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自我挑战高手
19513500000046

第46章 挑战抑郁的黑手(3)

正是城里人和农村人生存处境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对样亲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期望和不同的交往方式,而对这些差别的忽视,又导致了城乡亲戚的交往的困惑与尴尬。城乡人生存外境的一个主要差异是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同。虽然独立自主的精神值得提倡,但是没有哪个人是万能的,所有人都需要在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他人和群体,这样的他人与群体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个人提供经济、情感、信息等方面的协肋。在农村,亲戚朋友是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因此,亲戚在农村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人对亲戚的依赖性强,对亲戚的期望也较高、较多,亲戚之间不仅要有亲情的交流,更要履行相互帮助的义务。相应地,农村人更重视亲性,更注重亲戚之间的义务关联,把亲戚当作自己人,来往频繁。在城市,社会分工发达,社会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因此,城里人所需要的社会支持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由社会来提供。例如,需要钱时,可以向单位借,也可以从银行贷款;搬家时可以找搬家公司;下了岗可以领取生活费;有了烦恼可以打心理咨谟电话……在这种情况下,城里人对亲戚的依赖性较低,亲戚往往只是辅助性的社会支持力量。相应地,城里人对戚的期望较为简单,虽注重近亲之间的情感交流,却可能淡化远亲之间的义务关联。此时,在与亲戚交往的方式上也存在城乡差异。农业劳动在时间安排上较为自由随意,因此亲戚来往不必约定时间,来了亲戚时往往全家作陪,非常热情;城里人工作和业余时间的安排都紧凑,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城里人要做到热情好客,就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亲戚之间交往的需求和报偿就是不对等、不平衡的,出现一些矛盾也就在所难免。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城乡亲戚之间在迎来送往、求助帮忙之外,还需要多一些内心的交流,了解双方生活的特点和难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相互帮助,无能为力时则解释清楚。有了充分的理解和体谅,亲情就会带来温暖,而不至于成为负担。

在“我与农村亲戚”的问题上,还有一个不容所视的矛盾,这就是城市家庭中的不同成员之间,尤其是两代人之间或夫妻之间,在如何面待农村亲戚上的分歧。要缩小分歧,不仅需要对农村亲戚的生活外境的理解,更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不同家庭成员与农村亲戚的关系密切程度不同,对农村和农村人的感情深浅不同,因此不能强求一致,而应该相互体谅,让各个成员享有自己适度的个人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投亲靠友是人们适应新环境的一条捷径。如果初到一个陌生地方,城里人也可能会提高对亲友的依赖与期望,如果亲友没有满足自己的愿望,也可能抱怨他们没有人情味儿。

隐私的空间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一个光明正大的人似乎是不应该有隐私的。那些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的人也多少有一种道德优越感,以为自己站在“斗私批修”的前列。然而,在崇尚个人自由的西方社会,隐私却被当作维护个人尊严与人格独立的必要条件,隐私权与自由一样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在讨论有关隐私的种种问题这前,我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看得隐私,不能还戴着老祖宗的眼镜,而应该与国际惯例接轨。否则,我们就会犯错误,与我政府宣布加入国际人权公约的英明做法道而驰。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般人都不愿意也不可能离群索居,然而,人格独立的个人却绝对不等同于大海中的一滴水或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一个人可以与他人生死相依,但是如果真的与别人共穿一条裤子,他就无法正常行走。个人毕竟是作为个人生活在人海之中。他需要保持自己的自主性,享有一定的个人空间,在自我与他人之间保持某种距离。这样就有了隐私和隐私权。除了个人的隐秘情感,隐私还包括很多内容。个人独处、人际亲密行为、私人通信、个人信息(如收入、年龄、身体证号码、信用卡密码等)、个人心理偏好(如人格特点、职业偏好、性行为偏好等)都属于隐私。如此说来,隐私不是不可告人的东西,而是不想告人、不必告人甚至不应告人的东西。不是隐私见不得人,而是人不应该见他人隐私。

尊重和保护隐私还具有社会层面的重要性。如果个人权利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得到法律的特别许可,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要求别人坦露隐私或刺探别人的隐私。

