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养生智慧
19519200000008

第8章 人为什么会生病(2)

吃什么,怎么吃不生病

中医认为,暴饮暴食,过饥过饱,或饮食不洁,偏食等,可损伤脾胃引起疾病。

因此,中医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意思是饮食要有定时,不能过饥过饱;数量多少要合适,要有节制,提出了“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的告诫。当然,为了追求形体苗条,故意减少饮食,进食太少,也可引起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弱不禁风,与她每餐进食过少也有关系。

中医还主张饮食宜清淡,反对过食膏粱厚味。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膏梁厚味,足生大疗。”《吕氏春秋》中谓:“肥肉美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常言道:“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都是强调不要过食肥甘食物的意思。从现代医学研究资料看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与过食肥甘食物有一定的关系。

俗话说:“日食三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药补不如食补”。中医主张久病瘦弱病人的恢复健康,应采用“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不要单纯依靠药物,而要靠饮食调养的方法来恢复健康。

程莘农,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认定的500名老中医之一,在中医针灸领域被誉为“将针灸推向世界的第一人”。85岁高龄创办品牌中医连锁机构——大诚中医。

古人说“上医治未病”,程老无疑是当今的“上医”,年届86岁高龄,仍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作为一流的中医大家,程老有什么独特的养生之道呢?

原来,中医世家遵循的就是一套严格的饮食规范——认真地吃。

1.不偏食

程莘农在日常饮食中,没有特别嗜好或忌吃的食物,日常餐桌上的蔬菜、肉食都悉数笑纳。这正符合中医饮食调养中“和五味”的原则,即食不可偏,饮食搭配上要全面营养。

2.饮食品种不可过多

中医有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讲了吃杂食的必要。但一餐食物品种也不可以过多,否则就叫做“目食”——是用眼睛看的而不是吃的。从现代科学角度讲,一餐只要有谷类、肉类、蔬菜、水果,就可以满足需要。

3.只吃七八分饱

程莘农在进餐时虽然对各种食物都不挑剔,但每类食物都适量而止,绝不多吃,每餐只吃七八分饱。如果在没有到正餐的时间觉得饿了,就先吃一点饼干等小点心,让身体既不处于过饱的状态,也不处于过饥的状态。这正符合中医饮食调节中的“饮食有节”的原则:进食定量、定时。

4.没有食欲时不进食

现代社会,人们习惯了一日三餐的生活,却忽略了进餐的另外一个方面,即进餐的本质——“饿了才吃,不饿不吃”。中医养生学认为,在没有食欲时,不应勉强进食,过分强食,脾胃也会受伤。

5.专心用餐是饮食卫生

同时,不要给吃饭本身赋予太多的附带意义。餐桌就是餐桌,吃就好了,不要变成重要的社交场合,用餐时谈话、观看表演都是一种“饮食不卫生”,影响食欲、消化,违背了饮食的本质。

6.饮食清淡

清淡饮食有两层含意:一是不要太油腻。不要有过多的动物性食品和烟熏油炸食品。二是不要太咸。我爷爷认为淡食最宜人,每餐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

7.吃温暖食物

脾胃容易被寒气、湿气困扰,暖食对它最有益,暖可以温暖脾胃,增加它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暖食”的意思是不可以烫口、凉胃,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度。

让你年轻的锻炼小秘方

中医很早就提倡适当的锻炼和劳动,有助于气血的疏通,调节脏腑功能活动,促进筋骨强健,起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

但长期过度疲劳,可以伤气,出现神疲乏力,四肢困倦,气短懒言,头晕眼花,低热自汗等;劳心过度,耗伤气血致使心神失养,出现心悸心慌,失眠健忘等。

如过度安逸,很少劳动,可以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呆滞,出现肢体软弱,食欲不振,抵抗力减弱,易受外邪侵袭。至于房事过度,性生活不节,容易耗伤肾精,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精滑泄,月经不调,带下等病症。

《五言真经》有云:“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说明人之健康长寿始于脚。为此,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锻炼。

1.若想人不老,天天按摩脚

《八股杂锦歌》讲:“摩热脚心能健步”。中医经络学指出,脚心是肾经涌泉穴的部位,手心是心包经络劳宫穴的部位,经常用手掌摩热擦脚心,有健肾、理气、益智的功效。

按摩方法:晚上,热水浴脚后,用左手握住左脚趾,用右手心搓左脚心,来回搓100次,然后再换右脚搓之。

2.步行是法宝,健身抗衰老

步行是唯一能坚持一生的有效锻炼方法,是一种最安全、最柔和的锻炼方式。步行锻炼有利于精神放松,减少焦虑、控制情绪,提高身体免疫力。步行锻炼能使人心血管系统保持最大的功能,比久坐少动者肺活量大,有益于预防或减轻肥胖。步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食欲,有利睡眠。步行锻炼还有利于防治关节炎。

