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下册)
19399300000020

第20章 1959,韶山之行(二)

五、戴上红领巾年轻多了

从故居出来,毛泽东向韶山学校走去。来到校门外的木桥——儿童桥畔,伫立了一会,望着山冲袅袅升起的炊烟,充满深情地说:“这里空气真好啊!”

快进学校操场时,师生们听说毛主席来了,欢呼着从各个角落跑出来,簇拥着毛泽东走进校门。毛泽东走近一个青年教师,把手伸过去,问:“你是不是先生?”那教师紧紧握着毛泽东的手,只答应了一声“是的!”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

另一位教师告诉毛泽东:“学校的初中部是由原来的小学部扩展起来的。”毛泽东听了说:“原来你们是中小学并举啊!”对学校的发展表示赞赏。

少先队员们选出自己的代表,出来迎接毛主席。走在前面的两位少年,一个叫蒋含宇,一个叫彭素清。蒋含宇是杨林公社瓦子坪的一个农家子弟,是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彭淑清是韶山公社竹鸡大队一个贫民的女儿。只见彭淑清走在前面,走到主席跟前,恭敬地向主席行了一个举手礼,然后献了一束花。

随行人员告诉大家,毛主席要和师生们照相。顿时全校一片欢腾,师生们都乐开了怀。

师生们在学校台阶前站好。毛泽东健步走到同学们中间。蒋含宇解下自己的红领巾,庄重而又略显紧张地用双手捧到主席跟前,行了个队礼。毛泽东弯下腰来,让脚踮得老高的少先队员给自己系上。

毛泽东笑着问他:“你不要了?”

“送给您。”

“你真的送给我了?那我就把它带到北京去啰!”

毛泽东戴上红领巾,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看,我年轻多了,现在都变成了少先队员啦!”大家听着毛泽东风趣的话语,发出了一阵幸福的笑声。

毛泽东被孩子们簇拥着,兴奋地照了一张相,照片上的每一个人都笑得十分甜蜜,充满了幸福感。这就是后来被诗人臧克家称为“能听见笑声”的相片。

1959年6月,毛泽东与韶山学校师生在一起,图为少先队员蒋含宇给毛泽东戴红领巾(侯波摄)

然后,毛泽东到教室、学校办公室和师生食堂看了一遍,说:“你们有小学,初中,有几个班,高中只有一个班,你们是一个戴帽子的学校。”他的意见是高中班少了,当年他为学校题词时,就不同意写“小学”,而是写的“韶山学校”,意思是希望学校将来能办成初、高中乃至大学。

看完学校,毛泽东在学生们的欢呼声中从后门离开学校,向松山一号住所走去。

师生们依依不舍,久久地望着毛主席离去的背影。一位老师领头唱起了《东方红》。同学们跟着唱了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歌声在校园里久久回荡。

回到教室,老师叫同学们在日记上写道:“1959年6月26日上午8点,我们见到了毛主席。”以后,这一难忘的日子便成了韶山学校的校庆日。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少先队员蒋含宇、彭淑清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西九江工作,并结成夫妻,而今已为人之祖了。人们羡慕地说:“他们是毛主席做的红娘,这真幸福啊!”

蒋含宇、彭淑清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道:“我们分别依偎在毛主席的两旁,紧紧地、紧紧地挨着毛主席,聆听毛主席的亲切教诲,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

六、干部要与老农、青年三结合

中午,毛泽东在松山一号就餐。他一边吃饭,一边吩咐有关同志分别把未到的亲属、老师、革命老人接来。

午饭后,毛泽东在硬板床上躺了一会儿,刚躺下不久,就被外面的声音吵醒了。原来外面聚集了许多求见的群众。

大约下午2点,毛继生到松山一号寓所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刚从床上起来,问道:“外面怎么这么吵?”毛继生说:“外面有许多群众想见您。”毛泽东说:“等会想到外面洗个澡(游泳),顺便看看他们。”

2点10分,毛泽东离开寓所,乘车来到毛氏宗祠。此时,从邮电局一直到毛震公祠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天气很热,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们满头大汗。坪里、山上、路边,房前屋后,人们挤得水泄不通。毛泽东精神焕发,从车里走出来,向欢迎的人群频频招手,大家热烈地鼓掌。“同志们好!同志们好!”毛泽东高声说,并和近前的群众一一握手。

人群中有一个妇女,叫刘秀华,毛泽东和她握手时,毛继生向主席介绍说:“她是刘秀华,高级社社长,县里的劳动模范。”毛泽东连声说:“你就是刘秀华,刘秀华就是你啊!你是模范,你是模范!”原来,毛泽东在长沙听原湘潭县县长杨第甫介绍过刘秀华办互助组的情况。这时候,毛继生补充说:“她是全县第一个妇女互助组组长,县里还给她们奖过一条牛。”毛泽东说:“搞合作化你带了好头,有功劳。如今妇女翻了身,能够赛过男同志!”

