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扎克伯格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19390900000077

第77章 轻松活到天年的本草长寿秘诀(3)

为什么现在许多慢性病都成了不治之症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叫“上工治未病”。意思是最好的医生就是在人没有生病的时候宣扬和指导如何保健养生,如何预防疾病。个人生活品质的保障,不是靠治疗,而是在没有生病的时候投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保健养生。但这一点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因而慢性病渐渐如洪水一样泛滥开来。

而现代医学在针对慢性病时,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集中在代替器官功能发挥作用上。比如肾病,不是修复肾脏,而是洗肾、透析,最后的结果就是肾脏坏死。再比如糖尿病,不是修复胰脏,而是人工注射胰岛素,久而久之胰脏就彻底失去了功能。如此不一而足,最终结果是慢性病都成了不治之症。而且现在医院的检查都是针对病变的结果检查,只有到了身体通过量变的积累达到了质变时候才能检查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头痛胸闷全身不舒服,却什么也检查不出来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癌症等不治之症只有到了晚期才能检查出来的,因为早期不叫癌症,早期就叫高血压、糖尿病、肾炎、乙肝、风湿、哮喘、附件炎等可治之症。

多数慢性病都是因为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精神心理脱离正常的轨道,违反自然规律,日积月累,造成身体器官功能的下降、衰退的结果。只有让身体重新获得自我修复的条件,才会有康复的可能。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圣典,也是所有中医的理论和方法的源头。它的精髓就在于告诉人们怎样以符合自然的方式去生活。养生、保健、预防就是《黄帝内经》的本质。对于疾病的康复,养生是必要条件,而治疗只是辅助条件。

由此看来,世界上本没有不治之症,只要从日常保健开始做起,正确的吃、喝、拉、撒、睡,正常的衣、食、住、行、思。很多疾病都是可以控制的可治之症,这也是病殃子也能颐养天年的原因所在

疾病大多会以哪些方式“下战书”

在上节中我们谈到了之所以现在有这么多的不治之症,都是因为许多慢性病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发展到后期就成了不治之症。如果我们能及早发现,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控制住疾病,颐养天年将成为人人可实现的目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及早发现疾病呢?这当然还要从弄清疾病会用哪些方式来向我们“下战书”开始。

首先,要从视觉上来看,看我们的身体出现了哪些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比如,如果你的皮肤变得没有光泽、颜色黯淡,甚至长斑、长痘,这些都是病毒的表现。说明你的身体功能不足,不能把身体的毒素及时地排出体外。中医讲肺主皮毛,皮肤出现问题很可能是你的肺出现了健康状况。而究其根源可能还是饮食出现了问题,均衡营养、调理膳食,少吃油炸、腌制、加工类、冷冻类、烧烤类等垃圾仪食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皮肤可能就会恢复平滑光泽。

再比如,如果你的体重严重超重了,这多半是身体的代谢机制出现了问题。由于身体的组织功能下降,不能及时把身体的废物排出体外,堆积在身体内部,造成了体重的增长,尤其是小腹突出、肚子肥大等身体比例失调的人。造成排泄不畅的主要原因一般是由肠道功能下降引起的便秘等问题。这就提醒我们要通过调节饮食、多喝水、增加运动量等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还有,指甲也是人体健康状况的指示牌。先看指甲的颜色,如果是苍白色则说明气血能量不好,血红色则表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再看指甲上是不是平滑的,如果有太多的纹路,则可能是身体的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出现了问题,需要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当然,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还有很多身体信息可以反映你的健康状况,比如脚气、青盘暴露等等现象,都应该引起重视,及时找到源头,采取适当的调节方法。

除了视觉上的观察,更重要的就是感觉,最常见的是疼痛、发热等症状。

疼痛是身体的求援信号。如果身体某个组织、器官的大量细胞发生营养供应困难、废物排泄受阻,或者受到外界毒素攻击,造成细胞大量死亡。这样身体的神经系统就会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大脑,大脑接收到这种信息的表现就是疼痛。几乎所有疾病的发展都表现为疼痛。

