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下册)
19399300000011

第11章 同乡·师生·战友(一)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是毛泽东1963年写的《七律·罗荣桓同志》一诗,表达了对湘籍战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戎马倥偬,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些战友,有的是他的湘籍同乡、同学,毛泽东与他们志同道合,真诚相交,相互之间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一、偏师借重黄公略

1930年7月,毛泽东写下了《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词: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飚为我从天落。

词中表达了中国工农红军进军湘赣途中的豪迈心情,也高度赞扬了红军杰出将领黄公略在中央苏区建设中的功绩。

黄公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1898年2月,他生于湘乡县兴让乡(今湘乡市中沙镇)老虎山下一个蒙馆教师家庭。原名汉魂,字家杞。从小聪颖好学,豪侠仗义。1914年高小毕业,离开家乡去长沙投奔湘军。1922年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到湘军任副连长、连长。1926年,唐生智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兼中路前敌总指挥,湘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建制。同年7月12日,北伐军攻克长沙,黄公略所在团改编为第一师(师长周磐)第三团,他仍任连长。在此期间,黄公略结识了共产党员段德昌,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27年,在白色恐怖下,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革命的光明大道。

1928年7月,黄公略与彭德怀、滕代远一起领导了震撼反动营垒的平江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军党代表,下辖三个团。黄公略任第四团党代表,并被选为中共红五军委员会委员。随后,黄公略率第四团向平南进发。途中遭敌伏击,与主力失去联系,处境困难。几经周折,黄公略终于率部抵达平江黄金洞桐木桥,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第四、五纵队会合。彭德怀向他介绍了湘赣边区和红四军的斗争经验,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更增加了对红四军领导人朱德、毛泽东的敬仰之情。就在这时,湖南省委指示彭、黄两部合编,取消湘鄂边境支队建制,仍称红五军。于是,彭、黄两部又会合到一起,彭德怀任军长,黄公略任副军长,滕代远任政治委员。同年12月,彭、黄率部到达湘赣边区的永新、遂川一带,进行游击战争。不久,湘南特委和湘赣边特委为适应形势需要,合编组建了工农红军第六军,由黄公略任军长。从此,黄公略离开了他亲手参加创建的红五军,去开创另一支红军队伍。

1930年5月,转战于赣西南的红六军,在军长黄公略的率领下,一举攻占安源。驻安源的国民党军一个连缴械投降。红六军进入安源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安源工农群众,无不欢欣鼓舞,纷纷传诵《红六军司令部布告》,响应红军“望我工农群众,一致向敌进攻”的号召,踊跃组织工会和纠察队,积极报名参加红军,使红军补充了有生力量。红六军在安源修枪筹饷,宣传革命道理,给生活困难的工友发放救济款,军民亲密无间。

1930年6月,红六军改编为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黄公略仍任军长。从此,黄公略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率领红三军战士英勇作战,使部队逐渐锻炼成为一支不仅能打游击战,而且能打运动战和阵地战的能攻善守的战斗力量。

不久,红一军团由福建汀州进军江西。8月从江西向湖南进军,在浏阳东北同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会合,并决定共同组成红一方面军。9月,红一方面军进攻长沙未克。守敌强而有备,我军不宜攻坚。由于蒋、冯、阎正在河南等地混战,数月之内江西、湖南一带,除长沙、南昌等城市外,都无强敌。因此,毛泽东说服红一方面军的干部改变当时立三路线的冒险方针,分兵攻取茶陵、攸县、醴陵、萍乡、吉安、峡江、新喻等地,占领了大片地区,扩大了部队,为粉碎敌人的第一次“围剿”准备了条件。黄公略在战斗中指挥沉着,措置有方,战果辉煌。红军总政委毛泽东获悉后,兴奋不已,当即挥笔写下《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词,抒发革命的豪情。

在参加指挥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中,黄公略英勇善战,屡建奇勋,威震敌胆。特别是1931年春第一次反“围剿”时,他率领红三军担任正面攻击任务,一举生俘敌警卫营,为活捉张辉瓒、全歼敌十八师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当时各红色区域,黄公略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朱毛彭黄”,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象征。