毛氏宗祠,是毛泽东早年创办的农民夜校旧址之一。1925年,毛泽东和妻子杨开慧曾在这里对农民群众进行过文化知识和革命思想教育。毛泽东来到门口时说:“到里面去看看。”毛继生说:“冇得看头(意即没有什么值得看的)。里面精光的,主位牌子都烧了。”毛泽东一边走一边说:“管他三七二十一,鞠他三个躬再说。”走进屋里,对着过去放祖宗牌子的地方鞠了几躬。

离开毛氏宗祠,驱车数华里,来到毛震公祠。这里是毛泽东1927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之一。当年,毛泽东在这里的群众集会上讲话,特别表扬韶山妇女的革命行动。

毛泽东走进毛震公祠,看了看屋内的陈设。毛继生问道:“主席讲过‘没有贫农就没有革命’,是不是在这里讲的?”毛泽东说:“那还是1927年的事,大概是在这里讲的吧。”毛泽东看了看跟在身旁的毛宇居、郭伯田两位老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往事,说:“1927年,我回来考察农民运动,你们就在这里欢迎我。”他指的是当年他回韶山时,毛宇居曾主持召开欢迎大会,并致赞词:“毛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毛泽东又对罗瑞卿介绍说:“1927年回韶山,他们两位曾在这里欢迎我做报告。”

从毛震公祠到韶山水库有一华里多路,路很窄,不能行车,只好步行。原来有人建议毛泽东到青年水库游泳,那里路宽路近,便于游泳。毛泽东不同意,说:“韶山只有三块‘肥肉子’,青年水库和三八猪场就占了两块,废了许多良田。”这样人们才只好让主席去韶山水库游泳。

毛泽东沿着田塍,步行来到毛福轩烈士家里,烈士的妻子贺菊英抱着孙女出来迎接。毛泽东握住她的手喊了声“五阿婆”,接着说:“福轩同志是个好同志,为党为人民做了不少工作。他为革命牺牲,死得很光荣,值得韶山人民骄傲。”五阿婆激动得热泪盈眶,久久仰望着身材魁梧的毛泽东,好一阵说不出话来。

毛泽东安慰道:“革命是有牺牲的。现在好了,革命成功了,大家幸福了!”五阿婆感激地说:“主席,你老人家没忘记我们哪!”

“你的儿子哪里去了?”毛泽东问。五阿婆说:“出去做农活了。”毛泽东说:“你要好好培养你的儿子,继承他父亲的事业。”贺菊英的儿子毛迪秋,后来担任过韶山大队党支部书记、湘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等。

毛泽东叮嘱毛继生,要照顾好烈士一家,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毛泽东又请贺菊英一家去松山吃晚饭,并说:“等下游泳回来接你们。”

离开五阿婆家,毛泽东来到邹家冲。毛泽东说:“要增产,要搞合理密植。”田里的早稻快熟了,社员们在不停地劳动。毛泽东问:“能扮多少谷一亩?”

“可扮四百来斤干谷。”毛宇居答。

毛泽东皱了一下眉:“那要打七百斤毛谷啊!”又问,“过去能打多少谷?”

毛继生说:“六百斤毛谷,如今还增了一点产。”

“累了一年增了一点,为什么不可以多增一些产多放点肥呀!”

人们都沉默了。

来到竹山坝田垅里,毛泽东察看了稻田密植情况,“你们插的是什么尺寸?”

“三六寸,也有四四寸。”

毛继生汇报了水稻所插的株距。毛泽东问:“你们认为哪样好些?”

毛继生说:“我们正在摸索。”

“产量能达到多少斤?”

有人没有领会主席的意思,回答:“亩产有千多斤。”

毛泽东严肃地说:“至少要减一半!”

一位老人插话道:“我们过去种田是四大蔸,禾要过脚板(踩田),土要过铁板(锄草),现在是脚板、铁板都过不了,这产量哪能提高?!”

又有一个社员说:“三六寸只进去得脚,踩不得田。”毛泽东对这位社员说:“搞四六寸不好吗?你们不能光听公社的,要搞合理密植。”

“你看,这个禾,简直是直上青云!”毛泽东指着一蔸禾对周小舟、毛继生等人说。

“青年人有知识,懂科学,但爱讲大话;老年人善于实践,但保守;中年人有经验,但不愿直言。你们都是中年人,增产,要和老农研究,老农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你们干部要与老农、青年来个三结合,共同研究,做到合理密植,提高产量。”

周小舟、毛继生等表示:“我们一定按主席讲的做!”

跟在毛泽东身后的毛宇居,不认识这位省委书记,见周小舟开了腔,便问道:“主席,这位首长是谁?”

