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扎克伯格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19390900000095

第95章 轻松活到天年的本草长寿秘诀(21)

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驱除体内的寒湿,而祛除寒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身体温暖起来,我们都知道,掌握人体生杀大权的是气血,而气血只有在温暖的环境里,才能在全身顺畅地流通。如果温度降低,血流减慢,就会出现滞涩、瘀堵,甚至血液凝固的现象,那么人就将面临着死亡。让身体温暖起来的办法有很多,姜红茶是祛除寒湿的最佳首选食物。胡萝卜、苹果等属于阳性食物,可榨汁饮用。安步当车,让身体动起来,为自己选择几项适合自己的运动;放弃淋浴,经常泡个热水澡;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好习惯……这些方法都能让身体暖和起来,身子暖和了,人的气血流动也就通畅了,人也就可以发挥其强大的自愈能力来驱除疾病了

风邪无定形,外感发病多因它

在自然界,风是气候变化的先导。风,四季都有,善动而多变,来去无踪。在人体,风邪是外感发病的最主要的因素。中医将风称为“百病之长”,将能引起“风”性特征的病变反应的外在病邪称为风邪。风邪致病,主要有下面两个特点:

在四季中,春主气,故春天也是风邪最为肆虐的时候。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风邪为病有内、外风之别。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凡寒、湿、燥、热等邪多可依附于风而犯人,如风寒、风热、风湿等。风邪实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是导致人体患病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身体内部脏器与脏器之间、经络与脏器之间、经络与经络之间出现了冷热不均,出现了不平衡、不和谐和时候,各种病邪就会在风的引导下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出现疾病。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常伤人上部、肌表、腰背等属于“阳”的部位。而见汗出、恶风、头痛、面部浮肿等。风性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变幻无常的特性。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以及“中风”的卒然昏仆等症。《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致病多动摇不定。凡临床上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多属风的病变。内风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生,如肝风内动的头目眩晕,四肢抽搐,甚则卒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防风邪首先要注意清除体内积热。平常要多到空气清新的园林山野之中,尽情地呼吸清新空气,排出胸中的郁热之气;也可以适当选用一些稍稍偏凉,又具有解除内热作用的食疗方法,如竹叶粥、菊槐绿茶饮等。

除此之外,由于风为春季的主气,在多风的春天更要防止风邪致病。首先要注意防风避风,莫要因为天气回暖就“春风得意”,中午天气一热就脱衣。大家应该适时增减衣物,预防“倒春寒”。同时提倡室内白天通风,但夜间一定要关好门窗,莫让虚邪贼风侵入。另外,也要适当增加营养,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以增强人体抵抗力,抵御风邪。

阻断寒气入侵的五条通路

寒气其实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专拣软的捏,它们通常会先寻找人体最容易入侵的部位,找到之后就大举进攻,并且在那里安营扎寨,为非作歹。所以我们与其等寒气入侵到人体以后,再费尽心思的去驱除它,不如事先做好准备,从源头上切断寒气进入我们体内的通道。

一般来讲,头部、背部、颈前部、脐腹部及足部是人体的薄弱地带,也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

头部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体内阳气最容易从头部走散掉,就如同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所以,在严冬季节如果人们不重视头部的保暖,导致阳气散失,就会使寒邪入侵,很容易引发感冒、头痛、鼻炎等病患。因此,冬天在外出时戴一顶保暖的帽子是很必要的。

颈前部颈前部俗称喉咙口,是指头颈的前下部分,上面相当于男性的喉节,下至胸骨的上缘,时髦女性所穿的低领衫所暴露的就是这个部位。这个部位受寒风一吹,不只是颈肩部,包括全身皮肤的小血管都会收缩,如果长时间这样受寒,人体的抵抗能力就会有所下降。

背部在中医中称“背为阳”,又是“阳脉之海”,是督脉经络循行的主干,总督人体一身的阳气。如果冬季里背部保暖不好,就会让风寒之邪从背部经络上的诸多穴位侵入人体,损伤阳气,使阴阳平衡受到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就会下降,抗病能力也会减弱,诱发许多病患或使原有病情加重及旧病复发。因此,在冬季里人们应该加穿一件贴身的棉背心或毛背心以增强背部保暖。

脐腹部脐腹部主要是指上腹部,它是上到胸骨剑突、下至脐孔下三指的一片广大区域,这也是时髦的年轻女性穿着露脐装所暴露的部位。

这个部位一旦受寒,极容易发生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这个部位面积较大,皮肤血管分布较密,体表散热迅速。在寒冷的天气里暴露这个部位,腹腔内的血管会立即收缩,甚至还会引起胃的强烈收缩而发生剧痛,持续时间稍久,就可能会引发不同的疾病,因此,不管是穿衣还是夜晚睡觉,都要注意脐腹部的保暖。

脚部俗语说“寒从脚下起”。脚对头而言属阴,阳气偏少。而且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不足,长时间下垂,血液回流循环不畅;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很差,容易发冷。脚部一旦受凉,便会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粘膜的血管收缩,使人体的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隐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乘机大量繁殖,使人发生感冒,或使气管炎、哮喘、肠病、关节炎、痛经、腰腿痛等旧病复发。

因此,在冬季人们应该保持鞋袜温暖干燥,并经常给洗晒。平时要多走动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后以手掌按摩脚心涌泉穴5分钟。在夏季,要改掉贪图一时凉快而用凉水冲脚的不良习惯。

