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孔雀
1941400000001

第1章

一个特殊的机缘,一群孔雀来到半月谷,它们繁衍生息,一代一代日夜守护着这里的山山水水。

沱巴河最大的支流源头在离半月谷3公里的鸟堂岭。早先绝大多数人都把鸟堂岭当作沱巴河的源头,后来经专家考证,沱巴河的源头应该在另一条支流逆行20公里的圣堂山。但是在风景如画的沱巴河流域,锦上有花的地方还是在半月谷这一带。半月谷新村住着30来户人家,从前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居住的地方是风景,更没想到某天会有山外人来这里玩耍,因为玩耍会给他们带来经济收入。祖祖辈辈蜗居在大山沟沟中,总觉得人生就像对面的山一样终年不变,像脚下的沱巴河水一样流来了又流走,生生死死,说有滋味就有滋味,说没有也没有。风景好归风景好,年轻人仍然不想守着这风景过日子,他们都去城里打工,去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城市生活。留在家里搞旅游接待工作的都是中老年人,他们曾经由沱巴镇政府作过一些引导,沱巴镇政府原计划搞一个统一的规划。可是,村民们不习惯政府那一套,那样太规矩太麻烦。好比就你习惯了左手写字,硬要让你使右手。

村民们按山里接待客人的规矩接待游客。这倒很受游客的喜欢。游客全是自助游的,他们骑、驾车来,或者徒步来。半月谷旅游暂时还没有纳入旅行社的旅游路线中。沱巴政府曾经和有关方面接洽过,但旅行社都不愿意。原因主要是接待能力不行,比如没有大型停车场,没有大门而无法收取门票等。说白了,所谓接待能力差,就是少了导游的好处费。旅游旺季时,家家户户都有两三拨客人。刚开始时,背包族都自带干粮,不上村民家吃饭消费,最多在村道上买一点红薯芋头苞米之类。后来他们发现,上村民家里吃饭挺划算的。经济实惠不说,最主要的是能够吃到纯净的山货,比如竹笋香菇野菜野味,再比如鲜美无比的沱巴鱼。能饱眼福又能饱口福的事情,谁不愿意呢。村民们薄利多销,一年下来收入也有个一两万,最好的那家人去年收入都过了三万。老的在家搞旅游,年轻人就在城里享受,好些人都拿着父母搞接待挣来的钱在沱巴镇或者县城买了房,做起正宗的城里人来了。

乡里人羡慕城里人,城里人也羡慕乡里人。来半月谷旅游过的人都会发出感叹,能在这里生活多好啊。当然这些人多半只是感情用事,或者为了在同伴中表现自己厌恶都市喧嚣向往自然宁静而与众不同,真正叫他们住下来,他们也许住不了一个月就会逃离。例子是许多的。乡村的清静不是所有城里人能真正入心的,这些人只有一颗虚伪的心。罗老板下决心要在半月谷住下来,开始一个月很新鲜,第四十天上便慌了。他感到很寂寞,但又怕别人笑话,就叫上一帮人来陪他。罗老板是大老板,有钱,租住的房子很大,租金一甩手就是一沓,房东悄悄数了数,一万,当时脸都吓青了。房东心感惭愧,就三餐给房东做好吃的,谁想一周后,罗老板手一甩又是一大沓钞票。罗老板见房东脸色难看,就说钱算什么,都是纸。这种纸我银行里有好几吨,拿去吧,帮帮忙喽,没人帮花钱,我会疯掉的。房东这才大胆地接受。房东想,帮罗老板花花钱不是什么坏事。罗老板和来陪同的一帮人花天酒地,游山玩水,但是两个月后,他们都腻了,陪同者先后找着借口离去。最后,罗老板又成光杆司令了。一天早上,村头悄然来了一辆车,罗老板与房东不辞而别。

能够进入清静状态的人是高手,那可是一种境界,需要修炼的。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最终会落得像罗老板一样狼狈不堪,为别人所笑。负责任地说,真正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是乡村人。乡村的清静只有乡村人和少量的城里人才能体会和享受。

与虚伪的罗老板不同,余少华是一个真正的隐士。离休前一年,他就回到半月谷建了一座小别墅,这别墅并不豪华,外表与村上的没有太多差别,内装修也很简朴。余少华的房屋建在老村。现在老村几乎没有人住了,村民都搬到新村来。新老村之间隔一公里,都在同一条山谷。相对而言,新村更宽广些,出入村更方便一些。余少华选择老村是有意的。他就出生在老村,他当年出生的老屋还在,有一天余少华去拜谒老屋,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野兔。余少华高兴得不得了。退出老屋后,他弄来许多草,让野兔们做窝。

离休前,余少华是正厅级干部。也是至今半月谷出过的最大的官。在老家建房子的事,他没告诉家里人,他知道一告诉就会遭到大家的反对。老伴和儿女们都习惯了城里,谁也不愿回到乡村来。余少华不能勉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且乡村确实不属于老伴和儿女们。余少华年龄一到就退了下来,不像有的领导想尽一切办法一拖再拖,拖一天他就享受一天权力。也有的领导退了休还占着办公室不搬家,懒着不走;有的领导退而不休,成天跑回市委市政府指手画脚。余少华59岁时就想好了,离休的第一件事就搬回半月谷来住。个别领导退休前想的是如何抓住最后机会疯狂“作案”,余少华与别的领导不太一样。那天,余少华回到半月谷,他带来了一个建筑队。饭是在村长余中信家吃的。半月谷人都同姓同宗,但余少华已没有了直属亲戚,近一点的也是同爷爷的兄弟。余中信以余少华为荣,到镇上开会他时时把余少华的名字挂在嘴上。

