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现代应酬心理学
19515800000010

第10章 应酬心理效应(2)

大海中,有一种动物叫寄居蟹。它由于身上没有硬甲,所以为了保护自己,总是把身体藏在死去的海螺壳中,只把头和蟹钳露在外面,一遇危险就缩入海螺壳中以求自保。而在海螺壳的开口处常常会生活着一只海葵。为什么它们两人能凑到一块儿并合谐地生活呢?就是因为它们能够互相获得各的所需要的东西:寄居蟹可以通过海葵毒刺的保护而更加安全,而海葵则可以借助寄居蟹的运动而移动,同时又可以寄居蟹的食物残渣为食。这样两种动物各得其所,其乐融融,这种结合是由这两种生物的互补性造成的。生物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共栖。

动物界如此,人类也不例外。日常应酬中,有时好像是“物以类聚”可有时却又好像是“异性相吸”。这在应酬中尤其多见。

在两性关系中,互补因素,同要也起作用。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温奇不把婚夫妇和未婚情侣的不性技征做了详细和调查。研究后发现;在某些条件下,夫妻和情侣之间的相互吸引。即他(或她)选择的对方在某些需要和特征方面能够补充,而不是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特征。

志趣相投在青年应酬中有重要的作用,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在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及个性品质上与自己相似的人,喜欢与这样的人做朋友。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青年们在择友时也存在追求相互补充的心理。所谓互补心理,就是指交往双方寻求能够添补自己不足的朋友,从而使交往双方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的一种心理。表现在择友时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和自己个性品质差异较大、甚至相反的人。如,急性子往往找一个较稳重、有较强的容忍力的人做朋友;遇事拿不定主意的人希望能有一个朋友替他出谋划策,倾向于找一个果断的、敢于决策的朋友,内向寡言的人希望找一个开朗活泼的人做朋友等等。

他们的需要是互补的,在应酬中却能够毫无负担地满足对方的需要。这样更容易共同营造一种合谐、稳定的友谊。如:宋江与李逵,刘备与张飞,他们之间的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有大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但他们在应酬中互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友谊更加稳定完美。

人都有一种倾向,会依照人们给他们的性格去生活。如果对一个小孩子说他很笨拙,他就会比以前更加迟纯。赞美他的礼貌,他的态度将会更加改进。和人相处时,假设他已经成功地那样对待别人,那么,在无意间,他就会开始表现出造成在成的能力。

一些青年朋友在应酬中往往只注重“门当户对”,只找一些境况与自己相近的人做朋友,而对一些境况差别较大的人则不予考虑。觉得他们不值一交,因为他们的想法不会与自已相同,故自觉不自觉地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使得他们的交往层次较单一,这既不利于全面认识世界,又不利于团结,往往易形成小帮派,思想也较偏激。而且“门当户对”的朋友,尤其是是同在家里养尊处优惯了的人,他们在一起时间长了会互相不满意对方,而又不能从对方身上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则易导致友谊破裂。如果能广交良友,则可以从别人身上看到、学到各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原则,同时朋友间也能够切实地相互帮助。如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思想敏锐、学识渊博但家境贫寒,经常食不果腹。恩格斯家里比较富裕,他非常热情地支持马克思的创作,并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给马克思以巨大的支持,使得他能在《资本论》这部惊世之作的问世。马克思与恩格斯虽属于不同阶级与阶层但他们在着共同理想与世界观,并且在“能力”上也有着一种互补性,所以他们之间产生了持久的、真挚的、伟大的友谊。

在现实生活中,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的人结为密友或夫妻的并不少见。如此,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性格气质迥在不同,能够结义为兄弟就是一例。

确实如此,需要性格等方面的类似性,是人际吸引和相互喜欢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这方面,不具有类似性格的人也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互补因素的作用。