尊重和保护隐私还具有社会层面的重要性。如果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结社自由与言论自由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民主就不能够真正落实。有时,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会直接破坏民主。例如,在有五人参加的无记名投票中,如果其中的四人都透露自己的投票情况,那么第五个人投了谁的票就成公开的秘密。此时,投标者不说出投了谁的票,就不仅是一种个人权利,而且是一种社会义务。

既然隐私有资格获得良民证,我们就需要还隐私一份宁静,给隐私一个安居之地。隐私天经地义的居所是隐私拥有者的个人的内心深处,没有必要展示给亲朋好友看或者接受领导的检查。有人认为,心里的隐私不说出来,就是不老实不坦白也有人觉得,隐私越多,心理负担就越重。这些想法都把隐私看偏了甚至看歪了。在正常情况下,隐私并不是一种心理负担,更不是不堪回首的心灵隐痛,而是个人自主的栖居之地和个人情感放松的宁静港湾。一个自尊自主的人应该正视自己的隐私,认识到隐私的合法性和重要性,敢于并善于保护隐私,享受隐私带给自己的清静、自由和快乐。

基于一些合理合法的理由,个人的部分隐私需要被各类机构与政府部门所掌握。这样的理由主要有三种。一是社会管理的需要。如果,在人口普查时,很多个人信息都必须如实报告有关部门,以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二是执法的需要。例如,法院在审理离婚诉讼时,不可避免地要了解夫妻之间婚姻生活的细节。三是工作上的需要。例如,银行在审查个人住房贷款申请时,有必要了解申请人详细的经济状况,公司的招聘职员时,可能需要通过心理测试来掌握应聘者的职业偏好。

个人往往将部分隐私坦露给自己信任的亲友。除了隐私需求,人还有沟通的坦诚相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不应该有任何隐私。只有隐私需求和沟涌需求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亲密关系才能正常发展。

在特定的情况下,一些人需要将部分隐私向医生、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咨询人员报告。这样做是为了方便他们理好地帮助自己解决身体上或心理上的问题。但是,这种报告的焦点是疾病或心理问题,而不是隐私本身。这正如性病患者接受医生检查时是为了展示病症,而不是为了暴露性器官一样。在这些情况下,有关人员应该根据职业道德的要求,保护求医者或求助者报隐私。

虽然隐私应该拥有最安全的居所,但是它却经常面对严重的威胁。这是因为掌握他人隐私不仅可以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心理,更可以使个人或机构获得利益。对隐私的威胁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其他个人。爱好暗箭伤人的小人更是经常在他人的隐私上大做文章。第二大威胁是各类机构和政府部门可能对个人隐私过度监管和滥用。例如,以不恰当的手段(如电话窃听)监管个人隐私,收集不该了解的个人隐私(如某职工谈过几次恋爱),将个人隐私用于不正当的用途(如人事部门从职工档案中为领导选媳妇)等。在我们这个有着千年封建专制传统,强调集体利益,相对忽视个人权利,对隐私偏见很深的社会里,对隐私的威胁不言而喻。可惜直至今日,我国还没有一项明确的法律条文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没有法律和民主制度的保护,隐私就只能是一个幽灵,连立足之地都很难找,更别提安枕无忧了。

浮躁感:精彩与无奈的循环

“烦”,本不是什么新的情绪。不开心的烦恼,不舒心时的烦闷,对中国人而言,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但是,“旧烦”与“新烦”之间,还是大不相同,过去人们“烦着”的时候要么是找知心朋友诉诉苦、解解闷,要么是“精神变物质”,将情绪问题转化为“头痛”、“胸闷”,然后吃吃药,养养心。今天“烦人”们不仅仅“烦”,而且不“耐烦”,在不开心、不舒心的同时,他们还不安心、不静心;他们不只是烦恼、烦闷、而且烦躁。对他们而言,与其说“烦”是一种有待完全摆脱的消极情绪,不如说“烦”是一种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得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过去的人,有烦恼时会从前台退到后台,跟人们躲得远远的,不想让人看见;如今的“烦人”们却穿着自己的文化衫、唱着自己的流行曲,招摇过市,要让人们躲得远远的来看他们。“别理我”一语,只不过是掩盗铃般的一个舞台道具。