别人听多了也嫉妒,说,有那么大的官,你们村那条路还那么破烂,经济还是那么落后!余中信听了心里堵得慌。所谓经济落后也是好些年前的事了,那时半月谷的游人还很少,村民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地打点着农活,没有别的经济收入。后来这块宝地逐渐被人所知道而喜爱上,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游人。沱巴镇想抓住这个机会,大搞旅游,而且要以半月谷为龙头。报告打到县里,县里给予了肯定,报告递到市里,却被余少华压下来了。余少华已经从副书记升为市长。这报告一压就压到现在。一句话,余少华不让开发半月谷。沱巴的旅游开发余少华大致同意,但要求下面有序而科学地开发。沱巴别的景点得到开发,而惟独风光最好的半月谷得不到开发,县里镇里村里都想不通。去找余少华,余少华坚决反对。这三级行政机构便从开始的埋怨到了最后私下里的怒骂。骂归骂,从县里到村里还是很佩服余少华,首先他很正直清廉,其次,他从副市长到副书记市长到市委书记,这一路升上来,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与支持全市工作全县工作全镇工作相比,不支持开发半月谷就微不足道了。所以时间长了,镇里村里也就认了。

余少华要回来建房享受晚年时光,村里人全都同意。都说,这下好了,余少华又成为半月谷一员了,投资开发的事就要在眼前了。余少华选择老村一块平地建房。村里人不理解,说,都往外搬了,你怎么还往里搬呢?余少华说,老村人少,更加安静;并且住在老村,与故去的亲人们离得近,也能感受到童年的气息。村上人劝不住,就由他了。余中信把村上人老老少少都叫上,为余少华建房当小工。由于工作忙,余少华开工后,就不得不回到岗位,具体事宜由余中信全权处理。

永远撤离岗位那天,余少华叫司机把办公室里的书全运到半月谷新家,书塞满了一车。在岗时他没有太多时间读工作之外的书,这些长年塞在书架上的书绝大多数他都没看过。离休回到半月谷,他要把所有这些书都看一遍。老伴和儿女们送他回半月谷。别墅还令大家满意,内装修的风格正切合他的朴实性格。儿子余杰在吃饭时说,这指头大点的地方您能待下去?我敢肯定,不出半年您就得逃走。余少华浅笑,说,一棵深深扎根的树难道活不长久?老伴说,嫁给你几十年我随你回的次数确实不多,以前对她美丽的风景并没有在意。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我走遍大江南北,发现没几个地方风景比得过半月谷的。余少华说,这都是我的功劳。当初如果我同意他们开发(当时要求投资开发的有好几家,其中有资金雄厚外资呢),还有这青山绿水吗?女儿说,照您这么说,所有景点开发都不能进行了?余少华说,当然不是绝对。可是能有几个开发商真正想到了环境?他们又有什么能力复原原始的环境?景点最好是不要开发,一开发往往就完蛋。

余中信他们点着头,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明白。你跟他们谈生态谈环境,那是对牛弹琴。

余少华一个人住下来。每天他练练书法,画画画,看看书,听听音乐,爬爬山,和村里老人聊聊天,过得轻松自在。人都说他越活越年轻。他照了镜子,他承认他们没有说谎。他这一住就是五年。他一退就退了个彻底。从不在市里的主要场合露面,也不参加老干部会。一些离休老干部特爱参加这样的会,他们像当年在台上一样积极发言。有一回退休后的前任刘市长连续三次会上没有发上言,气急败坏地捣毁了会场。从电话里听到儿子报告来的消息,余少华就摇头。对台上的领导班子有什么不放心的?他心里想。要不放心也还有上面的领导,退休了还瞎操个什么心呢?由于余少华的彻底淡出,渐渐地人们都把他忘了。搁在半月谷,余少华就是一个普通老头,当然在气质上还是鹤立鸡群的。来半月谷旅游的人,都能把他从乡村老头中分辨出来。有一回一位游客说,老头,你一定是从城里退休回来的。还有一回,一个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对余少华说,你长得和我们以前的余少华书记好像啊。余少华只是轻轻一笑,顺便说一句:希望你们把半月谷美丽的风景装入心底的同时,也把你们美好的一面留给半月谷。

五年下来,半月谷生的生老的老死的死。随着前个月山杏的去世,老村就只剩余少华一个活人了。人在变,半月谷的日月山水没有变,风景没有变。村里人劝他搬离老村,余少华说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做梦也没想到,有这么一天,我竟然能一个人拥有一座村庄。余中信说,你一个人不感到寂寞吗?余少华说,我不是一个人,我有城里的老伴儿女,有新村的百余号人,我的心和他们你们贴在一起。

余少华的别墅离自家老屋二三十米,自从老屋进了野兔,他就不再回到老屋去。从前因为年久失修,老屋已经破败,屋子里杂草丛生。除野兔也许还有别的小野生动物。余少华不想打扰它们。事实上整个老村都开始破败而杂草丛生。破败年月久一些的屋子还长出了野树,碗口粗的树干支撑起浓密的枝叶,几乎把屋子全部淹没。远远地站在高处望老村,不仔细打量或者你是首次来到老村,根本就不会认出这里曾经是一座村庄。这样,余少华就有了一种住在野外甚至森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