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酬中切记勿锋芒毕露
有些人在与人应酬时,总爱显露自己的才华和能耐,引起人家的注意,搏得人家的好感。殊不知,你越是显露自己,越是伤害对方,只会招致对方的嫉妒和打击,导致交际及事业的失败。因而要十分注意藏锋露拙,切勿锋芒毕露。
所谓藏锋露拙,就是要对自己的才华和能耐深藏不露,该装庸的时候要装庸,该装讷的时候要装讷,正如老子告诫孔子:“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尽管你才华横溢,让人从外表看起来,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老子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这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负自夸,反而会不断地进步,赢得成功。
所谓锋芒毕露,就是毫无顾忌地把才干完全显露在别人的面前。一个人有一定的才干本事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只要显露得适时处,也会得到人家的器重,是有施居天地敌的。但是如果锋芒太露,在言语上,便要得罪人;在行动上便要惹人妒忌,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庄子》有一句名言:“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说明有一定才干而又锋芒毕露的人,虽容易得到器重和擢用,但也容易遭人嫉妒和暗算。在历史上这例子不胜枚举。
隋代,有个名叫薛道衡的人,从小智慧聪颖,才华过人,十三岁时更能讲解《左氏春秋》,并有独到之见。隋高祖十分器重他,擢任他内史侍郎。大业五年,已即位的隋炀帝,召见薛道衡,薛道衡踌躇满志,为显露自己的才华,作了一篇《高祖颂》呈给隋炀帝。隋炀帝本是个自认才高而傲视天下的人,看了薛道衡的《高祖颂》故意贬低说:“这只不过词藻华丽而已只任了个司隶大夫大职。御史大夫当然也怕薛道衡的官位超越自己,遂谄媚炀帝,诬奏薛道衡藐视圣旨,看不起君王。于是,隋炀帝便降旨将薛道衡处以绞刑。”
薛道衡实在死得冤枉。他的死实际上是锋芒毕露所致。
三国时期,魏国杨修,本是曹操擢拔起来的主簿,他绝顶聪明,很有心计。也是由于恃才傲物,处处显露自己,结果犯了唯我独尊的曹操之大忌,而莫名其妙地被斩杀了。
以上薛道衡和杨修之死,值得世人在社会应酬时取教训。历史上那些藏锋露拙、懂得自我保护的名人也不少。如南朝的王僧虔,善写隶书,人家称他的隶书超过了铁画银钩的王羲之。当时,宋孝武帝的字也写得不错,想以书法名震天下,自然不喜欢别人超过他。王僧虔当然知道生命攸关,平常总故意把字写得很差,不敢露出自己的真本领,因而相安无事。
可见,一个人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小有名气,在交际应酬上切勿锋芒毕露,以免引起别人的非议,遭致无法挽回的恶果。有才干的人只有在合适的时机施展,并且要尽量才招人忌妒,才算是真正才干,也才能做出一番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业。
应酬中不要自以为是
何谓自以为是?是,就是对;自以为是,就是认为自己的言行很对。语出《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可见,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对自己充满自信,而对别人则充满不信任,只看重自己而不尊重他人。
在我们日常应酬中,自信固然会给你带活力,带来光彩,但过度自信,丧失了谦虚的美德,就会成为自以为是了。其结果不仅不能使你应酬成功,而且很可能导致你的事业失败。这是因为,你有本事,大家会佩服你,但如表现得过分,变得自以为是,伤了别人的自尊,别人就会不买你的账,对你敬而远之。应酬又怎样能不失败呢?
