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养生智慧
19519200000006

第6章 人体是最精密的机器(4)

2.脏与腑的关系

(1)心与小肠:心和小肠的关系,是通过经脉和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气正常,小肠才能发挥分清泌浊的功能,而小肠的泌别通调,有助于心气的正常作用。

(2)肝与胆:肝和胆的关系,主要通过经脉的联系互为络属。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的排泄,是肝脏疏泄的重要方面,起着帮助消化的作用。

(3)脾与胃:脾和胃的关系,是通过经脉络属形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宣降;脾性本湿而喜燥,胃性本燥而喜润,二脏一纳一化,一升一降,关系密切,共同完成运化饮食的全过程。

(4)肺与大肠:肺和大肠的关系,是通过经脉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情况下,肺气肃降,大肠传导功能正常,粪便排出通畅;大肠传导通畅,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5)肾与膀胱:肾和膀胱的关系,是通过经络联系互为表里。肾主水液,膀胱具有排泄小便的功能,但膀胱的储尿、排尿作用,又依赖肾脏气化功能来完成。

人体中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较大,是直行的主干;络脉较小,是横出的支脉。此外,还有更细小的孙络、浮络等。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表里内外,调节机体各部功能的通路,和脏腑一样,经络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的经络学说已同空中不明飞行物“飞碟”以及“百慕大”现象,一同被世人列为当今世界的科学之谜。中医是如何认识经络的?经络有哪些功用?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国内外对经络研究的近况如何?这些问题无疑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经络学说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且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了系统的记载,《内经》以外的一些非医学著作中也有零星的记载。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指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指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理论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般认为,其形成与疾病的症候、针感的传导、按摩和导引的应用以及古代解剖知识的结合等有关。这一理论与脏腑、气血等基础理论一起,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针灸的临床辩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系统密切联系周身的组织和脏器,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曾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的重要性,可理解为经络系统有三方面的功能:在生理方面,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功能;在病理方面,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功能;在防治疾病方面,有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功能。

经络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防疫等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整体的医学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自觉地应用当时的科学,即五行(金、木、水、火、土)学与天文地理中的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地脉及天人合一思想等取得的丰硕成果。

古代医学家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也不例外,其运行规律应与天地万物完全统一。这种一元论的观点指导着中国古代的医学,使之与当时的物理、天文、地理和哲学等学科紧密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以经络藏象学说为核心的一整套医学理论。

令人惊诧的是,用以创建现代医学(西医)的解剖方法,似乎对认识经络根本无能为力。不仅手术刀不能帮助人观察到经络及运行于其中的“气”,而且无论哪一种现代的精密仪器似乎都无助于人观察。于是,不少人对经络与气的存在表示怀疑。

其实,经络(及运行于中的气)人皆有之,它们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在一定条件下能感到。我国科学家发现,对经络敏感的人约占(全人类)1%,另外99%的人虽不敏感,但有所谓隐性经络感传现象。在手指和脚趾的12经末端通上微弱电流,再用力在体表轻轻叩击就能在体表找到12条与其他部位不同、具有特殊感觉的线,这就是隐性经络感传线。同理还可找到另两条隐性经络感传线。实践表明,人人均有14条隐性经络感传线,而且几乎人人的位置都相同,并且常年不变。令人惊奇的是,这14条隐性经络感传线几乎与古人标示的经络完全重合!

十二经脉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十二经脉,也叫十二正经,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的简称;二是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趼、阳趼、阴维、阳维,它们有调节气血的作用。

1.名称分类:经络的分布,体内和脏腑相联系。体表循行在头面躯干,四肢百骸等各部。其中六脏六腑各有二条经脉,总称十二经脉,它们的分布有脏阴腑阳和内阴外阳的规律。

上肢内侧——分布三条阴经,它们与肺、心包、心相互联系,所以分别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总称手三阴经。

上肢外侧——分布三条阳经,它们与大肠、三焦、小肠相互联系,所以分别称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总称手三阳经。

下肢内侧——分布三条阴经,它们与脾、肝、肾相互联系,所以分别称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总称足三阴经。

下肢外侧——分布三条阳经,它们与胃、胆、膀胱相互联系,所以分别称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总称足三阳经。

2.循行交接:十二经脉的循行和交接有一定的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是一阴一阳,一顺一逆,依次排列的。因此,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胸,交于手三阴,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通连的整体,以适应气血运行的需要。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趼、阳趼、阴维、阳维八条经脉的总称。由于它们不与脏腑直接相通,不受十二经脉循行次序的约制,而是别道奇行的经脉,所以称“奇经”。

奇经八脉出入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凡十二经脉中气血满溢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奇经八脉中任脉和督脉最为常用,任脉行于胸腹部正中,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督脉行于背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脉,故称“阳脉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