在长期艰苦的战争岁月,毛泽东和黄公略等战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二人真诚相交,感情深挚。黄公略是一位意志坚定的革命家、军事家,对毛泽东非常敬仰和忠诚。在原则问题上,他坚决站在毛泽东一边,坚持正确的政治主张,同错误路线做坚决的斗争。

第一次反“围剿”前夕,江西省委中少数人受冒险主义影响,坚持打南昌的错误主张,反对毛泽东“放外两手,诱敌深入,大量消灭敌人”的正确方针,甚至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彭黄”的错误口号。在党和红军面临分裂的严重时刻,黄公略大义凛然,挺身而出,坚决拥护毛泽东,抵制分裂活动,并与朱德、彭德怀联名发表公开信,指出:诱敌深入“是整个一方面军总前委的策略,已不是泽东同志个人意见,所谓反对泽东同志的‘右倾’等于无的放矢”;并郑重宣告:“目前决战在即,凡是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同志,应在共产党总前委领导之下,团结一致,坚决消灭敌人,谁不执行这一任务,谁破坏这一任务,谁就是革命的罪人。朱德、彭德怀、黄公略对于同志之去留,只革命与反革命之分,没有私人拥护与否之别。”旗帜鲜明地维护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的领导及红一方面军的团结,为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奠定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基础。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被粉碎后,蒋介石气急败坏,坐卧不安。为瓦解红军斗志,敌人千方百计对工农红军进行“策反”活动,企图破坏红军内部团结。黄公略同父异母的哥哥黄梅庄被湖南军阀何键委任为少将参议,携带蒋介石写给黄公略的亲笔信和银洋一千五百元进入苏区,企图劝诱黄公略“归正”。黄公略不为所动,大义灭亲,毅然将黄梅庄处决。

1931年9月,黄公略奉命率领红三军向江西瑞金转移,到达吉安东固时,突遭成群敌机轰炸。为掩护部队,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带三挺机枪,牵制敌机,不幸身中数弹,因流血过多而牺牲,时年33岁。

噩耗传来,革命根据地军民同声悲恸。毛泽东亲撰挽联,深表哀悼: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红军将领,经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江西东固六渡坳并在瑞金叶坪修建了“公略亭”,将红军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并以吉安、吉水两县的红色区域为主成立了“公略县”。公略县成立之日,中央苏区政府召开了黄公略同志追悼大会,苏区上万军民前来参加。毛泽东亲自主持追悼大会,会场两旁悬挂着毛泽东写的这副巨幅挽联,称赞黄公略“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奋勇,痛恨“大祸从天落”。挽联寄托了毛泽东对战友的无限哀思,表达了对黄公略烈士的深切怀念之情。

二、你是我的真老乡

1969年国庆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握着彭绍辉将军的手,亲切地说:“绍辉同志,你是我的真老乡,是瓦子坪的,是个看牛娃。”

彭绍辉是湘潭县上七都杨林乡瓦子坪(今属韶山市杨林乡)人,1906年7月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家与韶山冲相距仅七八华里,他与毛泽东算得上是“真正的老乡”。彭绍辉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作战英勇,冲锋陷阵,在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中,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他在红三军团一师任指挥员时,率部参加霹雳山战斗。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杀敌,所向披靡,取得了辉煌战果。在这次战斗中,他的左臂连中两弹,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较差,他只得截去左臂,成了我军闻名的“独臂将军”。

彭绍辉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家乡杨林度过的。他的父亲当了半辈子长工,要养活他们兄弟姐妹11人。因家境贫寒,彭绍辉到十岁时才在舅舅的资助下读了两年私塾。不久,因家庭经济拮据,只好辍学在家,当起了“放牛娃”。

1927年1月的一天,20岁的彭绍辉正赶着水牛给地主犁田。忽然,有人跑来告诉他:“毛润之来了!”彭绍辉连忙喝住水牛,拔腿就往田头跑。

不远处,毛泽东身穿长褂,脚着布鞋,像个教书先生,正潇洒地站在那里演讲,身边围满了人。彭绍辉使劲往里面挤,挤到前头,紧挨着毛泽东,认真地听他讲革命道理。毛泽东见彭绍辉手里拿着鞭子,上身披一件破棉袄,下身穿一条蓝色短裤,双腿是泥水,便关切地问:“你这个伢子叫什么名字?天这么冷还打一双赤脚?”

