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尼采的智慧
19516800000018

第18章 疯狂的激情(2)

我们能感受到,将来这些具有骑士身份的人会使自己习惯于在他人面前表现得非常谦恭有礼,以此来表现自身的高尚与风度。而对于那些本身并不高傲也从没试想去征服什么的人来说,同情便是一种很愉快的感受;而轻易得来的战利品——对他们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件很诱人的东西。

爱的定义

按语:

尼采对爱与同情持否定态度,这最典型地体现在他对女人的态度上。他向来对女人颇多颇微词。他把女人当作劣者和弱者来鄙弃的。因而他对爱的定义仅仅定义为占有。

对爱情和财富的欲望,这两者有什么不同的关联呢?或许他们只是同一个刺激的两个名称。一种情况是,从不满和渴望,并因此美化为“善”的观点来观察。另一种情况是,从他们先入为主的观点予以诬蔑。我们对邻人表现出的爱,是不是刻意追求一种新的“财产”?相同的,我们对真理的爱,对知识的爱,对陌生的人,以及一切对于新奇的追求都算不算?

拥有的东西就不再值得留恋,我们已逐渐厌倦于老旧与安稳地拥有的东西,在欲望的驱使下,我们再度伸出双手。这样的情形普遍存在。即便是身居风景宜人的地方,只要我们住上几个月便能愈发觉得不再那么喜爱了,而任何十分辽阔的海岸或是戈壁,沙滩都能引起我们的贪念和妄想。先前所拥有的东西大都因为拥有而变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了。我们的快乐试图经过不断地在我们身上变新而维持其永久的快乐。

当我们对拥有的东西产生厌倦时,我们对自己也产生了厌倦(在我们拥有太多东西的时候便会感到痛苦)。只要见到他人有了困难,我们便会欣然利用一切机会去帮助他们而不图什么回报,一个仁慈或稍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这样做,而他依然会将催促他去获取新的东西的欲念称作“爱”,且乐此不疲。(好像新的获得物证明了他自身的价值)。

异性之间的爱很明显地出卖了它自己,一如拼命追求“独占”。情人都是希望绝对且单独地拥有他所追求的对象。他企求绝对地控制他的灵魂和身体,他只愿意单独地被爱,并且统御及驻留在另外一个灵魂里。当她认为这样着实意味着整个世界都被排除于他所心爱的一切之外;当她认为这个情人已看到其他情敌的贪乏困穷,却只想守住他的金库,像是所有的“征服者”之中最为轻率与自私的;当她最后认为,对这个爱人来说,这个世界不但显得冷淡、苍白和没有意义,且他已准备不顾一切要扰乱所有的秩序,并置别人的利益于不顾时,他非常惊讶于这种对财产的残酷欲望以及不正当的性爱,一直是被“美化与神圣化”到这种程度。是的,自我本位相反的概念,应该以这个爱为起源,在自我本位最不适合的表示时,更应该这样。

这里,很明显,渴望拥有的人和一无所有的人已经限定了语言的用法。那些受“拥有许多且太多”之恩赐的人,如那最可爱与最被爱的所有雅典人,的确是常将“狂暴的魔鬼”这个名词漏掉一个字。不过,希腊爱神厄洛斯总是笑这些斥责的人——他们向来是他最宠爱的。当然,在地球上到处都有一种爱的趋向,在这种趋向中,两个人相互间的贪求便导致屈服于一个新的欲望和贪念;而在一般人中,高等一点的人便向往有一个优势的立脚点以跨在他人之上。总之,爱情的定义就是占有。

人与人之间的隔板

按语:

每个人都有一些不为人知,也不愿被人知道的秘密。因此,在你和他人交往,尤其在和羞于表达自己感受的人交往时,务必要学会掩饰、装糊涂。因为在此类人面前,任何的体贴、热心都会令对方吃惊、并对你感到厌恶,进而处处防范你,因为他们认为你已看穿了他们心中隐藏的秘密。

在和羞于表达自己感受的人们交往时,务必要会掩饰,装糊涂。任何突然变得很体贴;很热心与很兴奋的人都会令他们吃惊并感到厌恶,因为他们认为你已看穿了他们的秘密。假使在这个时刻,一个人表示他的善意,最好是设法让对方笑,或说些风趣或无伤大雅的话,这样,他们的感受便能凝聚,且恢复平静。不过,在你按我说的去做之前,我有必要先给你们一个提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彼此之间曾是如此地亲密。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挠我们的友情和同胞的爱,除了仅有的一块小小的木板横隔在我们之间。在你意欲踏上这块木板的时候,我问你:“你要越过这块木板来到我这里吗?”这样一问,那么你就不想过来了,尽管我再三请求,而你还是默然不动。这样一来,高山大河,以及能阻隔与疏离的一切障碍便都介入到我们中间,纵使我们想要再相互来往便也没有办法了。

