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建筑艺术与绘画
19512600000016

第16章 现代公共建筑(5)

目前依然保存完好的饭店高二层,立面简洁而富于变化,这种变化由中间虚空的外廊和两端醒目的实墙共同完成,而巨大的红色坡顶成为其最明显的标志。而饭店朝向霍恩洛厄路的东立面的严谨的对称性,是这栋建筑给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居中的主入口和开设在坡顶中部的阁楼窗洞,构成了主立面的核心部分。

饭店的一楼有四间带敞廊的客房,北面是客厅和餐厅。厨房在其下方的地下室。主楼梯通向二楼,上面有两间套房和五个单人间(其中只有一个单间有浴室和厕所)。饭店的南面有一座网球场,西边则设有车房,从某种意义上说路德饭店公寓是亨利王子饭店、海滨旅馆、车站饭店等短期住宿场所的补充,它给欲较长时间逗留的过客提供了便利。

1910年11月18日出版的《德文新报》曾有天津一个英国商人记叙说:“我们在港口向一家公寓订了房间。幸运的是我们在路德公寓拿到了房间。我们在那儿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这座德国风格的宽敞公寓堪称一流,具有舒适的现代化设备,价格也很适中,公寓女主人和蔼可亲。对待英国客人殷劲周到。”

水师饭店

从建造时间上看,1901年5月至1902年完成的水师饭店应是青岛最早的饭店建筑之一,稍晚于享列王子饭店,却要早于海滨旅馆和建造时间史晚的车站坂店。水师饭店建成寸有40个房间,其规模也仅次于亨利王子饭店。水师饭店的选址据说有考虑使船只易于到达的因素,所以,其离当时的临时码头栈桥很近。但对给士兵和水兵们提供栖留的水师饭店而言,仅仅在建成两年后,随着人港码头的启用,这一考虑显然已失去意义。1904年3月新建成的港区距商业中心至少有3公里远。

水师饭店位于规划中的欧洲商业区中心,其建成后不久,这里就成下这个新兴的港口城市最繁华的地区。饭店主楼两层,造型轻松、明快且起伏变化,富于节奏感。有研究者认为,这座建筑具有德国中古时期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典型结构:高耸的角楼、横跨正门的前立面山墙、木制的外廊。建筑仅仅使用了很少的装饰,外墙被涂成一种极淡的黄色,这一类似假日酒店的做法在当时的青岛建筑中不曾被广泛使用。水师饭店建筑塔楼之下和外廊扶栏处的交错桁架被用作装饰体。

据1899年10月28日的《胶州消息》记载,兴建水师饭店的意图是“为士兵相水兵……提供休养栖留场所,以免他们游荡街头、出入下等餐馆和酗酒,并由此引起道德沦落”,“总之,来访者应该在这里得到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机会”。

依据1898年10月11日当局颁布晌《建筑监督督察条例》规定,商业街道两旁的建筑限高18米,不得超过街道的宽度,楼高不得超过3层。但水师饭店处在路口的塔楼部分却高出了3层。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建筑师沿中山路两侧修建了优雅的街旁装饰物。自1915年始,此处移用为日本俱乐部。

海滨旅馆王子饭店同属一家公司经营,是青岛最早的假日旅馆。成“一”字形展开的旅馆建筑面对市区最大的海滨浴场。在当时,海滨浴场仅有一些较为简陋的木制房,所以,从旅馆内南向的任何一个窗口望出去,都可以尽情地观赏到维多利亚海湾(今汇泉湾)的风景。应该况,这时的海滨旅馆与海滨浴场是一个整体。海滨旅馆是漂亮的维多利亚海岸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如早期的从瑞典预制的总督私邸、威廉皇帝海岸(今太平路)上的亨利王子饭店和总督学堂,海滨旅馆的建设几乎没有使用在稍后被大力推崇的当地石材,这让这间旅馆看上去有些临时应急的色彩。旅馆建筑通体为砖木结构?