彭绍辉望着这位比自己年长十多岁的中年人,激动地说:“我叫满伢子,做长工的,正在犁田。听说毛先生来了,我就跑来看您了。”

毛泽东笑了笑,问道:“田是哪一家的?”

彭绍辉答:“田是刘满庭家的。”

“刘满庭是什么人?”

“是个大地主,大老财,外号叫‘刮皮青’。”

“什么叫‘刮皮青’?”毛泽东不解地问。

“‘刮皮青’真是刮死人啊!”

提起“刮皮青”,彭绍辉就满腔怒火。他从小家里很穷,父亲租了刘满庭二亩水田,租子很重,开始是三七开,后来成了四六开,还要交官粮,每年扮了禾,三分之二的粮食被地主刮走,剩下的谷子远远不够一家人吃的。父亲没有别的活路,愁得直哭,以致把眼睛都哭瞎了。彭绍辉九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为了还债,他12岁就当上了放牛娃,14岁便到刘满庭家当了长工。

毛泽东听着彭绍辉诉说的家史,陷入了沉思。

“对地主的剥削,我们要团结起来,进行反抗和斗争!”毛泽东铿锵有力地说,接着又问,“你加入农民协会了吗?”

“加入了,去年5月加入的,还是农民自卫军哩!”彭绍辉答道。

“好!”毛泽东满意地拍着小伙子的肩膀,“跟地主对着干!”

听说彭绍辉是农民协会会员,毛泽东很高兴,把左手叉在腰间,侧着头问道:“你说说看,农民协会怎么样啊?”

“好得很哩!”自从1926年春湘潭特别区农民协会在韶山清溪寺宣布成立以后,湘潭地区的农民运动出现了一个新高潮,有两千多人参加了农民协会,公开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有力地打击了地主老财的威风……想到这里,彭绍辉说:“刘满庭这号人其实胆子很小,怕得要命。”

毛泽东点点头,接着问道:“有枪吗?”

彭绍辉指了指别人拿着的梭镖,说:“就是这家伙,没枪。”

“这些梭镖是怎么弄来的?”

“我们三十三乡有个杨八铁匠,他打了几百上千把梭镖。”

毛泽东笑了笑:“这么多呀!还有什么武器?”

“还有大刀、三叉戟、三眼铳,游行时拿着这些东西,大家可高兴啊!”

这时,有人给毛泽东端来了一杯茶,一条凳子。他稍稍坐了一会儿,又站起来和农民继续说话。

彭绍辉问道:“农民自卫军今后怎么搞呀?”

毛泽东打着手势说:“北伐军不是洋枪洋炮吗?革命还要大爆发。我们要把梭镖变成枪杆子,要夺地主的权,缴他们的械,没有枪杆子是不行的。”

这天,毛泽东同农民谈了许多话,后来,他看看天色已不早,就经杨林去了湘乡唐家圫(今棠佳阁),在舅舅家过了一夜。第二天又到湘乡县城去了。后来,彭绍辉看到毛泽东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才知道毛泽东去杨林是考察农民运动的。

毛泽东这次来考察农民运动,就好像在火炉上浇了一瓢油,使韶山地区的革命斗争的烈火熊熊燃烧,农民运动有了更大的发展。农民自卫军在区委的领导下,镇压了湘潭保产党头子张茂卿、银田寺团防局长汤峻岩等。但正在这个时候,由于陈独秀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给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蒋介石乘机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21日,何键、许克祥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破坏了刚刚发展起来的革命大好形势。

