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
19520500000010

第10章 佛看人生(1)

一、苦是人生的本质

佛教的人生哲学是以释迦牟尼提出的、后人加以发挥的“四谛”为核心的。“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苦”是说人生的痛苦;“集”是说痛苦的原因;“灭”是说痛苦的消灭,佛教追求的人生目标;“道”是说消灭痛苦,求得解脱的方法和途径。其中,苦谛是佛教人生哲学的始点和基石。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苦。在人生道路上,不仅要遭受生、老、病、死等生理上的痛苦,而且还要历尽社会的苦难。苦不仅是皮肉身体之苦,而且更指精神逼迫之苦。在佛经中常见的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等说法,甚至还有一百一十种苦之说。它们从不同角度,描述和分析了人世间的种种痛苦。

据《智度论》说,苦有内外两种。内苦之一为身苦,如种种疾病缠身之苦;内苦之二为心苦,指烦恼、忧愁和嫉妒等种种心理情感上的痛苦。外苦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灾祸。它也分两类,一类是有生命的众生对生命的侵害,如豺狼虎豹对生命的侵袭,也包括了人类相互间的战争;另一类属于自然的力量,如地震、火灾、狂风暴雨等对生命的伤害。

三苦是指苦苦、坏苦、行苦,这是依据人们精神感受的不同来区别的。“苦苦”即遭遇苦事而感觉痛苦,如受饥寒交迫而产生的痛苦。“坏苦”,即欢乐消逝,如富贵变贫贱,友人成仇敌而引起的痛苦。本来事物是迁流不息的,人们都指望它们永恒安定故不可得,因而招致的痛苦则称为“行苦”。

四苦指生、老、病、死。释迦牟尼出家动机就在于发现人生有这四大苦,故佛教经常把它们看作是根本的四苦。生苦指生命诞生的苦痛;人未出生,十月住胎,俨如关在黑暗的地狱里,母亲喝一碗热汤,就要受烧煮之苦;母亲饮一杯冷水则寒冰切身;母饱之时,挤迫身体痛不可言;母饥之时,又如倒悬,受苦无量。至其满月欲生之时,头向产门,剧如两石峡山,欲生之时母危父怖。生堕草上,身体细软,草触其身忧如刀刮。住胎出胎,都受逼迫。老苦谓衰老引起的种种痛苦;人至老耄,发白齿落,肌肉松弛,五官失灵,神智不清,生命日促。疾病的痛苦称为病苦;众病交次,浑身无力,面容憔悴,呻吟呼号。最后,最大、最难以战胜的痛苦是死亡;或因命终寿尽而死,或因遭遇灾祸而死,死亡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人生。这“四苦”合而为一,再增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以及五取蕴苦,称为五苦。爱别离苦是说,人们主观上所爱之事物,往往不能如愿,偏要分离丧失。如父母兄弟,夫妻朋友情爱融洽,欢乐相处,然而终不免生离死别,留下莫大痛苦。怨憎会苦则是说,人们主观上有所不爱,但偏偏寃家路窄,事与愿违。互相敌对的人常常不得不聚集在一起,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恰巧发生了。求不得苦,说的是人们的要求,欲望往往得不到满足,求之不得,徒生苦恼,所求愈多,愈难以满足,于是痛苦也愈大。五取蕴苦,乃是一切痛苦的汇合点。五蕴指色、受、想、行、识等五种现象,色就是物质现象,包括精神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后四蕴则是精神活动的过程:受是感觉,想是印象,行是思维,识是判断和推理。五蕴“取”(指一种固执的欲望)联结在一起就产生种种贪欲,称为“五取蕴”。它即是生老病死等众苦的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八苦所说与五苦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将前四苦分开,再合后四苦为八苦。

