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哈佛听讲座.Ⅱ,来自哈佛的智慧
19515200000010

第10章 天才的学生,出色的教授(2)

三、是地狱,也是天堂

哈佛作为世界名牌大学中的王中之王,其对各国学子们的吸引力是其他任何学校不能相比的,是他们向往的神圣殿堂。但是,在哈佛校园里,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竞争的激烈是近乎残酷的,简直是向自身极限能力的挑战,故称其为“地狱”也实不为过。作为哈佛浓缩的HBS,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一方面由于其绚丽的光环而被人们称为“商界的梵蒂冈”,另一方面也因为其管理的严格而被称为“商界的西点军校”,既“上帝般地令人敬爱”,又“上帝般地令人敬畏”。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一封写给国内朋友的信中曾借用《北京人在纽约》的片首语这样说:“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HBS,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HBS,因为那里是“地狱”。

HBS的学制为两年,学生第一年学习统一的必修课程,第二年学习专业课程。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亲身感受来说,这第一年是“地狱”,第二年则是“天堂”。因为HBS的教学计划安排存在着一个令人奇怪的不平衡。第一年的课程太重,压得人简直喘不过气来;而第二年的课程又太轻,闲得让人仿佛无所事事。

一年级的课程一般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上午有三节80分钟的课八点半开始。下午1点又要紧接着开始两节同样的课。每节课基本安排一个案例,刚入学的新生准备一个案例一般要花3—4个小时,再加上课外学习小组活动时间和上课时间,每天大概要学习13—18个小时。很多学生差不多每天要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然后睡上几个小时,再赶快爬起来去上8点半的课。

大约有75%的学习任务被压缩在第一年的两个学期内完成;20%的在第二年第一学期完成,而到第二学期便只剩下5%的学习任务了。因此对HBS的学生来说,第一年必须要拼命地学,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而第二年除了找工作以外就可以无所顾忌地玩个潇洒了。

从开学到11月初期中考试这一段时间,是两年中学习最紧张的阶段。对每一个进过哈佛商学院的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他们仿佛生活在案例的旋涡中,尽管各学生俱乐部每天都有活动,但他们只能有节制地参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每天的案例外,其他一切似乎都不那么重要。刚入学的新生对独特的案例教学法尚不熟悉,准备起来困难重重。几十页一个的案例,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也是头疼之极,对于那些非英语圈的留学生来说,更是犹如蜀道青天。因为所有的必修课几乎都必须在第一年修完,所以你不能为了缓解压力而推迟学习难度大的课程。这样,就是那些颇具天才、毕业后也取得辉煌成功的学生,在开始的几个星期,也不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即使那些最优秀的学生,在第一次期中考试前的紧张也会达到极点。考试引起的焦虑和失眠是普遍的。每到此时,HBS的MBA咨询服务处的心理学专家门诊的门外,便会排起长队。

一位毕业生曾这样回忆说,第一次期中考试前几天,他晚上很难入睡,闭上眼睛满脑子不是案例就是万一“触网”怎么办?他邀请好友吉姆去打网球,想休息休息调整一下状况。因为他知道保持镇静的重要性,他面对那第一次考试心情实在太紧张了。他看得出,吉姆同他一样地紧张。吉姆是个很好的网球选手,但那一次他几乎抓不稳球拍。他们在打球时还在谈论考试,因为近乎残酷的强制性分配法考试制度,预先就决定了必定会有人考试不及格。每次考试都是你死我活的大混战,两人只希望这个厄运不要落在他们头上。由于过于紧张,他们无法继续打下去,草草收拾东西回去继续学习。结果他们的考分在班里均属前十名。

期中考试的内容也是实例分析,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也许4个小时在人的一生中非常短促,甚至微不足道。可是考场上的4个小时却是非同小可性命攸关的。其对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前途,甚至今后一生的事业都说不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考试前几天,经常会有某些老生来组织新生进行这第一次期中考试复习,告诫大家要掌握好时间,充分估计执笔需要的时间。

