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不生气
19400800000028

第28章 五大规律(3)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本章其实仍是三段论。第一段讲慎始,防患未然;第二段讲慎终,慎终如始;第三段回归无为之旨。慎始好不好?当然好,然而却很难;慎终好不好?当然好。然而亦很难。为什么?因其有为有执。为其不当为,执其不当执。即使如人们公认的格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其实也不是从正面来肯定的。这一句被我们当作要做成功一件事,必须脚踏实地从头开起的警句,在老子看来,也是属于有为有执。因为行千里,终不过千里,而道是无穷无限的,这不是背离了大道吗?正好比,十里搭凉棚,不是出于好心吗?然终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慎始难,慎终亦难,那又何必执着始终?道是没有始终的,它周流天下,永不殆息;遍于天下,福泽无穷。是故,老子认为,与其慎始慎终,一百个小心,一百个谨慎,一百个辛苦,不如遵循天道,无为无执。

所谓“欲不欲”,就是以常人不欲之欲为欲:人欲好彰显,圣人欲隐伏;人欲饰华表,圣人欲内朴;人心欲于色,圣人欲于德。圣人贵德之盛,而不求财物之贵。所谓“学不学”,是指学常人不学之学。常人学干禄,圣人学无为;常人学治人,圣人学修己;常人学智巧,圣人学自然。所谓“辅万物之自然”,就是以德化天下为心,使万民复之以本然素朴,知中正之理,执两而用中,去诈而复淳,去昧而复明。

所以圣人最大的欲望是没有欲望,不以物喜,不为物牵,不重视那些难得的财货;不把学问当作学问,以修补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生长,而不敢有所作为也。

【核心提示】

世上有无最强悍的兵法、武器?看老子玩“空手道”。

哀兵必胜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今本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退)尺。是胃(谓)行无行,襄(攘)无臂,执无兵,乃(扔)无敌矣。”

(祸)莫于(大)于无适(敌),无适(敌)斤(近)亡吾葆(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帛书本)

这又是一段兵法。应该也是承续上一章而来。

这段话看起来颇好理解,讲述的是军事上普遍适用的一条原则:哀兵必胜。所以众人的理解都没有什么大的分歧。意思都是:用兵的人有句话:“我不敢主动进攻而是以逸待劳,亦不敢前进一寸而是后退待敌。”

然而,孙以楷先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那就是,众人都把“不敢为主”理解成为了“不敢主动进攻”,把“为客”理解成“采取守势”。但这一理解却与先秦时期军事学上的“主”“客”之分完全相反。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都可资证明:古代起兵伐人者谓之客,敌来捍御者为之主。为人客者则先人作,主人逆客于境。孙子兵法也有:“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也就是说,真正的“主”是指被动防守的一方;真正的“客”是指主动进攻的一方。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主人一般是指坐在家里的人;客人一般是指远道而来的人。

那么,按这种理解,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就完全要颠倒,我不敢被动等待别人来进攻而要主动进攻;亦不敢前进一寸而要退避三舍。这就显然发生了内部矛盾。既然要主动进攻,怎么不敢前进?

因此,孙以楷先生认为,老子是以战争中的主动被动行为来区分主、客的,主是主动进攻的一方,客是被动防守的一方。他认为,显然老子并不懂或不清楚军事学上的术语,他是按照自己的守柔行为辩证法来论述军事行为伦理的。我觉得,称老子不懂军事,我们或可接受,毕竟老子不是兵家,也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但如果武断地说老子连军事学上的术语都不懂的话,岂不冤煞,亏他做了那么多年的王室图书馆馆长。军事学上的知识又不是从老子时代才开始有的,作为古代的史官,如果连这一点基本常识都没有,你相信吗?

这只是其一。其二,本章开头明明说“用兵有言”,就是说,这句话并非出自老子之口,而是军事上的一句“名言”。老子只不过引用了一番,不是老子自己的创意,要按什么守柔行为辩证法来把既定的军事术语的意思完全颠倒过来。即使老子不懂军事术语,但“用兵”的人,说这句话的人也不懂吗?这说明,这句话不会有错。错的是我们的理解。

我们暂且搁下这句话,先来看后面的话。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行无行,意即行动没有形迹,不动声色,好像没有行动一样;攘无臂,意即抡起双臂来却没有双臂,看不到,是无影臂;执无兵,意即掌握着军队(兵器)手里却看不到士兵(兵器),好像无兵一样;投出去好像没有敌人一样,如入无人之境。本句四个“无”,都是解释前面“用兵用言”中的“主客”一句的。“是谓”,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那么,理解了这句话,就等于理解了前一句话了。

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这是多么高深莫测的道行啊。看不见军队行动的形迹,好像根本没动一样,好像又是双无影臂,没有兵器,但威力却巨大,如入无人之境。这是什么兵法?这就是“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前人用兵的名言。

那么,照这无影无形的兵法,“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绝不是什么不敢主动进攻而选择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退避三舍;更不会有既不敢被动等待敌人进攻而先发制人,也不敢前进一寸而退避三舍的矛盾。这句话的意思应为:

既不敢为主也不敢为客,既不敢进寸也不敢退尺。

高明的兵法,就是不去人为地分主分客,也不人为地持进持退。真正的高手,就是要决战于千里之外,也就是现在有些人提出的决战境外。

决战境外的思想,就是事先高度防备,不让敌人打进本土来,不让战争发生在自己境内。这样才有下文不轻敌的意旨衔接起来。否则,按照过去传统的理解,前后两段似乎是毫无关联的两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最大的祸害莫过于轻敌思想,轻敌则会丧失我所持有的“三宝”。什么是轻敌?战争中,让敌人一方长驱直入,深入本国的国境,这就是最大的轻敌。比如二战期间,前苏联让德国法西斯入侵并得以长驱直入国内核心城市,不就是轻敌的结果吗?

轻敌也有几层含义:一是和平时期不作战争准备,直到大兵压境,才不得不匆促被迫应战;二是战争期间,自以为拥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看不起敌人,战前不认真对待,轻率用兵,盲目指挥,最后应了“骄兵必败”这一兵家大忌。

相反,不轻敌,按照老子的用兵思想,就是要让战争消弭于无形,就必须居安思危,见微知著,在战争萌芽时期就要作出应对措施,否则一旦真的等到大兵压境,那个时期再来采取措施已为时太晚。老子这里玩的是“空手道”。

要居安思危,就要在平时遵循天道,政治上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军事上,也守柔、守弱,国与国相处,要懂得“大国下流”的道理,谦卑居下,将战争的阴霾消失在初起征兆的那一刻。守慈,就会爱惜天下苍生;守俭,就会珍惜民力;不敢为天下先,就不至于轻敌,也是守柔守弱。守弱的一方当然也就不会成为战争贩子,就懂得“兵者,不祥之器也”的道理,以守哀的心态对待战争的发生。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所以,一旦两军相对,守哀的一方取胜。

由此观之,哀兵必胜的道理,正是老子全部用兵思想的总结和运用。

由引观之,老子的哲学并非无迹可寻,深不可识。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老子提出的天道自然无为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