“新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躁动不安。这是一种由心比天高的追求、跃跃欲试的冲动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闷交织在一起,从而导致的亢奋、紧张、急躁和焦虑。这种情绪是充满机会又充满挑战的变革时代的必然产物。

改革开放的大潮,将一个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推到我们的面前。与封闭、保守的传统社会相比,这个世界确实很精彩,生活中充满了机会,个人发展有了相当的自由,这一切刺激起人们的成就欲和积极性,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一番大的作为。但是,机会与自由并不意味着成功,每一个机会,事实上都是一种挑战。同时,选择一种机会必须以放弃另外一些机会为代价。虽然社会为了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但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其发展的可能性是很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理解、选择和把握机会。但是,不少人并不理解机会的全部真实含义,他们什么都想要,却对什么都不作踏实的准备,表现出强烈的投机心理。

可惜的是,一些投机者在受挫折之后,并不吸取教训,不反省自己的失误,不去弥补自己见识、能力和毅力上之不足,而是或者心烦意乱,继续与精彩与无奈的循环中挣扎,或者愤愤不平,责怪社会的不公与命运的不济,有些人甚至以一种“输红了眼”的赌棍面目出现,破罐破摔,反叛社会,为害一方。

当然,当代的“烦人”并不都是投机者。一些人的“烦”是一种现代文明病,是抒情的思想、浪漫的梦幻和温和的心境被无情的、异化的现实打碎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愤世嫉俗、走投无路的情绪状态。有意思的是,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同样的挫折感,这些精神家园的寻找者和注重实利的机者之间,又很容易产生共鸣与合唱,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大景观。

无论做什么事,心烦意乱之下是难以有所作为的。为了去烦,我们还得耐烦一些,静下心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冷静地把握机会,以长远的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和道路。唯如此,我们才能无愧于这个精彩的时代。

走向光明的快乐学

如果你刻意去补偿自己的缺陷将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你也许会对自己说:“如果我没有这个缺点的话,就十全十美了。”所以你全心全力地去克服这项缺点,但结果怎么样呢?你确实可以去除一项生理上的障碍,但你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自己了。

有位骨瘦如柴的少年,一直为自己的外形苦恼。他认为只有接受重量训练才能解决这个困扰,所以他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做运动。最后,他终于练就了一身强壮的筋骨。他的“障碍”不再存在了,但可以预测的是,他愈来愈重视自己的外表和体格了。他很怕自己会变老、会生病,或遭受意外的伤害。他旧日的恐惧和自卑感,又再度把他牢牢地攫住了。

但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改善自己的现状。如果你懂得怎么让自己讲话的时候不口吃,也懂得怎么让自己显得年轻漂亮,那非常好。可是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扭转你的命运,去除你自卑或恐惧的感觉。也不要期待这会解决你所有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也该是同时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千万不要孤注一掷。

让自己保有一种感觉,认为自己“目前”一点问题也没有,也假设自己一直保有这种感觉。在这种感觉下,你认为自己会做什么,就开怀地去做吧。不要作任何弥补自身的缺陷的事情,因为只有朝着光明的一面前进,才可能得到快乐、坚强和成就。除非真的有什么缺陷,否则千万不要假设自己不能做某些事情。多多发掘自己能做,也做得好的事情,然后好好去做。如果你认为自己很有价值,并将这种想法付诸行动的话,你一定会对自己更具信心。

对自己充满信心,就是给你的人生增添一步成功的石径。

克服浮躁

对于渴望成功的人,应该记住:你着急可以,切不可以浮躁。成功之路,艰辛漫长而又曲折,只有稳步前进才能坚持到终点,赢得成功;如果一开始就浮躁,那么,你最多只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后就会累倒在地。

有一个成功的人,是我们人人皆知的——李嘉诚。他就是稳健、不浮躁的典范。

11岁那年,李嘉诚来到香港。到了14岁,由于父亲去世,他辍学打工。再后来,他舅父让他到他的钟表公司上班,但是他没有答应,因为他要自己找工作。

从他年纪轻轻就不肯接受帮助而要自己闯这点上,就表现出他自强独立和自信的性格。这种性格,将培养出他以后的稳健前进的工作作风、不浮躁的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