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19515000000007

第7章 “趣”服帝王(4)

据《魏书》载,北魏著名良臣古弼一次上朝奏官夺民田之事,可魏世宗只顾下棋,“志不听事。”这位古大人立刻火冒三丈,真想上前将棋子一扫而光,但又碍于皇帝的情面,便抓住与魏世宗下棋的给事中刘树,掣下床拳打脚踢,边打边骂道:“朝廷不治,就是你的过!”古弼这一招,分明是“杀鸡给猴看”,打在刘树身上,惊在皇帝心上,进谏全在不言中。魏世宗再无棋兴了。事后,古弼深感自己的造次,进宫请罪,魏世宗倒也颇明大义,不但原谅了他,还鼓励他说:“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民者,虽复颠沛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唐德宗贞元初年,越州山阴人王叔文被任命为棋待诏。“棋待诏”属于使职差遣之类,在翰林院中的地位比较低微。但王叔文却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那就是陪侍太子李诵下棋,在双方的日常接触中,李诵发现王叔文精通诸子百家,且抱负不凡,评论朝政无不切中要害,感觉这是一个用得着的人才,遂把他收为心腹。

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任命王叔文为宰相,主持朝政。王叔文经常陪侍唐顺宗下棋娱乐,他便乘机以棋谏君,大力革新人事,任用与他政治见解相同的人,如柳宗元、刘禹锡等担当要职,并采取了一系列“变法革新”措施,如贬黜酷吏京兆尹李实,释放宫人和教坊女妓,免除欠税等等,深受百姓拥戴。

古代侍臣在以棋劝谏时,为了能说服君王,事先要准备许多理由,其中最关键的论据,即是说服的“王牌”,而这张王牌都不轻易出手,到了节骨眼上,不出此牌不能得胜时,方可果断地抛出。就像在围棋比赛中,有经验的高手,当一看到局势不利时,为了扭转乾坤,常常孤注一掷地施放出“胜负手”来,关键时刻使自己转危为安,反败为赢,大获全胜。令狐釵说服唐宣王便是如此。

唐宣宗时,宰相令狐釵举荐巴蜀李远做杭州刺史。宣宗一听这个人的名字连忙摇头,令狐釵很纳闷。宣宗说:“难道你没见他写的‘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惟消一局棋’的诗句吗?你想想,这样一个棋迷,不务正业,不求进取,怎能治理好杭州呢?”令狐釵自觉好笑,突口而出:“那只不过是一句诗呀!”宣宗龙颜大怒:“古人早就说过‘诗言志’嘛,他能这样写,就会这么做。”

令狐釵感到跟这样的昏君争辩不会有好结果,灵机一动,接过皇帝的话头,说:“皇上所见极是。不过,李远确有才干,只是他闲居无事,所以才借下棋消磨时光,现在如能将他选拔上来,派他去治理杭州,他有正经事可做,可能就不会整天下棋了。”宣宗见他言之有理,任用了李远。后来,李远果然把杭州治理得很好。

说服他人的过程也如同下棋的过程,需要布局、谋划,然后再依情况随机变动,在关键时刻打出“王牌”,从而说服对方,达到目的,以棋说人,说人如棋,自古使然。

以琴谏君

棋可以谏君,是因为棋理使然;同样,从琴劝人,也可以得到相同的说服效力。

按古代乐器金、石、丝、竹、匏、士、革、木八音分类,琴属于丝类。《辞海》作了这样注释:拨弦乐器,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周代已有。琴面标泛音位置及音位的徵,定型于汉代。魏晋以后,形制和现在的琴大致相同。

进谏者或借琴向君王阐发深奥的事理,或以优雅的琴声,倾诉高明的政见,而更多的则是寓谏于琴,言听谏行。

汉代刘向在《说苑》载有两则以琴谏君的典故。

春秋时,应国国君应候与大夫贾午子同坐,听到如泣如诉的琴声,应侯感叹说:“今天的琴声多么悲哀啊!”贾午子回答:“那弦太紧,曲调又低沉,所以使人感到悲哀。琴弦紧崩,象征着良材;调子低沉,象征着官职卑微。取用良材却给他卑微的官职,怎能不悲哀呢?”应侯说:“讲得好啊!”