毛泽东答:“他是一条船,叫小舟,周小舟,却是一条大船,是你们的省委书记,你还不认识?”周小舟连忙向毛宇居点头、握手。

毛泽东笑着对周小舟说:“小舟,你当省委书记,到韶山来得少啰!这位是我的宇居大哥,他是县人民代表、省文史馆员。”

七、在水里“坐凳子”、“睡觉”

韶山水库,位于滴水洞口。这里三面环山,山高坡陡,林木茂密,水清如镜,碧波荡漾,风景宜人。1956年韶山人民在这里修建了水库。水库蓄水量15万立方米。荫田四百余亩。毛泽东很关心水利建设,早就听说这里修建了一座水库,非常高兴,因此提出去要来这里游泳。

毛泽东素来热爱游泳。“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他青少年时期酷爱游泳的写照。

两天前,即6月24日下午,毛泽东在长沙畅游了湘江,并视察了水陆洲等地。

知道主席要到韶山水库,罗瑞卿早就派人做了准备。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罗瑞卿已派人清除了水里的石头和荆棘。此时,已有一批战士先下到水里,试探水情。

毛泽东步行一华里来到水库大坝下。堤坝高而陡,从底下要抬起头才能望到大坝,年轻人上去还要喘几口气,66岁的毛泽东气不喘,力不虚,步伐稳健,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大坝。他环视青山绿水和坝下稻浪起伏的田野,满意地笑了,说:“水库中央过去有几亩田。田中间有一条小路,直通大坪棠佳阁,是我过去到外婆家去的必经之路。”

群众热烈地鼓掌,毛泽东向大家挥手致意。十来个水手做好了游泳准备。毛泽东一一问水手是哪里人,并和他们握手。然后他来到一个临时架起来的小木房内,换上白色游泳短裤,坐到椅子上喝了一杯茶,便下到了水里。

罗瑞卿、李强等下不了。毛泽东看到周小舟还在岸上站着,便问:“小舟,你怎么不下水?”

周小舟不善游泳,说:“主席,我下不了水,我是秤砣。”

毛泽东笑了,“你是秤砣,怎么叫小舟呢?两年不当省委书记,也要学会游泳啊!”

周小舟点了点头。他清楚地记得,1956年6月,主席回湖南视察工作时,一直由他陪同。6月4日那天,主席畅游湘江后对他说:“苏东坡讲‘驾一叶之扁舟’,那说的是‘小舟’,你已经不是小舟了,你成了承载几千万人的大船了!”

水库库基高,水位也高,毛泽东在水里慢慢地划了起来。旁边有六个水手在负责清除障碍物。毛泽东动作自如,每游两三丈远,便将头沉到水里,再浮上来呼气,随即又沉下去,用手在水里梳头。这样在水里沉浮了两三次,便侧身在水里打了几个翻滚,溅起一阵阵浪花。

毛泽东在水里时而仰卧水面,时而端坐水中,时而击水猛进,时而踩水徐行。他对岸上的年轻人说:“你们都来游吧!”年轻人说:“我们都是干脚鸭。”意思是下不了水的旱鸭子。其实他们都不是“干脚鸭”,只是不想打扰主席游泳的雅兴。

“你们每天都要睡觉,我睡觉给你们看看。”毛泽东说着,把双手放在胸前,仰卧在水上,做着睡觉的姿势,又说,“睡觉要翻身。”只见他一边做着翻身的样子,一边说,“起来还要坐,坐凳子。”又支起身子,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将右脚放在左腿上。岸上的人都看呆了。

快到库尾,尾宽丈余,水手探到荆棘,示意主席不要往前游了。毛泽东说:“你们不要拿刺吓人。”又继续向前游。

湘潭县公安局保卫干部龙祯祥此时正在岸上担负保卫工作,毛泽东见他站在岸上观看,便问:“你们是哪里的呀?”

龙祯祥说:“我们是咯里的(指在韶山搞保卫工作的)。”

“你为什么不下水呀?”

“我们不会游泳。”

“锻炼锻炼,不就会了吗?”

留着长白胡须的毛宇居老人正蹲在龙祯祥身旁观看。毛泽东见了,忙说:“宇居大哥,你也来游泳吧!”

毛宇居说:“主席,我都快80岁了,不能游了。”

“你多游一次起码多活20年。”

毛宇居说:“我老了,没有这个福气了!”

“这里面有不有鬼?你们怕不怕鬼?”毛泽东又问龙祯祥。

“没有鬼。不怕!”

“没有鬼,继续前进!”

摄影师侯波坐在水里的橡皮艇上,相距毛泽东二十来米,不停地抢着镜头,镁光灯也闪个不停。这时候,罗瑞卿等人先上了岸,留下十来个水手还在游泳。

约半小时后,毛泽东回游到岸边,岸上的人不断地鼓掌。毛泽东仰卧在水里向大家鼓掌致谢,并将头沉入水内,手伸出水面鼓掌,逗得岸上观众大笑。工作人员以为主席要上岸了,准备了手巾、拖鞋等,谁知毛泽东又向另一个角落游去。有人建议说:“主席,上去休息一下吧。”毛泽东说:“我不需要休息,水里也是休息。”边说边在浅水里比画着教水手们如何游泳。

毛泽东说:“你们会蛙泳、蝶泳、自由泳,我只会立正、稍息、睡觉、坐凳子。立正、稍息是基本动作,睡觉、坐凳子是日常生活,你们行不行?”说完,开始“立正”、“稍息”。

水手们跟着学起来。有人说:“主席,睡觉还可以,立正、稍息、坐凳子不行,手不动脚要动,脚不动手要动。”

毛泽东风趣地说:“当兵要从立正稍息学起,游泳也要从立正稍息学起。其实你们有的本领比我还高,能学会的。你们好好研究,锻炼锻炼吧!”