互补有两大类。一类是需要互补。人的需要基本上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但是,个人的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需要,特定条件下的优势需要不尽相同,这种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不同,在某些条件下可以互补,成为相互吸引的一种因素,因而也就可以成为某种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一个富于冒险精神,有强烈进取心的人,最好选择一个谨慎小心、有自我抑制力的人合作,而且这两个人一定会在合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相互补充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所以应酬在相同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上,适当有一些互补性。这样,能在某些决定,地某一事物和态度上、行动上达到共识,引起共鸣,又可以起到相互弥补缺点、对方对方需要的作用。如果两个朋友中,一个支配欲很强,总有一些新的想法想去实现,而另一个恰恰是服从型的,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或建议,那么这种朋友关系将是合谐的、稳固的。双方者能获得交往需要的满足。一个能满足他的领导欲;另一个也能感到有目的性和安全感。如果两个人都是支配欲很强的人,则会由于决策时各持已见而导致分岐,若争执不休难免会出现矛盾,若两人应酬中的需要——支持欲长期得不到对方的满足,往往会导致友谊的破裂如果朋友中都是服从型的会怎么样呢?两个人会相互无止境地等待,不知道应干什么,这样则会使朋友之间毫无生气与凝聚力。这样的友谊也是不稳固的。互补指的是双方作风和性格不同,但是,一方对待另一方的方式或态度,并不影响另一方以个人的心愿处世行事,甚至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和习惯了的处世行事方式。比如,一个控制欲强烈的人与一个依赖性较强的人,就是很典型的作风和性格上可以互补的一对伙伴。因为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前者的控制欲可以到得满足,而后者感到有人可以依赖。相反,两个控制欲都很强的人在一起很难相处的,会同“性”相斥。俗语说:“老大一多船要翻。”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人们在交友初期往往各方面相似的人容易彼此吸引,但如果要长期共处下去,并想你们的“小团体”能勃勃有生气,那么朋友间的互补性是必不可少的,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寄居蟹与海葵一样,分属不同物种可谓差异显著,可它们却能长期合谐地生活在一起,而不与他们同类群居,就是由于它们之间有着一种互补关系。人们应酬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一些帮助,如果有能力添补他人的一些“空白”,则会赢很多朋友。所以我们我们要维持稳定的、长久的、合谐的友谊,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你将因为你要以与很多人“互补”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你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持续时间很长的人际关系中,如家属关系等,作风和性格上的互补性,对关系的稳定和深度有很大影响。然而,应该指出,性格、作风上的互补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应一致。仍以刘备、关羽、张飞为例,他们在作风、性格上迥然不同,但他们追求的目的是一致的——匡扶汉室,击败曹操、孙吴,如果没有后者一致,那么,这三个人不可能情同手足,至死不渝。了解互补因素,有助于我们扩大交往范围,不必因他人性格、作风的不同而中止交往。

吸引效应

吸引效应在生活中,是使人从一个角度移向另一个角度的更换过程。你经常会发现自己周围的人群里,有些人是你喜欢的,彼些全得来,有些人则是你不喜欢的,彼些难以相处。应酬是有选择的,那么什么人会进入你的应酬视野,可能吸引你的应酬愿望呢?制约着相互喜欢,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在时间、空间上邻近,彼此接触机会多的人们容易相互喜欢、相互吸引形成友谊。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延格等人在1950年做过一个实验,要求已婚的大学生在同一公寓中列举他们应酬最多的三对夫妇。结果有41%指出的是在自己隔壁单元的夫妇,23%提出的是隔两个单元的夫妇,16%的说是间隔三人单元的,也有些人指出同一楼层但相隔三个单元以上或是楼上楼下交往较多的,由于邻近而产生吸引,在应酬的初期更为明显。新生入学排座位,大部分同座的伙伴彼此喜欢成为朋友。入伍的新兵,刚上学的学生,他们的好友多半是同一连队、同一车间、同一寝室的。人们越是邻近越容易相互喜欢,主要是由于邻近有助于多次接触,对同一事物的多次接触就人使人由生疏到熟悉,而熟悉就会使人产生好感,有进一步应酬的动机,同时也由于相邻的个体间在心理上存在着“预期的相互作用”。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一个人有困难时,住得远的亲戚不如邻居,它不仅说明人们应该搞好邻里关系,也说明人们从自己接触较多的群体中获得帮助的愿望。又如“安全期望”,一个人总是希望生活在愉快的环境里,至少不让周围的人同自己相抵触,当人们预计在自己的工作或居住环境中,会与某个接触很多时,就会带着友善的美好愿望去同对方交往。