“马日事变”以后,韶山党组织遵照毛泽东的建议,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湘)潭、湘(乡)、宁(乡)边区中路司令部。彭绍辉也扛起梭镖,参加了十万农军围攻长沙的战斗。农民自卫军三百余人到了银田寺,愤怒地呼喊着:“打倒蒋介石,活捉许克祥!”但是,由于许克祥兵多武器好,农民自卫军很快就被打散了。不久,团防局成立了,地主老财还组织了挨户团,成天抓人杀人,一片白色恐怖。彭绍辉在乡里待不住了,只好外出谋生。他想去找毛泽东,便和四哥商量:“家里有老母,你留在屋里,我出去找毛先生讨个主意,给农民协会报仇!”四哥同意了。

可是,到哪里去找毛泽东呢?彭绍辉长到20岁,还没有离开过韶山,只知道有个湘乡县,还有个湘潭县,其他都不晓得。他就从韶山出发,翻山越岭,步行百把里,来到湘潭县城。当时,兵荒马乱,国民党反动派杀气腾腾,到处张贴了告示,抓农民协会的人。彭绍辉在湘潭到处寻找,大街小巷都跑遍了,就是见不到毛泽东。后来,他才打听到,毛泽东不在湘潭,在长沙,在长沙一个什么学校教书。于是,他又赶到长沙。一到长沙,才知道找毛泽东的不光是他一人,还有好多农民。很快,他们得知毛泽东在武汉,便一起爬上一辆火车到了武昌。一下火车,就听说汪精卫也叛变了,毛泽东又不在武汉。当时,他还没入党,在武汉又举目无亲,只得流落街头。

不久,彭绍辉在江边码头看到了国民革命军招募新兵的招牌,心想:毛先生不是说过枪杆子很重要吗?这正是个拿枪的机会。于是他便参加了国民党第35军第一师。1927年11月,这个部队改编为湘军第五独立师,由武汉开进洞庭湖,他又回到了家乡。当时,彭绍辉很高兴,以为能找到毛泽东,但仍然没有见到。后来,他考上了独立五师随营学校。大队长黄公略是湘乡人,他和黄纯一、贺国中都是从黄埔军校派来的共产党员。黄公略在部队里威信较高,经常给士兵们讲《共产主义ABC》,并在私下里向他们介绍了毛泽东曾经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情况。黄公略还告诉他们,毛泽东已于同年9月在湘东赣西举行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1928年7月21日,彭德怀、黄公略、滕代远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彭绍辉所在的随营学校在贺国中的领导下,途经平江浯口,也宣布起义。从此,彭绍辉成了党领导下的一名红军战士。这年冬天,在一个破庙里,黄公略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彭绍辉和几个同乡的伙伴,经常谈起毛泽东在韶山搞农民运动的情况,都很想念他。第一次反“围剿”前夕,他终于在江西宁都见到了时刻想念的毛泽东。

那是1930年12月28日夜晚,毛泽东在宁都县小布集合红一、二军团的干部和战士召开战斗动员大会,会场设在小布的沙滩上,主席台是用树杆和竹子搭建的,周围用席棚围起,没有顶子,没有油灯,就在台子两边生起两大炉松明。北风呼呼地吹着,松明噼噼啪啪越烧越旺。彭绍辉那时24岁,听说要见到毛泽东,心情很是激动,两只眼睛老是盯着门口。当毛泽东走上主席台时,彭绍辉竟忘了鼓掌和呼喊口号。

这天,毛泽东穿着一套破旧的灰布军装,头戴八角帽。虽是隆冬,他还和战士们一样,穿着草鞋。他头发长长的,看上去比1927年那次见面的时候消瘦多了,但神态还是那样安祥自若。

毛泽东声音宏亮,激昂地说:“今天开个动员大会,明天早上就要打仗啦。敌人对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部队有湖南的18师,江西的52师。江西的归鲁涤平指挥,湖南的归唐生智、何键指挥。现在苏区的群众封锁消息,敌人不知道我们在哪里,我们却知道敌人就在山那边。”

说到这里,毛泽东把大手朝前一挥,说:“我们先消灭张辉瓒的十八师,它是敌人的精锐部队,我们要集中优势兵力,先把这支部队打垮,最后粉碎敌人的‘围剿’。”

毛泽东高声地问:“消灭18师,大家赞成不赞成?”