人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人生的一切感受都是苦,即使乐也不过是苦的特殊表现。佛教认为,一切快乐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什么是快乐?解除了痛苦即是快乐,除此之外,并没有所谓的快乐。比如,一个病人长年忍受着病痛的煎熬,偶然得到一种特效药治好了他的病,使他恢复健康,于是,这个人就会感到无比快乐。可是,假如他没有生这场病,没有病痛之苦,也就不会有大病治愈的快乐。又如,一家人为台湾海峡阻隔四十年,忍受着骨肉分离之苦,忽然有一天亲人团聚,其欢乐之情之境可想而知。但是,假如他们没有这四十年的分离之苦,当然也不会有重新团圆的欢乐。再说,一切快乐也是相对痛苦而言。《大昆婆娑论》说:“相对立名,假说有乐,谓受上苦时,于中苦起乐想;受中苦时,于下苦起乐想。”意思是因受苦的程度不同而产生快乐的感受。比如,对一个身患绝症,濒临死亡的人来说,即使落到一贫如洗的地步,只要能活下去就是快乐。正如俗话所说:“好死不如赖活”,因为死亡之苦要比贫穷之苦来得严重,故而受死亡之苦时,会对贫穷之苦产生快乐的印象。但真让活下来且因治病卖光了家产,不得不忍受饥寒交迫时,他又会觉得陷入了痛苦,这时他会以为能够过上小康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了。当然,有了小康生活,又会觉得不满足,希望在富贵荣华中找到快乐。据此,佛教又进一步指出:人生终日逐逐以求乐,没有得到时以为苦,得而复失也是苦。得之既久,虽然没有丧失也不会感到快乐,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因而真正的永恒的快乐是没有的,它不过是苦的一种假象。

佛教还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人生的苦加以扩大化、绝对化。苦不但是无边无际、覆盖世界的,而且是无始无终、轮回流转的。在空间上,人生所面对的世界充满着痛苦,“三界无安,状如大宅”,世俗世界是大宅,是无边苦海。芸芸众生,陷落于熊熊大宅之中备受煎熬,沉沦在茫茫苦海之中历尽磨难。所谓“三界”,即佛教所说的世俗世界。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依次上升的三界。欲界是指探受各种欲望支配和煎熬的生物所居住的地方。色界是粗俗的欲望已断绝的地方,但其中的居住者仍然具有形状和身体,有所居的宫殿、国土,即有“色”(物质现象)。三界最高的一界是无色界,这是既无欲望又无形体的生存者居住的地方,是没有宫殿和自然国土的处所。因此界没有任何物质性的东西,故名为无色界。虽然此界是无色的,生存此界的寿命特别长,但它仍有生有死,仍有堕落的危险。在时间上,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浸透了痛苦,始终无法逃脱六道轮回。轮回的意思是似车轮旋转不断,比喻众生的生死流传,永无终期。所谓“六道”,即指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和地狱。天,因天然自然,清净光明,非人类世间所能比拟而得名。但天不是指天空,而是指一般的神,也称“天神”、“天人”,是高于人类的上界的生命。天又分若干层次,四天王是最接近人世的。忉利天即三十三天是人世间以上较高的天,帝释天就是此天的主人,住此护持佛法。天虽是六道中最优胜高妙的,但还有升进与堕落,没有超脱生死轮回。人即人类。阿修罗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非天”,是魔神。阿修罗的能力像天,但因易怒好斗,失去了天的德性,被撵出了天界,《西游记》里的沙和尚、猪八戒似乎就是形像化的“阿修罗”。畜牲指飞禽走兽,蛇虫鱼虾等一切动物。饿鬼,因恐惧多畏而得名。依赖子孙的祭祀,或拾取人间遗弃的实物而生活。鬼的种类很多,鬼中的夜叉罗刹是有大威德者,而饿鬼是最苦的鬼,常受饥渴,千年万载也不得一食,即使得了也立即被猛火烧成灰尽。鬼类中饿鬼最多,所以通常讲的鬼也就是指饿鬼而言。地狱是六道中最痛苦的受罪处,作恶多端,罪行累累的就在这里受苦。地狱里烈火熊熊,布满炽热的铜床铁柱,堕落在地狱里的要受火焚烧。地狱有三类:第一类是根本地狱,其中又有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如八热地狱中的第八阿鼻地狱,也称无间地狱,罪人受苦永无间断,最为痛苦。第二类是近边地狱;第三类是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处。六道就是六类众生。前三道称三善道,后三道称三恶道。人被置于天之下,阿修罗之上,在六道中也算地位较高的。但人在生死轮回中不会永远是人。生命将在六道中循环往复,轮回流转。修善的随福业上升,作恶的随罪业而下坠。如此上升下坠,死此生彼,生生延续,世世浮沉,不断在苦海中挣扎,永无了期。