大约游了近两个钟头,直到夕阳西下。毛泽东上岸了,依然神采奕奕,毫无倦意,又与前来观看的老人们一个个地握手。一位老太太赞叹道:“主席身体好,游泳技术高。我们站在岸上都冷起来了……”

毛泽东打量了一下对方,说:“这里水上是夏天,水下是冬天,很好锻炼身体。”见对方好面熟,毛泽东忽然想起什么似的,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位老人说:“主席,我叫郭伯田,我的名字还是您取的哩,我们三十多年没见面了!”

毛泽东忽然想了起来,说:“哦!你那时是韶山特区的农协会员,第一乡妇女主任,郭伯田。”郭伯田原名郭泉秀,1927年毛泽东回韶山时,曾对郭伯田说:“女的名字总是英、莲、秀,这不好!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能不能改个男的名字?”并替她改名郭伯田。

换了衣服,休息片刻,毛泽东走到观看的人群中,人们鼓起掌来。毛泽东对年轻的水手们说:“你们都好,都很年轻!”说完,离开了韶山水库。

八、凡是有群众的地方都要停车

回到毛震公祠的汽车停放处,太阳已落到山背后去了,远处升起炊烟,正是一派“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景象。沿途仍站满了许多人,一心要见主席,毛泽东见了十分惬意。罗瑞卿等催促毛泽东上了轿车。车子发动了,缓缓驶向韶山招待所。

站在韶山招待所门前地坪等候的群众,日夜盼望见到自己想念的毛主席,此时虽然天色已晚,但仍在等候主席的到来。

车子来了。第一辆开过去,第二辆也开过去了。第三辆轿车缓缓地驶过来,人们全神贯注地望着车子的窗口。车子似停非停,车内仿佛传来争吵声。

1959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与邻居李春华握手(侯波摄)

“停,停,凡是有群众的地方都要停!”一个说。

“不行,不行,您太累了,该休息了!”一个说。

人们一听,便知前者是毛泽东;至于后者,人们后来才知道是罗瑞卿。

出于对中央领导安全考虑,罗瑞卿总是慎之又慎,并把这作为他的天职。为此,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经常是废寝忘食,由于过分的担忧和谨慎小心,常使一些被保卫的领导同志产生误解,甚至挨过毛泽东的批评。不过,罗瑞卿并未因此而丝毫松懈。

车子终于停了下来。毛泽东从车里走出,人们热烈鼓掌。也许是因为激动,没有一个人想起要上去和主席握手。倒是毛泽东先伸出手来,人们才恍然大悟,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

第一个与毛泽东握手的是王昌顺。她是韶山卫生院的一位女医生,她昨天在银田寺出差听到主席回家来了的消息后,欣喜万分,当即回到韶山。听卫生院的同事说,他们已经见过主席了,她便急忙赶来见主席。起先,保卫人员不肯她进来,她说:“我一定不惊动主席,只在窗口望一望他老人家就够了。”想不到现在不仅能见到主席,而且主席还和她握手!

王昌顺握着毛泽东又厚又大十分温暖的手,激动地喊道:“毛主席!”

“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毛泽东打量她道。

“我叫王昌顺。”她的声音不知为什么极其微弱。

毛泽东好像没听清,用一只手捂住耳朵,侧过身,低下头,又问了一遍。王昌顺提高嗓音,又回答了一次。

“你是什么地方人?”王昌顺本是湘潭市人,不知什么原因,她忽然回答说,“我是韶山人。”

毛泽东笑着纠正道:“你不是韶山人,你的口音不像。你是湘潭城里妹子,对吗?”

“是的!”王昌顺真佩服毛泽东的判断力。

毛泽东意识到姑娘的紧张,笑着说:“不要着慌嘛,你慢慢讲啰。”他知道眼前的这个“小姑娘”是因为紧张才答错了话,这正和上午在谢家屋场遇到的那个公社“女福利部长”一样。

王昌顺用手指着对面山坡上的一幢房子,说:“我是在韶山——卫生院——工作的。”

毛泽东顺着她的手望去。“噢!是韶山人,是韶山人。”他老人家仿佛变得天真起来了。

陪同的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等人都笑了起来。

王昌顺忽然想起要送一点礼物给主席。当时正时兴赠笔,以示努力学习。她从口袋里摸出一支钢笔,对毛泽东说:“毛主席,我送您一支钢笔。”

毛泽东接过钢笔,仔细瞧了瞧,说:“你把钢笔送给我,那你呢?”