期中考试后,凡发言和书面成绩均属全班最差的20%的学生,会受到校方的秘密警告,但这种秘密警告不记入学生档案。某些课程的教员,还会向他认为需要改进的学生发出备忘录,其虽不同于秘密警告,但却是一种变相的警告。得到警告和收到备忘录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及期末考试中就要倍加小心了。因为哈佛的评分根据学生的平时发言和书面考试两种成绩而定。一年级大多数课的书面成绩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在期中考试后,教授就笔试成绩打一个初分,并对学生迄今为止上课发言进行一下评估,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在班里所处位置心中有数。期中考试不理想的同学,还有机会在期末考试时加以弥补。

HBS的评分采用一种强制性的分配法,类似于我国某些高校实行的绝对淘汰法。每个班级每门课规定成绩好的15%~20%的学生得“优”;成绩差的15%~20%的同学得“及格”;成绩中等的60%~70%的得“良”;还有5%左右的学生“不及格”。一年级的学生要学11门课程,校方要求每个一年级的学生至少有10个“良”。拿到8个以上“及格”或“不及格”的同学被称为“触网”。一旦触网,究竟能不能升入二年级,要经学生成绩委员会根据学生本人的请求、教授的评价,以及造成“触网”的客观因素来决定。其中有一小部分人将获准升学,而另一部分则被迫退学,但可以保留重新申请入学的权利。虽然每年只有不到5%的人“触网”,然而因“触网”而被迫退学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由于评分的范围不是整个年级,而是按照固定的百分比在班上分配,这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哈佛给学生的告诫是:如果你想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在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申请第一学年的奖学金,也加剧了HBS的竞争。所有的学生都竭尽全力地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因为其不仅仅是可以获得一笔足以支付一年生活费用的奖金,更重要的是其代表着一种能力,并且它还能引起暑假高薪招聘人员的注意,特别是一些报酬优厚的咨询公司。很多咨询公司、投资银行的招聘信,都首先涌向奖学金的获得者,其他人虽然也有在这些部门工作的机会,但自然要待那些获奖学金的同学挑选之后了。

由于竞争的残酷性,在损害别人的情况下赢得分数的事情并不鲜见。这往往与一个班级的班风有关。如果一个人不幸被分到一个有不良竞争风气的班级中,他就要加倍小心了。并且这种风气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到最后很可能班里所有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其中。在这样的班级里,案例课上被第一个叫到的学生便会成为该堂课最倒霉的人,他刚刚战战兢兢的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就座,马上就会有很多同学争相发言,把他的观点批驳得一无是处就越能给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将直接关系到考试的成绩。而人们在吹毛求疵地指责别人的观点的时候,仿佛都忘了自己也会有被首先叫到的时候。或许正是由于曾经被第一个叫起而受到别人的难为,于是一种复仇心理使得他更加变本加利地对待他人。在这种课堂里,最初的几分钟是静得出奇的,大家都低着头回避着教授的眼睛。心里咚咚地跳着,祈求上帝保佑自己的名字不被最先叫到,不要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

在HBS,严酷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课堂的学习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竞争起来六亲不认,无情无义的事屡见不鲜。但有些毕业生却回忆说,尽管他们当时也觉得同学之间如此竞争未免太过份了些,但走上社会后才发现,实业界的竞争远比在哈佛时激烈得多。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过了第一学期就可以松口气了,自信心已在他们身上扎下了根。他们相信自己剩下的时间也能顺利渡过。一种成就感和乐观精神取代了开始几个月普遍存在的不安和紧张心理。尤其是到了第二年,除了一门必修课外,所有的课都由学生自己选修,所以课堂的参与兴趣提高了,被教授点名也不会像从前那么紧张了。由于准备案例的时间基本缩短为两个小时以内,每天有五六个小时学习已经足够了。人们有了沿着秀美的查尔斯河驾车或漫步的闲情逸致。河的两岸绿树成荫,水上三五成群的野鸭在悠闲地游弋,白色的游艇点缀着碧色波心,他们惊诧这样的美景在一年级时怎么会无从发觉。他们还可以无忧无虑地去健康中心锻炼;去野外郊游野餐;去打上半天网球;或者干脆去泡咖啡馆,说他们生活在“天堂”,实不过分。

