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哈佛听讲座
19513800000021

第21章 文化(学术)类(3)

5.只要胸怀大志,当代中国青年,未必一定要毕业后留美国寻找美元和机会。立即回国追逐和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才是未来留学生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

6.只要目光远大,当代中国青年,任何时候出国都可以,世界作为你发展的舞台其实永远对你敞开,而不必非要迫不及待,把出国当作一个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缩短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留学生的历史责任,也是历史机遇

曾几何时,"放弃国外轿车洋房回国"的故事还做为稀有事物被人们传说,而今天的留学生,对于国外优厚的报酬和迷人的生活环境,在尊重它的同时而大批大批回到国内。因为他们相信在日益腾飞的华夏热土上,留学生拥有了比留在国外谋生更好的人生机遇。在许多物质环境和社会文明的方面,中国和美国相比显然还相差很远。但是对于有才能、有理想、有抱负的新一代留学生来说,正是这种差距,才是使他们回国发展的热血沸腾、使他们的雄心壮志冲入云霄的原因。因为,拉近这个差距,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填补这个差距,是有志之人创立伟大事业的最佳机会。拥有中国文化背景和西方现代观念的留学生,是未来中国成功的骄子。时代大势,识者昌,误者衰。这是俞敏洪在两校的演讲传递的特别清晰的信息。这样的宣誓,也从心灵深处,给留学生的回国天平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新东方校长此行感受最深的是,由于海外留学生普遍对于国内的发展感到强烈兴趣和关注,回国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留学运动发展主流。国内各级政府和各界力量应该努力为他们的回归继续创造机会。而在其中,民间力量的主动贡献,是及其重要的一个推动。北京市政府最近推出的留学生归国政策,可以说是国内最优惠的人才吸引措施。同时,留学生回国需要微观而具体的帮助,比如职业介绍机构、创业辅助机构(就工商注册手续一项,留学生可能就最愿意由商业中介机构的提供有偿的咨询服务)、适合留学生居住的住房中介机构、国际小学或双语学校等。这些机构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留学生回国热潮的全面升温。

新东方留学生归国成功故事

在哈佛和耶鲁大学的演讲中,俞敏洪特别回顾了新东方留学生群体回国创业的过程与经验。新东方从1995年底开始吸收留学生回国。最先回国的,是俞敏洪在北大的同事、留学加拿大的徐小平。半年后俞敏洪的北大同班同学王强回国。徐小平回国,开创了新东方留学咨询业务,为无数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基于留学目标的人生设计与策划,使得许多在艰难中奋斗的学生获得了成功。王强回国,开创了新东方英语口语教学和基础英语的新局面,为中国人开口说英语,提供了一套崭新的方法。随着徐小平、王强的成功,留学美国加拿大的工商管理硕士包凡一、法学博士何庆权、英国访问学者胡敏等人纷纷投入新东方的事业,把新东方当作追求个人事业理想的终身发展之地。留学生的加盟,使得新东方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力量。九六年以来,新东方的学生人数每年都成倍增加,与大批留学生加盟新东方所带来的磁场效应是分不开的。新东方校长以新东方留学生归国成功的例子现身说法,给哈佛与耶鲁的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耶鲁大学吃中餐有感

初到耶鲁,钱永强就急切地带领俞敏洪一行去耶鲁大学所在地纽黑文小镇新开的一家中餐馆吃饭。这是一家巨大的中餐自助餐,里面中国美食五光十色,各种海鲜应有尽有,令人食指大。钱永强说中国学生经常来这里思念家乡,满足口福,纽黑文地区的中餐馆经常满座的是中国留学生。八十年代留学美国加拿大的徐小平副校长感慨万分:当年留学生的思乡方式是自己做点中国菜,很少有人把餐馆作为自己的厨房。那时的留学生经济拮据,有奖学金的人也极其“小气”,因为在国内平均工资几十人民币的岁月里,海外留学生自然和国内的贫穷感受是息息相通的。现在国内经济发展,留学生出国,背后有繁荣的祖国撑腰,有着富裕起来的家庭亲友的支持,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留学生的精神心态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感叹之下,早年留学美国加拿大的小平同志不觉已把耶鲁自助餐吃饱三次。

