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亚里士多德的智慧
19517700000029

第29章 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论(3)

由于使人壮胆的事隔得很近,可怕的事隔得很远,所以人们会有胆量。我们有胆量,只要事情是可以挽回的,是有救的,办法多或者得力,或者又多又得力;只要我们没有被人害过,也没有害过人;只要我们根本没有对手;或者对手没有力量,或者对手虽然有力量,却是我们的朋友,或者对手曾经为我们做过好事或者我们曾经为对手做过好事;只要和我们有共同利益的人占多数或者比较强大,或者又占多数又比较强大。在下面这些心情下,我们有胆量,只要我们认为我们是经常顺利而没有受过害;只要我们是经常遭受危险而又能逃脱,因为人们临危不惧有两种原因,不是从来没有经历过危险,就是能有救。所以在海上遇险的时候,那些没有经历过风暴的人和那些由于有经验而有得救办法的人对于未来的事无所畏惧。我们有胆量,只要与我们相似的人、或不如我们的人、或我们认为是被我们的力量所超越的人都无所畏惧;被我们征服的人,不论是一般被征服的人,或是比他们强大的人,或是与他们相似的人,就是我们认为被我们的力量所超越的人。我们有胆量,只要我们认为我们具有更多更重要的,使具有者成为可畏惧人物的条件:大量的钱财、强壮的身体、朋友、土地、武器,或者样样具备,或者具备其中最重要的。我们有胆量,只要我们没有害过任何人,或者没有害过很多人,或者没有害过可怕的人。我们有胆量,一般说来,只要我们同神的关系很好,在其他方面,例如在预兆和神示方面,都很顺利,因为愤怒使人壮胆,愤怒是由于我们想起我们是受害者不是害人者而激起的,神力又被认为是佑助受害者的。我们有胆量,只要我们在着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相信我们当前或今后不会遇难,或者相信我们只会成功。

八、什么是羞耻

羞耻是一种由于做了或正做或将要做似乎有损自己名誉的坏事而引起的苦恼或不安的情绪。一个人不能忍受他人忍受的辛苦,甚至是年纪较长,生活奢侈的,权力较大的人都可以忍受的辛苦,则这个人是可耻的。羞耻中有想象的成份,在我们崇拜的人面前感到羞耻就是想象造成的。

从以下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可以分析出,人们感到羞耻或不羞耻时的心情如何,对象是什么人,对什么事情。

羞耻的定义可以是这样:一种由于做了或正在做或将要做似乎有损自己名誉的坏事而引起的苦恼或不安的情绪。不觉羞耻的定义可以是这样:一种由于做了或正在做或将要做这些同样坏事而引起的轻慢和不在乎的情绪。根据羞耻的定义,那么所有似乎有辱我们自己或我们所关心的人的坏事必然使我们感到羞耻。这种坏事出自恶德,例如抛弃盾牌或临阵逃跑。又例如侵吞托管的财产。还有,占渺小的、或不名誉的、或没有力量的人的便宜,例如穷人或死者,因此有“掏死者的腰包”这句谚语,这是由于贪婪。能在金钱上帮助人而不帮助,或者给予比力所能及的小一些的数目;接受不如自己富有的人的帮助;别人似乎要借,反而向他借;别人要债,反而向他借;别人要借,反而向他要债;为了显出要借的样子而称赞别人;借不到还是硬要借,等等,这一切都是可耻的,因为都是卑鄙的表现。当面称赞别人;过分称赞别人的优点,掩饰别人的缺点;面对别人的悲哀表示过分的悲哀,以及诸如此类的行动,这一切都是可耻的,因为都是阿谀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不能忍受别人都可以忍受的辛苦,甚至是年纪较长的,生活奢侈的,权力较大的人都可以忍受的,那么这个人是柔弱的。接受别人的恩惠,且时常接受,却诋毁他对自己所做的好事,是可耻的,因为是卑鄙的表现。自吹自擂,把别人的功劳据为已有,是可耻的,因为是自夸的表现。此外,没有能分得人人或全体或大多数与自己相似的人都分得的好东西,也是可耻的。与自己相似的人,指属于同一种族、同一城邦、同一年龄、同一家族的人,以及一般说来,是同等的人;所以没能分得,例如,同样多的教育或别的东西,是可耻的。曾经遭遇或正在遭遇或将要遭遇有失体面和辱骂的事,是可耻的。