3.长寿始于脚,常做下肢操

下肢操的准备姿势是:身体直立,两脚分开比肩稍宽,两手叉腰,两眼平视正前方。动作是:

(1)转膝运动。上体前屈,两手扶膝,两膝弯屈,先两膝同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6次,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6次;两膝分别同时由外向里转16次,再分别由里向外转16次。

(2)旋脚运动。右脚向前抬起,脚尖由里向外(顺时针)旋转16圈,再由外向里(逆时针)旋转16圈;然后再换脚做同样动作。

(3)踢蹬运动。两脚交替向前踢脚各16次,踢时脚趾下抠;两脚交替向前蹬脚各16次,蹬时脚跟突出。

(4)踢腿运动。两腿交替向前高踢腿各16次;两腿后踢,后脚跟踢至臀部,各踢16次。

(5)下蹲运动。两脚跟离地,松腰屈膝下蹲,蹲时上下颤动8次,慢慢起立,脚跟落地。如此,反复做5次。

(6)跳跃运动。原地上下跳跃,共跳16次。跳动时,上肢可随之上下摆动,上至头高,下至小腹,手指并拢呈单掌。

(7)压腿运动。右腿屈膝成骑马式,手扶同侧膝,虎口向下,上体向右前方前俯深屈,臀部向左摆出,眼看左足尖,左手用力按压左膝4次。然后臀部向右摆出,眼看右足尖,右手用力按压右膝4次。左右交替各做4次。

百病多因痰作祟

痰和饮是体液停留或渗注于人体某一部位而发生的两种不同症候。中医学认为“积水为饮,饮凝为痰”,稠浊的叫痰,清稀的叫饮。痰和饮虽有区别,实则同出一源,故常并称。痰饮的产生,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引起肺、脾、肾功能失常,五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不能输布、凝聚而成。

在临床上,中医所说的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即指咳出的痰,也指在全身各处引起各种症状的痰,如在肺则咳喘痰多,喉中痰鸣;在胃则脘腹闷满,恶心呕吐;在皮肤经络可见麻木、皮肤肿块。如颈淋巴结核,中医认为是痰气凝结成核所致。

痰饮一旦产生,便能流窜全身,停聚各处,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停留在肺,则出现喘咳、胸闷、咯痰;蒙蔽于心,可见胸闷、心悸、失眠、神昏、甚则狂癫;停聚于胃,会致脘闷痞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流于经络筋骨,可出现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成痰核瘰疬,阴疽流注;痰饮上扰,可致眩晕、昏迷;痰气凝郁于咽喉,则咽部不适,常有如物梗喉感;饮停胸胁,可见胸胁胀满,咳嗽引痛;若留聚肠间,则肠鸣漉漉,甚至便溏腹泻。可见其害甚多,故有“百病多因痰作祟”之说。

由痰引起的疾病,往往具有下列特点:咳吐痰涎,喉中痰鸣,苔腻脉滑等。有形之痰,可从痰的性状来辨别寒、热、燥、湿。现举例如下:

寒痰:痰色稀白,怕冷咳嗽,口淡有渴,苔白腻。

热痰:痰黄而稠,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

燥痰:痰稠而粘,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咽燥,舌干少津。

湿痰:痰稀色白,量多易咯,胸脘痞闷,呕恶纳呆,身重困倦,大便溏薄,舌苔厚腻。

排出瘀血就排出了疾病

瘀有瘀滞、瘀积、瘀阻的意思。瘀血,指血液运行不畅,或停留于脉外,以及蓄积在器官之中而未能消散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在脉中按一定速度循环不息,当人体受到某些致病因素,如寒邪、热邪、外伤等的侵袭,导致血行异常,就有可能形成瘀血。

中医理论认为,女子的气血是否充盈,血脉是否通畅,对于女子的健康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现在影响这两方面的事情特别多,比如,单位的压力非常的大,工作不顺心,孩子的教育也压力非常大,很多人因为孩子的学习而气恼,等等,这些问题都会令女子的肝气不舒,而肝失疏泄,则会直接影响血脉的通畅,有的女士甚至因为生气而造成绝经,这种例子绝不鲜见。

