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服帝王的金口才
19515000000025

第25章 “变”服君王(2)

长孙皇后真是太宗皇帝识大体顾大局的贤妻。对于魏征出于维护唐朝政权长治久安的需要直言谏诤,她深居皇宫也久已闻名,见到丈夫有时因受不了魏征的当众责备而动怒,她当然要予以劝解。事实上,像唐太宗这样虚心纳谏的帝王,历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人了,他有时为魏征当面廷争的“火力”太猛而恼怒,这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长孙氏却从唐朝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丈夫进行规劝,但她一不直言劝阻,二不委婉提示,却是穿着礼服庆贺皇帝圣明、臣子忠良给朝廷带来的大福,从而使李世民幡然醒悟,转怒为喜。这“说服”水平实在是太高超了,可把它称之为“欲抑先扬,欲擒故纵”。长孙氏真是一位很懂“兵法”的女中豪杰呐。难怪宋代司马迁主编的《资治通鉴》亦将这个故事收编进去,以供北宋君臣借鉴呢!

同时,长孙皇后在劝说中使用“亲切和悦”的态度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大约在一百年前,林肯就说过这个道理。

“当一个人心中充满怨恨时,你不可能说服他依照你的想法行事,那些喜欢骂人的父母、爱挑剔的老板、喋喋不休的妻子……都该了解这个道理。你不能强迫别人同意你的意见,但却可以用引导的方式,温和而友善地使他屈服。”

“曾经有个格言:‘一滴蜜汁比一加仑的胆汁更能吸引苍蝇’,如果你想说服一个人,首先要让他认为你是他的至友,然后再逐渐达到说服的目的。”

有一则关于太阳和风的寓言。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强而有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更行。看到那儿一个穿大衣的老头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

于是太阳躲到云后,风就开始吹起来,愈吹愈大,大到像一场飓风,但是风吹得愈急,老人愈把大衣紧裹在身上。

终于,风平息下来,放弃了。然后太阳从云后露面,开始以它温煦的微笑照着老人。不久,老人开始擦汗,脱掉大衣。太阳对风说,温和和友善总是要比愤怒和暴力更强而有力。

古老的寓言依旧合乎现代的意义,太阳的温和使人们乐意脱去外衣,风的冷峻反而使人们更加裹衣取暖。相同的,亲切、友善、赞美的态度,更能使一个人摈弃成见,抛下私我而面对理性,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请记住:“一滴蜜汁比一加仑的胆汁更能吸引苍蝇。”

所以当你想要说服别人时,别忘了以亲切和悦的态度改变不该有的强硬态度,软化对方的防卫,以收到说服的效果。

致辞巧变赢得机会

在生活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致辞巧变,才能够顺应时势,从而取得赞扬和成功。在劝说他人时也如此。从下面几个小故事中,便可以看出这一道理。

诸葛恪是吴国大臣诸葛谨的儿子、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侄子,从小就以聪明过人而知名。有一次,孙权宴请群臣,询问诸葛恪道:

“你父亲和叔父,哪一个较贤能?”

诸葛恪回答道:

“我父亲要好一些。”

孙权奇怪地说;

“为什么?”

诸葛恪说:

“我父亲知道应该为谁服务,我叔父不知道,所以我父亲比叔父贤能。”

孙权高兴地大笑起来,便叫诸葛恪为大家依次斟酒,斟到张昭面前,因张昭先已有了几分醉意,不肯再喝,对诸葛恪说:

“这不是敬养老人的礼节。”

孙权对诸葛恪说:

“你如果能让张公理屈辞穷,他就应当干了那杯酒。”

诸葛恪便反语张昭说:

“过去师尚父(即姜太公)九十岁还举旗执钺,带兵打仗,仍然没有告老。如今行军打仗之事将军您在后,喝酒吃饭的事,将军您在前,怎么可以说我向您斟酒是不敬养老人呢?”

张昭果然答不上话,只好干了那杯酒。

不久,蜀国使者到来,吴国群臣集会,孙权对蜀使说:

“这个诸葛恪喜爱骑坐良马,你回去告诉诸葛丞相,为他物色一些好马。”

诸葛恪马上跪地谢恩,孙权说:

“良马还没有到来,你就拜谢我,这是为什么呀?”

诸葛恪说:

“蜀国是陛下外面的马廊,今天有诏令下去,良马一定会到来,我怎么能不跪下谢恩呢?”