宋朝有个名将叫狄青,在任枢密使时,常常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遭致一些大臣非议。当时,在皇帝身边执掌国事的重臣文彦博,建议皇上将自以为是的狄青调出京都去作两镇节度使,让他检讨自己。狄青知道后,马上去找宋仁宗:“我并没有犯罪,为何要把我调离京都呢?”仁宗也觉得狄青言之有理,便找到文彦博,问他是否暂且不要把狄青调离京都文彦博向仁陈述说:“一个臣子要得人心。太祖就是得军心,才有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夺帝典故。狄青身居要位,却处处自以为是,失去了人心,怎么能得到别人的拥护,把事情办好呢?还是让他下去反省一下吧!”仁宗当然依了文彦博之言,把狄青调离京都。然而狄青出京以后并未能反省,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此番调离是朝延对他存有疑虑之心,越想越惊恐,后来,连趄延每两个月派人去慰问他一次,他也自以为是朝延派人来打探他的情况,终日寝食不安,终于不到半年,便重病身亡。
可见,自以为是的人会自损其身。
当然,也有一些不自以为是、因谦虚谨慎而获得众人尊敬的人。
例如,东汉时期,陈留人刘昆,在做江陵县令时,适锋江陵县连年发生火灾。据说,他一向火叩头行礼,火就灭了。后来他做弘农太守时,连老虎也带着小虎渡河跑了。光武帝听说了他实施德政,连火神和老虎都受到感动,十分惊异,在提拔、重用他的时曾问他:“你是推行什么德政,而达到这样的结果?”刘昆回答说:“这不过是偶然碰上罢了。”一些大臣都笑他老实,不会自夸,而光武帝却赞扬他是个贤人,说的是实话,并叫人记在史册上,用以警告世人。
可见,凡自以为是的人,不懂得尊重别人,一定会失去朋友;如果过分坚持和炫耀自己之“是”,而贬低和嘲笑别人之“非”,则会导致众叛亲离,难以成事。所以,我们在应酬时,切记要谦和对人,不要自以为是。
应酬斗智勿力
在战场上,大敌当前,不得不斗,不斗就要遭到失败。斗,是胜是败难以预料。首先选择斗智,才可隐操胜券。其实,斗智并不放弃斗力,而只是把斗力放在已有十分胜利把握之时,做最后一击。在社会应酬中我们也要巧用这一智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卡耐基地把应酬中一味斗力称为“蛮勇”。他说,这种没有计划的蛮勇,已不适用于现代管理体制。卡耐基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他说:
“某一天,我将一件工作交给我的下属B先生,这个年轻人看到了我的企划案后,立即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他不能办,并且将理由堂而皇之地说出。我也以极坚决的态度对他说:‘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一定把它做出来’。当然,我相信在我的压力下,这件事一定能办成,但我也相信,办出来的事一定漏洞百出,叫人哭笑不得;其实我退一步想,这件事仍有许多呆改善或通融之处,应该和B先生静下来,好好研究一番才对。”
在许多关于管理的书上曾提到:“使用蛮勇会使管理制度亮起红灯。我也深明此理,但常常事到临头又不自觉地让自己心中的蛮勇意识抬头,这种矛盾的心理,使我深感懊恼。”
“孙膑减灶”的故事也充分说明了斗智不斗勇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千古奇人鬼谷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庞涓,一个叫孙膑。此二人后来一个入魏成了魏王的大将军;一个人齐,成了齐王的谋士。齐魏交战,各为其主,同学遂成仇敌。当时的魏国兵强势大,而齐国的兵力却不能与之匹敌。可是齐国的谋士孙膑采取斗智不斗力的策略,故意逐渐减少兵灶,以示兵力日少。而魏国大将庞涓不知是计,见齐国兵灶日减,兵力日衰,顿生轻敌之心,遂率大军长驱直入。谁知行兵至马陵,孙膑见斗智目的已达到,便调动各路兵马,拼全力迎头痛苦击,使庞涓之兵惨败马陵,几近覆没。庞涓惊讶之余,无颜回魏复命,只好引颈自刎。孙膑减灶、马陵败魏遂传为千古美谈。
还有一则笑话,讲的是一位老师考他的两个学生,谁能让小马乖乖地去喝水。
学生甲恃着身强力大,便与小马斗力,强将马头按进水里。谁知小马根本就不口渴,虽然你将它的间深按进水里,却是连连喷鼻,一口水也不喝。学生甲自然无奈。老师问学生乙有什么办法没有?学生乙想了一下,觉得像学生甲那样斗力并不可取,便改用智斗。他找来一些草料,并在草料上放了一些食盐,喂给小马吃。小马经过一阵折腾,肚子已经锇了,便大口大口地吃草料来。不一会儿,小马乖乖地去喝水。为何小马自动喝水呢?因为草料里的盐,小马吃了会口喝,自然要喝水了。
由此可见,卡耐基列举的“蛮勇”也好,孙膑的“减灶”也好,以随个强按马头饮水的笑话也好,都说明一个道理,无论是战场上、军事上、商业上抑或人际应酬中,首先要与人斗智,切勿盲目斗力。人生本是一场起伏不定的战斗,你会遇到劲敌,遇到麻烦。这时,你就要仿效“孙膑减灶”,先斗智,然后再示“马陵败魏”,拼全力作最后一击。这样,成功就在向你招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