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十六计与顶尖创业
19514000000053

第53章 反间计

【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内①,不自失也。

【注释】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见《易经·比》。比,原意是相亲相辅。

【译文】在敌人给我方布置的疑阵中再反设一层疑阵。如果利用敌人内部的策应去争取胜利,那么我方就不会遭受损失。

【计名出处】此计出自孙子《用间》篇:“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又有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实也。乡间者,因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同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固其敌间而用之。

【计名阐释】

反间计,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内部的普通人作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唐代杜牧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就是个有名例子。

曹操率领号称的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

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士兵组成,善于马战,可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摆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干,但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佯装大醉,邀蒋干共眠。蒋干难以入睡,看到了周瑜预备下的假信,认为蔡瑁、张允要与周瑜里应外合。他赶快找机会回曹营,让曹操看了那封伪信。曹操大怒,杀了蔡瑁、张允。等他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但已无可奈何了。〔古计今用例说〕

“反间计”是间谍战中的一种谋略,指的是利用敌方内部的间谍为我方所用,反而去刺探敌方的情报,给敌方以虚假的情报、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走入自己的圈套。

在现代的经济竞争中,从某一角度讲,可说是“信息竞争的战场”。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家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各类信息,另一方面要严守自己的经营秘密,技术资讯。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更为经济间谍战增添了不少怪异奇特的新招术。

我国的景泰篮与宣纸制造术的“失密”,启发我们:经营者要随时随地加强防范意识,以不致使自己陷入圈套,遭受不应有的损失。自己要学习巧妙地使用“反间”计,以迎接企业竞争的挑战。

1.贺智的信息小分队

1987年底,山西太原电石厂厂长贺智别出心裁组织起了一支信息小分队,并把他们派往全国各地。任务:“刺探”与本厂生产、销售有关的信息。

这年底,太原电石厂销售月报表引起了厂长的注意:销售额逐月下降,市场情况不妙!此时,贺智把希望寄托在“小分队”身上,因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关键是要拥有充分的、准确的信息。信息小分队没有辜负厂长的重托,一条条信息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总部。贺智依据这些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了硅铁即将走俏的结论。在估算了转产硅铁项目的经济效益后,贺厂长立即拍板:集中优势兵力,改一个电石炉为硅铁冶炼炉。4个月后,当其它厂家从睡梦中醒来,纷纷仿效时,太原厂的硅铁项目已净赚225万元。

时隔不久,小分队送来一份“情报”:有迹象表明,国家将对硅铁出口加以限制。又是一道难关:电石厂将去何方?

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小分队的信息接二连三地报到厂长办公室——由于硅铁生产效益好,不少电石生产厂家纷纷转产硅铁,致使市场电石短缺。贺智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不待国家限制硅铁出口的红头文件下发,马上调转枪口,再改硅铁冶炼炉为电石炉,并相应扩大生产,当年实现利税450万元,超额完成国家指令计划。

这样,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电石产品基本处于卖方市场,但太原电石厂小分队没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不出所料,1989年下半年,电石产品买方市场再度横扫全国市场,太原电石厂也因电费暴涨(电石厂是耗电大户),产品跌价,直接损失460万元,加之外欠款1000多万元无法追回,工厂又一次面临难题,但贺厂长这次却不慌不忙,稳坐约鱼船。因为,信息小分队早已提供了足以救生的重要信息:因电石乙炔发生器既不方便、又不安全,而且由此产生的渣、气污染更让人头疼,因此许多用户都不愿意使用乙炔发生器,而钢瓶乙炔气却很受焊工的欢迎。一不做二不休,贺智马上动员全厂职工在保证电石生产的同时,迅速上马钢瓶乙炔气新工艺。年底结算,太原电石厂实现利税630多万元,再超国家计划指标。

贺智成功地运用反间计,使自己的企业再上新台阶。

2.食品厂巧获商业情报

在商战中,多用于商业情报的获取。商业情报的获取可以用间谍手段。在商业情报战的迷雾之中,要做到“我的底你摸不着,我摸你底你不知道”。

有一段时间,北京市某食品厂生产的饼干让人倒胃口,厂家负债累累,上级部门要求迅速更新产品,限期半年。厂技术科科长便派了几名技术人员到南方几家有名的食品厂去学技术,都遭到了婉言拒绝。科长急了,亲自出马,找关系在一家食品厂中隐姓埋名当一位临时工。干了几周之后,这位科长“临时工”终于在厂家没设防的情况下,摸清了饼干生产工艺和所需原料配方,然后辞职返乡了。不久北京市场上出现一种低糖、低油、特薄、特脆的新饼干,十分抢手。生产这种饼干的北京某食品厂迅速扭亏为盈。显然,科长当了一回新时期的工业间谍,立下了第一功。

3.利用信息搜集情报

现代商战中,应做到“知己知彼”,首先较难以做到的是“知彼”,为了“知彼”怎么办呢?