不管怎样,现在当你想起这块小木块的时候,除了讶异和啜泣,便只剩黯然神伤和无话可说了。

无私的先生

按语:

教育总是用一连串的利诱去铸造一个人的思想,以此来指导他的行动,并日久天长反复教导,最终形成一种模式。一旦当这种模式在某类人身上变成了一种习惯时,便彻底地控制了这个人。

之所以将一个人的美德称为“善”,并不是那德行对其自身有什么好处,相反是因为那德行如我们所期许,并对我们及整个社会有好处。

当我们近似于有点媚态的赞美那些美德时,每个人多少要有一点不自私及“非自我本位”的心态!因为倘若不是如此,那些美德(如:纯洁、勤奋、忠实、同情、公正等)对具有它的人早就造成不小的伤害,就如同在他身上一些太过强烈的刺激不能和其他理性的刺激相协调一样。假如你有一种美德,一种完美而积极的美德,而对这项美德并非只有一种刺激在针对它,这样一来,你便会成为这项美德的牺牲品!当然,无论如何,别人还是会赞扬你的美德。一个勤奋的人尽管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

年轻人对他份内的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是可敬,可佩的,同时也是可惜的,因为他不知道,“对个人来说,固然是死不足惜。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对此种牺牲我们当然感到惋惜!而更大的惋惜是,还有人持另一种想法,即认为他自身的保证与发展比他服务社会的工作还重要!”我们之所以惋惜这类青年,并非因他本身的缘故,而惋惜他是一个奉献的“工具”,没想到自己所谓的这个“好人”,因他的死而使社会蒙受损失。或许我们会紧跟着想到另一个问题,即假如一个人在工作时对自己多照顾一点,使自己能生存得久一点,是否对社会的利益比较大呢?——事实上,我们时常会很轻易地承认某个利益,但我们也尊重别人的利益,换句话说,既然有牺牲的造成,那么就很明显地证明了人类是具有牺牲精神的。这样看来,从一方面来讲,当一种美德被称赞时,我们是在称赞那美德中有裨益的性质;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各种美德中的盲目与控制的刺激不愿被局限在个人一般利益的界限内,简单来说,我们所称赞的是美德的非理性部分,基于这个非理性,个人才允许自己化成“整体中的一个机能”。称赞美德便是称赞对个人私下的伤害,也是称赞剥夺个人最高贵的自我情操与细心照顾自己的权力的刺激。

美德对个人的影响已昭然若揭,这也表明了美德和个人利益之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也有此关联!一种工具的典型美德,例如盲目地一味勤奋,表明了致富与荣耀之道,亦产沉闷和情欲的有利解药,但我们却漠视它的危险,一个非常大的危险,教育始终用一连串的利诱去铸造个人的思想与行为或某种模式,当这种模式变成一种习惯,刺激及情欲时,它便控制了这个人,使他处于和自己的基本利益相对的立场,只是“为了大家好”。我们时常能看到盲目地一味勤奋的确能创造财富和荣耀,然而,其它许多高雅的器官也同时被这能创造财富和荣耀的美德给剥夺了。所以那才是抗拒沉闷和情欲的主要权宜之计,同时使感觉迟钝,使执拗的精神接受新的刺激!(在所有时代中最为忙碌的我们这个时代里,除了更多的财富和更加的勤奋之外,我们根本不知道该怎样从这伟大的勤奋和财富之中去制造一切:甚至我们需要更高的天才去抛弃财富甚于获得它——如此,我们才能“绵延后代”!)倘使这种教育成功的话,那么个人的每项美德便都成了“公用设施”,且个人的不利也将干涉他的最高目的。也许某些心理分析美学会阻碍成长,或者甚至导致早死。以同样的观点看,我们可以想到其他服从、纯洁、公正、同情等美德皆如此。

假使我们去称赞一个有自我牺牲和无私之美德的人——他将不会耗费他的所有精力与理智去谋求个人权力的保持、发展、提升及扩张,而自觉活得谦虚、冷淡——这个称赞绝对不是来自无私的精神!“邻人”倘若称赞无私,那是因为他们能“从中获得利益”!假使这些邻人是“无私的”,就会拒绝去破坏他的权力,伤害他的利益,他们一定会阻止这种自私的出发点,更为重要一点的是他们会以“不滥加善名”来表明他们的无私!在此,有必要指出那个目前高高在上的道德概念一个基本上的矛盾:此类道德的动机与它的原则刚好背道而驰!道德既想以此来证明它自己,却又以道德的批判来反驳它!