女性美是人类的精华。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的东西,如色彩、曲线、声响、形象、韵律、气氛在女性身上都有再现。现代生活中,女性自身已充分认识到了女性的价值,更会欣赏女性美。这使得女性施展其魅力具有了社会基础。

交谈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一个人的风度、气质、修养以及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在交谈中也表现得很充分。交谈是人与人沟通的纽带。

谁都会发现,风流倜傥,气度恢宏的人,总是比较容易吸引别人的注意,尤其是第一次接触。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特夫和赛格尔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模拟犯罪案卷让一些人来阅读,这些案卷的封面读了卷宗后,根据要求对案犯进行判决,结果长的丑陋的罪犯大多数被判得较重,而长得漂亮的罪犯则被判得较轻。在人们相互应酬中,尤其是双方不相识时,“相悦原则”会表现出不可思议的魅力。许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去商店买东西,男顾客倾向找女服务员购物,女顾客则反之,这样,顾客所受到的接待要比同性好得多。但是相悦吸引只是人际交往的生物性因素,而并不具有内在的持久性。外形美固然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但在交往过程中吸引力的维持与加强,则取决于交往双方的内在气质、性格和能力。承认相悦性的重要性,但不能过分重视它,否则会使我们走入交往误区。

相似是人际吸引中双向吸引的主要因素。相似即双方有很多相近或相同的地方。如兴趣爱好相似,球迷相遇,一场球的品评,遂成知音。兴趣、爱好相似,共同话题多,彼此谈的投机,交往的吸引力强烈。反之,则无话可谈。另外,地位和经历相似、职业地位相近的人容易交往。工人同工人,知识分子同知识分子,同一社会阶层的人交往,相对比较容易进行,彼此的心理感受和愿望比较一致,易产生亲近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最后,态度、观点相似也吸引人们之间的交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欢打扮的人,常用浓艳抹者为伍,衣着朴素者的行列中,他们的足迹鲜见;崇尚大公无私的人同极端自私的人之间很少有交往的内驱力。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现象。生活的天平总是把价值定向相似的人,放有同一个秤上进行的衡量,所谓“人以群分”。人生观、世界观相近的人,自然容易萌发交往的愿望,产生情感上的互动。美国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不少白人宁愿望同态度、价值观与自己相同的黑人交往、也不愿望同态度、价值观与自己不同的白人交往,尽管肤色的区别在他们眼中也是重要的。因此我们在交往中注意选择与自己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彼此相似的人作自己的朋友。

互补者交往双方在人格特征方面的相互补互。在人际交往中,倘若交往双方的某些人格特征相互补充,如一个支配型的人,同一个顺从型的人,由于各自满足了对方的需要,也会促进相互喜欢、相互吸引。尤其是交往时间长的朋友,彼此能满足对方的需要,会使友谊更加稳固。

在互补吸引的交往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男女、夫妻之间。男女之间本就有性别的相的相互吸引,故男女之间的交往最易产生互相补心理。男人不愿和一个与自己性格、爱好相近的异性交往,女性也讨厌那种没有阳刚之气的奶油小生。根据大多数男人和女人的互补心理,去进行社会交往和处理夫妻间的关系一定会成的。

相互生原则是指喜欢导致喜欢,你喜欢别人,会导致别人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会导致你更喜欢对方。

可见,制约人际吸引的既有容貌体态、空间距离这类外在因素;又有价值、个性、态度相似,需要的互补以及热情、能干这类内在因素。外在因素的在交往的初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随着交往的深入,内在的因素就是有更重要的作用了。

如果你是个穷人,你想结交别人,真诚当属第一,但你不能不求人;富人也是如此,自羽一辈子不求人的人必然是一个没有朋友的人,他也是一人根本不懂应酬的人。应酬家家格昂顿教人“善意的向人求取一些小惠”,就这是得人好感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