《孙子兵法·用间篇》中说:“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其意思是说,使用间谍有五种:这就是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就会使敌人感到高深莫测,这是神妙的道理,也是国君的法宝。所谓因间,就是诱使敌国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收买敌方的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间谍为我用;所谓死间,就是由我方间谍传递情报,使敌人信以为真,从而诱敌上当;但敌人事后将因受欺骗而处死我之间谍,所以叫做死间;所谓生间,就是完成侦探任务后,能够生还。

用间,就是为了知彼,所以孙子关于用间的思想,实际上是如何搜集利用信息的问题。

在当今的商战中,涉猎情报必不可少,无论是社会主义的商战,还是资本主义的商战同样如此。

在商战中,捕捉信息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虽然不是强大的能源,也不是坚固的材料,但它却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就是能将一种动态状况反映出来。

如果在商战中能很好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就可避免商战中无谓的牺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捕捉信息呢?

在生活中捕捉。如日本有位小商人叫吉田正夫,当初他每天起早贪黑经营,也只能赚到几块钱维持简朴的生活。

有一次,他到外地探亲,偶尔看到一种小虾,人们买这种小虾只是为了观赏而不是吃。

后来,吉田正夫受到这种小虾的生活习惯的启发,把这种成双成对的小虾生活在石缝的一辈子喻作爱情专一不变的象征。

由此,吉田正夫经过一番筹划和设计后,他在东京开办了一家结婚礼品商店,专卖这种小对虾,果然生意兴隆,没几年工夫,吉田正夫已腰缠万贯了。

从市场上捕捉。这种捕捉可在需求之间的裂痕上下功夫,如能及时发现这种裂痕,就是发现了有用的信息。

从报刊上捕捉。加拿大有家鲍尔公司,是当今该国最大的控股公司之一,现在有资产近20亿加元,年利润超过2亿加元。可它的起家大部分是靠信息帮助的。

戴马雷就是鲍尔公司的代理人。1950年鲍尔公司濒临倒闭,戴马雷从一则报上闻讯后,以极低的价格买下该公司的25%的股份。

后来,经过戴马雷等几十年的努力,把公司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子。

据鲍尔公司反映,它们只所以有今天,全凭戴马雷运用反间计,获取信息。

4.日商偷取商业密秘

日本的摩托车工业,本来是很落后的,直到50年代才开始急起直追。日本的摩托车商人为了探查国外制造摩托车的先进技术,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们组织了大批有关专家,组成了一些出国考察的小组。每到一地,这些专家就假装想购买当地厂家出产的摩托车,以“大买主”的身份与厂家洽淡。外国厂主自然希望做成这笔大买卖,对本厂摩托车的性能、状况详尽地介绍、任其参观,惟恐买卖不成。谁知“大买主”们“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去不返。他们利用外国厂商的求售心切,借机收集了大批科技情报资料和样机。回国后进行比较研究,博取众家之长,经过反复研究试制,终于设计出一种性能优良、美观大方、价格便宜的新型摩托车,在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

日商采取了他们惯用的“反间计”,偷取外国的商业秘密,从本行业的最高水平起步,虽起步晚但起点高,也能后来居上。

5.出售“原始”改变面貌

日本的兵库县有一个丹波村,交通很不方便,村子很穷,没什么特产。

为使村子富起来,村人请了很有经验的井坂弘毅先生来做顾问。

井坂先生考虑:要使这个村子富起来,就得想办法使之“商品化”,可是这里有什么东西可卖呢?

井坂先生绞尽脑汁,突然灵机一动:如今在物质文明中生活的现代人,厌倦了城市的繁嚣,对“原始”生活向有尝试的兴趣,因而说服村里人在树上筑屋而居。

很快,新闻传开了。不少城市人争相涌入这个小村,为的是体会另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观光人数的增加,丹波村的收入大大增加。出售“原始”使丹波人改变了落后面貌。

6.以“丑陋”吸引顾客

美国艾十隆公司董事长布希耐一次在郊外散步,偶然看到几个小孩在玩一只肮脏且异常丑陋的昆虫,爱不释手。

布希耐顿时联想到:市面上销售的玩具一般都是形象优美的,假若生产一些丑陋玩具,又将如何?于是,他布置自己的公司研制一套“丑陋玩具”,迅速向市场推出。

这一炮果然打响,“丑陋玩具”给艾士隆公司带来了收益,使同行羡慕不已。

于是“丑陋玩具”接踵而来,如“疯球”就是在一串小球上面,印上许多丑陋不堪的面孔;橡皮做的“粗鲁陋夫”,长着枯黄的头发、绿色的皮肤和一双鼓胀而带血丝的眼睛,眨眼时又会发出非常难听的声音。

这些丑陋玩具的售价超过正常玩具的售价,但一直畅销不衰,而且在美国掀起了行销“丑陋玩具”的热潮。

这“丑陋”的灵感之所以获得商业成功,为艾士隆公司广开财源,其根本原因就是抓住了两种消费心理:追求新鲜和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