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十六计活学活用(25—36计)
19514300000048

第48章 走为上(1)

【原文】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注释】全师:师,古代兵制,二千五百人为师。这里当作军队的意思。

避敌:字面意思为避开敌人。全句意为,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此语出自《易经·师》卦。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因为扎营或左边或右边,要作时情而定),并没有违背行军的常道。

【译文】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退为进,待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计名出处】此计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父子唯应急走耳。”

【计名阐释】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桓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其实,我国战争史上,早就有“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内,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讲解】此计可以通俗解释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因此,若能取胜,就不要先走。“走为上”的意思不是说此计是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计谋,而是说在处于劣势时不要硬拼,及时撤离乃是上策。稍遇挫折,便丧失信心,望风而逃,这是典型的逃跑主义,不可与“走为上”相提并论。

(一)走为上计与经商谋略

“走为上”,俗语谓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此计看似简单,却是36计里最高明的一计。

企业经营者看运用此计,应具有灵敏反应的综合机制,如建立市场信息搜集、分析系统;企业监督运行系统。从客观实际出发,冷静作出判断,使“走”这步棋不出差错。

企业经营者在下列几种情况下必须走:对外投资时政策有变化,于己大为不利,应尽量抽资而“走”;市场前景暗淡,本大利微甚至亏损的产品应割舍,重新调整企业产品结构;适于短浅投资的项目,期限已到,应“走”;市场难以开发,所需费用企业承担不起,应“走”。

1.走为上计救活了毛纺厂

山东淄博市第二毛纺织厂,是一个由机床厂转产改建的毛精纺织企业,企业经营指导思想一直是“多品种,小批量”。由于该厂是转产企业,在精纺呢绒生产方面经验不足,技术不过关所以品种多、批量小使得企业的这些缺陷更为突出。同时,该厂通过市场凋查了解到,京、津、沪一些精纺老厂,由于出口利微或亏损,正准备转向内销,将很快对本厂的销售市场造成“灭顶之灾”。

基于这种情况,厂里进行了两个战略转移:一是将原有的27个品种,筛选优化,断然压掉20个,只保留7个品种,并集中技术力量,重点对市场好、工艺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马裤呢、凡尔丁两个品种进行攻关。二是将一半以上的民品市场,打入军服、工商、税务、邮电、公安等的标志服及企业的厂服等用料市场,这样一来,经营路子顿时宽阔起来。1989年的前11个月,与1988年同期相比,产值提高25.97%;利税提高22.1%;利润提高26.23%。

这个厂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两着“走”棋走在自己的优势上。为自己走出了效益,走出了财富。

2.化工厂“走”出了一方新天地

上海一家以生产尼龙66产品为主的化厂,起初由于该产品热销,产量高,利润高,效益很好后来大批竞争者跻身于尼龙66的生产行业,如果该化工厂死死守住这一产品,将出现动局面。一家外地工厂不久进口了一套年产45000吨尼龙66的装置,工艺先进,技术优良,质量上乘,使上化厂处于竞争的优势。上化厂适时开展调研活动,走出厂门,赴全国20多个化工厂了解情况,发现糊状聚氯乙稀树脂及树脂加工等,国内需求与日俱增,但糊状树脂国内产量很少,每年都要用外汇进口。于是他们主动停止尼龙66的生产,利用停产对厂房和电力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并查阅大量外文资料,寻找关键设备的工艺数据,仅半年时间,技术改造就获成功,年产量由300吨猛增到近2000吨,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

化工厂的这一“走”,使自己转危为安,走向了更辉煌的明天。

3.调转船头顺东风

如果在商战中,选定突破口之后,只要不辞辛若,努力拼搏,必然能获胜。这里必须注意做到两点:即首先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这直接影响到行动的结果,其次应并力而行。臂如读书搞研究,选定了目标之后,不努力拼搏,全力以赴,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吗?

本世纪30年代,上海有位实业家叫姚思伟,他靠丝绸厂而赚了钱。但没多久,由于洋货的倾销,姚思伟的丝绸厂必定陷入左右为难境地。为此,姚思伟认真地分析研究,最后选准了经营目标,决定转产手帕。

许多别家的同行闻讯后拍手称快,认为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其实姚思伟采用的是“佯顺敌之意”。

丝绸厂员工闻讯后也议论纷纷,认为姚老板是否糊涂了。俗话说“大鸡不吃细米”,怎么放弃传统的大商品而去经营微不足道的小手帕呢!有一些员工则干脆劝说姚思伟放弃这种决定。

姚思伟坚定不移按既定的宗旨办。他给员工解释说:“丝绸虽然是大商品,但今天由于成本高而竞争不过洋货,如继续硬拼下去,我们厂会亏空的。而手帕是小生意,但人人需用,值低易耗,市场容量大,它是有前途。”

姚思伟把丝绸厂转产手帕后,为了吸引顾客,充分发挥自己工厂拥有提花装置的丝织机的优势,使用这些丝织机生产出各种赏心悦目的花卉和动物图案手帕,使得男女老幼都爱不释手,很快赢得了市场。