全场的人都激动地举手高呼:“赞成!”

毛泽东又问:“打不打胜仗?”

大家回答:“打胜仗!”

接着,朱德走上主席台,做了战斗动员,最后高声地问大家:“同志们,怕不怕死?”大家齐声回答说:“不怕死!歼灭18师过新年!”

毛泽东和朱德的讲话,对大家鼓舞很大,回到部队以后,立即忙着擦枪,准备子弹,整理草鞋、绑带,按照毛泽东和朱德的安排,半夜就出发了,彭绍辉带领的那个团由上固折向中村,打敌人52师谭道源的增援部队。那一仗,全歼敌18师的九千人马,活捉了师长张辉瓒。

消息传来,革命根据地军民欢欣鼓舞,精神振奋。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1年8月初,敌人对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一天晚上,红军从敌人包围的空隙突然插到了兴国的莲塘,于1931年8月5日、6日包围了敌上官云相师。那时彭绍辉是红四师参谋长。一天早晨,他带领团一级干部去看电影,正好毛泽东带着警卫员、参谋,从莲塘山上察看地形下来,一见彭绍辉就亲热地打招呼:“你不是绍辉同志吗?你赶快叫部队来,迅速占领这个阵地,敌人就在山那边,你命令部队跑步前进!”

彭绍辉真没有想到,主席还认得出他。

这一仗,由于毛泽东、朱德亲自部署,打得很好,在莲塘、良村接连消灭敌人两个师,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了失败,红军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当彭绍辉所在的部队行进到四川松番、黑水芦花地区时,他收到周恩来打来的一份电报,告诉他,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同志,明天通过黑水芦花,要部队给领导同志们准备一顿饭。

当时生活物资匮乏,部队费了半天的劲,只搞到一点青稞和羊肉。青稞来不及磨成面,只好煮粥。彭绍辉心里感到很不安,便请毛泽东、朱德等原谅。毛泽东却说:“这不是很好吗?”话虽然不多,却反映了毛泽东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前夕,彭绍辉从甘肃东部的东华池来到了延安。毛泽东听说他到了延安,就派人把他叫去。当时,毛泽东住在枣园,彭绍辉骑马来到枣园,一见面,毛泽东就亲切地说:“绍辉同志,你是瓦子坪的,你是看牛娃啊,现在哪里工作?”

彭绍辉顿时感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令他激动不已:“在抗大七分校工作。”

“七分校有多少人,管理得怎么样?”

彭绍辉说:“学员是由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和太行来的人组成的,编为三个大队,还有个女生队,共三千多人,七百多个教职员。”

毛泽东听到这里,诙谐地笑着说:“孔夫子是‘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你比孔夫子还高明啊!”

听了毛泽东的话,彭绍辉十分高兴。

这天,毛泽东对抗大七分校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样样都问到了,问得很仔细。有这样一件事,当时由于棉花奇缺,许多人把粗羊毛捻成线,打毛衣穿。但外罩的布薄,毛都从布眼里刺出来。有的同志就开玩笑说:“过去羊毛出在羊身上,现在是羊毛出在人身上。”毛泽东听了先是一阵大笑,后来就问起边区有多少羊,并说要充分利用羊毛解决穿衣问题。

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彭绍辉领导的抗大七分校生产发展很快,到1944年,每年除了有为数不少的木炭、菜蔬支援其他单位外,还可生产六千多担粮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用陕甘宁边区供应公粮了。

