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1
19416000000082

第82章 治體五治法上(13)

一兵役宜聯也。凡州縣皆例設捕役。亦皆例設汎兵。原期文武同心。兵役一體。所以重捕務也。近來緝捕。皆諉諸文員。武弁則不相聞問。都守以上。職分較優。止於無裨實用。尚不至別生事端。若干把以下。恃非地方官所管束。無不任意妄為。袒庇兵丁。尤其積習。甚至聚賭窩娼。豢賊招匪。間被告發。經州縣差傳。則抗不到案。遇有緩急。經州縣知會。則延不同行。以致文武不和。監獄城池。不派兵協守。命盜餉鞘。不撥兵護解。更棚窩鋪。不分兵巡緝。州縣因非管轄。莫可如何。是以盜劫重案。弁兵獲賊者。直未之聞。及州縣獲案。則又開送職名。懇於詳報時敘一協同字樣。以免處分。虛縻餉祿。實際毫無。賊盜橫行。皆由於此。臣愚以為欲求整頓。須予變通。應請  旨飭下各省。凡府廳州縣所設營汎各兵。無論同城與否。除由本管官照例統轄外。並歸地方官兼轄。每月由文武衙門會同畫卯。兵丁壯役。一體操防。至某營某汎。有無獲案。每於月終。由地方官報明該管督撫備查。則勤惰立分。賞罰有據。從此兵役聯為一體。呼應較靈。既不至空名冒餉。亦不至縱賊擾民。則捕務日有起色矣。一捐納宜清也。近來捐例頻開。流品幾不可問。吏治因以廢弛。屢經中外條奏。尚未示以區別。獘恐未能盡除。臣愚以為急宜查禁者。莫如商人捐官為最要。查捐例必自貢監始。貢監必有俊秀字樣。非謂不俊秀者。亦准捐官也。出結官不察此意。但非僕隸。概與出結。以致市儈之徒。皆成暴貴。此漸不可不防。其在安分良商。率皆自安固陋。妄念必無。凡捐官之商人。絕非善類。其平日趨利若騖。習與性成。傾騙侵漁。罔知顧忌。是以五宇之獄未終。天乾之奸旋露。以若輩而濫膺民社。政績尚可問乎。並聞有眾商夥捐。一人出名赴官。眾人隨同牟利。變詐至此。其心何居。臣非不知多一捐生即多一捐項。無如所得有限。貽害無窮。且商人自有子弟。果有情殷報囗。儘可為伊子弟報捐。於捐項亦無妨礙。應請  旨飭下中外永遠禁革。凡本身現充商賈。及曾經久於市井者。祗准捐虛銜雜職。不准捐正印實在官階。如有蒙混報捐。及含糊出結者。一經發覺。俱干嚴議。從此流品可以漸清。而吏治亦蒸蒸日上矣。一讞獄宜慎也。凡民間冤抑。恐下情不能上達。准其來京陳訴。仰見  皇上勤恤民隱之至意。近來京控案件。凡奉  旨發交本省親提者。歲不知其凡幾。而平反之案。百無一焉。雖此中藉端健訟者。間有其人。而實在含冤者。亦復不少。是在審理者。平心推求。庶無枉縱。無如名為親提。實則大吏發交首府。首府發交首縣。首縣則又稟請問案委員。紛紛聚處於審局之中。敷衍過堂。不求甚解。甚至仍調原審州縣。亦參預其間。在原審官固無不迴護前非。在委員亦無不瞻徇情面。所以凡京控者。一經回省。無論是非曲直。先已視若仇。必至加以酷刑。適符初供而後已。試思小民何知。非有大不得已之情。何至跋涉艱難。來京控訴。乃奉  旨交審後。仍復莫囗青天。沉冤海底。其怨鬱之氣。或亦上干天和。前者彗見星流。未始不由於此。臣竊思督撫任重事煩。不暇兼顧。而臬司則總理刑名。是其專責。若事事委人。何需此臬司為耶。應請嗣後凡奉  旨交審之案。與其名為親提。仍歸派審。莫若專歸臬司審理。以重責成。臬司皆  特簡大員。諒不至有所遷就。庶幾冤抑可平。而刑法胥昭詳慎矣。以上各條。謹據管見所及。披瀝直陳。是否有當。伏乞   皇太后  皇上訓示。臣無任惶悚之至。

