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十六计与顶尖创业
19514000000039

第39章 偷梁换柱(1)

【原文】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注释】曳:拖,拉。

【译文】频繁地变动敌人的阵容,抽调开敌人的精锐主力,等待它自行败退,然后乘机取胜。这就好像拖住了大车的轮子,也控制了大车的运行一样。

【计名出处】“偷梁换柱”与“偷天换日”或“偷龙转凤”意思相同,语见《渔家乐传奇》中“愿将身代人金屋,做个偷天换日。”

【计名阐释】

秦始皇称帝,自以为江山一统,是子孙万代的家业了。但是,他自以为身体还不错,一直没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宫庭内,存在两个实力强大的政治集团。一个是长子扶苏、蒙恬集团,一个是幼子胡亥、赵高集团。扶苏恭顺好仁,为人正派,在全国有很高的声誉。秦始皇本意欲立扶苏为太子,为了锻炼他,派他到著名将领蒙恬驻守的北线为监军。幼子胡亥,早被娇宠坏了,在宦官赵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乐。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时,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于是,连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传达秘诏,立扶苏为太子。当时掌管玉玺和起草诏书的是宦官头儿赵高,赵高早有野心,看准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故意扣压密诏,等待时机。几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广宗县境)驾崩。李斯怕回来之前,政局动荡,所以秘不发丧。赵高特地去找李斯,告诉他,皇上赐给扶苏的信,还扣在我这里,现在,立谁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决定。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稳吗?一席话,说得李斯果然心动,二人合谋,制造假诏书,赐死扶苏,杀了蒙恬。

赵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换柱的手段,就把昏庸无能的胡亥扶为秦二世,为自己今后的专权打下了基础,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古计今用例说〕

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智慧的竞争,从制造产品到经营以及占领市场,无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情报、科技设施和管理人才成为商业竞争阵营里的“梁”与“柱”,因而他们也就成为现代“偷梁换柱”中偷粱的目标。

所以企业领导者要善于运用“偷梁换柱”之策略,多方容纳搜罗和掘取有用人才,高明企业家,不但要千方百计地“偷”“换”对方的梁柱人才,又要防止自己的“梁柱”之才被挖走。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还应着手自己培养各种有用的人才。

1.瑞士巧克力

每当人们吃上自己所喜爱的巧克力糖,大多数人会联想到是不是瑞士巧克力。事实上,巧克力糖并非瑞士创造发明的。但是,当这个国家企业家瞄准了这个商品后,几经改进提高,使瑞士的巧克力糖名远播,瑞士几乎成了巧克力的代名词、瑞士生产的巧克力大多数集中于维威城(Vevey),这小城镇被称为巧克力城。它位于美丽的日内瓦湖畔,风光旖旎,是瑞士的著名旅游胜地。这里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为巧克力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维威巧克力的发展历史,是一段艰苦创业的历程。公元1815年,一名叫路斯·凯勒的年轻人发现市场上出售一种糊状的巧克力,它香气扑鼻,美味可口,使人垂涎。他经细察探听,获知这种巧克力是意大利生产的,他认定这种产品大有发展前途,下决心以偷梁换柱法使自己生产这个产品。

为了弄清巧克力的配料和生产方法,他乔装为外籍工人到意大利去,并设法进入生产巧克力的工厂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这家工厂埋头工作和研究了4年多,终于掌握了巧克力的配方和生产技巧,找出了糊状的原因和改进方法。技艺学成以后,他立即回到自己的家乡维威镇开设瑞士的第一家巧克力工厂,成功地生产出一种既呈固体型,入口后又迅速溶化的巧克力糖,一举成为畅销品种。

今天的维威巧克力加工厂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工厂,有员工近千人,年产各种巧克力糖近万吨,年销售额数亿美元。维威巧克力今天已风行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瑞士产品的一个名牌。

维威巧克力能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注重选料、科学配方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早在1875年,该厂就研究成功在巧克力中加入牛奶,从而使这种产品推上了新的台阶,在1878年的巴黎博览会上获得了银牌奖。

