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
19520500000022

第22章 佛与处世(3)

然而,也不是人人都经得住与论压力,乃至诽谤的。20年代到30年代,以拍《挂名夫妻》、《故都春梦》、《闲花野草》等影片而走红影坛的阮玲玉,就在“人言可畏”的强大压力下,走上了不该走的自尽之路。1934年,阮玲玉在影片《新女性》中担任主角女教师。由于影片在1935年春节上映后,社会上黄色报刊为了讨好当局,哗众取宠,一时竞相造谣,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地对影片编导和主要演员,进行了无耻的人身攻击。报上利用阮玲玉的婚姻问题大做文章,兴风作浪,一时间紧锣密鼓,闹得风风雨雨。就这样,这年3月8日早上,年仅25岁的阮玲玉,终于因为顶不住社会上加给她的种种侮辱和污蔑不实之辞,服药含冤,过早地结束了她的宝贵生命。

阮玲玉的死,固然和旧社会的黑暗密不可分。她的死,是对旧社会最强烈的无声抗议。可是,如果当时她能够在社会与论的压力下力排烦恼,跳出“人言可畏”紧箍咒的围逼,难道就绝对没有其他的路可走?毕竟,阮玲玉太年轻了,缺少世故锤炼所换来的坚韧;加之,一个弱女子要在当时的社会上自主浮沉,又谈何容易?

不过无论如何,佛是不主张被周围与论左右而坠进烦恼深渊的,更不要说是自寻短见了。当你一旦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时,你不妨试着居高临下,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冷观局内。如果一旦这样了,说明你已启动自身潜在着的冷静的理性智慧,你将变得逐步清醒起来,逐步成熟起来。

生命是自己的,处处为别人说好说歹而活得惴惴不安,不是太累了吗?

四、善待真理

佛教把无知看成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根本,认为证悟宇宙的真理(实相)才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因为生活中的一切吉凶祸福都是如幻如影,变化无常的,惟有真理才是永恒的存在。真理不会灭失!尽管时代多变,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城市化为废墟,王朝不断更替。可是把握在智者手中,辗转授受下去的真理却永不灭失!凡是真理即使多少年代来被排斥、冷落、责难、讥笑,即使有权力,有地位的人都不肯接受,反而制造各种藉口和谎言来加以压制和歪曲,可是真理永不灭失!虽然许多人表现出种种蔑视和亵渎,可是真理不会答辩,不会去冒犯他人。真理总以无比沉默交付给时间,就像一座高耸的山峰,经过多少暴风雨的袭击,仍旧昂然屹立。智者所高擎的真理永远不会灭失!真理坚毅地站在那里,永不疲倦地等待一个合适的时代。到那时候,人类就会怀着极大的热情来迎接真理。真理永不灭失!

真理既然是人生最高的目标,人们就应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真理,佛经上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在古代印度有一座茂密的大森林,林中有千千万万的飞禽走兽,他们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林中漾溢着和谐与欢乐。有一天,森林中忽然起火,火焰瞬间席卷整个森林,火光冲天,黑烟滚滚。这时候,林中有一只山鸡在火林与河水之间来回不停地飞行,让羽毛沾满河水,再飞回林中,希望以水灭火。可是那么一点点水怎能把猛烈的大火扑灭呢?但是山鸡仍然不知疲倦地往返。帝释天看到这种情景,问道:“山鸡呀!你在做什么呢?”“我在救这森林的大火!”“算了吧,以你微弱的力量,到什么时候才能把火熄灭呢?”“到死为止!”山鸡毫不犹豫地回答。后来,净居天王知道了山鸡的宏誓悲愿,十分钦佩,便代为把森林中的大火扑灭了。释迦牟尼认为,山鸡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殉道决心是十分伟大的,只要以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去追求真理,便能成就佛道。