另外,现在饮食的不规律也会导致血脉不通畅,比如女子在月经期间猛喝冷饮,则会导致血脉的运行突然异常,因为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现在由于饮食西化,所以这种情况比较多,比如去洋快餐点汉堡,它的套餐一定会给你配冰镇的冷饮,不喝吧,觉得不划算,结果硬着头皮喝下去,就影响了自己的身体。

如果血脉长期不通畅,则会引起体内瘀血的形成。

还有一些瘀血的形成,是由于外伤,比如曾经出过车祸,跌过跟头,有的是由于生孩子的时候瘀血没有排干净,总之这样形成的瘀血也比较多。

中医认为,人体内如果有瘀血存在,那么则会引起各种病症。

比如,身体某个部分总是疼痛,有的是感觉人越来越苍白,有的是月经越来越少,等等,总之是影响了健康状况。

那么对于这样的瘀血,应该怎么样排出呢?

给大家提供一个经验,那就是最好在月经期间排出。

这个方法知道的医生很少,但是有的医生已经开始注意到了,他们发现在月经期间给女子应用了活血化瘀的药物以后,不但月经通畅了,以前由于瘀血导致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消失了,于是大家就推测在月经期间,妇女的身体会出现一种自我调节的状态,此时如果稍微用些药物,则可以使其体内的瘀血也同时被排出,许多平时用药效果不好的病症也会在此时产生良好的效果。

实际上,有经验的中医一直在这么做,但是由于没有总结出来,所以大家认为他们只是在调理月经,没有想到身体其它部位的疾病。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小学的课本里面有一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讲述了神医扁鹊给蔡桓公诊断疾病过程,原文翻译如下: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君王在你的皮肤表面有病,(如果)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

桓侯(诸侯国国君为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了,桓侯说:“医生就喜欢治没有病的人用来邀功。”

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肤里了,(如果)不治恐怕会更深入(体内)。”桓侯不理他。扁鹊出去了,桓侯又(因为扁鹊而)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如果)不不治恐怕会更深入。”桓侯又不理他。扁鹊出去了,桓侯又(因为扁鹊而)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望见桓侯就回头跑开。桓侯特地派人去问他(回避的原因),扁鹊说:“病在皮肤表面的时候,汤剂和熨敷就可以治疗它;在肌肤里的时候,用银针和石针就可以治疗它;在肠胃的时候,用火齐汤就可以治疗它;在骨髓的时候,那是掌管命的神所管辖的地方,就无可奈何了。现在(桓侯的病)在骨髓了,我所以就不再请求拜见的了。”过了五天,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桓侯(很快)就死了。

所以良医对病的治疗,它在皮肤表面就攻克它,这个时候的争斗都是小规模的。凡是事情的祸福也有皮肤表面的所在,所以说:“圣人是在早期就解决事情(的问题)的。”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的情况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第一天,医生看到了病人,看(望)了一会,就说到,你有病,病在哪里呢?在腠理,腠理在哪里呢?就是皮肤(也许在皮肤的内侧);不治疗的话就会深入,那么病人却觉得无病,并且感觉身体很好,过了十天,医生说,你的疾病已经在了肌肤,当然了,你说人家有病,谁都不高兴了,又是十日,这次医生说在肠胃了,结果还是病人不听,不悦。那么到了第30天了,这一次,医生看了就跑了,病人奇怪了,就让别人去问。(以上说明疾病的发展也是有时间性和阶段性的,这是所有事物发展的规律,“病来如山倒”不是说病来得很疾,而是说疾病的可怕。)

疾病在皮肤的时候,可以用熏蒸或者灸的办法治疗;到了皮肤,可以使用砭石或者针(灸)的办法;到了肠胃,可以使用汤药之类的治疗,但是到了骨髓(这里指身体全部),那么就没有办法了。所以病人在5日内就呜呼了。

中医诊断疾病主要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四诊。在这个过程中,扁鹊使用的是望诊。

望、闻、问、切四诊各有其独特作用,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

1.望诊

望诊,是通过医生的眼睛来观察病人身体外表各种变化的诊断方法。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的关系。如果人体五脏六腑产生了疾病,就必然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

(1)一般望诊

①望神态:这是指观察病人精神状态,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和动态,从而得出“有神”、“无神”的印象,这可对病情的轻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有神:病人表情自然,目光有神,反应敏锐,面色红润,气息如常,检查合作,是“有神”的表现,显示病情较轻,正气损伤尚不严重。

无神:病人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暗淡,反应迟钝,语言错乱,这是“无神”的表现,显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防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