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恐怖年代: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灾难
1945400000029

第29章

伤寒Vi(TyphimVi)是一种新的伤寒疫苗,只需一次注射,已被推荐代替旧疫苗。因有同等的效果,副作用少,注射次数少。是采用伤寒沙门氏菌经培养后提纯精制的叫多糖菌苗,供预防伤寒沙门氏菌所引起的伤寒病之用。目前生产的伤寒Vi多糖菌苗,系采用高新科技研制而成的广种纯化组分菌苗,其各项质量指标均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规程要求。经接种5万人次,无一例中强反应。经临床考核,抗体四倍增长率达到91.6%。只须注射1针即可具有一定保护力,免疫持久性至少维持3年。是适合我国用于预防伤寒的新一代制品。有癫痫、抽风及过敏史者,肾脏病、心脏病及活动性结核病者,急性传染病及发烧者均不能使用。接种对象重点为饮食业、医务防疫人员及水上居民或伤寒流行地区的人群,保教、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此菌苗反映轻微,偶有个别短暂低烧,局部稍有压痛感。

2002年1月23日墨西哥研制出一种更新的伤寒疫苗。据墨西哥《一加一报》报道,墨西哥21世纪国家医药中心的科研人员经过10年的研究,最近终于成功研制出一种伤寒疫苗,为预防伤寒病的流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墨西哥的科学家们从10年前就已经开始研制低成本的伤寒疫苗。科学家们从一种细菌的表面膜中提取出两种蛋白质制成疫苗后,发现有强大的抵抗伤寒病的作用。目前,这种伤寒疫苗已经进入人体试验阶段,科学家们在志愿者身上注射疫苗后发现效果比较理想。

墨西哥科研人员正对伤寒疫苗进行优化完善工作,力争将注射疫苗带来的副作用控制到最低限度,同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为大规模生产这种疫苗创造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疗伤寒方面,我国的中医学积累的成就同样毫不逊色。

《伤寒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所著。原著为《伤寒杂病论》,全书共16卷,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10年)。原书曾散佚。后经醒晋王叔和将原书伤寒部分整理编次,名为《伤寒论》(10),杂病部分经整理为《金匮要略》(3卷)。

《伤寒论》总结了汉代以前人们与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本书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发挥,将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把外感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类型,并全面论述其病变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伤寒论》全书运用贯穿了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体现了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利)、补)。对证象与治则的论述共397条,药方113个,用药170余种。提出了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并开辟了热病学(传染病学)的道路,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形成条理完整的医疗体系。《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经典专著,被后世推崇为“方书之祖”。《伤寒论》不仅为诊疗外感疾病提供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对后世许多医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如明清时代的“温病学说”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即使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仍然发挥着其作用。

第四十二章

该书为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曾有四五百家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探索,留下近千种专著、专论,形成独特的伤寒学派,自唐宋以来,其影响远及国外。

现代医学对伤寒的总结性认识

1.疾病概述

伤寒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症状为持续高热、玫瑰疹、肝脾肿大、相对缓脉和白细胞减少。

2.并发症

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为小儿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肠出血和肠穿孔近年已见减少。胆道感染、胆囊穿孔、腮腺炎、中毒性脑病、伤寒杆菌脑膜炎、肾盂肾炎、膀胱炎、骨髓炎、关节炎、血栓性静脉炎等都是少见的并发症。营养不良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症常在病程后期发生。心肌炎、伤寒肝炎、伤寒肾损害(免疫复合性肾炎)是近年来报道较多的并发症;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溶血尿毒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脑脊髓炎、多器官损害等是近年来报道的少见并发症。现将并发症重点叙述如下:

①伤寒肝炎约半数以上患儿有肝脏肿大。

②肾损害(伤寒肾)

③肠出血大多见于病程第2~3周及5岁以上儿童。出血前常出现腹泻和脉搏增快两种现象。出血过多时有休克表现,如苍白、气急、脉率增快、血压下降。某些病例表现体温突然下降伴出冷汗。出血时间1~7日不等,甚至有长达1个月的。

④肠穿孔大多发生于5岁以上儿童、病程的第3周。年龄越小,并发肠穿孔者越少。穿孔以前常有呕吐、腹泻和极度腹胀。

⑤心肌炎小儿时期较多见,多在病程极期出现。少数重症者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悸,脉搏与体温不成比例,血压降低。

⑥胆道感染发生于病程3~4周后,往往可见持续低热,历时数周不退。

3.流行特征

①传染源伤寒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病人除在病程中由大小便排菌外,恢复期仍可继续排菌2~6星期左右;约2%~3%的病人排菌时问可达1年以上,个别病人甚至终身带菌。健康带菌者可无伤寒病史。这些带菌者对伤寒的传播和流行有重要意义。