孙权又是大笑。

诸葛恪是吴国中期执掌军政大权的人物,在孙吴众多文武大臣中可说是出类拔萃的。但比之他叔叔——蜀国丞相诸葛亮,他还缺乏管理全国政务的素质和气魄,由于他少年得志,因而恃才傲物、刚愎自用,最终导致失去人心,被人诛杀的悲剧。诸葛恪一死,吴国宗室内斗复杂,政治局势每况愈下。本篇记叙了诸葛恪小时候敏于应对的三件小事,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对答的群才,陈寿写道:“恪文才捷,皆此类也。”可说是突出了诸葛恪的主要特点。

然而,这几则故事还体现了诸葛恪的另一特点——察颜观色,把握帝王的意图和潜台词。诸葛恪在几番答语中均是紧紧扣住了孙权的心理,或是赞其贤明,或是表明吴国强大,因而每一次大胆的回答,虽有过火之嫌,却总能赢孙权的称赞。

领会上司的意图、读懂上司,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悟性”。经常听到上司说某某人“悟性好,一点就透”,也经常听到上司抱怨某某人“不灵通,反来复去交代多少遍也不领会意图”。由此可知,善于读懂上司也是会表现的重要方面。

李续宾是曾国藩手下善于揣测其意图的爱将。一天,曾国藩召集众将开会,谈到当时的军事形势时说:“诸位都知道,洪秀全是从长江上游东下而占据江宁的,故江宁上游乃其气运之所在。现在湖北、江西均为我收复,仅存皖省,若皖省克复……”此时,李续宾早已明白曾国藩的意图,趁势插口道:“涤帅的意思,是要我们进兵安徽?”“对!”曾国藩以赞赏的目光看了李续宾一眼,“续宾说得很对,看来你平日对此已有思考。为将者,踏营攻寨计算路程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要胸有全局,规划庞远,这才是大将之才。续宾在这点上,比诸位要略胜一筹。”李经宾一句话赢得了这么高的赞扬,实在是高明之举。

读懂领导、准确领会其意图,并非一日之功。曾国藩说李续宾“平日对此已有思考”,一语破的。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平时紧紧回绕上司关心的敏感点进行思考,才能在把握上司意图和工作思路方面有超过其他人的可能。也有才能拥有更多的发展的机会。

苏世长盘马弯弓故不发

韩愈有诗云:将军欲以巧服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在说服他人的时候,这句诗同样适用。请看下面的例子:

唐高祖李渊平定王世充后王世充部将,苏世长归顺唐朝,被封了个“玉山屯监”的官。因苏世长是李渊同乡,所以李渊在玄武门接见了苏世长。李渊语含讥讽地说:

“你认为自己是奉承拍马的小人呢,还是刚正不阿的君子?”

苏世长回答道:

“我认为自己是个愚笨但又正直的人。”

李渊追问道:

“如果你自认为是个忠贞不二的正直之人,那么,作为什么又背叛那王世充而归顺于我呢?”

苏世长不慌不忙地答道:

“陛下平定洛阳,天下归一。臣智劳力竭,才归顺陛下。如果王世充不死,臣仍然受他的节制,盘踞江南,那时,臣仍然是陛下的劲敌。”

李渊大笑。接着又转话题,嘲笑苏世长,说道:

“你的名字叫世长,为什么名字长而意气短,口里说的十分正直而心里想的却又十分邪恶呢?”

苏世长不卑不亢地说道:

“我名字长而意气短,的确如陛下所说。至于说到那口正心邪,臣则不敢奉诏。从前窦融以他苦心经营多年的河西之地来归顺汉光武帝,他的子孙十世都被封侯;而臣也以广大山南地区来归顺陛下,蒙陛下恩典,被封为屯监(屯监乃为小官,语含讽刺)。”

李渊听后,大为高兴,就升迁苏世长为谏议大夫。

李渊曾多次招降苏世长,然而苏世长不因与李渊是同乡而归附。直至洛阳被唐攻下,王世充遭擒后,苏世长才归顺唐朝。李渊对此耿耿于怀,不杀苏世长,已是对他莫大的宽容了,再封他为玉山屯监,更是皇恩浩荡。然而苏世长却不领情,当李渊嘲笑讥讽他时,他却以窦融来作对比,说明李渊对故人的薄情寡恩,弄得李渊几乎下不了台。本想以言语损人,却反遭人损。在这里,苏世长用可就是“骑马”绕圈子,“箭”虽未发却中其要害,从使得自己获益。

奇语妙法——新释“三阵”

说服他人需要妙语奇语,需要有好的方法,而将旧的说法变换成新的说法来进行说服,不失为一个“妙法”。

唐朝时,有人名叫员半千,员半千从小就通晓书籍文史。曾经随叔父客居于晋州(治所为今山西临汾),州里举行童子考试,主考官房玄龄对他的才识表示惊异,因为他在应考时已能讲解《易经》和《老子》了。成年后开始进入仕途,先是做别人的幕僚,后来做过武涉(今属河南)县尉。

有一年,朝廷要提拔遴选一批地方高官,唐高宗亲自在武成殿主考,向各地赴京的应考者策问道:“兵家说有‘三阵’,是什么意思?”

