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爱情心理学
19515700000005

第5章 爱情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密秘(5)

一见钟情式

这种爱恋人通过第一印象从而彼此明确产生出某种深刻的亲合力的情绪反应。它的客观心理条件审美内容如外形、气质、风度、品格完整地符合择偶者内心深处的择偶要求。也就是说,对方的形体美和精神美和谐统一,达到了择偶者潜意识中的“亲爱的幻影”的理想高度。《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在未结识奥涅金之前,实际上在她心目中早已有过类似奥涅金式的“幻影”了。这个“亲爱的幻影”,常常出现在她的眼前,出现在她的性的“白日梦”的连环故事中。她说:你在我梦里出现过,虽然看不见,你我已经是亲爱的人,你奇异的目光使我苦恼,你的声音在我的心灵里,早已经就响着了。正因为她的心目中早就有了“奥涅金的幻影”,所以当他第一次见到奥涅金时,便感到“你一进来,我立刻就知道”。她不由自主地惊呆了。“完全昏乱了,羞红了,”情不自禁地在心里说:“就是他!”达吉雅娜“一抬起眼睛”就能看到符合她想象中的幻影的奥涅金,自然感到万分高兴。然而,她却不理解“幻影”到来的原因。于是,她猜测,这是“上帝”的意思。其实,这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先天的缘分”,而是生活暗示给她的必然结果,是受了艺术的熏陶和亲朋好友的影响而产生的。这种美的意志或幻影的形成,既是对现实美的反映,也融合了主观审美的标准、理想和情趣。可见,所谓有缘分的巧遇,就是生活暗示给她或他的那个“亲爱的幻影”的相撞。因此,与其说恋爱是和一个具体的客观对象恋爱,不如说是和一个主观上理想化了的“自己”恋爱。而情侣之间的相遇,便是择偶幻影和意念的结合。

同样,山口百惠的姻缘也是这种“亲爱的幻影”的化合。山中百惠作为影坛明星,追求者不乏其人。但是山口百惠憧憬什么样的婚姻呢?她自己写道:“我对谁都开诚相见,有时也出去饮茶、就餐,还有几次应邀交际的事情。但是感到可爱,使我动心的人一个也没有。有人认真询问我为什么不跟他交旆,我便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我已经有喜欢的人了!虽然是单相思,可我心里一直老跟着他。象哥哥似的人,每次被问到理想的恋人,我就要重复这句话。我是个长女,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希望有个能在他跟前撒娇的哥哥。”别人无法拨通这位明星的“择偶电话”,只有三浦友和拨通了这位女星的爱情号码,符合这位女星的“亲爱的幻影”。三浦友和一遇山口百惠,就震动了她的芳心。这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未谋其面先钟其情,是相遇前双方心理条件的契合,他们不仅是银幕上的“黄金搭档”,而且是天造地设的一双男女。

了解生情式

这是通过一段时间接触,了解而产生的美满姻缘。这类缘分的实现之所以感情点燃速度不如一见钟情式迅速,这主要是因为男女择偶条件的差异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青年人的偶象一般是文学艺术中人物在现实中的化身。这两类形象刻印在青年的脑海里并且进行再创造,从而开成每个人不同的心理偶像。同样是古代妇女艺术形象造成的青年心理偶像,有的把杨贵妃式的富态性感形象留在脑子里,有的则在脑海萦绕天仙配中织女的哀怨形象。审美意念的形成依赖于人们的客观实践,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审美标准、理想和情趣。而且,这种“亲爱的幻想”往往模糊朦胧,变幻莫测。然而,不管其混沌到何种程度,这种审美意念中必然渗透了形体美和精神美两个美感要素,从而形成一个系列的较为完整的形象体系。而且,现实中的男男女女尽管有品貌才形完美统一的,但更多的却是形式与内容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要么徒有虚表,欠缺内涵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要么内心秀美而外表或身高略有缺陷。因此,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缘分的实现形式。有人很幸运,恰好遇到了条件完美的异性,与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模式”完全一样,因而一见倾心,相见恨晚。有人很不幸,一时冲动,被对方诱人的外表所迷惑,久而久之,便发觉是个错觉,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并有缘分。更多的人则是并非一见倾心,而是十见甚至百见倾心,他们彼此可能在外表物征的某个方面不尽符合对方的幻影意念,或者一瞬间表现了某个不符合理想形象的举止,然而,他们往往是实实在在有缘分的,了解愈深,爱之愈切,便觉得彼此之间的缘分愈加深厚。因为人类不仅令在于外形美,更主要的是人的气质、品质、能力等因素所组合成的内涵美,唯胡这种美才能持久地增加对爱人的喜爱情感。

缘分的可遇和可求

男女缘分的实现形式有时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尤其是一见钟情的恋人几乎大者产生于巧遇之中。表面看来,缘分可遇而不可求,但实质上,缘分的实现是恋人彼此心目中爱的信号与择偶偶像的相撞,因而又具有某种必然性。从这个角度说,缘分也是可求的。