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由病菌污染的水和饮食传播,前者常发生在农村尚无自来水的地区;被污染的手和苍蝇也是本病的传播媒介。病菌随饮食进入消化道。由污水传染的潜伏期大多在10日以上,而由食物或牛奶传染的潜伏期可短至3~4日,后者进入的菌量往往较大,病势常较沉重。

③易感性人类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④年龄各年龄儿童均可受感染。

⑤季节大多数见于夏秋两季(6~11月),但在其他月份也可发病甚至流行。

4.治疗

①护理一般轻症也应卧床休息,不下地,保持大便通畅。体温超过39℃可适当予以物理降温,如冰枕、额部冰敷等。高热不退、精神萎靡不能起床者,应注意改换体位。必须保持皮肤与口腔的清洁卫生,因为儿童时期容易并发皮肤感染和口腔炎。应经常注意粪便颜色和腹部情况。如遇腹痛、脉搏加速、体温突然升降、大便含血或极度腹胀等症状,务必随时检查有无并发症发生。应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避免交叉感染。食具、衣服及其他用具可煮沸消毒。

②饮食必须根据病儿年龄、消化能力、食欲及粪便性质,随时决定饮食质量。.一般以少渣半流质为宜,少量多餐。

③支持疗法应注意维持营养,供给足量的维生素。液体疗法、输血、镇静剂等都应视需要随时应用。退热荆只有在体温过高,有惊厥趋势时才使用,剂量应略低于常用量,以免出汗过多发生虚脱。

④抗菌药物治疗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和氨苄青霉素是传统的治疗伤寒药物。

5.预防说明

为达到进一步降低和消灭伤寒发病的目的,应做到:提倡饮用自来水;在没有自来水的地区,必须保护水源不受污染,饮用开水。灭蝇、防蝇。教育儿童不吃不洁饮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习惯。

十六、幼儿的梦魇——麻疹

麻疹为祸人间

麻疹的杀伤力惊人。因为麻疹病毒能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给病人再感染留下了可乘之机,常并发肺炎、脑炎与重度腹泻。在抗生素发明之前,这些病的死亡率很高。

当麻疹病毒攻击那些祖祖辈辈与世隔绝的人群时,差不多每一个人都会被感染而生病,其中有些人难逃一死!特别是当病毒突然传人一个相对封闭的土著部落时,这个部落往往会陷入灭顶之灾。19世纪曾一度被英国殖民政府所统治的岛国斐济便经历过这种恶梦。1874年底,当斐济的一位首领萨甘布(Thacombau)前往澳大利亚的悉尼出席签订殖民条约时,不幸将麻疹带回了斐济。此后4个月内,斐济死于麻疹者达2万多人,占当地人口的40%以上。

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可靠的实验室检验技术和临床观察记录,人类对麻疹的认识逐渐清楚了,有关麻疹流行的记载也越来越多。如在南格陵兰岛曾发生了一场麻疹的流行,在这个处女.地,麻疹的发病率高达99.9%,死亡率与前面提到的斐济相当。这时麻疹疫苗还未出现,瘟疫来时人们束手无策,仪有的治疗手段就是提供营养性食物和安静的环境。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希拉河的尤马(Yuma)部落里。这个美国的土著社团有一种习惯,他们把生活中发生的大事都由选举出来的人刻画标记在记事木棍上。现保存记事的木棍可追溯到1838年,其中有对1878年和1883年两次麻疹大流行的记载,可见麻疹留给他们的惨痛印象是何等深刻。

疾病就曾这样毁灭了南北美洲许多的印第安部落。在西班牙征服南美和中美时,麻疹与天花一起在阿兹特克帝国和玻利维亚土著民族中杀死了上千万人。

当麻疹病毒在一个封闭的社区中传播时,往往会发生毁灭性破坏。尤其是在战争和大规模移民期间,随着人群的大规模流动,尚未感染的人群被暴露,瘟疫一旦发生,就将十分猖獗,势不可挡。在美国国内战争期间,共计有66万人死于新的传染病。其中北方联邦军中有6.2万人染上了麻疹,4,000多人死亡。战争的第一年,北方军队中就发生麻疹21676例,死亡551人,死因多是麻疹后遗症(肺炎和脑炎)。当时的报道称:“传染是极其严重的,死者要么因麻疹的直接作用,要么是后遗症,要特别警惕麻疹的预后问题。”