大家楞住了,一时答不上来。员半千从容答道:

“臣子我听说古人对兵法上‘三阵’的解释是这样的:时间和日子配合得当叫‘天阵’;山河的正面同背面相辅相依叫‘地阵’;军队人员排列弥补缝合紧密叫‘人阵’。可是我却认为不是这样,我主张:出兵要讲究施行仁义,好像充沛的及时雨下降在久旱的大地上,使军队得以得到天时,这叫‘天阵’;部队丰衣足食,节约开支,又屯耕,又作战,得到地利,这叫‘地阵’;全军将士跟随统帅好像子弟跟随父兄一样,得到人和,这叫‘人阵’。如果忘记和舍弃这‘三阵’,怎能作战,又怎能取得征战的胜利?”

唐高宗听了,连声赞“好”。

无独有偶,员半千的小舅子李泌也是个能言善辩的“变”才。

李泌天赋极高,从小聪明,七岁就会写文章。开元十六年(七二八年),唐玄宗召集所有能讲论佛、道、儒教的人,在皇宫内相互对答争辩。有个叫员?的小孩,只有九岁就登上讲坛侃侃演讲,在座的人无不钦佩。玄宗赞赏他才华过人,便说:

“员半千的孙子,本当如此吁。”又问:“孩童中还有像他这样聪慧的吗?”

员半千连忙跪下上奏:“臣子我的小舅子李泌也是。”

玄宗即刻派人迅速召唤李泌入宫。

李泌到来时,玄宗正同燕国公张说一起看别人奕围棋,于是示意张说试探李泌的才能。张说便道:

“你能用方、圆、动、静四个字来比喻奕棋的道理吗?”

李泌有些迟疑,说:“请大人把要求再说得明白、具体点。”

张说于是讲道:“方如棋盘,圆如棋子,动如棋活,静如棋死。”

李泌即刻接口答这:“方如实行仁义,圆如运用才智,动如施展才能,静如暗自得意。”

张说听了,惊叹李泌的敏悟,便祝贺皇上获得了一个神童。

玄宗兴奋不已,便赏赐给李泌五匹丝织物,并对他家里人嘱咐:“好好照看,抚育他长大。”

员半千应对唐高宗李治的殿堂策试主题“三阵”,不拘泥于古人兵法定论,而是独抒己意推陈出新,颇有创造性地解释和运用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一著名兵法命题,这就将兵家所说的“三阵”内涵大大拓宽加深了,其敏捷的舌才和颖悟的见识理所当然地使高宗连声称“善”。不管他是不是书生式的纸上谈兵,单是当堂殿试,“众未对”,而独有他能应声答问,就显得他鹤立鸡群了。

俗话说:“从小看看,到大一半。”李泌成人后从政于李唐朝廷,在唐朝内忧外患的严重形势下,以其类似于诸葛孔明的文韬武略为巩固唐朝政权作出了特殊贡献,尤其是对唐德宗李适提出并实施“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以围困吐蕃的计谋,从而使李唐皇朝消除了吐蕃的威胁,更是他一大政治成就。联想到本篇中他敏捷而出色地应对张说关于围棋“方圆动静”题目的考问,可见他从小就胸怀韬略,善于运用才智,但他却能紧扣题意,给予发挥,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综观员半千和李泌的答语,其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他们都有独立的见解,用新义释旧题,正是这一点,才使得他们鹤立鸡群,卓尔不凡,为皇帝所大加赞赏。

独立的见解是一个人胆识、经验、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反映,上司决策时很希望下属出谋划策,想出一点“点子”供他参考。当然,这些见解并不一定被采纳,但它至少可以启发上司的思路,帮助上司修正他的决策。只有这样,上司才能重视你。

独立的见解需要用合适的方式发展,要掌握好交谈的节奏,通过启发诱导并给福特以充分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却,让自己也有所思考。

对答如流说服高宗

我们常常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思敏捷,善于变通,口才好。在劝服他人时,正是需要这样的变通式思维。

唐高宗永徽(六五○~六五五年)初年,令狐德重新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弘文馆学士,又命令他监修国史,升任太常卿。

高宗曾经召集宰相和弘文馆学士们在中华殿开会,他问:

“要怎样做才能成就王业和霸业?这两者,应该以哪一个为先?”

德盞答道:

“成就王业要施行德政,成就霸业要讲究刑罚。古代夏、殷、周三代,皆是推行德政而成就王业,而秦国却是专门施行刑法而成就霸业,到了汉朝就是王道与霸法杂用,但自魏、晋以来可说是王业、霸业都失去了。如果施政,我认为王业当为最优先,这样就不会有灾难了。”

高宗说:

“如今什么事是最重要、最须急办的?”

德盞说:

“古代贤君治政,以清静无欲、简化事务为本。而今天下太平无所忧虑,谷物又连年丰收,我看只有以少聚敛赋税、省去征战徭役最为要紧。”高宗又问禹、汤、桀、纣等人所以兴亡的原因,德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