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养生智慧
19519200000029

第29章 回归正常的生活规律(2)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清代医家陆九芝说:“自逸病之不讲,而世只知有劳病,不知有逸病,然而逸之为病,正不少也。逸乃逸豫,安逸之所生病,与劳相反。”《内经》所提到的“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即指过度安逸而言。《抱朴子·极言》亦强调:“坐不至久,卧不及疲。”

切勿久卧。睡眠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国历代医家非常重视睡眠,并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凡睡要适可而止,则宁神气促,大为有益,多卧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适当的躺卧可使人体休息,肌肉放松,有助于恢复疲劳,但卧床过久,会使人气血滞阻,损伤脏腑。睡眠不可少,但并非是睡得越多越好。有人作过研究,每晚睡眠不足4小时的成人其死亡率比每晚睡七、八小时的人死亡率要高80%,每晚睡眠超过12小时的人其死亡率要比每晚睡七、八小时的人也高80%。可见,只有适量的睡眠才能达到宁神养气、确保健康的目的。

切勿久坐。久坐易伤脾损心,气滞血瘀,引起肠胃积滞而使脏腑气机不畅,消化不良,气短乏力,动则汗出等症。久坐可形成肌肉瘦弱,臀部皮肤分泌腺常受堵塞而易生疥疮、毛囊炎。此外,久坐还易得颈椎病、肩周炎和冠心病。因此,长期伏案的脑力劳动者要经常锻炼,注意全身活动。

《千金翼方·养老大例》指出:“行住坐卧,言谈语笑,寝室造次之间,能行不安失者,则可延年益寿矣。”可见,行、立、坐、卧等方面的劳逸适度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之一。要做到劳逸适度,就要学会多种形式的休息。休息可分为静式休息和文化式休息两大类。静式休息主要是指睡眠,另外还有“闭目养神”和“打盹”,对老年人尤为适宜。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指出“坐而假寐,醒时弥觉神清气爽,较之就枕而卧,更为有益。”文化式休息主要是指文体活动,可根据不同人的爱好自行选择不同方式。如:听相声,听音乐,看戏剧,下棋,散步,赏花,观景、观鱼,赋诗,作画,打太极拳,谈天说地,论古喻今等。总之,动静结合为宜,要达到既休息,又娱乐的目的;只有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做到精神饱满,使生活充满乐趣。

神奇的睡眠养生法

自古以来,我国的医学家、养生家都把睡眠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养生方法。孔子告诫人们:“食不语,寝不言”、“寐不尸”(即不宜仰卧而睡)。《黄帝内经》提出顺应四时的睡眠主张,要求人们在春夏应“夜卧早起”,秋季要“早卧早起”,冬季要“早卧晚起”。

历代养生家给我们总结了许多睡眠养生的宝贵经验,如“凡踵至适可而止,则神气充足,大为有益。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饮食勿仰卧,食后勿就寝,夜卧勿覆其头,卧讫勿张口”。“寝息失时,伤也”。五代时的著名华山道士陈抟以“善睡”而名扬四海,人称“睡仙”。据《宋史·陈抟传》记载,陈抟在华山云台观修道时,“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其实陈抟的“睡”与常人迥然不同,那是一种高深的内丹修炼法——睡功。《天仙道戒须知》记载了陈抟的睡法:“侧左者,曲其左肱,以手心垫面。开其大指、食指。以左耳在大拇指、食指开空之处,则耳窍留空矣。伸直腰背,曲弯左股,达其坤腹(小肚子),泰然安贴于褥际,直安右股于左足脚侧,以右手心对脐轮……”后世称这种睡功为“希夷睡”,希夷乃陈抟之号。陈传活了118岁,这与他那高深的睡功有密切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正常人白天阳气旺盛,故人白天精力充沛。到了夜晚,人的阳气渐衰,阴气相对亢盛,故人精力不足,感到疲劳,需要睡眠休息。在睡眠过程中,人体的精气内守于五脏,气血流通变缓,代谢过程减弱。通过睡眠,可使人的精、气、神得以保藏和补充,使五脏得以休息,阴阳得以协调,从而增进机体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一生有1/3时间花在睡眠上,不睡眠就会导致生命的衰竭。睡眠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种生理现象,它有保护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作用。神经细胞是不会繁殖的,但它的寿命却很长,有的甚至与人的寿命等长。神经细胞兴奋时,就会消耗细胞内的物质;神经细胞抑制时,它便会运用血液运来的养料,通过生物化学反应而得到自我补偿。所以,只要神经细胞的兴奋——抑制——兴奋过程不中断,那么它就不会因衰竭而死亡。如果一个人不睡眠只工作、学习、活动,那么神经细胞就光是兴奋,而得不到养料的补充,“能源”就会不断消耗,乃至枯竭。可见,人活着必须有劳有逸,而睡眠就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休息方式。睡眠能使神经细胞抑制,使之工作能力得以恢复。所以说,没有睡眠也就没有生命。

其实,不仅神经细胞在睡眠中获益,人体的各部分均在睡眠中得益不浅。例如:睡眠中,机体可有较充足的时间排泄生理活动过程中堆积的大量代谢废物,使神经与肌肉重新获得养料补充,令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睡眠时人的呼吸减弱,心率变慢。血压、体温下降,肌肉紧张程度降低,感觉器官功能减弱,代谢率下降,这些都有利于消除疲劳并得到重新积累能量的机会。

古今医学家、养生家给我们总结了一系列与睡眠养生有关的经验和知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诸方面:

1.卧室环境选择

卧室环境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尽量创造一个清静舒适、方便适用的环境:卧室要有充足的阳光,室内通风要良好,夏季室内温度应控制在30℃以下,冬季室温应控制在16℃以上,老人居室的温度则应在22℃以上。卧室应有适当的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为了便于调节卧室的温湿度及室内风速,可在窗上多安几个羊眼螺篓,在门上安几个长短不一的风钩。卧室的墙壁及衣橱,一般采用偏暖色调为好,如淡黄、浅桔黄、浅苹果绿等。对于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讲,墙壁和天棚可涂淡蓝色,它能使人产生一种清爽凉快的感觉,并感到平静和松弛,有助于降血压、减缓心率和呼吸频率,还能使人保持清晰的思维活动。居室的墙上,可根据个人的情趣与爱好,安挂几幅书画作品,窗台和书桌上摆放几盆花草,如文竹、吊兰、月季、君子兰等,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增添生活乐趣。另外,要注意家具、床单、窗帘、桌布等与卧室色调和谐,尽量避免采用带有刺激性的对比色调。

2.寝具的选择

目前,沙发床、席梦思等软床流行,睡眠状态较好的青年人用之倒也舒适,但年龄较大或经常失眠者则万万不可用它。因为这类软床会致使全身肌肉的紧张与松弛程度极不平衡,入睡后反复翻身,从而引起“睡眠性疲劳”,严重影响睡眠深度。床面最好是有一定缓冲作用的材料,如棕绷、竹榻或藤编,如没有这类床,则应选具有一定弹性的木板,上面铺以松软的褥子,贴身的褥子应柔软、透气性良好。被子厚薄应随季节变更,不要一年四季都用一套被子。被里和褥面不宜用化纤和丝织品,应选用吸水性强、柔软的棉布制作。枕头是重要的寝具,但往往被人们忽视。枕头可以填补头方或头硬的生理性缺陷,使人体处于近似长方形。这样,人体的组织便处于平行松弛的自然状态,有利于休息。枕头的高度以10厘米左右为宜,枕内根据需要可充填一些中药材。

3.适宜的睡眠时间

人在不同年龄,需要不同的睡眠时间。初生婴儿昼夜最少需睡17~19小时,满月后即开始向每昼夜睡13~15小时过渡。从青年时起,一个人的睡眠总时间和睡眠习惯便大致固定下来了,昼夜需睡550分钟;45~55岁,每天要睡450~500分钟,55岁以后,每天需睡350分钟左右。睡眠的质量也随年龄而变化,年轻人多为一觉到天亮,而老年人睡眠较分散,白天易打盹,夜间有多次醒觉,一般几乎每小时即醒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所以自觉夜里几乎没睡觉一样。其实这是正常现象,老年人一般每昼夜有6小时的睡眠时间就够了,并不是睡眠时间越多越好。老年人喜欢坐着打瞌睡,这也未尝不可,但最好坐在有扶手的靠背椅上,这样肩部靠在椅背上,两臂放在扶手上,两脚搁起,就可使胸部履平,感到很舒适。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在户外或过道的通风口处打瞌睡,以免受凉感冒及中风等。

4.睡前准备

睡前不宜进食,饮茶不宜过多过浓,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和兴奋难眠。睡前最好能散散步,以求心气平和,切不可在睡前长时间看电视,特别是那些情节紧张激烈的文艺节目及球赛,也不宜多看使人心情沉重的节目。睡前聊天时间不宜过长,要避免谈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以免引起心烦意乱,难以入眠。要养成睡前刷牙、温水洗脚,适当按摩和做气功等习惯,以固齿、改善血液循环,稳定心绪,益于入眠。有高血压的病人,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以免增加脑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减少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诱发的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老年人失眠不宜在睡前服用鲁米那(苯巴比妥钠),速可眠、阿米妥等药物。因为它们可使人产生头昏脑胀、步态不稳、容易跌倒等副作用,有时还会使人产生类似动脉硬化性痴呆,并伴有智力障碍,语言迟钝,甚至意识模糊、说胡话等。有的催眠药虽然可用,但其作用有限,切不可长期靠它维持睡眠。

睡不厌蹴,觉不厌舒

古人说:“睡不厌蹴,觉不厌舒”,睡时侧身屈膝,则精气不散,醒时舒展肢体则气血流通;仰卧对肢体不舒,手易搭胸,多生恶梦,影响呼吸与心跳,故宜忌,此为一忌。

古人云:“先睡心,后睡目”,即专心安稳思睡,不想杂事;睡下后多想杂事,易忧愁焦虑,造成失眠,故宜忌忧虑,此为二忌。

“怒则气上”,即引起气血紊乱,故睡前应忌恼怒,此为三忌。

中医认为,肺为五脏华盖,主出声音,凡人卧下,肺即收敛,如若言语,必伤肺气,故睡前应忌言语,此为四忌。

对灯而卧,心神不得安宁,难以入眠或睡中易醒,应忌之,此为五忌。

“夜卧常习闭口”是保养元气的最好办法;张口呼吸,则肺易受凉气和灰尘等刺激,胃也易纳凉气,故应忌,此为六忌。

古人早就提出“夜卧不覆首”的主张,因为睡觉蒙头会造成呼吸困难,并吸进大量自己排出的二氧化碳,故应忌之,此为七忌。

古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睡眠中最易受风邪的侵袭,故卧处应忌当风,此为八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