泻去体内湿寒气,身体温暖才健康

民间有句老话,叫“干金难买春来泄”。民间智慧还是很博大精深的,这句话就通俗地解释了一个重要的中医理论。因为春天天气潮湿,身体易积聚水分,很容易就将湿气和寒气郁结在体内。同时冬天吃了不少丰脂食物,也在体内积存。这些东西淤滞在人的体内,就会给五脏六腑带来负担,只有把这些湿气和毒素都泻去了,让我们的身体重新温暖起来,才是“千金难买”的健康生活之道。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很多可以祛湿的食物。首先说米酒,《本草纲目》说它“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而且米酒味道香浓,晚饭前喝一碗米酒既能调节胃口,又能散去体内湿气。然后是水牛肉,《本草纲目》说水牛肉“安中益气,健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身体浮肿,不妨也多吃一点牛肉。

除了这两种食物以外,祛湿排毒的办法还有很多。首先你得多喝水。很多朋友就会觉得奇怪了,不是要把体内的湿气给排出去吗,怎么还能喝水呢?实际上水是最好的排毒载体。不要以为春天潮湿,就不需要补充水份。身体里没有了水份的话,连厕所都不用去了,还怎么排毒?喝水是最简单有效的排毒办法。但是不要喝凉水,以温开水为宜。早上喝一杯水养生的方法大家都知道,不过这个喝水也不能喝凉水。因为早上阳气刚刚生发,这个时候灌下一大杯凉水,就会打消身体的阳气。

而要温暖身体,就不能少得了生姜。200种医用中药中,75%都使用生姜。因此说“没有生姜就不称其为中药”并不过分。《本草纲目》解读:姜能够治“脾胃聚痰,发为寒热”,对“大便不通、寒热痰嗽”都有疗效。吃过生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所以,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呆久后,吃生姜就能及时排除寒气,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而红茶具有高效加温、强力杀菌的作用,生姜和红茶相结合,就成了驱寒祛湿的姜红茶。此外,冲泡时还可加点红糖和蜂蜜。但患有痔疮或其他忌辛辣的病症,可不放或少放姜,只喝放了红糖和蜂蜜的红茶,效果也不错。

下面,再为大家介绍一款“姜红茶”,对于泻除体内寒湿极有效:

材料:生姜适量,红茶一茶匙,红糖或蜂蜜适量。

做法:将生姜磨成泥,放入预热好的茶杯里,然后把红茶注入茶杯中,再加入红糖或蜂蜜即可。生姜、红糖、蜂蜜的量可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适当加入。

家常食物是祛除寒湿的“扫除工具”

人体需要的能量来自饮食,饮食与人体的体温关系密切,《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些能够提高人体体温的食物。

葱类蔬菜:葱类蔬菜能净化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最后达到使身体变暖的效果。常见的韭菜、葱、洋葱、大蒜、辣椒都属于葱类蔬菜,它们都有化淤血和提高体温的作用。。

“根菜类”:胡萝卜、马铃薯、洋葱、萝卜、藕等根菜类蔬菜,是强化人的下半身、预防肾虚的食品。

传统食品“咸菜”:许多人受“盐分多不利于健康”思想的影响而不敢吃咸菜,其实咸菜中的盐分能提高体温。所以吃咸菜不必强加控制,一次别吃过多就行。腌辣椒、咸萝卜等咸菜都是不错的提高体温的食物。

“粘液食品”:山药、芋头等有粘液的根菜类蔬菜具有增强精力的效果。纳豆能改善肠内的环境,抑制致癌物质。还有秋葵、国王菜、咸草、海藻等都是“粘液食品”。这些“粘液食品”里含有食物纤维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粘蛋白,正是粘蛋白产生了粘液,粘蛋白能够保护粘膜,预防感冒和流感。

第十六篇 延寿必究寿道,寿道终在四季轮回中

第一回 养肝祛病之春季长寿养生

春天让阳气生发得轰轰烈烈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天气转暖,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生发,同时,人体内的阳气也开始生发,因此,春天养生应注意保护阳气。

在精神上,暴怒和忧郁都会伤身,因此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心境恬淡的好心态。在饮食上,最好多吃些扶助阳气的食物,比如面粉、红枣、花生等辛温类食物;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可以补充维生素;酸性食物要少吃,油腻、生冷、黏硬食物最好不吃。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禁食如羊肉、蟹之类易过敏的食品,所以,虽然羊肉可以补阳气,但是容易过敏的人还是要少吃为妙。那么用什么来补阳气呢?韭菜就是这个季节最好的选择。

《本草纲目》中记载,韭菜辛、温、无毒,有健胃、温暖作用,常常用于补肾阳虚、精关不固等。经常食用韭菜粥可助阳缓下、补中通络。适合背寒气虚、腰膝酸冷者食用。用韭菜熬粥,既暖脾胃,又可助阳。

除了食补养阳以外,春季要保持阳气生发,就要注意时刻保暖。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怎么“捂”,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这些说法对于养生保健来说,并不够个体。

首先要把握时机。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寒、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注意这样一个温度临界点——15℃。研究表明,对于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则春捂可以结束了。

另外需要注意温差,当日夜温差大于8℃时,春捂就是必不可少的。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转眼间就有可能寒流涌动,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那么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而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若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的情况。因为你没捂到位。怎样才算捂到位?医学家发现,天气转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所以,春捂7~14天比较合适。

像林妹妹的人春季一定要养肝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每至春分时节,就屡发咳嗽、痰血之疾,大家都知道她肺不好,却不知道她的毛病也与肝有关系。肝脏在五行中对应“木”,而春季为草木繁荣的季节。是生发的季节,在这种生发之际,自幼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很容易造成肝气郁结,而横逆犯肺,就会引起痰血,所以每到春季林黛玉的病情就加重。因此,春天一定要注意养好肝。那么该怎么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