麻疹同样在南部邦联军中肆虐。那时美国南部主要是农业区,战争期间新组成的军团里有许多士兵来自各地农村,他们在军营首次被集中暴露在麻疹面前。安蒂特姆战争进行不到3周,就有4,500名士兵病倒,麻疹成了战斗减员主要的“杀手”。军官们为了争取减少兵员损失,故意让这些未见过世面的乡下小伙子经受季节性麻疹的考验,认为这些人一旦经受得住考验就会获得牢靠的免疫。当时所谓的“经季节良好考验的部队”,就是那些在麻疹流行过后仍然存活下来的士兵。

麻疹还曾是大城市最容易爆发的流行病。近代,伴随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大量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使麻疹病毒有可能在连续不断出现的敏感人群之间循环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麻疹的持续感染最少需要20万以上的人口。而且,随着麻疹的不断流行,其攻击的目标越来越趋向年轻人,最终成为婴幼儿的主要传染病。麻疹病毒感染一旦发牛,就很难阻止它的扩散。20世纪60年代前,各国为了防止麻疹传播,一直采用隔离法保护易感人群。这种被动局面直到1963年麻疹病毒的克星——麻疹疫苗问世后才有了根本性好转。在麻疹疫苗诞生前,美国每年发生麻疹约400万例,其中4.8万例需住院治疗,500例死亡。在4,000例麻疹的严重并发症——脑炎患者中,经治疗还有约1,000人患终身性脑损伤及耳聋等严重后遗症。美国每年用于防治麻疹及其并发症的直接费用就高达6.7亿美元。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况且如此,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当然就更加严重了。

在历史上,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公元2世纪的罗马都曾发生过麻疹的流行。这种古老的疾病一直未曾断绝,它的发病史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在麻疹疫苗问世前,除小于8月龄的婴儿受母传麻疹特异性抗体保护外,几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都要患1次麻疹,95%以上的人在5岁前就已患过麻疹。

这种疾病近几年又变得猖獗起来,在很多国家呈现出爆发流行趋势。

德国麻疹就是近年来重新威胁人类的一种变异麻疹。德国麻疹能在1米以内范围传播,并会令女性生下畸胎。1997年香港有一名16岁男童因患德国麻疹导致脑炎死亡。

2000年3月,香港爆发德国麻疹,1,200人紧急打防疫针。集体感染德国麻疹事件于2下旬发生,在罗湖、机场及多个管制站,相继有入境处人员呈发烧、出疹等不适症状,追查下发现他们全部刚于学堂毕业,相信是在学堂受训时互相感染,由于德国麻疹潜伏期长达2~3周,学员被分派到各管制站工作才病发。由于德国麻疹会令孕妇生下畸胎,因此这一次的德国麻疹事件在人口流量最大的入境处内已引起一些恐慌,个别前线人员称太太怀孕担心会不幸中招影响香港胎儿;亦有前线人员担心会将病毒传播给子女。根据卫生署纪录,1997年1名16岁男童因为感染德国麻疹后并发脑炎死亡。

据估计,目前香港约有2~4成男性有机会感染该病毒,其中20多岁的年轻男性属“高危群”,而女性方面亦有6%~10%的成年女性受威胁。

到现在为止,在非洲中部和西部,麻疹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儿童疾病杀手。据估计,整个非洲的麻疹病例占世界麻疹病例的58%。1999年,非洲报告的麻疹病例,发生在西非和中非的占了87%。

第四十三章

2000年1月,在阿富汗北部萨曼甘省爆发麻疹。2月,蔓延到更多地区,有大约100人死于这种急性传染病。

2001年3月,尼日利亚西北部索科托州最近爆发急性传染病麻疹,造成30名儿童死亡,另外800名儿童已被确诊感染了麻疹。虽然尼日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包括在麻疹病高发区建立隔离带,调运药品和注射疫苗,组织医疗队伍实施抢救等。但由于医疗条件简陋,人手不足,加之受感染地区大部分是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给控制疫情的努力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感染儿童不断死亡。

2000年11月韩国麻疹流行,感染人数达到了3,470多人,患者大部分为幼儿和中小学生。

在2000年全世界共有77万名儿童死于麻疹。根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统计结果,在2000年,麻疹在各种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病因中位居第5位。

2003年尼日尔又爆发麻疹流行,造成370人死亡。

在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没有麻疹爆发流行的趋势,但有关麻疹的新闻不断。据一本尚未出版的书籍说,美国科学家曾引起一次麻疹大流行,“也许有数千名”亚马逊地区的印第安人因此而丧生。这本书虽然尚未出版,但已在因特网上激起一场大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