姚思伟的手帕正要大行其道,供不应求时,竞争者纷纷推出相类似的手帕,充斥市场。

姚思伟早就料到这种情况出现,因此他表面上还与其它同行业一样,实际上早已做好下一个目标的选择了。

他根据中国人大多数喜欢有吉祥意思的物品的传统习惯,生产一种印有“福、禄、寿、喜”字样的手帕,结果很快成为人们的理想用品。当竞争者看见市面上这种新设计手帕时,想追赶也来不及了。

因为姚思伟的丝绸起死回生,并得到发展,不久成为全国有名的“手帕大王”。

姚思伟能获得如此巨大成功的秘决就在于他有独到的思路,善于“走”,走得干净利落,走得比别人快,走在市场的前列。

4.以退为进,制造战机

商场如战场,因此在现代商战中,不可一味攻击,必要时采取应主动撤退的方法。

日本大荣公司中内功素以攻击见长,但是,若有必要撤退,他仍会果敢地去做。

1976年11月,大荣发售一种普通型13型彩色电视机,售价大大低于日立发售的同型彩色电视机。大荣这种超低的价格,使家电业者蒙受极大的打击,显然地,它严重地破坏了家电的价格水平。

然而,这种电视机并不是大荣自己所生产的,而是委托王冠公司制造的。

这是项秘密,如果让其他经商者知道,他们可能会联合起来,采取抑制行动。

但是,纸包不住火,这个秘密不知怎么就走漏了风声,王冠受到其他经商者的威胁,柜绝提供零件,而无法继续生产电视机,王冠只好屈服,要求大荣公司提高售价,按照市场上的售价来销售。

大荣本意是要以市面一般价格,提供给消费者较低的价格,当然无法接受厂商的要求。

但是,中内知道王冠的苦衷之后,权衡得失后,毅然决然地撤回原来的做法,接受了王冠的要求。

另一位善权衡利害关系的是堤义明。

1965年,日本地价正是隆盛的时机,一向以购买不动产为主的西武集团却突然停止标购,令许多人议论纷纷。

堤义明此举是有其道理的,因为他获得情报,政府不会放任地价狂涨,一定会采取抑制行动,如果贪图一时的利益,将来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后来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当时,一些大企业、大公司眼看地价不断狂涨,纷纷加入战场,就连一些中小企业也都深怕赶不上这趟列车。

结果这些商战者全部掉到无底深渊,有的倒闭,有的则被庞大的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堤义明从保龄球界的撤退,也是迅速而彻底的。

将保龄球这种娱乐引入日本的是堤义明,并以品川为中心,设立第一个一连串大规模的保龄球中心。后来此种娱乐形成一股潮流,后进的团休便争先恐后地加入,纷纷设立保龄球场,此时,堤义明却下令收场,连建筑物都拆了。

一般员工都认为:现在才是赚钱的开始。然而,堤义明已预见其将来竞争的激烈,势必造成经营困难,不如趁早抽腿。

由此可见,权衡得失,选择进退见机行事,从而在商战中击败对手。

5.松下的勇敢撤退

1964年,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突然宣布不再生产大型电子计算机。

这个消息,令商界中所有人大为震惊。松下已经花费了5年的时间去研究开发,投下了十几亿元的巨额研究费用,眼看着就要进入最后阶段,而且,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的经营也很顺利,不可能发生财政上的困难,现在却突然全盘放弃,实在令人费解。

然而,松下幸之助所以会这样断然地做出决定,是有其考虑的。他认为当时大型电脑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万一不慎而差错,将对松下通信工业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到那时再撤退,就为时已晚了,不如趁现在一切尚有可能撤退,才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像西门子、RCA这种世界性公司,都陆续从大型电脑的生产中撤退下来,广大的美国市场,几乎全被IBM独揽。像美国这样的市场,有一个强有力的公司独占就绰绰有余了。更何况在日本这么一个小市场,就有富士通、日立等7家公司抢滩,他们也都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等于是赌下了整个公司的命运。

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松下考虑到,竞争结果可能会使公司元气大伤而生存下来,但也有可能就此消退。权衡得失,终于决定退出这场竞争。

交战时,撤退是最难的,如果无法掌握时机,勇敢撇退,或许就会受到致命的打击。松下看透这一点,在竞争中勇敢地实行一般人都难以理解的“撤退”行动,可见该公司足有远见,不愧是日本商界首屈一指的大将。

6.借地生财

“借地生财”这句商业谚语是说:借用、租用、利用别人或外地优越的地理住置进行经商,从中赚钱发财。还有“店不卖钱移闹市,生意不好调柜台”等商谚,都是强调地理条件对经商的作用。

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客观条件。经商也同样离不开地利,地方有利才能生意兴隆。

在古代经商就强调“择地治生”。据《史记·货殖列传》载:赵国富商卓氏,秦破赵后实行移民,一般人皆贿赂官吏,要求逐居近处。惟独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因为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业易于发展,卓氏到了那里果然大富,“田地射猎之乐,拟于人君”。《东坡志林》载:越国大夫范蠡选定“陶”这块地方经商,“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尚针路通,为商可以致富”。时间不长,果然“致赀累巨万”。借地生财,应借用地理上的优势,来为本企业开拓业务,扩大经营。

所谓地理上的优势,从经商的角度讲,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人们常去的地方;人口聚居的地方;购买力较高的地方;靠近市场的地方;方便顾客的地方;有利物资交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