新中国成立后,彭绍辉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一名高级将领,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并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多次被邀请参加天安门城楼国庆观礼,在天安门城楼上曾几次见到毛泽东。毛泽东总是握着他的手,亲切而慈祥地问他的身体怎么样,工作是否愉快。

彭绍辉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时常惦记着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后,曾四次回到家乡韶山杨林,并瞻仰了毛泽东旧居。1953年4月,他回到家乡,在瓦坪完小给全体师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965年5月,他第二次回乡,向瓦坪大队民兵文化室赠送了一套《毛泽东选集》。在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时,他题诗留念:“绍见故乡万里茂,山娇水秀地绿油。风景唯独这边好,光芒灿烂照宇宙。”表达了对毛泽东无限崇敬的心情。

彭绍辉一生忠于毛泽东,拥护毛泽东。1935年遵义会议后,他被调到红四方面军30军任参谋长,因抵制张国焘的分裂活动,险些被张国焘枪毙,是朱德出面制止,方才幸免。“文化大革命”中,彭绍辉为捍卫毛泽东的威信,始终不同意“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只有一个”的说法,因而得罪了林彪,受到林彪集团的排挤。后来,又遭到“四人帮”的打击,被揪斗,是毛泽东亲自出面保护,才使他免遭毒手。毛泽东说:“彭绍辉有什么错?他是贫农出身,抬过轿子,看过牛,是一位好同志嘛!为什么要批斗他?!”彭绍辉才化险为夷。

彭绍辉长期坚持学习马列和毛泽东著作。他尽管文化程度很低,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直至年老。他在动过手术后,行动不便,就躺在床上看书,重新通读《毛泽东选集》。他患有白内障、青光眼,看书久了视线模糊,他便用放大镜看,有时实在看不清,就请家人给他念。粉碎“四人帮”后,彭绍辉曾给在家乡杨林的侄儿彭克文写信,勉励他们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自力更生,勤俭持家,把毛主席的家乡建设好。

1978年4月,彭绍辉将军因患主动脉瘤住进医院。4月25日,他的病情突然恶化,胸部夹层动脉瘤破裂,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2岁。这位由放牛娃成长起来的我军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三、驾一叶之扁舟

1936年的一天,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指着一位满面书生意气的年轻人,用浓重的韶山口音向在座的各位同志介绍道:“这就是我们党的娃娃谈判代表,我的秘书周小舟同志。”听了毛泽东的介绍,在座的同志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他,惊讶地打量着这位貌不出众的“娃娃代表”。

他,就是周小舟,曾在南京代表中共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舌战群儒,气得国民党谈判代表曾养甫嗷嗷大骂“共产党谈判没有诚意”。

当年,周小舟才24岁。

周小舟,原名怀求,化名元诚、西苇,1937年由毛泽东改名为小舟。他1912年11月(农历十月初三)出生在湘潭县黄荆坪滋兰桥(今属排头乡)一个富裕家庭。他的家乡距毛泽东家乡韶山约八十华里。他七岁时在湘潭县城斗姆阁读小学,从小就有一种爱国思想,常听父亲讲《岳飞传故事》,很受感动,并表示将来要“精忠报国”。他八岁时到城内伯父周纫秋家,受到新思想的启蒙教育,开始认识到:要通过勤奋读书成才,才能济“国弱民贫”之困。此后,他发愤读书,成绩名列前茅。

1921年,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全国掀起。湘潭县城工人、学生举行游行示威,仇洋爱国,烧毁洋货,斗争轰轰烈烈。周小舟积极投身于这一斗争。1925年6月,湖南省各界人士两万余人,集会悼念“五卅”惨案中的死难烈士,声援青、沪工人阶级。湘潭县城学生联合会推举周小舟为代表,他带领学生上街演说,高呼“还我河山,洗雪国耻”的口号。

1926年11月,湖南农民运动进入高潮,农协组织遍及全省。周小舟写了《论农民运动》等文章,热情支持农民运动。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周小舟积极参加湖南省委组织的农运宣传周,带领同学到长沙近郊一带进行演说、宣传“农工做主人,大家享太平,世界庆大同”的道理。同年9月,周小舟应聘为长沙明德学校教务主任,兼《明德旬刊》主编。