纽约与中国留学生邂逅

新东方的学员有多少?新东方在海外留学生中间的影响有多大?在两次演讲中间的五月二十三日,俞校长一行抽空去纽约观光,在纽约的中国城,俞老师走进一家中餐馆正要吃饭,餐厅里仅有的三个中国学生模样的顾客同时站了起来,看着俞敏洪说:你不是俞老师吗?我们是新东方学员!海外留学生有百分之七八十是新东方学员,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用"桃李满天下"形容新东方的事业,可谓名至实归。这样的新东方,自然在留学生回国的事业上能够做出独特而重大的贡献。

新东方学校:出国求学的桥梁,回国发展的彩虹

俞敏洪校长在哈佛耶鲁两校的演讲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新东方正在从出国深造的桥梁,变为海外学子回国发展的彩虹。此次演讲还是一个历史转折,象征着中国的留学生事业已经开始从“送出去”正在向“请回来”转折。

新东方正在继续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大批留学生。从哈佛耶鲁回来,俞敏洪校长更加强烈地认为,留学生在出国之前,就应该树立将来学成回国的战略目标,立下回国创业的大志,保持回国发展的线索。这样在出国之后,就不会流于平庸、就不会迷失人生方向、就不会失去国内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和日益繁荣,学成回国很快就会变成留学生的主流选择。向新东方学员激情宣传这个思想,鼓动学生确立这个人生大方向、大目标,是新东方过去一直追求的价值,更会成为今后越来越明确的新东方基本指导精神之一。

历史造就了新东方。新东方成为党和国家开放的留学政策下的具体服务提供者。现在,时代再次向新东方提出要求,让新东方同时承担起吸引人才回国的历史重任。新东方可以为留学生大规模回国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这是因为:以俞敏洪校长在创办新东方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巨大声誉、他给千千万万留学生心中留下的独特个人魅力、新东方留学生归国群体的表率作用、新东方学校对当代留学生的强大影响等因素。新东方将使留学生回国发展的势头更上一层楼。

附: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

北京“新东方”学校招生报名那几天,海淀区中关村一带主要路段交通为之堵塞。在这一中国高校最密集的地区,能红火到如此程度的学校,可能惟有“新东方”——

“新东方”每年培训学生15万人,在校园附近卖烧饼的都成了万元户。

据说,在美国、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学生有70%是“新东方”学员。

据说,在“新东方”附近卖烧饼、茶叶蛋的,一个暑假就能成为万元户。

从“新东方”走出来的人说,不管遭遇多大的失败,不管如何对自己没有信心,只要走进“新东方”,就会亢奋和激动,就会重新获得斗志和自信。

“新东方”校长俞敏洪更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编写的《GRE词汇精选》被学员称作“红宝书”,成为中国学生考GRE的必读书。他创办的“新东方”学校,每年培训学生15万人,同期在校生达1.5万人,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观。他身边聚集着一批陆续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他们给中国的外语教育带来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在俞敏洪的办公室里,一幅放大的、挂在墙上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在一片长着荒草的土地上,立着两间摇摇欲坠的破瓦房。

那是俞敏洪在江苏省江阴农村的老家。1980年,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高考失败后,俞敏洪终于走进了北京大学校门。他拍下这张照片,为的是永远记住那段绝望的日子。

1992年,已经在北大当了7年英语教师的俞敏洪又一次陷入了绝望。身边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出国留学,而“托福”考试拿了高分的他办理签证时,却一次次被拒签。

他办“托福”补习班的初衷是卑微的。俞敏洪说,当时他只想赚够一笔钱自费出国留学。

冬夜,俞敏洪拎着浆糊桶、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行人渐稀的大街小巷和灯光点点的大学校园,张贴自己用毛笔书写的“托福”补习班广告。浆糊刚刷上去就成了冰。冷得实在受不了,他就掏出揣在怀里的“二锅头”抿上一口。

广告贴出去后,俞敏洪焦急地等待着。在等待的日子里,他开始了对过去英语教学的反思,对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的梳理。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英语一直被作为一门学问一门知识,而不是作为一种交流的技能。教学过多地注重语法分析,学习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课文分析和死记硬背单词上,而不注意表达技能的训练。“哑巴英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样的教育是一种失败的教育。他不想再重蹈复辙。