当然,二年级的学生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挑战,那就是就业问题。但是这种压力,完全不同于一年级时的压力。因为每年都有2000多家公司同学校联系,要求招聘HBS的毕业生。毕业生们面临的不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几个公司中进行挑选抉择的问题。他们参加着一个又一个的面试,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招聘公司的邀请,吃着一顿又一顿的招聘企业宴会,免费去公司所在地旅游参观,过着“皇帝女儿”的生活,但是这所有的一切是靠他们的天赋和第一年的埋头苦读换来的。

每年的6月6日,坎布里奇便会洋溢着一种节日的气氛。因为那是哈佛大学举行毕业典礼的日子。清晨,街上到处是头戴方帽,身穿长袍的毕业生,坎布里奇仿佛回到了另一个世纪,回到了另一个世界。各院校的学生陆续来到哈佛国。

上午8时半,在乐队的伴奏下,参加毕业典礼的人分四组进入露天会场。10时,毕业典礼开始,全体起立,大学牧师率领大家祈祷。合唱队唱起古语作的圣歌《蒙主拯救》。圣歌之后,是毕业生代表发言,然后合唱队又唱起圣歌《哈利路亚》。接着校长走到台前,司仪向校长引见各院院长,各院院长按学院建立的先后次序向校长汇报该院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校长依次宣布各学院学生获得学位,学生应声起立,表示接受学位。接着,全体师生唱起哈佛校歌,基督教道德学教授为集体祈福。最后,乐队奏起《老同志进行曲》,毕业典礼结束。温煦的阳光照临着欢悦的人群,人们沉浸在对未来的憧憬中。

四、HBS,哈佛传统的浓缩

如果将哈佛大学比作一顶王冠,那么HBS便是王冠上的那颗璀璨夺目的宝石;是哈佛传统绝妙的浓缩。它创办于1908年,是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之一。现有160多名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讲师和在职研究人员。其图书馆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管理类图书馆,收藏有关管理方面的各种书籍、文献、资料50万册以及期刊6500多种。它每年要招收750名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30名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和2000名各类在职的经理培训,由于申请的人数很多,竞争非常激烈。其对申请者的要求很高,除了要有优异的本科学习成绩外,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其要求学生要有担任领导的才干和气质。在HBS的入学手册上这样写道:“优秀的潜在管理才能是惟一的入学标准。”

HBS最引以自豪的,是他们实实在在地向社会输送了大批极其优秀的人才,在美国500家大财团中有近2/3的决策经理们,是从HBS走出的。如美国氨腈公司总裁小乔治·J·塞拉,美国广播公司总裁丹尼尔·B·伯克,联合太平洋公司总裁小德鲁·L·刘易斯等都是HBS的毕业生。正是由于这些学生毕业后的杰出表现,使得哈佛商学院扬名世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超一流学府。在人们的心目中,哈佛商学院的MBA学位证书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是人们进入高级管理阶层的通行证。学生的家长们也将HBS作为他们把子女推向上层社会,向他们的儿女传授如何出人头地的技能和价值观的理想学府。

社会上对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一般是这样评价的:

首先,他们都是优秀分子。他们基本上是以前几名的优异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并且在进入HBS之前,已经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取得了良好业绩的人。他们在学问上,在实际工作中,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第二,他们的竞争意识很强,有着“野心家”一样的上进心。他们竞争起来几乎六亲不认,并且能言善辩、动手能力极强。

第三,他们大都有着很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甚至有点“自命不凡”。在HBS的两年苦读,不仅不能磨去他们的朝气和热情,反而会培养出更多更高的朝气和热情。他们认为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一个出色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自卑和怯懦与他们无缘。

确实,在HBS的学生中有着不少自赏、自傲甚至自以为是的人。不过,煽动他们这种心理是社会各界的尊宠,特别是那些给他们提供年薪10万美金的大企业、大银行和管理咨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