1929年8月,周小舟以优等成绩考入湖南大学师范预科。1931年8月,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学院。适逢“九一八”事变,平、津、沪学生掀起了抗日爱国运动,周小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长汀、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年底,中共北平市委组织恢复,建立了北平市临时工作委员会。周小舟积极从事党的外围组织工作,主编《抗日新闻》、《新东方》刊物,宣传抗日。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周小舟积极组织力量,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这年11月,周小舟调中共北方局联络局工作。不久,吕振羽教授向周出示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劳工科长谌小岑给吕的短信:“东邻欺我太甚,惟为龚(谐音共)、姜(谐音蒋)两家联姻,方可以共御外侮而保家财,兄如愿作伐,希即命驾南来。”周小舟将此信转交中共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刘少奇代表北方局报告了毛泽东,并建议派周小舟和吕振羽去参加谈判。毛泽东回电同意,派周小舟为谈判代表,吕振羽为联络员。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知道周小舟的名字——当时他叫周怀求。于是,周小舟来到南京与国民党政府代表曾养甫、联络员谌小岑举行国共两党联合抗日谈判。

1936年1月,周小舟第一次到南京向吕振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两个谈判的先决条件。同年3月,周小舟第二次去南京,与吕振羽一道带去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伯渠联合签名的信件和《八一宣言》,交给谌小岑分送宋子文、孙科、曾养甫等人。同年6月,周小舟第三次去南京,在铁道部与曾养甫正式谈判。谈判中,周小舟有理有节,把曾养甫驳得哑口无言。曾养甫恼羞成怒,节外生枝地说:“共产党派来个二十来岁的娃娃代表,能说明谈判诚意吗?”周小舟笑道:“年轻人当不得谈判代表?贵党在北伐前,许多要员不也都是年轻人吗?”曾养甫又说:“古今中外,谈判双方都是对等的,我是国府要员,你是一个娃娃,怎么能算是对等谈判呢?”周小舟不慌不忙道:“你是国府的铁道部次长,我是中共北平市委的负责人,级别上完全是对等的,难道不是对等谈判吗?”曾养甫无言答对,窘得满面通红。这次谈判取得了初步成功,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基础。

共产党的“娃娃代表”周小舟足智多谋、舌战群儒的故事,在南北流传开了。同年8月,周小舟带谈判材料赴延安向党中央、毛泽东汇报工作。党中央、毛泽东对南京谈判是满意的,对周小舟是满意的。毛泽东更是对周小舟舌战曾养甫倍加赞赏。9月,打电报调周小舟去中央军委工作。

从此,周小舟便担任了毛泽东的秘书,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两年多。

周小舟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学到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那时,正是毛泽东思想巨大发展和渐臻成熟的黄金时期。他学到的正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即毛泽东多次提出来的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实事求是”。他对毛泽东发自内心地敬仰,连写字都学习毛泽东书法的风骨、神韵。他还学习毛泽东的诗词,常抄录于纸,默记于心。至今保存下来的周小舟手迹中,还有一幅是他当时抄录的毛泽东赠丁玲“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那首词,书风颇似毛泽东。

周小舟对毛泽东交代的任务坚决执行。当毛泽东派周小舟去新疆盛世才那儿宣传抗日主张的时候,他勇敢地去了,面对盛世才的残暴毫无畏惧,做了不少工作,出色地完成了抗日宣传任务。

1937年,毛泽东调周小舟去山西向阎锡山宣传我党《八一宣言》,争取和瓦解地方军阀,周小舟毅然受命。他充分估计到了阎锡山的老奸巨滑。为了扩大我党的影响,为挽救民族危亡,力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他来到了山西太原。在这里,他不能公开露面,便以毛泽东个人代表身份正面宣传抗日,争取群众,做了不少工作。