三层高的海滨旅馆每层高约4米,便于观览的外敞走廊和罩于外廊之上的红色坡顶,在朝向海湾的南立面上形成大面积的凹凸对比,也让整个建筑变得轻盈了许多。

旅馆内的中心部分是高大宽敞的门厅,中间为楼梯。夏天烈日炎炎的日子里,过往的客人和从露天海滨浴场游泳归来的人在这里小憩后,分流到左右的房间和上面两层的客房。资料显示,旅馆内含31间双人客房、若干浴室、餐厅、阅览室、沙龙客厅以及一个舞厅,很多旅游手册曾强调,从旅馆前宽大的阳台上可以望到美丽的海景和海滩上的人群,相信这样一种体验曾使好多住客长时司记忆。使入同样不能忘怀的足,旅馆背面是一个没有看台的大型跑马场,激烈的奔腾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十分宁静的海湾形成子对比。

1912年秋,孙中山在青岛停留的时候,曾入住海滨旅馆。当年10月11日出版的《德文新报》报道说,孙先生在岛停留两天,家眷随从等一行人员共占用了旅馆客房的16个房间。这一数字已迓过旅馆所有房闹的一半。

大港火车站

较后来规模更大和更具代表性的胶济铁路青岛车站,建造于1899年的大港火车站早在20世纪初叶业已显过时。但史料显示,在胶济铁路初建时,这座火车站的站舍实质上是规划中的胶济铁路胶澳青岛起始地,是青岛最早的火车站。

1899年秋胶济铁路兴建之始,大港火车站便也同时开始兴建,规模不大的车站随后建成,在1901年更大规模的新青岛火车站建成之前,这座临近港区的火车站承担了最初的始发站使命。有一种说法认为,青岛欧洲人区内的新火车站是外国人火车站,而大港火车站是华人火车站,其实并不确切。依据最初的规划,胶济铁路的终点便是大港火车站附近的新港区,而后来新火车站的出现是依据调整过的方案另外增加的。因两个火车站分处欧华两区,所以在后来的使用上功能有所区别。

大港火车站所处的位置无疑是无可替代的。在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地图上,大港火车站附近的普集路一块地段上明确标有“青岛车站预留地”字样。1935年1月青岛工务局完成的实行都市计划方案的初稿中,则明确:城市交通体系以大港为中心,大港车站为总火车站,并在胶州城东平原规划综合车站,而青岛火车站则为单纯的铁路客运车站。

主立面有些怪异的大港火车站与港区近得只隔开一个街区,处在一片高起的坡地的边缘。铁路线和港区的一条平行的便道形成近5米的落差。站房主立面朝向东方,略为退后于街道,在前面形成一个小广场,这不仅泌车站人流有了一个缓冲的空间,也使得不太高的建筑更容易被辨认。站房为砖石木结构,地上三层,包括阁楼,另有地下室,建筑面积978平方米,最初设站长室、行车室、售票房、候车室、行包房等。

车站块石砌筑的两个主门被设计得很大,很像城门,成为建筑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两门之上,是一个很大的阶形山花,上开竖窗,这一颇有些喜剧性的设计使整个车站像一个活脱脱的纯朴农夫形象。

德国胶州邮政局

1897年,德占青岛后即设战地邮站。1899年德国邮政部成立胶州帝国邮局,发行胶州邮票,业务由上海的邮政管理处管理。对于营建新邮政大楼由邮政局还是总督府出资,以及为邮政局租房是否更为实用这些问题德国人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由总督府为邮政局租下了亨利王子路(今广西路)、阿尔贝特路(今安徽路)口这幢商业大楼的底层。

这家私人商业大楼的立面原为红砖墙体。护墙和拱券则做成浅色清水粉墙。角部高起塔楼,突出了面向街口的转角。两处山墙体强调了建筑的侧面。临街的屋顶覆以红砖,背面的平屋顶则用铁皮铺成。这座三层楼的建筑一楼辟为邮局,二、三楼用作宿舍。胶州德意志帝国邮政局开办邮政、电报、电话业务,经营国内外的印刷品、贸易契约类、货样类、包裹、汇兑等。后在胶济铁路沿线设立胶州塔埠头、高密、沧口、潍县、青州、李村、济南等17处邮政代办所、邮政分局或邮政点。1903年时,帝国邮局函件出口量为102.49万件,包件2564件。

早在1898年德国占领的第一年,市内就架设了一直通到李村的电话,三年后,已有私人电话56部,总督府公用电话38部。1899年,公众市内电话局设立,初装时有用户26个,全部使用磁石式电话。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时,市内有共电式交换机2200门,磁石式190门,市区实装电话2126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