羞耻是由其本身引起的,而非后果引起的对于不名誉事情的想象。人们在其所尊重的人面前感到羞耻,是由于他们注重所尊重的人对他们有看法。人们尊重称赞他们的人、他们所称赞的人、同他们竞赛的人和提出为他们所重视的对他们的看法的人。人们称赞持有有价值的好东西的人,或者持有他们能给的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人,而且愿意被他们称赞,例如,在恋爱的人。当着大众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坏事,更使人感到羞耻,因此有“羞耻以眼为家”这句谚语。因此,在时常和自己在一起的人或注意自己的人面前,人们更感到羞耻,因为在这两种情形下,他们是处在别人的眼皮底下。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对别人感到愤慨,往往是因为他们犯了自己没有犯过的错误,而不是因为他们犯了与自己相同的错误,由此我们对不宽恕似乎犯了错误的人面前感到羞耻。在爱向大众传播我们错误的人面前,我们感到羞耻,因为不传播等于不认为我们犯了错误。

我们在喜剧诗人面前感到羞耻,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传播谣言和诽谤他人。在从来没有拒绝过我们要求的人面前,我们感到羞耻,因为我们觉得他们是称赞我们的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在拒绝第一次有求于我们的人的要求时感到羞耻,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的名誉还没有变坏。

九、什么是慈善

慈善与怜悯是相关的。一个具有慈善情绪的人,往往会怜悯他人。两者都不对受害者报以回报的期望,否则这便不是慈善与怜悯了。怜悯是一种痛苦的情绪,是由被害者的痛苦想象转移到自己身上之后的情绪。所以说怜悯不是对自己所熟知的人的情绪,因为那种情绪是自己的,而不是针对别人的。

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认识慈善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慈善是对有需要的人进行帮助,它不为受到报答,不为自己好,而为受助者好。慈善往往是以上所说的一种情绪。如果帮助是给予有需要的人的,那么这种帮助就是重大的、难能的,或者如果在对方有急需的时候,帮助者是惟一帮助的人,或是第一个帮助的人,或是大力帮助的人,那么帮助者的慈善心和恩惠就是很大的。“需要”指欲望,特别指对得不到就使人感到苦恼的事物所怀抱的欲望、欲念,例如,性欲就是这种欲望;还有由于肉体上的痛苦和危险而引起的欲念。因为人们在危险或痛苦的时候,会对某些事物发生欲念。因此,所有帮助穷人或流亡者的人,即使他们的帮助不大,都很令人感恩,因为需要很迫切,时机很紧急。

受助者和帮助者,都在曾经或现在仍处于一种状态。受助者是处于需要和痛苦之中;帮助者是处于给其以这样的帮助之中。至于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人打消感恩之情,或指出帮助者不是出于慈善之心,也是很清楚的了,因为可以说他们是为自己好而帮助过人或正在帮助人的(在这种情形下没有慈善可言),或者说帮助是出于偶然,或者是迫于不得已(在这种情形下,没有慈善可言),或者说他们是在报答而不是在施恩。

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是一种痛苦的情结,它是自己看到一种毁灭性的事情落在不应发生的人身上而引起的,或是由此想到其落在自己或亲友身上。很明显,一个可能生发怜悯之情的人,必然认为自己或亲友会遭受某种祸害,如定义中提起的这种祸害或与此相似的或几乎相同的损害。所以,那些完全绝望的人不能发生怜悯之情,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受尽人世间的祸害,不会再有祸害临头了;那些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也不能发生怜悯之情,他们很傲慢,认为自己享受着一切幸福,显然不可能有祸害临头,这倒是一种幸福。那些认为祸害可能临头的人,是经历过祸害而又幸免于难的人;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有见识和经验;是软弱无力的人和比较怯懦的人;是有教养的人,他们瞻前顾后;是有父母、子女、妻室的人,这些人是他们自身的一部分,是可能遭受上述祸害的;是缺乏英雄气概的人,例如缺乏勇气或胆量的人;是性情不傲慢的人;只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才能发生怜悯之情,发生怜悯之情的人是不十分畏惧的人,魂飞魄散的人一心只想到自己的不幸,不能发生怜悯之情。人们认为世上还有好人,所以能发生怜悯之情,如果认为没有好人,就会认为人人都该受难了。一般说来,人们想起了这样的祸害自己或亲友都曾遭受过,预料还可能遭受,在这样的心情下他们才能发生怜悯之情。