苦苦等了10天后,俞敏洪终于等来了两位报名者。第一期补习班结束后,俞敏洪贴出了免费举办“托福”补习班的广告。

“免费”的魅力是不可阻挡的。俞敏洪在中关村一所中学租了一间教室,没想到,只有50个座位的教室一下涌来了300多人,讲台只好搬到学校操场上。

在操场昏暗的灯光下,俞敏洪走上讲台。他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演讲,他旁征博引的风趣幽默,他记忆词汇的独特方法与技巧,令听讲者耳目一新。站在寒风中,俞敏洪激情洋溢地讲了两个小时,学员们情绪高涨地听了两个小时,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场。

当俞敏洪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下讲台时,他的眼睛潮湿了。他第一次在心里反问自己:出国难道是惟一的选择?我到底需要什么?

前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这年寒假,他在北京图书馆举办英语学习方法讲座,能坐1000多人的大礼堂一下涌来了3000多人,窗台上、走廊上、走廊外的台阶上,挤满了前来听课的人。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能听到课,俞敏洪将讲座临时改到礼堂外。他站在台阶的一个垃圾桶上,一口气讲了一个半小时。一位学员将自己的棉大衣脱下来轻轻地披在他的身上。

1993年,俞敏洪又办起了“GRE”辅导班,英语四级、六级辅导班,学员发展到3000多人。这年的11月16日,他在一间只有10平方米的小屋前挂上了“新东方学校”的牌子。

一批又一批怀抱出国梦的学员走进“新东方”。他们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俞敏洪创造的“激情式教学”还在潜移默化中给了他们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听过“新东方”课的学员,都会记得一个寓言——

在静谧的非洲大草原上,一头狮子在夕阳下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更快的羚羊。这时,一只羚羊也在夕阳下沉思:明天当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脱跑得最快的狮子。

“新东方”的老师告诉他们的学生:“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当太阳升起,你要做的,就是奔跑!”

俞敏洪还告诉他的学生:“虽然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但是,只要你能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了希望。”

于是,便有了“新东方”独特的校训:艰苦奋斗,奋发进取,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这个时候的俞敏洪,已不是那个只想赚点钱就出国留学的俞敏洪,他终于在绝望的大山中砍出了一块希望的石头。1995年,从全国各地走进“新东方”的学员达到了一万多人,他编写的《GRE词汇精选》被大学生们称为出国留学考试的“红宝书”,几乎人手一册。他办的“托福”班,“GRE”班,四、六级英语考级辅导班声名远播。俞敏洪获得了他从未敢想过的成功。

也就在这时,一个他曾经梦寐以求的机会来到了眼前,来中国访问的美国高等教育协会主席西奥多,愿意推荐俞敏洪到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学习。是去?是留?充满诱惑的机会将俞敏洪推到了选择的路口。

俞敏洪决定留下来。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受害者们汇聚新东方,掀起一场学习的革命1995年圣诞节前夕,在美国波士顿通往新泽西州的公路上,俞敏洪驾着车在暴风雪中艰难地前行。

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雪。一大早,当地的广播电视就叮嘱人们不要出行。可是俞敏洪一天也不愿等待,他向朋友借了一辆车上路了。他急切地要去见一个人,这就是曾跟他一起在北大英语系执教,当时在美国贝尔传讯研究所任软件工程师的王强。

俞敏洪是从加拿大到美国的。在加拿大,他也是这样急切地寻找着一个人,那就是曾在北大团委任文化部长的徐小平。他在温哥华找到了徐小平。在徐小平温馨而又舒适的家里,他俩喝着老黄酒,酣畅淋漓地谈了4天4夜。

俞敏洪讲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巨大变化,讲越来越开放的中国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发展机遇。然而,他讲的最多的还是“新东方”。他讲创办“新东方”的艰辛和成功,讲“新东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开放的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向世界学习。“新东方”将为他们架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

4天4夜的促膝长谈,徐小平激动不已也感慨不已,他没想到自己在海外漂泊多年苦苦追求的成功,俞敏洪却在国内实现了,他从成功的俞敏洪身上看到了充满希望的中国。他激动地举起酒杯对俞敏洪说:“哥们儿,我跟你回去!”

顶着暴风雪开了8个多小时,俞敏洪终于在深夜找到了王强的家。又是几天几夜把盏长谈,王强也下了回国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