“我还有,我要送给您!”

“我也有,那我就转送给你吧。”毛泽东说。

王昌顺不肯,两人争执了一会儿。这时,周围来了许多人,争着要和主席握手。人越来越多,欢乐的人群把毛泽东一直拥到毛氏宗祠前。

竟把毛泽东推来搡去的。王昌顺和毛泽东的谈话便被中断了。她再次想挤上去和他握手,但没有成功。

负责安全保卫的人员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出一条路来。车子开动了。毛泽东对依依不舍的群众说:“同志们,时间不早了,你们还要去搞晚饭吃,还要喂猪,还要给细伢子洗澡,我也要休息了,明天再来好不好?”

“好!”群众才慢慢地散了。

车子徐徐向松山开去。这一天,毛泽东前后同韶山三千多名群众握了手。回到寓所,他一边甩着手一边对毛继生说:“今天恐怕是我握手握得最多的一次了。我的手都握劳(累)了!”

九、请你们老人提点意见

当晚,毛泽东在松山寓所设宴招待父老乡亲。

被邀请的宾客陆续赶来了。他们中有毛泽东的亲属、师友,韶山的烈属、老赤卫队员、老地下党员等。毛泽东的堂兄、留着长白胡须的毛宇居来了,毛泽东与他握手,招呼他坐下。毛新梅烈士的妻子沈绍华在孙子的搀扶下,走到主席的跟前,一时悲喜交集,泪如雨下,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忙招呼她坐下,安慰说:“新梅为人民做了不少事情,你不要难过。”

韶山党支部第一任书记毛福轩烈士的妻子贺菊英,带着孙子来了;毛泽东的堂弟、毛泽建烈士的胞弟毛泽连和妻子张玉莲来了;还有毛顺清、毛韶春、毛裕初、郭伯田、谭熙春、邹元生、毛再遂、庞小元等乡亲也来了。省、地、县有关负责人,也来参加宴会。人们聚集松山,犹如家人团聚,热闹非常。

宴会之前,毛泽东召集一些年老的乡亲开会座谈,并叫当地社、队干部也参加了。毛泽东对大家说:“我离开韶山三十多年了,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意见,特别是想请你们老人对我提点意见。你们对当地政府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对生产生活安排有什么意见与建议,甚至对我本人有什么意见,请尽量提,放心讲,不要有顾虑。”

提意见?给主席提意见?!老人们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想,给干部提意见都要挨批评,还能给领袖提意见?这不是冒犯“龙颜”吗?

毛泽东看出老人们不敢讲,便继续动员:“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意见?比如生产怎么样啊,生活怎么样啊,食堂办得怎么样啊,总有点意见吧!”

毛泽东提到生活怎么样,老人们便打开了话匣子。“搭帮您老人家翻了身,我们还有么子意见?”一位老人说。

“我们是冇得意见,食堂也办得蛮好,每餐三菜一汤。”又一位老人轻声说。

毛泽东知道老人们心存疑虑。他想了想,一本正经地说:“我不回,你们盼我回;我回了,你们又不同我讲真话!”

这个激将法真灵!老人们想,坐在我们面前的不就是大革命时期领导我们一起闹农民运动的石三哥吗?不就是那位做报告时逗得我们捧腹大笑的润之先生吗?那时我们同他讲话很随便,今天为何不敢讲了呢?

心直口快的毛顺清终于开腔了:“意见是有,就是如今讲不得,讲了要挨辩论、挨斗争。”

“我保险,哪个敢?!”毛泽东为他壮胆。

有了“上方宝剑”,加上喝了几杯酒,毛顺清的胆子大了,话也多了。“原先犁田要过铁板,踩田要过脚板。您老人家在家作田的时候,咯大一蔸的禾。”说到这里,他站起来打了个手势,接着说,“有句老话,一脚踩到底,石谷八斗米。如今插板板寸,脚都进不得,产量降低了。听说是您老人家要搞的,我们没办法。您到底是怎么讲的?”

“我要这样搞的。”毛泽东说,“今天下午在田边我还同大家商量如何合理密植的问题。我问大家,插六七寸、六八寸、四九寸是不是更好些呢?”

“密植密植,越插越密,冇得个边。”毛顺清插了一句。

“我还同大家开了个玩笑,说干部是主张越密越好的,青年是听梆子响的,老年是反对密植的,我是主张合理密植的,我建议三者订个合同,来一个三结合。你们说,我这个建议好不好呢?”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我那六条你们晓得吗?”

