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也能成为自我挑战高手
19513500000044

第44章 挑战抑郁的黑手(1)

克服压抑心理

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心理学上专指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移出去,而是将其抑制的心理,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压抑心理源于外部环境,也有个体自身的原因。从外部环境来讲,如果个体与环境不协调,有过多的挫折感,就可能产生压抑心理。

如果行为规范太多,过于严厉,或者规范与个体的接受程度差距甚远,个体极易产生压抑感?

如果这种实践与人的能力相适应,个体就能取得预想的成绩,没有成就感;如果人的能力不能承担这些实践任务,或者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学习、生活,不堪重负,个体就可能感到痛苦与压抑。

人有合群性,希望自己能被他的接纳。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满足人的需求;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使人的精神与社会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个人的志向处处受挫,或“怀才不遇”,或遭人冷遇,自然会产生孤得无援的感觉,结果可能导致个体受取回避现实的行为。

长得丑陋,有生理缺陷,或者才能不及人等,都可能引起他的讥讽和嘲笑。在他人的消极评价中,个体极易产生自卑感、自我否定感。有些人可能加倍努力,化压力为动力;有些人则可能感到压抑和痛苦,变得自我封闭或自暴自弃。

按心理学上的说法,人有四种典型气质即胆汁质(外向、过于兴奋)、多血质(外向、灵活)、粘液质(内向、安静)、抑郁质(内向、过于抑制)。根据气质的特点属抑郁质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点,对同一事物,他们的压抑感可能要比其它气质的人更明显。

压抑心理是一种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人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挫折与压抑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

精神压抑使人感到心理上的压力,我们要认识压抑心理的危害性,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工作。

社会的光明面,也有阴暗面;世上有好人,也有坏人。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要看到社会成人,也有坏人。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要看到社会成员之间实际上存在不平等的地位、待遇上的差距。人与人不能互相攀比,不能用自己的标准衡量社会的公平性,而应正视社会,承认差别,努力去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勤能补拙”,用自己的勤奋特长去弥补不足之处:坚信“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短处,只要积极有为,长善救失,“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停止自我比较,不要担心不如别人,要自已接受自己,确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如何战胜挫折,到达成功的彼岸,圣贤们的思想与足迹能予以我们许多启示。

压抑会产生压倦、懒惰的行为,越是懒于动手做事的人,越容易发生心理危机。

如果心理压抑者通过志愿性的工作,如社区服务呀帮助邻居行动不便的老人购物,心情就会好些。你会发现只要有同情心,能够理解别人,对社会也有价值的。

许多沮丧的人放弃了他们最喜爱的业余活动,这只会让事情弄得更糟。为了扭转目前的心情,不妨每天体积些激烈的活动,多参加社交活动。

有许多精神压抑者通过体育锻炼,出一身汗,精神就轻松多了。科学家认为,呼吸性的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和骑车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为这些活动让人的肌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心情。

当你精神压抑时,可漫步于田间地头,跋涉于山水之间,看春华秋实,听蝉鸣鸟啼,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因此产生许多联想与灵感,悟出人生哲理,以调适自己的不适心态。

克服浮躁心理

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已,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为,心中无底,恐慌得很,对前途毫无信心。

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更显出一种焦虑不安的心情。

由于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都会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违纪犯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人为什么会产生浮躁的心理呢?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原有体制正在解体或成为改革的对象,而新的制度相应又尚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

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来的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每况愈下”,而原来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反而高了起来。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即使是百万大款也不能保证他永远挥洒自如。那些处于社会中游状态的人更是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在上流与下游两个端点间做文章。于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个人间的攀比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人比人,气死人。”通过攀比,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所荡漾的躁动化的社会心态驱使下,不少人更多的只有一个目标:为金钱而奋斗。但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已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使人们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的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为,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动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已知彼”,知已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从而得出的结论就是会是虚假的。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改革需要有开拓、创新、竞争的意识,但是也要有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务实就是“事实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是花拳绣腿,这个道理是人人应弄懂的。

不能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盲从主义。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做违法违纪的事。要看到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道路就在脚下,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

改变失意的情绪

失意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的主要征兆是无精打采、悲观失望,有绝望感,眼中流露出听天由命的神情,表现得自暴自弃,并用愤怒、不满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失意。

心理学家认为,失意集中表现的工作、交往、两性关系和家庭上。长久的失意会伤害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精神萎靡,对工作、生活提不起劲来。

自负型的人,往往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一旦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失去了先前的信心和志在必得的神情。

自卑型的人,在生活中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不行,凡事总自主往坏处想。一旦遇到挫折,也总认为自己确实不行,并不断强化自己的自卑感。他们以幻想和冷眼旁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导致了精神不振和对生活的失望。

默从型的人,常常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他,一旦现实与此不符,他们就感到失望。

在职业道路上,他们渴望取得成功,超越他人,战胜他人,获取成就和地位,而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能力。在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交流中,他们渴望获得真挚深沉的友情。可是,生活是复杂的,他们追求完善,追求希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他们的期望落空陷入窘境,而产生绝望。