另一则典故说的是:乐工师经为魏文侯奏琴,魏文侯欣然起舞,吟诵道:“让我的言语不要被人违背吧!”师经一听此话,便操起琴去撞击魏文候,虽没有击中魏文侯的要害,却把他冕冠上的玉串给撞散了。魏文侯怒气冲冲地回顾左右臣僚说:“作为臣子竟敢撞击他的君主,该当何罪?”左右臣僚说:“罪当烹刑,”于是侍卫将师经挟持带下朝堂。

师经挣脱侍卫,对魏文候说:“让我再说一句话,然后受死行吗?”魏文候答应了,师经说:“从前尧舜作君王,只怕自己的言语只听不违背;桀、纣作君工,惟恐自己的言语被人违抗;我撞击的只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并没有撞击我们的君王。”

弹琴知音,谈话知心。魏文候听出了师经的话味,说:“放开他吧,这是我的过错。把这张琴悬挂在城门上,用来作为我有过错而被撞击的凭证;那冕冠的玉串也不用补上去了,用来作为言行鉴戒吧!”

此事亦见《韩非子·难一》、《淮南非子·齐俗》但都认为是晋平公与师旷之间的冲突。

《韩诗外传》载:赵王派遣使者到楚国去。越王弹瑟为使者送行,又告诫他说:“你一定要按照朕的话去做。”使者说:“大王弹瑟,音调未曾像这样悲哀过。”越王说:“音调本是调好的。”使者说:“调好了音调为什么不记在弦柱上呢?”越王说:“天气有干燥湿润的时候,弦也随之有松紧,音调的转移是不能预知的,因此不去记它。”使者说:“英明的君主派人出使,只把事情托付给他,而不用言辞来限制他,遭遇顺利就祝贺他,遭遇凶险就慰劳他。楚、越两国相距千里有余,吉凶忧患不能预知,就好比弦柱上不能记下调好的音一样。”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因为使者知道赵王深谙琴理,所以便以音调作比来说动赵王。

以琴谏君,自古以来形形色色,各有千秋。但和产生的说服的力量却是相同的。

战国时期。齐桓公去世后,其子即位,是为齐威王。齐威王自恃国富兵强,整日纵情声色,奢糜无度,不理朝政。进谏者常遭冷遇和惩处,致使社稷日衰。执政九年无所作为,其间韩、赵、魏、鲁纷纷起兵来伐,齐威王也漠然置之。

一天,有位名叫邹忌的琴师来拜见齐威王。威王喜爱音乐,便高兴地传他进殿。威王让他弹奏一曲欣赏一下。邹忌手抚琴弦却不弹琴,威王很纳闷,说:“听说先生善于琴音,今抚琴而不弹,这是为什么?”

邹忌答道:“我不仅会弹琴,还懂得弹琴的道理。”于是海阔天空地说了一阵:“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使归于正。昔日,伏羲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征着三百六十六天,宽六寸,象征六合;前宽后狭,象征尊卑贵贱;上圆下方,象征天地;五弦象征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其音浊者宽而不驰,君道也;清者廉而不乱,臣道也。第一弦是宫弦,第二弦为商弦,三弦为角,四弦为徵,五弦为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文宫为少宫,武弦为少商,以合君臣之恩。君臣相得,政令和谐,治国之道,也不过如此。”

威王听了非常高兴,说道:“好啊,先生既知琴理,必审琴音,请弹一支曲子吗!”

邹忌笑笑说:“臣以琴为事,则审于琴;大王以国为事,岂不审于为国哉?今天王抚国而不治和臣抚琴而不弹,有什么两样?我不弹琴,大王心中不畅;大王不理朝政,恐怕自姓也个乐意吧!”

齐威王立即起身,说:“我明白了,先生是拿着琴来劝我打起精神治理国家啊!”随后命人取走琴瑟,和邹忌话起社稷大事来。邹忌规劝威王重用贤能,增加生产,节省财物,操练兵马,建立霸业。威王一一答应,拜邹忌为相国,整顿朝政,除弊纳谏,抵御外侮,天下大治。

汉章帝登基后,继承前朝明帝的苛政,天下怨声载道。尚书陈宠上书说:“我曾听说,圣明君王治理国家,赏赐不过分,刑罚不太滥。实在不得已时,宁可赏赐过分,也不要刑罚太滥。陛下即位以来,数次诏告臣僚,提倡仁治,可是各级臣僚并不能完全体察陛下恩德,无论行政、司法仍十分严苛。审判官急于苦刑拷打,使被告痛苦;执法的人不是被一些诬陷文书搞得心烦意乱,就是假公济私,卖弄手中掌握的威风。治理百姓,好像调整琴瑟,大弦绷得太紧,小弦势将拉断。”汉章帝听从了陈宠的说服,施行了仁政。