同时,维威城处在山青水秀之中,这个地方是瑞士的牧区,这不但为巧克力生产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质地优良的水,而且提供了大量新鲜的牛奶。巧克力工厂为了取得洁净质高的牛奶,自己专门办起了大牧场,使牛奶完全符合奶油巧克力的原料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都形成一种害怕身体发胖的心理。食用糖果一般易于使人发胖,故一度消费对象在减少。维威巧克力的生产者针对这种状况,研究出既有高营养价值,味形俱佳,又能防止人们吃后发胖,并且可较长时间保存的巧克力,经过这一改进提高,使其巧克力成为老少男女皆宜的食品,又适合运往世界各地,从而扩展了市场。

综上所述,瑞士巧克力正是运用了“偷梁换柱”之计来扩展市场的。

2.萨纳福的先见之明

在无线电工业中大放异彩,率先把收音机、电视机送入美国人家庭的大卫·萨纳福的先见之明,是世界闻名的。

本世纪初,萨纳福在马可尼公司当无线电报务员。就在他值班时,收到了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的消息。那时,无线电的用途仅限于一些特殊范围,与一般群众和家庭生活是无缘的。萨纳福敏感地认识到,无线电技术大普及的时代就要到来,他首先立下了“使无线电广播大众化”的宏愿。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他的这一愿望在战后才逐步实现。他改进发射机,发展收音机,并组织了国家广播公司,使美国的无线电广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然而,不是人人都有这种远见的。当萨纳福提出研制小型收音机时,当时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反对。“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说,“把收音机缩小到能随意搬来搬去,甚至提在手上满街跑,这简直是幻想!”

“我们的公司要有大发展,就一定要做到这一步!”萨纳福寸步不让,“当年,无线电波能在空中传播,被多少人认为是幻想?我们要创办一种事业,必须在不可能中求可能。我认为,我们优秀的研究人员,没有办不到的事,只是先要做到一件事——把‘不可能’三个字从脑袋里去掉!”

萨纳福如愿以偿,这一计划成功了。由此,他就任美国无线电公司(以下简称RCA)总经理。但这只是他事业的开始。

他上任不久,就赶上了美国经济大萧条。在经济危机的风暴中,使企业保持不垮,已属奇迹,而萨纳福在引导公司度过难关的同时,又着眼未来,开始研制新产品。在生意极其萎缩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将RCA所能动用的全部资金,都投入电视机的研制中,以期这种“用看代替听的机器”能将RCA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这种魄力和远见,实在是少见的。

萨纳福是在饭桌上,从儿子口中第一次听到“电视机”这个名词的。1926年,爱达华州一位名叫哈罗霍斯的少年,在埋头研究电视机的事,被人们当神话一样传说。

“爸爸,什么叫电视机?”6岁的儿子问道。

“电视机?”萨纳福对这个爱发问的儿子常感到头疼,“是你自己创造的名词吧?我可从来没听说过。”

“不是。有人说,哈罗霍斯正在研究它,这个小孩可真了不起!”

“是吗?有什么了不起,你说?”

“他们说,可以把人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萨纳福对儿子的认真忍俊不禁:“那和轮船、飞机有什么不同?”

“完全不同,”儿子着急了,“他们说,人坐在家里不动,别人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他。”

“什么人告诉你的?”

“老师说的。他们说那种机器可以把人和东西送到每一个角落。”

萨纳福惊呆了,自言自语着:“真是个了不起的设想,图像再加上声音,如能传播出去……”

萨纳福立即意识到电视机广阔的发展前景,热切地聘请齐瓦金合作开展这项研究,一刻不停地展开了工作。

萨纳福全力发展电视机的决策,遭到公司高级人员的一致反对,他们不愿意在不景气的时候再进行风险投资。只有萨纳福明白,时间就是胜利,胜负之分,仅在孰快孰慢。

萨纳福力排众议,实施了他独断专行的作风,在齐瓦金的领导下,开展了这项庞大的研制工作,以10万美元研制费,研制成一台完整的电视机。

然而,由于第一章划,用于开展战时宣传,由此诞生了世界闻名的“美国之音”。

大战结束后,已将军衔的萨纳福一回到RCA,马上下令研制彩色电视,他敏锐地看到,彩色电视机取代黑白电视机的日子定会到来尽管当时黑白电视的生产才刚刚步。这一计划,又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大家认为那根本不可能的,何必浪费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