但不可被诱惑所湮没,否则,人便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人一旦失去了主体性,岂能称作人耶?由此观之,面对诱惑,既应有所取又应有所舍,既应有所投入又应有所自持,既应有所热忱又应有所节制,从而能在诱惑的包围之中,头脑清醒,心态平衡,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