應 詔陳言疏同治元年

黎庶昌

臣愚伏讀七月二十八日。星變  詔書。勤求中外直言。特開忌諱。冀聆幽隱遺闕。仰見  皇上寅畏天命。勵精圖治之至意。臣竊幸  詔書一下。必有直臣烈士。披瀝肝膽。昌言讜論。侃侃諤諤。以聳動天聽。指陳利害。為一代除積獘。為萬世開太平。為 國家固本根。為生人振節氣。上以回天變。下以盡人事。乃涉月逾旬。而王公宰相。無有言者。督撫大吏。無有言者。甚而至於臺諫諸臣。亦無有言者。臣愚區區之心。不勝憤悶。謹應  詔昧萬死。為  陛下一言。臣聞天道福善而禍淫。氣和則致祥。氣乖則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多者其國危。此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故聖人因天道以警人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日食星隕山崩川竭螟囗旱潦雨雪冥晦之屬。無一不備書。以明天道之至嚴而可畏。不可以纖小忽也。周之衰。聖王不作。陵夷至於秦漢以還。禍變日甚。災異尤多。然其大者。為危亡傾覆之徵。小者亦政治舛失之驗。歷史所記。殷鑒昭然。不可誣也。自  陛下即位以來。纔期年耳。上年冬地震金州。雨雪不作。今年正月日三暈二月星變。春夏之際。陰霾晝晦者數。大風揚沙塞河。河北旱蝗間起。陝甘大水漂沒總督。秋京師等處大疫。死者相望。廣東颶風震括千餘里。人民傷亡萬計。七月星隕。彗星又見於西北。此皆異常之變。稠見疊集於一年之內。以警戒於  陛下。非小小災異之事。可為寒心者也。  陛下知天命之可畏。深宮修省乾惕。以弭其變。故  詔下數日。而星象滅亡。雖太戊之化祥桑。成湯之禱旱雨。無以加茲。以此見天人之際。感應至捷。又不可誣也。然則革今日之積獘。行先王之德政。而休祥有不立至。變異猶有復作者哉。臣願  陛下察臣愚而寬臣罪。  陛下深處法宮之中。尊居九重之上。庶僚莫能囗其面。豪俊莫能進其忠。雖殫精極思。竭蹶以圖天下之治。而本末輕重。利害得失。既未能周歷而洞悉。又未能合天下之才智。熟思審處以求萬世之安。徒委之諸王大臣。諸王大臣不盡深識遠覽。敢於任天下之重。逡巡塞責而已。夫天下。大位也。治天下。公事也。  陛下居天下之大位。辦天下之公事。將欲撥亂反正。不進天下之英賢傑士。而與謀根本不拔之基。創生民未有之業。徒以引繩削墨。拘文牽義。坐致乂安。此亦卻行而求前者之計也。臣觀今日大勢。猶人病腫。四肢不能運動。日朘月削。竊恐痿憊不起之證。深入於膏肓。一旦元氣厥絕。而國有不濟之患矣。賢才者。所以固國家之元氣者也。人無元氣則亡。國無元氣則滅。乃者  陛下亦嘗汲汲以求賢為事矣。然而一歲之中。奇材異能之特進者誰也。鴻識博學之顧問者誰也。山林隱逸之辟召者誰也。末僚下位之汲引者誰也。公卿大臣之薦剡者又誰也。  陛下有求賢之意。而諸臣無求賢之心。即有求賢之心。而  陛下又不示以求之之格。於是天下之賢才銷亡淪滅於草莽之中。而卒無以自見過者。或至目天下為無才。豈不謬哉。