毛泽东说的“六条”,是指1959年4月29日他起草的《党内通信六条》,其中讲到包产不要太高,密植不要太密。

“那六条韶山还晓得,听说有的地方就不准念,您老人家的政策到了下面就变卦。”还是毛顺清回答。

“下面变卦,你们就往上告嘛。”

毛顺清点点头,继续说:“我还想讲一点。毛主席呀,食堂口粮硬是少了一点,每人要吃两斤米一天才行。”

“你们能不能多种点蔬菜?蔬菜半年粮嘛。”

“集体出工,都吃食堂,蔬菜种得不多……”

毛顺清还想讲下去,却被其他老人打断了:“你歇歇气,让我们也讲几句。”

有人说:“韶山过去粮食比较足,山上种玉米、种红薯,种经济作物,可现在不种了,为什么不种呀?让农民饿肚子!”

又有人说:“农民粮食不够,还要交各种各样的‘粮’,征粮、购粮、爱国粮……剩下的就不多了,好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基层干部却瞎指挥横霸蛮,不交粮或交不起,就打人骂人。”

毛泽东听了,脸上立刻收敛了笑容,但他很快又平静了,并示意乡亲们继续讲下去。

一位老人提出:“我也讲几句。”他吸了口旱烟,一边往凳脚边敲去烟灰,一边慢条斯理地说:“去年以来,浮夸风很严重,说亩产几万斤,十几万斤,深耕要翻几尺。我们不同意,就说我们是‘老保守’,如今对老年人太不尊重了。有‘保守’倾向就要遭辩论,挨斗争。韶山还好一点,听说外地更厉害!”

毛泽东有点生气了,他对坐在身边的一位负责人说:“你们向党中央汇假报,欺骗党,对人民不负责任,这是告你们的状!”

老人们见主席如此认真,便争相发言。

毛顺清又对毛泽东说:“现在吃食堂,搞集中,男男女女要分开住。历来是各家各户,夫妻一起居住,互相照顾,现在男女要分开,像个什么世道?请问到底是主席搞的还是谁搞的?”

毛泽东说:“办食堂是不符合实际的,将来要停办,要让夫妻住在一起,要使群众满意!”

毛泽东点起一支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说:“你们的意见提得好。像这样的话,只有在家乡,在韶山才能听到,在中央、在其他地方是听不到的。”并指着刚才发言的两位老人说:“你们讲得好,你们是些老积极分子,我要和你们单独照个相。”照相机摄下了他和两位老人喜笑颜开的镜头。

稍停片刻,毛泽东又说:“乡亲们,你们提意见是对党的热爱,对政府的支持,希望你们今后多提意见,大胆讲,我们会尽量采纳的。回到北京后,中央要开会,好好研究,向全国下个文,统一解决食堂问题。”

“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我们是初搞社会主义,经验还不足,出了一些问题,中央要负责,特别是我要负责。”毛泽东继续问在座的几位当地负责人,“你们的看法呢?你们这些基层干部还有什么意见和要求?”

毛华松回答说:“要巩固集体,中央要有统一的政策。中央不统一,有的说要搞合作化,有的说不要搞,弄得基层干部无所适从。过去,共产党从不打人,可现在打人、斗人,中央要下文制止!还有,基层干部虚报产量,导致社员生活困难,这是讲大话、讲假话的结果!”

“你们这些意见提得好,我回到中央,会着重研究采纳。中央会从全局着想制定统一的政策和法规。希望你们今后多提意见,多反映情况。”毛泽东对干部们说,“你们要关心群众生活,搞好生产,把韶山建设好,韶山是我的家乡,外宾们常来,是不开放的开放。如果韶山人民的生产搞不上去,生活不好,将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干部们表示:“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带领群众建设好主席的家乡,把生产、生活搞上去。”

毛泽东说:“今后,你们每年向中央汇报两次韶山的情况。不仅如此,你们还要了解周围的情况,及时向中央反映。”

这时,外面有人喊:“开餐了!”毛泽东招呼道:“今天就谈到这里,吃饭去。”于是,大家离开松山一号寓所,向旁边的餐厅走去。

餐厅里,热气腾腾,餐桌上分别摆放着扣肉、蒸鱼、炒蛋、木耳汤等韶山风味的菜肴及米酒。人们陆续来到餐厅,入席就餐。

人到齐了。毛泽东从席位上站起来,对乡亲们说:“离开韶山几十年了,今天,我泽东三伢子特请各位长辈、亲朋、革命老人吃餐便饭,敬大家一杯酒。”

乡亲们济济一堂,开始就餐。这些农民都是大半辈子没有见过世面的泥脚杆子,从未跟什么大人物一起吃过饭,更谈不上跟党的领袖一起吃饭,因此不免有些拘谨。

毛泽东见大家不敢大胆夹莱,便说:“大家随便吃,愿意喝酒的喝酒,愿意吃饭的吃饭,尽管吃,我们都是一家人嘛!”

