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外名篇
19398500000008

第8章 科学魅力

杨振宁:年轻人怎样学科学

面对面

杨振宁(1922—),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关键词

兴趣天赋、博览群书

妙语锦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握住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就会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全力以赴,这也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年轻人怎样学科学

(中)杨振宁

要把握住自己最突出的兴趣和天赋,并不断地加以培养和发展。科学的基础是实验。一个人的动手能力是一种天赋。在我接触到的许多人中,有一些人非常善于动手。我希望你们,也希望你们的家长和老师努力去挖掘和培养你们每个人所特有的这种才能。科学需要的通才的另一个特点是对诸如计算机程序设计这类事物有足够的兴趣。美国所有的大学教授都知道,在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中,有些很有设计计算机程序的天赋。他们做事非常快,学得非常快,而且他们编写非常复杂的程序的能力是惊人的。这无疑是才能发展的一个新方面。随着计算机在社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在将来这样的人才会比过去十年有更多的领域施展才能。

我想同样强调的另一点是,有许多年轻人喜欢收集、分类和整理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才能。我相信大家知道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有更高的组织能力。有些人天生就是组织者。如果你是其中一员的话,我希望你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因为大量科学知识最终要系统化。因此喜欢对事物加以系统化、有一定系统化感的人同样应抓住这一点,它会引导你走向非常有益和重要的新的发展方向。

同样,有许多人喜欢解决问题。我不知道你们是否喜欢玩拼板玩具。解决一个拼板问题很像攻克一个科学难题:当你玩拼板时,一般来说开始会拼得较顺利,但过一会儿就完全难住了。有几片重要的板,你找不着。科学研究的进程也是如此。开始,你着手工作时可能相当容易入手,可不久你就没主意了。关键是坚持,但不一定只拘泥于一种领域。我相信你如果是拼板好手,就会有这样的体验:常常在你寻找一个特殊问题的答案时,你找到某一片板,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一小时前研究的问题,常常会干得很漂亮。这就是科学发现的规律。在科学上,你既要从整体上、战略上考虑问题,也要从局部上、战术上考虑问题。从局部上,你解决小问题,可是要把它们连成整体,这时你就需要一个重要的思想。

我想向你们强调的另一点是:培养博览群书的习惯是很有益的。20世纪的科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而且科学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开拓新领域,所以没有什么人能什么都懂。那么在这种状况下,你有几种不同的选择。你可能倾全力于某个狭窄的领域,因为想要什么都懂必然是浪费时间。但你也可能持另外一种看法,即想扩大知识面,对科学进展有广泛的兴趣。我认为后者一般来说更易成功。当然这个建议对不同环境中不同人来说,也许不恰当。但我想强调的是,正是因为科学在朝着许多方向发展,那些被忽视的科学领域很可能属于边缘学科,而且也许最终会成为最重要的发展领域。如果一个人年轻时就已经对几个科学领域感兴趣,那他以后就会更有发展前途。CAT(计算机断面扫描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发明者的那位理论物理学教授不仅对物理感兴趣,对计算机技术也感兴趣,他还对医学感兴趣,因此他就产生了那种设想。

总之,科学是包罗万象的事业,它需要有各方面的才能。如果你想献身科学,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一点,要把握住自己最突出的兴趣和天赋,并不断加以培养和发展。

阅读提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年轻人如何学科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从小就有献身科学的宏愿,可他们缺少方法,缺少有效的行动。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这篇《年轻人怎样学科学》里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把握住自己最突出的兴趣和天赋,并不断地加以培养和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握住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就会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全力以赴,这也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石。二是培养博览群书的习惯。科学是包罗万象的事业,只关注一面未免单薄,各学科间看似独立,实际上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博览群书不失为一个走向成功的最有效的途径。

思维冲浪:

1.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年轻人学科学的哪些方法?

2.你对“专才”和“通才”有何看法?

我的留言板

加深理解:

一天,杨振宁在香港出外办事,搭了一辆计程车。司机是一位中年女士。路上,他们便攀谈起来。

“啊!你的普通话讲得很好!”杨振宁在听到女士一口流利标准的北京话后不禁赞扬她。

“我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念的中学,是后来移居香港的。先生,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我是物理学教授,住在美国。”

司机听到这话,回头看了一下杨振宁,恳切地说:“先生,我有个问题想请您帮我出出主意。我的儿子原来在广州念中学,去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他的同班同学都想出国,他也想出国,是通过Cuspea(美国各大学在华招收物理研究生的一种考试)出国的,每年只有七八位。虽然他在中学时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可是进复旦大学后,发现竞争激烈,他觉得自己没有希望通过Cuspca,因此很苦恼。他自己写信去美国,通过美国的一个机构联系了一个大学,但需要花7~8万港币。先生,您看这事情应该怎么办?”