佛教把人生的痛苦绝对化、普遍化,抹杀了人生欢乐的一面,病态地把人生描绘成苦难的历程,必然导致消极厌世的悲观主义,使人们失去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佛教把生理的痛苦和社会的苦难相提并论,并且把生、老、病、死等生理的痛苦置于首位,结果只能是缓解人们对社会不公正、不合理制度的愤恨,放下社会批判的武器,屈服于社会上的黑暗势力。但是,佛教对“苦”的阐述又能给人一定的启迪,因为至今还没有一种宗教和哲学能像它那样对“苦”进行如此细微精到的分析。假如我们把“苦”看成生命遇到的限制和阻碍,那么,这种限制和阻碍确实是普遍的,它反映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生命只能存在于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之内,但从生命内部却本能地生出一种力量(佛教称之为业力),不断尝试突破时空的限制,结果每一次的突破,只不过是一种烦恼堕入另一种烦恼。例如,人发明机器,原是为了替人服务,达到人力所不能达到的工作效率,突破了时空对人的体力的限制。但是,今天又因为使用机器,带来能源、污染、工伤事故等问题,费心烦神的事情越来越多,人也几乎成为机器的奴隶了。一般来说,限制的力量与生命冲动的力量成正比,生命越活跃,张力越强烈,遇到的阻力相应地增大,产生的痛苦相应地加深,产生的烦恼和苦闷越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现代人每天要面对许多以往时代人们难以想像的问题,要克服许多以往时代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他们的焦虑、困惑和烦燥也就要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这就是现代西方人深刻广泛的悲观主义、荒诞意识以及追求返朴归真的根源。即使如此,但生命却受着一种无形力量的主宰,盲目地冲撞着。人们总以为扩张发扬就能摆脱旧的烦恼,总以为执着的发展就可以接近极限,超越极限。在小的限制暂时被突破时就忘乎所以,在短暂的虚荣假象和声色名利的诱惑里自我麻醉,殊不知世界上总有一些不可能被突破的限制。每个人状若寄身于汪洋大海中一条桅残橹折的旧船上的旅客,痛苦、焦虑、烦恼以至死亡的突然到来都是无法逃脱的。当然,人们也没有理由因此而不搏击人生,只是留在船上坐以待毙。

二、生命的痛苦之源

人的一生最重要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古往今来的人类都在不懈努力地追求和探索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都不能正确认识,他们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财富、地位、名利、爱情,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今天物质文明这么发达,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么呢?

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通常问别人,你为什么活得痛苦,答案往往因人而异:有人会说身体不好,长年感到很痛苦;有人会说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因为饥寒交迫,感到痛苦;有人会说到了结婚年纪,而没有谈上合适的对象,感到很痛苦;有人会因为失恋了,感到很痛苦;有人希望当官,不择手段地往上爬,可是就当不上官,感到很痛苦;有人会因为生意不景气,不能赚钱发财而感到痛苦。这是因为各人处境不同,追求不同,所以对痛苦的认识也不一样,但这些都是痛苦的现象,不是痛苦的根源。

因为,一个人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感到很痛苦,有了饭和衣服之后,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生病固然痛苦,恢复健康了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到了结婚年纪,找不到合适对象固然痛苦,有了合适的对象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没有财富觉得痛苦,有了财富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没有当官觉很痛苦,当官了就能活得很快乐了吗?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只要在你的生命里还拥有烦恼,不论处在什么地位,总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痛苦。一个人要想活得快乐,必须要找出痛苦的根源,然后断除它,就像医生治病,先找出病根,从根本上去治,否则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而不治本,那是没有用的。那么,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佛教告诉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知

“无知”二字,很多人都理解为没有知识。在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知识非常重要,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分子,都很有知识,比如学历史的有历史知识,学中文的有中文知识,学哲学的有哲学知识,学生物的有生物知识等等。有知识固然能够给人类生存带来很大方便,但是并不等于有知识就能活得很快乐了,有知识就没有痛苦了。

那么,什么是无知呢?缺乏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就是无知。作为生命,我们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道生命的前因后果。我们对自己的心也很陌生,总是时而烦恼,时而欢乐,时而痛苦,时而忧愁,莫明其妙,不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