毛泽东接着讲了一个典故。他说:古代有个皇帝,很威严,老百姓都怕他。他有一个朋友,在一个县当县官,过去关系很密切,县官和一个老百姓去京城见皇帝,见了皇帝就胆战心惊,吃饭的时候不敢端碗,手抖得厉害。毛泽东问大家这个皇帝是谁,那个县官和老百姓是谁,是哪个朝代的。没有人回答出来。他本人也没有作答。

毛泽东讲这个故事,无非是想打消人们的拘谨,放开心思吃饭。乡亲们见主席这么一说,便用心吃饭,有些则端起饭碗狼吞虎咽起来,完全打破了刚才的“斯文”局面。

毛泽东与毛宇居、毛泽连、贺菊英、沈绍华等老人坐在一桌,作陪的有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等。毛泽东一面招呼大家吃菜,一边举杯把盏。当他端起酒杯走向毛宇居时,宇居老人亦端杯起身,对主席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席间,毛宇居不断称赞毛泽东幼年时天赋极高,爱看杂书,功课能背诵如流。毛泽东则贴到字居老人耳边说起了悄悄话:“那时我是个调皮学生,还造过你的反咧,还记得吗?”老人连连点头:“记得记得。”

当毛泽东发现人们吃得很快时,连连说:“慢点吃,慢点吃,还有菜,‘筵’席‘延’席嘛!”

毛泽东又走到旁边的餐桌上,向其他乡亲敬酒。

“主席,我们已经喝过酒了,现在吃饭了。”一位乡亲说。按湘潭和韶山的风俗,一般是饭前喝酒,饭中或饭后不再喝酒,否则有失体面。

“喝了酒可以继续吃饭,吃了饭也可以继续喝酒,要打破常规嘛。”毛泽东风趣地说。

餐厅里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

在欢笑声中人们畅饮佳酿,饱尝佳肴。有的竟喝得醉醺醺的,躺在一边休息去了;有的吃饭吃得过饱或过快,喉咙里不停地打着嗝;有的连忙丢下碗筷,跑到外面散步聊天去了。

毛泽东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思绪万千。表面上他虽然高兴,内心里却是五味杂陈。

“别梦依稀咒逝川……”离开家乡三十二年了,解放也有十年了,家乡还是那么贫穷,父老乡亲的衣衫还是那么破旧,许多人面黄肌瘦……想到这些,毛泽东心情非常沉重。

毛泽东没有吃多少酒和饭,便下了席。

这时,有人提议要与毛泽东合影。毛泽东笑道:“我举双手赞成。”尽管他有些不适,但他十分眷恋家乡,热爱自己的父老乡亲。

走出“松山一号”,天色已晚,夜幕开始从天边拉开。

在这栋四周苍松翠柏环抱的灰砖平房前,摆着一些木凳。毛泽东走上去,坐在前排的长凳中央,毛宇居、贺菊英紧挨他左右两边坐着,其余的人也走上去,或坐着,或站着。

毛泽东身着白色上衣,因为天热,上衣敞开了一粒扣子,下身着一条灰布裤子,皮带显得有些松垮。他神情严峻,再也没能像刚才那样谈笑风生。

摄影师想让他的表情愉快一点,但费了很大的力,他始终还是笑不起来。

咔嚓一声,闪光灯亮了,摄影记者按下了快门,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人们的熙攘声把他从沉思中惊醒过来,他像想起什么似的,对乡亲们说:“远地的留在招待所歇宿,等下安排住宿;近处的、周围的,派车子送你们回去。”

客人陆续走了。毛泽东回到了他下榻的一号寓所。

夜深了,天空疏星点点,万籁俱寂,人们都进入了梦乡。“松山一号”里还亮着灯光。毛泽东在卧室里踱着步,好像在思索着什么。他又来到走廊里,与警卫人员闲谈了一会儿,然后回到卧室踱来踱去,沉吟不已,直到天边露出了一片鱼肚白,那被红绒幔子遮住的玻璃窗还透出微弱的灯光。天亮的时候,毛泽东才在硬板床上休息了一会儿。

为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整整32年没有回过韶山了。如今,他终于回来了,多少青少年时代的往事涌上了他的脑海啊!历史的长河,在他泛舟的这一段出现了澎湃的巨浪。他一夜没睡,吟成了一首《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挥笔写下《七律·到韶山》

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抱负,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大革命时期,他怀着对家乡的关心和对家乡人民的热爱,两次回到韶山,亲自点燃了韶山的革命火种。1927年元月,毛泽东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时,在毛震公祠召开的群众欢迎大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称赞农民运动“好得很”,“农会万岁”,并充满激情地说:“我毛润之为人民谋解放,三十年革命不成功,决不回来见父老乡亲!”如今,革命终于成功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终于回来了,远方的游子回来了,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这一切怎能不使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十、依依惜别的深情

6月27日上午,毛泽东在寓所召开座谈会,接见当地干部群众,听取关于韶山生产、生活情况的汇报,并征求群众的意见。

这天早上,韶山招待所所长赵伯秋、派出所所长胡兆祥交给招待所服务员马葆荣一个任务,并说这是一个很重要很光荣的任务:请马葆荣替毛主席把换下的衬衣、长裤洗干净,并说下午两点要。马葆荣听说下午两点要衣服,知道毛主席要离开韶山了,心里有点“慌”起来,想到要给主席洗衣服,要做一件光荣的事情,更是激动不已。她又喜又急,把衣服拿去洗了,再放到僻静处晾干。午饭后,她将衣服收叠得整整齐齐,交给了赵伯秋、胡兆祥。胡兆祥跟她开玩笑说:“毛主席穿了一定非常满意。”