周小舟不愧为毛泽东的忠诚学生,每次去执行任务,总是奉命唯谨,兢兢业业,调度有方,真正做到了“不辱使命”。毛泽东也认为周小舟是个可堪造就的青年干部,因此,1938年秋派他到最艰苦、最残酷的抗日敌后根据地去工作。9月,27岁的周小舟告别毛泽东,离开延安,奔赴抗日敌后根据地——冀中,担任中共冀中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他意气风发,更加努力为党工作。在冀中区,他积极宣传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干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发表,周小舟便组织力量大量翻印发行,并发动一千多个村的剧团,以文艺形式广为宣传,做到了家喻户晓。

1943年4月,周小舟担任了晋察冀中央分局委员兼易县中心县委书记、支队政委。6月,国民党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周小舟执行中央分局的指示精神,经常深入前线组织军民改造地道,发展地道战、地雷战,抗击日、伪、顽三面夹击,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周小舟对自己严格要求,艰苦深入,刻苦磨炼意志。1943年1月29日,他写信给毛泽东,表示到敌后去,坚持敌后斗争。随后主持召开扩大干部会议,号召冀中平原人民坚持抗日。同年6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给周小舟亲笔回信,对周小舟的工作给予勉励和支持:

小舟同志:

一月二十九日的信收到,所见很对,循此切实努力,必有进步。去年的信也收到。曾复一信,恐已遗失。一个人只要无限忠心,什么缺点也易于纠正,你对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毛泽东

六月一日

周小舟接到信后,很受鼓舞,他坚持按毛泽东所讲的去做,在晋察冀边区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与边区军民一道开展抗日敌后斗争。

1944年,周小舟任中共冀察第一地委书记兼第一军分区政委。1945年10月,周小舟与刘仁、武光等第一地委,抵达北平城外。1948年7月,任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

1949年1月,周小舟随晋中区党委所组织成的南下工作团南下。同年5月,在南下途中与黄克诚、金明等人组成中共湖南省委,分管宣传工作。8月,周小舟抵达长沙。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

从此,周小舟步入了新的人生旅程。

解放初期,周小舟积极参与湖南的统战工作。他主张正确对待和任用旧知识分子,经常说:“毛主席总是尽量接触一些党外朋友,推心置腹,纵论古今,听取他们的意见。”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湖南的统战工作由省委书记黄克诚负责,周小舟受黄克诚的委托参与其事。他常常利用节假日,去探望程潜、唐生智、陈明仁等党外朋友。

1951年1月,周小舟调任湘西区党委书记兼湘西军区政委。1953年11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1956年6月,在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委第一书记和出席党的“八大”代表。

1956年5月,周小舟在广州见到了正在那里视察的毛泽东,向他提出了成立醴陵瓷业公司的问题。毛泽东赞成试行地方国营、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社联营的办法。这一赞许,使周小舟消除了顾虑,回去后即改变了醴陵瓷业生产一度因所有制问题而委靡不振的状态。

1956年6月,毛泽东来湖南视察工作,看到湖南各方面形势很好,十分高兴。他对周小舟说:“苏东坡讲‘驾一叶之扁舟’,那说的是小舟,你已经不是小舟了,你成了承载几千万人的大船了!”这是毛泽东对周小舟主持湖南工作以来一个总的评价。这个评价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1958年6月中旬,毛泽东回到湖南视察,周小舟亲自接待和陪同。闲谈中,毛泽东高兴地提出“要看小舟的家”。周小舟非常欢迎,当即接毛泽东到家里,并设宴招待了毛泽东。

1959年6月中旬,毛泽东到湖南视察,周小舟陪同他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园韶山。

同年7月,周小舟参加庐山会议,受到错误批判,与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被打成“反党集团”。8月17日,被撤销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在这以后,党和政府出现重大失误,周小舟这只承载几千万人的大船遇到了大风大浪,但他坚持和湖南人民站在一起,决心战胜灾祸,将大船驶向彼岸。

1966年12月25日,周小舟在广州含冤逝世,终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