“你当舍弃自己,并将自己当作牺牲品一样地奉献出来。”这句箴言,为了不与其自身的道德概念相矛盾,便应该,也只能由自己舍弃本身利益的人来宣告,而那个人也许在作个人自我牺牲的要求中便导致他自身的崩溃。

不管怎样,一旦当“邻人”为了其“公用利益”而赞许利他主义时,那么与之相反的主张“你应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使牺牲别人亦在所不惜”就会在第一时间内被提出来应用。如此说来,“你应该”和“你不应该”其实都是出自同一口吻的说教。

灵魂的折磨

按语:

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西方世界,尼采发现基督教约束了人性,腐蚀了人心,因此,他对基督教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斥之为“最要命,最蛊惑人心的谎言”,他这样做,无疑需要非凡的勇气,因为这样做在中世纪意味着上火刑架,即便在相对更开明的十九世纪也会为千夫所指,从这个角度看,尼采不失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因为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付出了很多很多:包括幸福、安宁甚至于自己的生命。

今天,倘使一个人折磨另一个人的肉体,他便会遭到全世界人一致的大声谴责,人们对于这种折磨别人的人发自内心地感到愤慨;我们觉得,只要想一想可能加之于一个人或一种动物的折磨便会痛恨它,而倘使我们得知某时某地发生这么样一种折磨,我们的心灵便会经受一场可怕的痛苦。然而,对于灵魂的折磨及其可怕性,我们却远远没有达到如此明确和一致的认识。基督教曾经极为广泛地使用这种折磨,且还在继续使用这种折磨;每当遇到尚未遭此厄运的人,便会毫不隐讳地抱怨人心的冷漠和不古——这一切都造成了一种结果;时至今日,人类对于精神上的火刑,折磨和刑具抱有一种可怕的沉默和默许的态度,正如人们先前对于人和动物所遭受的肉体痛苦的态度。

倘使说,先前地狱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词,那么,现在它已不再仅仅是个词:在这个词的背后,有新创造出来的对于地狱的真正恐惧,还有与这种恐惧相对应的新型的怜悯,这是种令人厌烦的、令人感到沉重的、可怕的怜悯,先前时代的人们是不知道这种怜悯的。

当伟大的布道牧师滔滔不绝地把个人的所有深藏的痛苦和“私人”的不幸都公之于众时;当某个像一个即将死亡的人对另一个即将死亡的人讲话,时而捶胸顿足,时而号啕大哭,既感情冲动又毫不害臊,声音急促而尖厉,毫不留情地向某些听众发泄他的仇恨和愤怒,且以一种可怕的方式把他开除群体之外时,此时的大地确已离“眼泪谷”不远了!

现在所有人看上去都像是某种疯狂的受害者;许多人因恐惧而不知所措;其他人的大脑一片空白,一动不动;有些人不停发抖或者发出长时间的刺耳的声音。随处都可以听到长长的呼吸声,就像是一些快要窒息的人在大口大口地喘气。确实,其中讲道的一位目击者说,“听到的几乎全都是这些痛不欲生者的声音。”——我们应当牢记,正是基督教使人类的安息之床变成了被人们听到的可怕的声音,无数见证者的感官和血液都受到了毒害,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和他们的后代蒙上了阴影!

请试想一下,一个人,他与世无争,但他听到了下面的话:“啊,永生!让我永生吧;我情愿没有灵魂!我情愿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被打入地狱,打入了地狱,永远地打入地狱!从此,他们便再也无法忘掉它们。一个星期前也许你还能帮助我,但是现在一切都结束了。现在我是魔鬼的仆从。我和他一起走向地狱。哭泣吧,落泪吧,可怜的石头的心!你不会哭泣?除了哭泣和落泪,石头之心还能做什么呢?我走向地狱。然而你却可以得到拯救!”

追求出人头地

按语:

“出人头地”曾一度被国人当作激励自己的座右铭,现阶段仍有很多人如此要求自己,只是将这一称呼稍有掩饰,美其名曰叫“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也好,“出人头地”也罢,此类行为的最终目的便是刻意或自然地占据高位,进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只是这一目的没人愿意承认,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