中午,毛泽东又邀请了昨天晚上没有赴宴的一些乡亲共进午餐。这些亲友中有毛泽东外婆家的表兄文涧泉、文梅清,堂表弟文东仙,表侄文九明(文泮香之子),表侄媳毛梅秀(文孝根之妻),房弟毛碧珠,堂嫂谢素贞(毛宇居之妻),连襟毛华村,老地下党员杨舜琴、谭熙春等。饭后,毛泽东又与他们合影留念。

就要离开韶山了,招待所所长赵伯秋提出请毛主席题个词,作为留念。毛泽东说:“题个什么字呢?不题算了。”赵伯秋反复恳求他题。毛泽东说:“那就签个名报个到吧!”说完,拿起毛笔,蘸上墨在一张白纸上写下:

毛泽东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七日

陪同毛泽东一起来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也在韶山招待所的留言簿上写下了那首六言诗:“韶山风光依旧,人世几经沧桑。壮志已成大业,何须衣锦还乡。”1987年2月17日,已经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王任重再次来到韶山,又在留言簿上重写下了这首诗,并自注云:“一九五九年六月,我随毛主席到韶山,在招待所的留言簿上写了这样四句话,从未在报刊上发表过。今天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为感激主席生前对我的关怀培养之情,把这几句话重写出来,作为纪念。”

下午2时,马葆荣从松山值班室出来,只见好几个工作人员整齐地站在坪里,等待着和主席照相。马葆荣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她想,几天来的心愿就要实现了,幸福的时刻到了!

一会儿,毛泽东神采奕奕地走出松山一号寓所,来到坪里。看到几个女服务蹲在地上,便说:“怎么啦,你们还要照个相?好好,好好!”天气很热,大家心情又是惊喜,又是激动,幸福无比。毛泽东见大家衬衫都有些湿了,连忙打着手势说:“都起来吧,起来,难得蹲呀!”毛泽东说着,高兴地站到人们中间,工作人员紧紧地靠在主席身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新华社记者侯波端起照相机,咔嚓一声,给大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当日下午,毛泽东在韶山邮电局前大坪接见了当地干部群众,并和他们一起留影,前排正中坐着毛泽东,右边坐着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上千群众参加了合影。

1959年6月,毛泽东和乡亲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侯波摄)

男女社员和学生们,不停地欢呼、跳跃。

当日下午1点30分,三辆小轿车缓缓开出韶山冲。成千上万的群众热烈地鼓掌欢送自己的主席。毛泽东在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等人的陪同下,离开韶山,经宁乡、望城到长沙去了。

途中,毛泽东两次下车访问农民群众。在离开韶山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毛泽东叫司机赵毅雍停下,走出轿车,健步走在田垅上,观看垅里的禾苗生长情况。当看到禾苗绿油油的长势良好时,毛泽东高兴地对周小舟等人说:“这个地方我小时候来过呀!”这时,有个手持雨伞的中年农民路过,毛泽东立即走上去,亲切地和他拉起家常,问他叫什么名字,家住什么地方,家里有几口人吃饭,口粮有多少。这个农民一五一十地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主席。

车队继续行驶,路过宁乡县曹家坳时,毛泽东又下了车,来到附近的社员家里访问。在一户社员家里,毛泽东从堂屋走到灶屋,详细察看。见到一位年老的社员,毛泽东问道:“这里叫什么地方?”那社员回答说:“叫曹家坳。”毛泽东频频点头,风趣地说:“是不是曹操那个曹呀?”大家高兴地笑了,并回答主席说:“是的。”

约莫下午两点钟,太阳照亮了长沙城,微风吹拂,湘江泛着粼粼的波光。车子开到长沙河西轮渡码头,驶上渡船,向东岸进发。毛泽东在船上又下车,看了看湘江猛涨的大水。快接近东岸时,中山西路河边码头准备上班的群众见到了站在轮渡上的毛泽东,连忙高喊:“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人们欢呼雀跃。霎时,成千上万的人像潮水一般涌向江岸。毛泽东微笑着走上江岸,慈祥地向群众鼓掌,招手致意,一直走到码头上面的大坪才上车。

上了车,车队穿过人群,向省委招待所驶去,车子走了很远很远,人们还在不停地欢呼。

当日,毛泽东在省委接待处下榻。

当天晚上,毛泽东在下榻的寓所亲切接见了杨开慧的哥嫂杨开智、李崇德夫妇及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李淑一等,并共进晚餐。

6月28日,清早,毛泽东在罗瑞卿、王任重、周小舟等人陪同下去武汉,再乘船去庐山,参加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即庐山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