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开始写《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时才二十七岁,刚刚到魏玛不久。而在其后的近二十年里,他在魏玛做大臣和枢密顾问,长期周旋于贵族社会之中,不仅投身小公国的日常政务管理,也力图帮助年轻的卡尔·奥古斯特公爵推行一些社会改良。1786年秋旅居意大利,在这个南方的文明古国一住一年多,对迷娘所歌唱和向往的这个神奇的地方有了实际而深切的体验,并收集了不少文物、艺术品和自然标本。1891年后,他则专心做魏玛剧院的总监,但并非一般地指导或者挂名,而是亲自参与了剧院的建设、管理和演出活动,不仅挑选和编写剧本,选聘和培训演员,有时还登台扮演角色。在他的指导下,魏玛剧院排演过莎士比亚的三个剧本,其中最重要的也正是《哈姆雷特》。所有这些经历,都自自然然地融合进了小说的情节中,不仅丰富和加深了思想内涵,也使书中的人物、事件、场景变得来更加鲜活和典型。
2.富有德国特色的时代产物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以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情节,但却是一部富有德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所谓Bildungsroman或者Entwicklungsroman,译成中文可称作“教育小说”,或者“修养小说”,或者“发展小说”。顾名思义,这种小说写的都是一个人受教育和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成长过程。当然,这儿的所谓受教育是广义的,并非仅只意味着在学校里念书,更多地还是指增加生活的阅历,经受生活的磨炼,最后才完成学习和修养。至于学习和修养的结果,却因各人的内在天赋和外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只是也终将像浮士德似的通过种种的迷误而走上正途,认识并且实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
说这所谓教育小说富有德国特色,是因为在17世纪的德国文学中,即已产生像格林美尔斯豪生的《痴儿西木传》这样典型的杰作。其后两三百年,同类的小说在德国层出不穷,长盛不衰,其数量之大,时间之长,却为同样产生了许多长篇小说佳作的英、法、俄等国所没有。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则被奉为德国“教育小说”最重要的经典。
还有,两部以威廉·迈斯特为主人公的小说的题名,也打上了17、18世纪的德国烙印。其时德国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十分发达,手工业行会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巨大。通常一个手工业者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跟着师傅学徒的阶段;二,满师后外出漫游积累经验的阶段;三,自行开业和当师傅教授徒弟的阶段。歌德原计划多半要写三部长篇,相应的题名就该是《学习时代》或曰《学徒时代》,《漫游时代》和《为师时代》。除了题名,小说的内容也反映出德国手工业行会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具体的例子就是兄弟会内部的那些规章和仪式(见第7集第9章和第8集第5章)。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故事大致发生在1770至1780的十年间。其时欧洲和德国已相继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进入了一个较之中世纪而言是完全崭新的时代。
在中世纪,神和神的代表宗教统治着一切,人和人性受到严格的限制、束缚。一方面,人处于被动、消极和蒙昧的状态,在精神上完全是神的奴隶;另一方面,人又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神的荫庇和指引,像牧人怀中的羔羊似的懵懵懂懂,无忧无虑。因为世界似乎完全已经由神安排定了,是非善恶也自有神来裁决赏罚,人只须听天由命就是。
到了新时代,随着人的解放,理性的觉醒,摆在人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人不能再像中世纪的学者那样去求神,去钻研和诠释《圣经》,而必须依靠自身,必须增长自己的聪明才智,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锻炼自己的性格品质。为此,就有了受教育和提高修养的要求。为认识自己和世界而接受教育,而勇于实践、不懈探索,这可以说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人的一个主要特征。小说的主人公威廉和浮士德一样,都是这种新人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为代表的德国教育小说,堪称为新时代必然产物,自然带着浓重的时代特色。须知,启蒙运动的所谓启蒙,不就是教育的同义词吗?只不过,在包括德国的莱辛、歌德、席勒在内的新时代的思想家看来,启蒙和教育的对象自然不仅仅是个体的人,而是广大的民众,而是整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
较之表现于体裁样式的民族特色,这部小说的时代特色或曰时代性更具本质意义。时代性不仅贯穿于全书之中,无时无处不有所表现,而且也是我们理清这部小说曲折繁复的故事情节,深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路标和线索。
3,“他外出寻找父亲走丢的驴子,结果却得到一个王国”
为达到教育广大民众的目的,须要通过怎样的途径?使用什么样的手段?