以食谏君

棋可劝人,琴可谏人,民以食为天,用食来说服他人,同样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

商朝有个奴隶出身的宰相,名叫伊尹,他帮助商汤灭亡夏朝建立商朝,并辅佐商朝三代君王。

伊尹原是夏国宫廷中的御膳官,因目睹夏末代君王桀昏庸无道,便跑到莘国,担任了有莘公主的厨子兼宫廷教师。后来,商王成汤娶有莘公主为妾,伊尹作为陪嫁的奴隶一起到了商国。

起初,商汤并没有注意伊尹,只是把他当作一般奴隶,让他在厨房里干活。伊尹为了让商汤知道自己是个有才干的人,有时故意把饭菜做得极为可口,有时又把饭菜做得难以下咽,以招惹商汤找他问话。

有一次,商汤因饭菜难吃,找伊尹前来答话,伊尹抓住这个机会,对商汤说道:“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菜吃起来才有滋味。治理国家和做菜一样,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听了伊尹这番话,商汤暗暗称奇,觉得这个奴隶是个人才。于是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成了商场的心腹谋臣。伊尹帮助筹划了进攻夏朝的大计,一举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汉朝刘向在《新序》记述了一个以食谏君的典故。

晋平公问叔向:“过去,齐桓公主盟诸侯,平治天下,不知是国君的力量,还是臣属的力量?”叔向以剪裁作比,认为是臣属的力量。陪侍一旁的师旷插嘴说:“让我用吃的东西来比方。管仲善于切割,隰朋善于烹煮,宾骨无善于调拌。汤做熟了,捧着献上去了,但国君不品尝,谁能强制他呢?这也是国君的力量啊!”

《左传》载:齐景公从猎场回来,晏子在遄台奉传,宠臣梁丘据赶着车也来到这里。景公说:“只有梁丘据和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只是从同罢了,怎么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从同两样吗?”晏子回答说:“两样。和谐就像羔羹一样,用水、火、醋、盐、梅、肉酱来烹制鱼、肉,用柴火烧煮,厨师调和,使味道适中,弥补其不足,冲淡其过分。君子吃了,内心感到平正。君臣关系也是这样。君主认为对的事,如果其中还有不对的地方,臣下就指出不对的地方,而使可行的部分更加完备;君主认为不对的事,如果其中还包含着对的成分,臣下就指出对的成分,以去除其不对的部分。因此政事平和而不相互抵触,百姓没有争夺之心。所以《诗》里说:‘还有和调的羹,味道全备而平正。神灵来享而没有指责,朝野上下也和睦无争。’先王和调五味,和谐五声,就是为了平和他的内心,以成全他的政事。如今梁丘据却不是这样。君主认为对的,梁丘据也说对;君主认为不对的,梁丘据也说不对。这就如同用清水调和上清水,谁会吃它?如同琴瑟只弹奏一个声音,谁会听它?不可苟且从同的道理就是这样。”

齐景公称赞幸臣,引起了晏子的一番议论。晏子以五味相配以后方能“和”为例,说明君臣之间只有“可”、“否”相互弥补,才有助益于国家,谴责了梁丘据对景公一味顺从谄媚的行为。

《辽史·文学传上》载:辽国有位姓萧名韩家奴的人很受辽兴宗赏识,称他为诗友。有一天,辽兴宗与他闲聊时。问他道:“你在外面听到过什么稀奇的事情吗?”韩家奴答道:“我只知道炒栗子时,个儿小的刚熟,则大的必定还是生的;如果大的已经熟了,那么小的必然已焦枯了。要做到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能均匀炒熟,才算是尽善尽美。至于其他的事情嘛,我就不太了解了。”

因为韩家奴曾经管理板栗园,所以想通过此事向辽兴宗讽谏,辽兴宗听后哈哈大笑。

韩家奴对辽兴宗讲炒栗应“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此语含有极深奥的哲理,意谓朝廷(栗之大者)和百姓(小者)都要兼顾,方为尽善尽美,只顾一头,另一头定会出问题。

以食为例进谏也好,说服他人也好,无不是一种好方法,说服的力量在于能通过“谏”来治理国家,取得天下民心,这是古代。在今天,说服的力量依然是强大的,评古论今,我们可以将古代有效的说服方法(谏)用于今天的生活中,这样无论商场还是人际关系中,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助使生活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