人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虽然能认识到这点,但却地法忍受希望的破灭。因此,就方正确处理期望,使期望合理、灵活、留有余地,以便在期望难实现时,有些思维准备。

人应追求同自己能力大小相当的目标,否则就会异想天开,导致失意。有时候,目标虽然同自己的能力大小相符合,但因为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主观因素,还取决于客观条件,所以有些看来合理的期望,还得作相应的调整,以减少失意感。

不要把期望凝固在一个点上,应该能够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反馈信息的不同,而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一旦某个期望受阻,就可以用另一个相类似的期望或全新的期望来取代,这样就有了放弃原先期望的思想准备。事实上,没有一个期望是绝对神圣、不可改变的。

把期望的实现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间有许多小环节、“小期望”,每实现一个小期望就向期望靠拢一步,一旦小期望失利,不会影响整个期望的实现,还可以继续进行。正如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采取“高目标,小步子”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一旦你出现了失意现象,也不要隐瞒,要正视现实,承认你的痛苦和感伤,这对改变失意情绪大有好处。

克服信息焦虑

“信息爆炸”是导致信息焦虑的客观原因。信息焦虑是现代人特有的心理压力之一。在严重的信息焦虑状态下,你可能不顾自己实际学习能力和时间,同时涉猎过多的书籍、资料,参加过很多课程的学习,无法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占用过多的休闲时间进行阅读和学习,并且表现出焦急和恐慌的情绪状态和不良的身体症状,进一步影响获取信息的效率。

为了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我们不得不大量吸收知道,而知道却是日新月异、分秒变化的,这便可能导致——信息焦虑。

我们大家都在拼命地猎取信息,因为我们相信信息越来越有力量。但是,由于传递信息的技术(复印机、电脑、传真机等)越来越发达,我们大脑能将全部信息加以处理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这类信息和资料如潮涌来的现象,使资料与信息之间以及事实知识之间的重大差别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根据字典上的释义,信息的意思是“指导性知识的传送”。从这个定义看来,许多称之为信息的东西只不过是未经处理的资料而已。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减轻对信息的焦虑情绪。

我们应该利用不懂的东西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听不懂别人的谈话,就不要点头装。不妨在镜子前面练习说:“你能否讲得更清楚一些?”或者说:“我对你谈的内容还不尽懂。”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你就能克服自己的无知会被他人发觉的恐慌心理。好奇爱问是求知好学所必需的。但只有克服了上述恐慌之后才能做到。

选择越多,带来的烦恼显然也就越多;如果选择减少,人们作出错误选择的焦虑情绪也必然就会减轻。

认真识别令人深感焦虑的生活领域,比如说,这些领域可能是医疗方面的、财经方面的或者是电子方面的。在那些你需要征求更多信息的领域,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学习方式。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因人而异,有的通过看书,有的通过上课,也有的请教别人,还有的是进行自我试验。

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自己认为应该感兴趣的东西区分开来,有时候我们很难分辨清楚由真正好奇心所激发的兴趣,或者是出于内疚或撑面子心理所激发的兴趣。

学习可以被看作是记忆你所感兴趣的东西的过程。因此,要获得知识,就应该先激起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效果自然就十分乐观了。

如同信息越多知识就越多的错误观点一样,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技术越尖端,所带来的生活质量就越高。从小汽车到录像机,这些消费品的生产厂家都在不断地用新的电子技术设备增加生产,这使我们感到,多便是好。你大可不必认这一点。

对于和自己生活没有密切关系的新闻,应缩短其阅读和收看时间。许多人认为必须每晚收看新闻,而事实上,这些闻闻只不过是一些犯罪的灾难事件的罗列而已。在新闻中收看或收听一场车祸、一起强奸案或凶杀案,并不会增加你对世界的了解。

然而,由于坏消息会使人产生一种危机感,因而它抢占了其它更有价值的消息和事件的位置。而后者或许能使你更好地理解世界,使你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公民。

坐办公室的人在桌子上都有“收”“发”两个公筐,现在不少人还有另外一种筐你认为必须阅读与自己业务领域有关的所有报刊吗?其实并没有这种必要。你只需精选出其中最好的几本,对那些不能给你带来有用信息的书刊则统统拒之门外。

没有必要记下百科全书的所有内容,只需懂得如何查阅便可。记住这一点,也许是消除信息焦虑的心理的最佳方法。

摆脱忧愁心理

忧愁是人在不利的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怀疑抑制,会给人带来很多害处。因此,学会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摆脱忧愁的困扰,是很有必要的。

面对忧愁怎么办?常有人用一醉解千愁?自我麻醉的办法,这不足取。因为这是消极的,不但不解决实际问题,还会愁上加愁。明智的方法是这样:

凡是忧愁,大多有其原因,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是“既来之,则安之”。要懂得“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道理。愁不能解决问题,重要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