疼痛原因一般有三种:一是疼痛部位能量供应不上,二是疼痛部位废物排泄渠道不畅通,三是有外界毒素攻击。因此要解除身体的局部疼痛,就要疏通疼痛部位组织的能量供应和废物排泄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我们的血管和经络。血管血流畅通,能量供应和废物清理就能顺利进行,而且免疫细胞也是通过血液的运载才能到达出事地点的,达到以后才能发起对病毒的攻击。

发热,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和病毒搏斗的一种反应。免疫细胞大量聚集在病变部位,频繁对病毒发起攻击,这种生理活动使得代谢加快,需要的能量增多,使得体温升高。而且在高于常温下,细菌更容易溃败,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我们了解这种身体的行为就好办了,比如不是人为的阻止发热如吃西药来抑制免疫细胞,而是帮助身体尽快打赢这一仗,比如加大喝水量,想办法排汗就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不要小看了这两招,它是自然疗法的急救措施,通常能起到不错的疗效。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疾病向我们下战书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血压升高或降低、血糖的升高或降低,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疾病的信号,我们要引起重视,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调,才能及早发现疾病,并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你知道吗?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对人体有害

生活中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见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明明身体并不强壮,经常生个小病什么的,但最后却享到了高寿。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还要从正确认识疾病开始说起。

疾病,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坏东西,是健康的敌人,所以一旦疾病来了,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将其从自身上铲除掉。殊不知,有些疾病根本就不会对我们有太大影响,有些疾病还是是我们的好朋友。下面介绍的这些病就有利于机体的健康。

发烧——体温一旦超过了摄氏37度就属于发烧。医学研究证实,免疫细胞的作战能力会随体温的升高而增高,同时高体温也使血液中的铁离子浓度减少,造成病原体生长所需要微量铁离子供给不足,进而抑制病原体发育,这些才是抗病的主力,药物只是外援。

所以,如果在发烧一开始就服退烧药,反而可能加重病情。体温不超过摄氏38度,且精神、食欲没有受到影响时,可以将冰块置于额头缓解不适,同时多喝水,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吃一些富含营养且清淡的食物。若体温高于摄氏38.5度,或持续低烧不退,或伴有发疹、剧烈头痛、关节痛、痉挛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呕吐——呕吐也是为了排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以减少吸收,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若此时采用药物止吐,会使有害物质滞留在体内,危害健康。

如果是单纯呕吐,应适量补充水分,避免水和电解质紊乱。如果还伴随有肠胃不适,就应在补水的同时按摩胃部和腹部。呕吐后别急着进食,可以稍加活动,让身体舒展后再进食。若呕吐反复发作或伴有腹痛、发烧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咳嗽——咳嗽是呼吸系统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措施,对机体是有益的。当呼吸道黏膜受到异物、炎症、分泌物或过敏性因素等刺激时,即反射性地引起咳嗽,有助于消除自外界侵入呼吸道的异物或分泌物、消除呼吸道刺激因子。

如果一咳嗽就用止咳药物,则会把加重炎症的脏东西都滞留在呼吸道里不利于炎症的消除。出现咳嗽时,应在保暖的同时补充大量水分,同时避免胡椒、洋葱等辛辣食物刺激呼吸道。如频繁咳嗽还伴有发烧、胸痛、体重减轻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腹泻——腹泻,尤其是排泄物有异臭时,往往是身体正在排出来自食物或其他方面的毒素。当腹泻来临时,千万不要走进“治疗”误区,如:有腹泻就用止泻药;认为腹泻就是炎症,该吃消炎药;吃去痛片缓解腹泻疼痛;严重时吃药,停止时就停药;腹泻时多喝水,补充丢失水分;腹泻时少吃,腹泻后多吃等。遇到腹泻时,应采取因势利导法,例如喝一杯热水,帮助肠道尽快排完毒素。如果有严重的腹泻,便意频频、排便量少、肛门部有痉挛性疼痛,或排泄物带血,或同时伴有腹痛、发烧、呕吐等症状时,应该立即就医。