一切使人感到苦恼和痛苦而又具毁灭性的事情、一切致命的事情、一切出于偶然的重大的不幸,都能引起怜悯之情。使人感到痛苦而又具有毁灭性的事情,是各种形式的死亡、肉体上的折磨和伤害、衰老、疾病和饥饿。出于偶然的不幸,是没有朋友或朋友稀少,相貌丑陋,身体虚弱,手脚残废;应当出现好运的地方却出现厄运,而且经常如此;还有,人已经受害,才交好运。例如狄俄佩忒斯死了以后,国王的馈赠才送来。从来没有交过好运。或者交了好运而不能享受,也能引起怜悯之情。

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发生在与自己关系不太密切的人身上,并且为我们所熟知。如果关系很密切,那么我们会觉得这是自己的祸害了。由于这个缘故,据说阿马西斯看见他的儿子被带去处死,他没有哭,可是看见他的朋友行乞,他却哭,因为后一种情形引起怜悯,前-种情形引起恐惧;恐惧和怜悯不同,它会把怜悯赶走,往往使人发生相反的情绪。再者,在恐怖的事情逼近时,人们也发生怜悯之情。人们也怜悯在年龄、性格、道德品质、地位、门第方面与他们相似的人,因为这一切使人们更感觉到他们的不幸也会落到自己身上;一般说来,亚里士多德在此作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我们害怕会落到自己身上的祸害,如果落到别人身上,就都能引起怜悯之情。既然苦难在逼近的时候能引起怜悯之情,那么借姿势、腔调、衣服以及朗读方式来加强效果的人,一般说来,必然更能引起怜悯之情,因为他们使祸害靠近我们身边,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刚才发生或似即将发生的。同样,刚才发生或马上就要发生的祸害,更能引起怜悯之情。受害者的痕迹和行动,例如受害者的衣服以及诸如此类的遗物、受害者——例如将死的人——的言语和其他一切,也更能引起怜悯之情。如果处在这种危机中的人是好人,就特别能引起怜悯之情;这些事物靠近我们身边,所以更能引起怜悯之情,这是由于受害者不应当遭受苦难,而苦难又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十、什么是愤慨

极少有人因为别人正直、勇敢、善良而愤慨,引起愤慨的往往是财富、权力、利益等东西。因此,暴发力会让我们感到苦恼,清正廉洁的人则不会。与愤慨伴随的情绪是妒忌,越与我们相似的人得到好运,越使我们妒忌。

愤慨是一种什么情绪?人们在愤慨时会有什么表现?亚里士多德对此进行了相关论述。

愤慨是因为看到别人得到不应得到的好运而苦恼,与怜悯的情感截然相反。这种苦恼与看到别得到的厄运而感到的苦恼相反,并且由我们具有相同的性格引起。这两种情感都表现善良的性格,因为我们应当对于得到不应当得到厄运的人表示安慰和怜悯,对于得到不应当得到好运的人表示愤慨,这是由于不应当得到而得到,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所以我们也认为天生具有愤慨的情感。忌妒似乎也同样和怜悯相反,看来忌妒和愤慨近似,甚至相同,其实是另一种情感,因为忌妒也是一种乱人心绪的苦恼,是由于别人得到好运而引起的,不过不是由于不应当得到好运的人得到了好运而引起的,而是由于与我们相等或相似的人得到了好运而引起的。所有感到忌妒和愤慨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由于本人会遭到不幸,而是由于邻人得到了好运而感到苦恼的。这是因为,如果苦恼和心情不安来自别人得到好运是自己可能受害的根源这种想法,那么愤慨和忌妒就会转化为恐惧。怜悯和愤慨显然都伴有相反的情感,因为如果一个人看见别人得到不应当得到的厄运而感到苦恼,那么看见别人得到应当得到的厄运,他就会感到喜悦,至少不会感到苦恼。例如,没有一个好人看见杀父的凶手或杀人犯受到惩罚而感到苦恼。看见这种人受到惩罚,我们一定感到喜悦,就像看见应当得好运的人得到好运,我们一定感到喜悦一样,这两种情况都是合乎正义的,都能使善良的人感到喜悦,因为与他相似的人得到的好运,他一定也希望落到自己身上。所有这些情感都来自同样的性格,所有相反的情感都来自相反的性格,因为幸灾乐祸的人也就是忌妒的人;如果一个忌妒的人看见别人得到好运或保持好运而感到苦恼的话,那么看见别人丧失好运或糟蹋好运,他一定会感到喜悦。所以,所有这些情感虽然由于上述理由而彼此不同,却都能阻挠怜悯的发生,因此都可以用来防止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