在考虑这个问题时,莱辛、歌德、席勒等启蒙思想家都曾寄希望于文艺,都曾希望通过发挥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来纯洁人性,改良社会——这与我们“五四”时期提倡“文学革命”,一些怀有济世救国抱负的先辈投身文艺事业,情况颇有些类似。
一开始,和莱辛、席勒一样,歌德也特别重视在欧洲自古以来就最为大众化,在当时也最易影响民众的文艺形式——戏剧。这就是说,戏剧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剧场成了教育民众的学校。正因此,《学习时代》的前身名为《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内容仅限于主人公献身舞台的经历、见闻和心得,只是一部所谓的“戏剧小说”,即古今中外都为数不少的以演员生涯为题材的小说。
莱辛、席勒等启蒙思想家重视文艺特别是戏剧的教育作用,应该说是用心良苦而富有见地,但是把戏剧或者文艺当作教育民众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却有失偏颇,没法真正取得成功。大概就基于这样的经验和认识,歌德就在小说定稿的后半部份,让主人公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舞台,走向了更加广阔的生活。于是,他便结识罗塔里奥男爵及其身边的一批以改良社会为己任的有志之士,了解了他们所组织的“塔楼兄弟会”的秘密,接受了该会中被称作“教士”的思想家的开导,最后如愿以偿地与罗塔里奥的妹妹娜塔莉亚——一位精神和性格都美好、和谐的杰出女性结为夫妇,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度过了自己的“学习时代”。
概括起来,威廉的学习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即从事戏剧艺术的阶段和投身社会实践的阶段。在前一阶段,他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剧场,给他教育的主要是周围的艺人和观众;在后一阶段,他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塔楼兄弟会,给他教育的主要是开明贵族罗塔里奥及其周围的男男女女。塔楼兄弟会这个组织,尽管沿用了手工匠人行帮的一些陈规旧习,明显地带着神秘、诡异的封建色彩,但宗旨却富有新时代的精神,从事的也是教育民众、改良社会的事业,如罗塔里奥计划减轻自己佃户的负担,赴美洲建立带有“理想国”性质的居住区等等,虽属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正的空想,但仍不无一定的进步意义。类似塔楼兄弟会的秘密组织,18、19世纪在德国和欧洲颇为不少,例如歌德本人和贝多芬等等也曾是公济会的会员。
年轻的主人公失望而懊恼地告别了演艺生涯,因为他觉得自己缺少真正的戏剧天才却执意献身戏剧事业,不仅辜负了想使他成为商人、继承家业的父亲的期望,也浪费了自己几年的宝贵时间、精力和感情,结果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但是,当他在去罗塔里奥的庄园的路上不期然重逢曾同舟游览的“乡村牧师”,向他流露出了自己对往昔的上述失望和追悔情绪,认为“那段时间我觉得看见的只是一片无边的空虚空白,从中什么也没给我留下”时,实际上一直在暗地里关心和引导着他的这位塔楼兄弟会成员却说:
这您就错了;我们的任何经历都会留下痕迹,都会无形地对我们的修养起作用。只不过去回顾总结它们,是件危险的事情。我们会因此要么自满懈怠,要么垂头丧气,结果一样地会对将来产生不利影响。最可靠的是只做眼前该做的事情。(见第7集第1章)
从塔楼兄弟会这位被称作“教士”的智者开导威廉的这段话,可以引出该会的“教育理论”和人生哲学,也就是这部小说总的主题思想:即在人生旅途上的所有遭遇和经历,不管是成功或者失败,欢乐或者痛苦,无不对人的修养和成长发生影响和作用;在人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种种关系,正面的如亲情、友谊、爱情也好,反面的如敌视、倾轧、欺骗也好,也通通都是能促使人成长、成熟的因素,都能帮助人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世界,关键就在于人有无能力对所经历的一切深刻地体验,正确地理解和接受。