流鼻血——我们可以把流鼻血看作是机体自我“去火”的一种方式。当人们饮水减少、辛辣食物吃得过多,以及环境干燥、体内“上火”时,机体就常常自行选择薄弱的鼻黏膜“去火”。

所以流鼻血时大可不必担心,它会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但是,如果经过一段时间鼻血依然不止就应当及早检查。这时,你可以前倾身体、顺其自流,用纸巾轻轻吸去流出的鼻血。量较大时,可捏紧鼻翼柔软处几分钟,或举起流血鼻孔的对侧手臂帮助止血。如果鼻子大量流血不止时应立即就医,这往往是体内血管硬化、血压过高等疾病引起的。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病症都对身体有害,我们不能身体稍有不适就如临大敌,除这而后快,而是应该正确认识它、利用它。

身体要康复,光治不养不管用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相同疾病的人吃同样的药,做同样的治疗,有的病人康复了,有的病人却不能康复;有的病人好得快,有的病人好得慢。这其中的秘密就是每个人对待疾病的态度不同,方式不同。一种人侧重于“养”,他们一定会获得健康;一种人只知道“治”,他们很难获得健康。

所谓“治”,就是利用医术和药物对病人的身体或身体里存在的细菌病毒进行攻击,从而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所谓“养”则是不对疾病进行攻击,而是强化饮食、睡眠、运动、环境等生活性的手段,让身体的体质得到好转,器官功能得到修复,免疫能力得到提升。重新强大的身体免疫系统对病毒进行攻击,最后达到自我康复的目的。

科学越来越发展,医疗水平越来越高超,可是我们的疾病并没有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原因就是人们只重视“治”而忽视了“养”。无数的事实证明,决定身体健康的根本不是治疗,而是养生,养生成了人类疾病康复的决定因素。

养生是用保健的办法来修复身体受损的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最后达到康复的目的。运用养生的方式就会让身体越来越健康,寿命越来越接近人的自然寿命。治是治标,养是治本。人体好像一棵树,树有许多数不清的树枝和树叶,树枝枯了,树叶黄了,就好像人得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疾病。治疗就是对这些树枝和树叶撒些水,或者干脆用塑料的枝和叶来代替;养生是改变生活方式,不管树枝和树叶,而是对树根浇水施肥。过了一段时间,那些枯了的枝、黄了的叶又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治疗主要是针对急性病、外伤、细菌传染等;养生主要是针对慢性病或者说针对那些因为身体素质下降而形成的疾病。治疗所依靠的对象是药物、手术、医术;而养生依靠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无所不能的免疫系统。治疗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很多药物有毒副作用,而手术则是对身体进行切割甚至切除;养生则没有任何危险,安全可靠,因为养生就是生活本身。

因此,我们要用养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对待疾病,这才是健康的王道。

与疾病和平共处,带病照样可延年

医学发展至今,还远不能使所有的人与顽症痼疾“一刀两断”,仍有许多疾病人类无法根治。事实上,绝对健康的人也很少,一位医师就说:“几乎每个40岁以上的人,我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出至少四种病。”这种说法并不夸张,但是现代人在40多岁就去世的还只是少数。

在临床医疗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有人得了癌症,医生已经下了定论,说他最多只剩几个月的寿命。多数人知道这个消息便痛不欲生,每天精神委靡,非常消极,这样的人一般存活的时间比医生说的还要短。但是也有的人不这样,而是想:反正就剩那么几个月,我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该我享受享受了,于是,该吃吃,该喝喝,还到处游山玩水。这样的人一般存活的时间都会长一点,还有的甚至复查的时候病就好了,不但没有印证医生的预言,反而优哉游哉地活到了七八十岁。这一现象被称为“医疗史上的奇迹”。在中医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奇迹,正是中医养生中的“带病延年”。

“带病延年”一语,古已有之,系清代医学家王孟英之言,出于《王孟英医案》。书中认为:患了慢性病——痼疾——很难治愈,只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所以王孟英用“带病延年”救助患者。今天,这句话可以被我们推而广之,作为正确对待疾病态度的典型代表。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下,为什么带病也可以长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