缘分的可求性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异性心目中企盼的男性美或女性美形象。山口百惠作为一个非婚生女,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从不沮丧,终于一跃而为著名歌星。十六岁时,她虽然已萌发了对三浦友和的爱慕,但二十三岁的三浦友和当时已是影坛的堂堂男子汉了,所以,百惠只好把爱藏在心里,她深切地感到自己与三浦友和之间的差异。山口百惠不顾一切困难而努力奋斗,于是蜚声影坛。成了比她大七岁的三浦友和不能变易的“黄金搭档”,因而,百惠理所当然地成了三浦友和的意中人。

第二,勇敢追求,争取机会让对方了解自己。

第三,努力扩大社交圈,使缘分实现的概率增大。

爱情之所以被人们看得这么神秘,就是因为它是变化万端的心灵的微妙活动,它是情侣之间那个似清非清,确定而又模糊,清晰而又朦胧的亲爱幻影。即使如此,理智在爱情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人的爱情表现机制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既是情感的又是理智的,既是意识的又是潜意识的,它不是脱离必然的范围而随意地选择路线和方向,而是坚定不移地站在人这一系统中的制高点上。虽然,缘分的实现并不是肓目的,爱是可遇也是可求的。

恐惧心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当人们经历情感挫折之后,很容易陷入焦虑、抑郁、恐惧等消极情绪氛围之中,这种挫折感会成为一种心理上的阴霾,久久地萦绕在当事人的心头,造成当事人对将来情感生活的消极预期,在心理学上称为“爱情恐怕症”。

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艳史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末最轰动的绯闻,无论公众如何品评莱温斯基的所作所为,作为一个未婚的女性,这件绯闻的曝光无疑会在莱温斯基的心理上投下一道阴影。有煤体报道,莱温斯基希望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能够忘记过去,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

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想成为公众人物,只想成为普通人,希望尽快抹去心中的阴影,与周围的朋友一样结婚生子,过上快乐的正常人的生活。在谈到嫁人的问题时,她说:“可以嫁木匠,嫁小学教员,就是不嫁参议员。”她觉得自己是党派斗争的牺牲品,她认为政治的不干不净更甚于绯闻。可见,莱温斯基虽然是学心理学的。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尽管通过努力她已经消除了对两性关系的心理恐惧,并不忌讳谈论婚嫁,但是她仍然不能完全毫无顾忌地选择结婚对象的职业。

恐惧心理的产生有时并不那么直接了当,影片《逃跑新娘》就演绎了另一类的恐惧心理。

年轻漂亮的玛琪总是在婚礼举行的关键一刻,丢下新郎逃跑而去,成为新闻追踪的一大热点,连她自己也不十分清楚,为什么她会对婚烟有如此的恐惧?

经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她发现自己害怕与一个并不了解自己的人厮守终生,因为连她自己也不确切了解自己。片中有一个经典的细节:她在分别与四任准新郎交往时,完全迷失了自我,在跟神甫在一起时,她选择炒蛋;与流行歌手在一起时,她喜欢煎蛋:与昆虫学家在一起时,她喜欢煮蛋;与橄榄球教练在一起时,她喜欢蛋白,因为这是对方的口味。她在恋爱中迷惘到连自己到底喜欢吃什么的蛋都无法把握。这种迷惘的潜台词似乎是想急于抓住爱情,但她又在成婚的一刻因恐惧而逃跑。

这样的矛盾心态似乎让人难以理解。

其实,玛琪的问题是有一位时时“醉酒”父亲,父母失败的婚姻模式在她在记忆里烙下了深深的恐惧,她无法将醉得不省人事的男性形象与美满的家庭生活联系起来,而这个男性形象正是父亲给她留下的印象,在潜意识里她对男性有着深深的排斥和恐惧。

可见,父母情感模式的影响及自身的感情经历都可今生恐惧心理。幸运的是生活在今天的玛琪和莱温斯基,一个最终送出了自己的跑鞋,一个准备尝试为走出恐惧努力;而半个世纪前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虽然贵为女王,却始终未能走出心中的恐惧。

在英国历史上的伊丽莎白一世,她统治的时期被誉为“光辉灿烂的时代”,她学识丰富、精神活泼,擅长英文,通晓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希腊文,富有幽默感,具有政治、外交和军事才能。她个人的爱情生活也充满了罗曼蒂克的情调,但是经历了漫长的感情和理智的搏斗,最终她没有去握爱神伸过来的手,在一次次错失时机后,让自己的爱情之花枯萎。

原因是在伊丽莎白三岁的时候,她的母亲被她的父亲—英王亨利八世下令处死,在伊丽莎白幼小的心灵深处进下了阴影的种子。在她的一生中拒绝了一长串的求婚者,其中著名的有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瑞典国王艾利克、奥地利公爵查理、苏格兰的阿兰子爵等,在众多的求婚者中不乏风度翩翩的美男子,然而伊丽莎白女王却终生未嫁。后人分析,女王的父亲亨利八世三次杀妻,六娶王后,惨痛的教训使得伊丽莎白女王对婚烟产生了恐惧心理,觉得伴群如伴虎,因此拒绝为人妻子,不容他人来分享自己的王冠。

其实,当你害怕自己没有被爱时,实际上真正的担忧——尽管是无意识的——却是对于失去爱的恐惧,是害怕自己去爱。爱是有风险的是把自己完全的给予出去,希望我们的爱将在所爱的人身上产生和激发出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