杨振宁想了一下,又了解了一下她儿子的情况,说:“美国这所大学的名字我不熟悉,肯定不是一个很好的学校。我认为复旦大学要比那所大学好,应该在复旦上完大学后再去美国念研究生。这样吧!我给您儿子写个条吧!”车很快就到了目的地,杨振宁立即取笔写了一个条子:

“我叫杨振宁,我有两点看法。”

“一、复旦大学是第一流的大学,你在复旦念的物理较美国任何大学本科念的物理,可以说只会好些,不会差些。”

“二、你在复旦毕业后,许多美国大学会接受你做研究生,并提供助教位置,不管你是公费去还是自费去的,因为复旦在美国是有名气的。”

“我认为这是你学物理最好的道路。现在急急忙忙随便进一个大学,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

奥尔德林:我们在月球上散步

面对面

奥尔德林(1930—),第二个登上月球的美国航天员,并创航天器舱外活动纪录。1966年11月11日,他同小丁·A·洛弗尔参加4天的“双子星12号”飞行,出舱进行了5.5小时的太空行走,证明人体在宇宙真空中能够有效地活动。1969年7月16日与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克尔·科斯林乘“阿波罗11号”飞向月球。著作有自传《飞回地球》。

关键词

人类登月、太空探测

妙语锦囊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我们在月球上散步

(美)奥尔德林

今天,我怀着身为美国人的高度自豪感和身为人类的谦恭心情,向你们说一句从前任何人都无权说的话:“我们在月球上散步了。”但是,在静海基地留下的脚印,不仅是属于“阿波罗11号”的全体宇航员,而且是由全国数以万计的人所共同留下的。他们是政府、工业界和大学的人员,是这些年来在我们之间为“水星号”“双子星号”和“阿波罗号”辛勤劳动的工作小组和全体宇航员。那些脚印是美国人民和你们的,你们是美国人民的代表,你们接受并支持了那不可避免的登月计划的挑战。同时,既然我们是为全人类的和平而踏上月球,那些脚印也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

对于所有在悠悠转动的地球上仰望夜空的人,月亮都匀洒银光,绝不厚此薄彼。因此,我们希望,太空探索的成果也将由大家平等分享,从而给整个人类带来和谐的影响。

科学考察意味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人们根本无法预知全部结果。查尔斯·林白曾说:“科研成果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条通向奥秘而又消失在奥秘中的道路。”

当我们向全世界敞开门窗,让外界了解我们的成就和失败时,当我们同世界各国分享我们的发现时,我们在太空方面取得的成就,已成为我国生活方式的象征。“土星号”运载火箭、宇宙飞船的“哥伦比亚”与“鹰”等机舱,以及座舱外活动装置都已向尼尔、迈克和我证实:我国能够生产质量最高和可靠的设备。这给予我们所有人以希望和鼓舞,以便解决地球上某些更为困难的问题。“阿波罗号”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去干,国家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一小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人类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跃进”,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我们国家在“阿波罗”计划上的做法,可以用来解决国内问题,我们在未来太空探测计划中所做的工作,将决定我们的跃进究竟有多大。

(此文为奧尔德林登月归来后,在美国国会联席会议上的演讲词。)

阅读提示: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个声音响彻全球,这是阿姆斯特朗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奥尔德林紧随其后,成为第二个在月球散步的人。在月球上散步,多美的一件事情啊,这也象征着人类在征服太空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梦想飞天到变为现实,这其间要付出多少心血、多少汗水!“‘阿波罗号’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去干,国家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我国宇航员的成功飞天也再一次证实了人类探索太空、征服太空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只要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只要有勇气,谁都能创造奇迹。

思维冲浪:

1.你能体会“在月球上散步”背后的艰辛吗?

2.读了这篇文章,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发?

我的留言板

加深理解:

“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0日至21日首次实现人类登月理想。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先跨出登月舱,成为人类踏上月球表面的第一人,奧尔德林则紧随其后。在他们的登月舱上镶着一块不锈钢小牌。这块象征着人类第一次真正走出地球的小小不锈钢牌,连同半截登月舱,就像一座世纪碑永远留在了月球上。

早在远古,人们就凭着特有的想象“来到了”月亮上。人类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实现到月球上去的梦想,恐怕还是从20世纪才真正开始。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号——成为第一颗进入太空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1961年,苏联的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1969年,“阿波罗”登月后的几年里,美国人又一鼓作气地相继发射了6艘载人飞船,进行月球探险。1981年4月,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起飞。这是第一架可以重复使用的太空飞行器,而且它还可以把更大的载荷送上太空,组装成太空站,最后形成一个航天飞机——太空站系统。航天飞机为奔向太空的星际旅行打开了大门。

那么,我们现在离到月球上去旅行还有多久?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谈到:人类将在2020年后逐步建立“月亮城市”。

欧阳自远说,人类将于2005年在月球上装备加压舱、发电设备、生活必需品和月面活动车等,使月球成为一个庞大、稳固且功能齐全的“天然空间站”;2010年将建立设备齐全的永久性居住地,人类可在月面滞留几星期,以开展生命科学实验和天文观测;2015年将在月球上建立小型的永久居住的月球基地;到2020年,人类将在月球兴建实验工厂、农场等,使月球的“地球村”自给自足,逐步建立“月亮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