一个追求真理并且掌握了真理的人,必须有一种无所畏惧,特立独行的精神,不管人家怎样想,不怕人家怎样说,坚守自己的信念,决不轻易去适应或接受人家的意见和议论。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不要盼望大家的赞同。一般人很少会同意先行者、觉悟者、智者的看法。假如你的意念或看法很有价值,而且你也确信这些观念属于真理,那么就应该坚持下去,不一定要以众人的欢呼为乐事。大众是否赞同,对于你实在无关紧要,倘若只要有人对你提出一点什么理由,你就认为应该放弃自己的信念,就应该照着去做。这样,你的一生恐怕就会一事无成。假使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就不必怕孤立,这孤立正好是对你性格和忠诚的一种考验。也许一时看来很孤立,但并不会永远孤立,一个意念是真理,总会有许多人在暗中附和这意念,你只要登高一呼,就会听到他们随声而来,释迦牟尼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哲人,便是由于他始终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在尼连禅河边,他虽然发现自己孑然独处,也无所畏惧,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并且赢得了成千上万信徒的敬仰。

追求真理,不但要有无所畏惧的勇气,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释迦牟尼在祗园精舍曾经给弟子们讲述一个笑话:有一个愚蠢无知的商人看见朋友家住的三层楼房富丽堂皇、美仑美奂,心里十分羡慕。暗想道:“我辛苦了大半生,所积聚的财富决不会比朋友少,但住的都是平房,我何不也盖一座楼房享享福呢?”于是,他把想法告诉了朋友,并询问了盖这座楼房的价钱,朋友告诉他数目以后,他不觉大吃一惊。这个商人是个守财奴,吝啬小气,舍不得花钱又要贪图享受。回到家里,托腮想了好久,忽然想出一个好办法,朋友盖的那座房子共有三层楼,我何不只盖第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可以不盖,这样不就可以省下三分之二的钱了吗?主意打定,就开始寻找建筑工人。可是,他找遍了城中所有建筑房屋的营造厂,谁也没有办法只给他盖第三层的楼房。商人仍然不觉悟,还责怪别人都是笨蛋。释迦牟尼讲完这个笑话,对弟子们说:“诸比丘!你们依我的教法修行,不能求快。必须脚踏实地,从戒定慧基本三学修起,不要妄想立即证果成佛,那就会和愚人建三层楼一样,永远不会成功。惟有依次求证的人,才是得法的人。”要想掌握真理,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真理之巅。

1.意志与人生

可以发现,每个成功的人,都具有坚强的意志。有个研究佛学的专家曾说:“如把人生视为一个问题,我们可用知识解决,但如果人生发生了问题,就无法用知识解决。”当人生有了问题时,须凭藉各人的意志来解决,易言之,就是要靠人的斗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现今的社会中,充满破产、离婚、车祸等人生灾难一波又一波,如何治愈这些灾难造成的心中创伤,即是仰赖各人的“意志力”。

“意志力”既非由知识中得来的,则又从何而来?有位大学教授在他编纂的“意志心理学”中有详尽的说明,扼言之就是要找到好的信仰。惟独信仰才能激发坚定的意志力,产生巨大的力量向人生目标迈进。所以,意志与人生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培养意志力是增添自己实力的妙方。

2.真理永传

对于能够悟道之人,不仅能和前辈相会,并且也能和相传中师祖爷们用同一个心眼看、同一个心耳听,在真实的世界中陪伴着你。

“人之极限即是神出现的契机”,世界要能拓展,必先放弃自我才行,如此也才能和诸位先驱相遇。

法然大师立净土宗时,很多人问他:

“谁是你的师父?”

无论那个宗派必定都是“师师相承”的,因此这个问题是经常被问起的。法然大师回答他说:

“我的师父是中国的善导。”

善导大师比法然大师要早四五百年,所以大家都很讶异。但是,和四五百年前的人相见,并非面对面地,而是指心灵神会,尽管隔了那么久远,但西藏俗谚云:

“当弟子准备好时,师父就出现了。”

对法然大师而言,善导大师的确出现了,并且常伴其左右。

3.努力耕耘

世界上有些人终日奔波劳碌,看似博学多闻,而实际上,他们反不如兢兢业业恪遵职守的人。人如不能善尽本分,必会乖离真理;但是遗憾的是,放眼周遭,还是有不少人荒废工作,且不能竭尽心力地教导子女。

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则“云雀和农夫”的故事:

一个农夫在巡视耕地之后,觉得是收割满地麦黄的时候了。

“我必须请朋友来帮忙。”就在他喃喃自语之际,旁边鸟巢中的云雀轻轻地告诉它的孩子们:“我们还不急着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