今之言求賢者。動曰循例。夫循例則人人皆賢。而無所謂不賢者矣。循例則人人皆可自進。而無待於  陛下之求之矣。賢才者。將以備非常之用。愈求愈出。而不可以例限者也。設例以待豪傑之士。彼既不囗俯就。而忠臣智士又厄於例。而不得伸其才。充例者類多庸陋闒冗不足與計議天下大事。三者皆例為之害。  陛下因循而不變。無惑乎糾紛舛繆。王政不綱。百度訌潰。至於此極也。  陛下誠能掃除一切文法。倣漢代求賢之意。參之以司馬光十科之議。責諸臣以求賢。咸訪以才之所宜。書而進之。不時拔用。賢多者受上賞。壅蔽者蒙大戮。不必限軍功之一途。不得置幽隱而不舉。  陛下博以諮之。寬以收之。量以用之。行之數年間。臣見中國元氣振。而痿憊之證可以起矣。今日人心之所以敝壞。國家之所以孱懦不起者。由 朝廷無以策厲而倡導之也。  陛下即位之初。新政屢出。人人翹首引領。以謂中興旦夕可致。及行之數月。而氣亦漸餒矣。孔子曰欲速則不達。孟子曰進銳者退速。中庸惟稱至誠為無息。三者之間。是不可以不深察也。  陛下之氣正。則天下之氣正矣。  陛下之氣衰。則天下之氣衰矣。  陛下上承   先帝付託之重。下繫四海元元之望。蚤暮求治。以冀中興。而以文墨取人。以律例舉事。是猶繩騏驥之足。而欲為千里之行也。今日之獘。其亦可謂多術矣。言守法則胥吏弄法。言課官則百司曠官。宰相公卿。不擇賢愚。但依銓次以充數。督撫大吏。不問能否。但由資格以遞升。滿漢分以設官。則非官不必備之義。守令輕於遷調。則為擾亂生民之端。民隱不得上聞。恩澤不得下究。疏通正途而官方仍窒。求進直言而極諫未聞。言財則財日窮。言兵則兵日玩。言教化則教化不行。言風俗則風俗不厚。凡此皆亟宜更張之獘。而  陛下今日之所未行者也。臣請為  陛下切指之。吏胥弄法。此不持大綱之過。百司曠官。此不責實效之過。授官論銓次。進人以資格。此惰於量才之過。民隱不上聞。恩澤不下究。此粉飾太平之過。官分滿漢。此畛域太明之過。輕用守令。此忽於民瘼之過。官方不澄。此不愛名器之過。直言不盡。此惡聞咎失之過。財日窮。兵日玩。教化不行。風俗不厚。此安於積習。不思變通之過。  陛下為天下父母。為中興令辟。尚不能掃囗獘而空之。更誰望哉。是以 朝廷之上。因循沿襲。翕翕訿訿。不特大疑大難。相顧眙而不囗任。即小小勞怨。亦且退避不遑。遇艱難。輒曰無法。效囗媚。稱為合時。以盡忠孝者為大愚。以講利獘者為多事。無正色率下之義。無盡忠納誨之心。無推賢讓能之美。無以死勤事之節。素餐竊位。廉恥道消。此乾綱之所以岌岌欲墜。而陛下中興之治。徒遷延歲月。鋪張具文而無收實效也。  陛下即位之初。亦嘗憤中外之緘默。而大計之無聞矣。故  聲靈一布。遐邇震動。蔣琦齡進中興之策。王柏心陳經綸之篇。海內嚮風。正氣伸雪。不可謂天下之無才矣。乃前者御史曹登庸以多言黜官。職員龐鶴年遞呈封事。不聞獎進。以作敢言之氣。培忠孝之原。而反以越職編管。是後言者寂寥。此可見天下有以測  陛下之意向。而緘口卷舌以退矣。天下莫不願  陛下之稍假顏色。而欲為效忠瀝悃以待用也。慮  陛下之不由斯道也。不由斯道。則壅蔽之患起矣。前者雖數下直言之  詔。然其大要不過內責之諫官。外責之督撫而已。而於士民陳獻之路仍未開。百司職事之禁仍未弛。國家之大計仍未去其忌諱也。多忌諱。則采納皆虛矣。禁陳獻。則聽受不宏矣。  陛下何不大開天下之忌諱。使人人得自盡其愚。則諫諍之氣伸。而萬世之議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