根据这种教育理论,“塔楼兄弟会”虽重视人的教育,并为此给自己所关心和暗中引导的受教育者一个个立了形似羊皮古卷的档案,但却不赞成他们回避挫折、失败和迷误,相反倒主张勇敢地投身实践,过一种积极有为的生活。这显然与中世纪的经院教育理论完全背道而驰,是一种带有新时代气息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浮士德的精神思想一样,这种教育主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都是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的有为哲学。罗塔里奥和雅诺、“教士”等志同道合者,都对自己的主张身体力行,成为了积极有为的新人的代表。
主人公威廉·迈斯特出身富商家庭,禀性善良、正直,自幼便怀着要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强烈的受教育愿望。小说一开始,他奉父亲之命外出收帐却一去不归,先参加筹建一个流浪戏班,后成为一家城市剧院的演员和导演,希望满足自己自幼对戏剧艺术的爱好,实现自己振新德国民族戏剧的抱负,同时也过一种自由的生活,结果经历了事业和感情上的无数周折和失败。离开舞台后他进入了高雅的贵族圈子,结识一批怀有济世救人理想的有志之士,参加了以改良社会为己任的秘密团体塔楼兄弟会,终于走上做一个积极有为的正路,彻底丢掉了身上的庸俗市民气,完全变成了一个新人。小说结尾时,有人对威廉说了一段话:
您不必为过去的事情不好意思,就像人用不着为自己的出身羞愧一样。其实那些时候也并不坏。我现在看见您忍不住好笑:您让我觉得就像基士的儿子扫罗,他外出寻找父亲走丢的驴子,结果却得到一个王国。
这段包含着一则圣经典故的话,被不少学者看作是对主人公整个“学习时代”的总结,虽然具体说的只是他爱情的圆满成功。
学者们的这一说法不无见地,但似乎还嫌空泛了一些,窃以为不妨把《学习时代》的整个内容归纳为具体的四个字:逃避庸俗。
逃避庸俗,摆脱自己商人家庭的无聊市民生活,既是威廉登上舞台,长期在外浪荡飘泊的初衷,也是他进入贵族圈子、参加秘密会社的动机。逃避庸俗,是新脱离了蒙昧状态的新人进一步自我完善的要求。逃避庸俗的结果,使威廉认识了社会、人生,经受了磨炼,完成了“学业”。尽管演员生涯的自由,贵族社会的高雅,塔楼兄弟会的积极有为,都是与商贾的孜孜为利、庸俗狭隘相对而言,各自都难免有很大的局限;但是,经过了它们的熏染、洗礼,年轻的主人公确实洗心革面,成为了高尚的人。也就难怪,在小说的最后一集,威廉青年时代的好友和妹夫威尔纳在与他重逢时大发感慨,说他“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这一对出身和生长环境完全相同的青年,由于分道扬镳,迷恋经商的威尔纳变得越来越庸俗、越来越浑身铜臭味,与逃脱了庸俗、提高了修养、完善了自我的威廉,恰成鲜明对照。
4,舞台人生人生舞台
与歌德的其他著名小说如《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亲和力》相比,《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内容要丰富得多,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要广阔得多,人物也更加多姿多彩,可以说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即所谓Roman。不少研究者和评论都对此加以肯定和强调,认为乃是这部作品的成功和杰出之处。
的确,小说内容涉及到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社会、经济、宗教、艺术、道德伦理无所不包;这儿只谈演员生涯和戏剧艺术一个方面。因为,小说主人公投身戏剧事业除了想摆脱经商的庸俗小市民的生活,还如莱辛一样抱着革新德国戏剧艺术、建立德国民族剧院的理想,所以他对德国戏剧的现状作了长期、全面的了解、体验和思考,尽管最后理想完全破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不仅所占比重很大,而且也写得格外精彩,极富寓意,即使单独抽出来作为一部“戏剧小说”,也不愧为一部杰作。
古往中外,以演员生涯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多不胜计,因为小小的舞台本身即是世界的缩影,大千世界又不过是一座人生舞台;演员和艺人大多四海为家、走南闯北,剧场又与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台人生与人生舞台常常相互映照,密不可分,写演员生涯因此成了反映社会现实的一条捷径。在小说的第七节第二章,“塔楼兄弟会”的成员雅诺将世态人情与演员生活对比的一席话,可谓富于睿智,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