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扎克伯格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
19390900000002

第2章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1)

第一篇 集医药之大成,《本草纲目》

中长盛不衰的养生之道

第一回 走近《本草纲目》的神秘世界

李时珍其人,《本草纲目》其书

李时珍,字东壁,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自三十五岁时,便为之苦读博览,参考了大量医学专著;为了弄清许多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他“访采四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过二十七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部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1956年著名科学家郭沫若为本书题词纪念,曰“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本草纲目》说养生:“治未病”才是健康大道

自古以来,中医一直以“治未病”作为对抗疾病的最佳医术。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就确立下来。《本草纲目》继承了这一思想,它除了列出各种病症的治疗方剂,还包含了大量的养生智慧,也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药食同源,以食养生。李时珍认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本草纲目》除大量记载抗老延年医论及方药外,也注重收载其他强身疗疾之法,如食疗、粥疗、酒疗等。书中收载谷物73种,蔬菜105种,果品127种。所载444种动物中,很多可供食用,并把谷食、肉类、鱼类均列为本草,多达百余种。

我们一直在说“治未病”,那么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防病、治病观念呢?

从字面上看,所谓“治未病”,就是在疾病到来之前展开医治的工作。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人没有生病,哪里需要治病呢?其实,这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远见,如果能在生病之前就采取一系列的手段防止疾病的到来,我们就可以避免疾病带来的痛苦。这比起生了病再治病,划算得多。

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意思是最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到来之前就能施展医术,让人不生病。怎样才算是上医呢?扁鹊兄弟三人均为当时的名医,尤以扁鹊最负盛誉。某日扁鹊为魏王针灸,魏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扁鹊不假思索道:“长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诧异。扁鹊道:“长兄治病于病发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是在为人铲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的医术虽高,名气却不易传开;而我是治疗于病情发作和严重之后,人们看到我为患者把脉开方、敷药刺穴、割肉疗伤,我也确实让不少病人化险为夷,大家就以为我的医术比长兄高明。”

中医之所以倡导“治未病”,是因为当疾病袭来时,各种治疗手段只能算得上是补救措施,即使补救有效,也难以让本来健康无恙、充满生机活力的身体恢复到最好的状态了。所以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将疾病消弭于无形之中才是真正的医术高明。

其实,现代医学也开始意识到“防病”的重要性,对于亚健康状况的关注就表明了这一点。亚健康是现代医学名词,指经常感觉身体不舒服,但各项指标正常的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时常会感到身体不舒服,主要表现为“一多三退”,即疲劳多,活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减退,经常出现全身乏力、腰酸肢软、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动辄汗出、食欲不佳、失眠健忘、心烦意乱、皮肤瘙痒等一系列难以言状,又难以定性的症状。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关注,表明现在的人们意识到了在真正的疾病到来之前预防的重要性。而对抗亚健康,中医养生无疑是最有力的武器。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一部《本草纲目》里就有用之不竭的养生智慧。它们不是枯燥的医学理论,而是我们能掌握的简单方法,比如吃什么可以增强身体的正气,遇到小伤小病怎么办,哪些本草是我们应该常备的“家庭医生”。了解这些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健康原来如此简单。

药补不如食补:《本草纲目》中的健康箴言

“药补不如食补”,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而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食补的重要。与其生病了就吃药,或者没病就吃保健药,还不如吃好一日三餐。因为只有食补才是增强人体抵抗力的关键。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和药补比起来,食补不仅经济实惠,更重要的是,食补所用材料都是我们常见的食物,对身体没有副作用。

历代医家大多主张“药补不如食补”。李时珍也不例外。他在《本草纲目》中说:“药补不如食补。”而且他还根据各类食物的药性药理进行了细致的归类,为现代人的食补计划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不管是在平时,还是在病后,食补对人的健康来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病后体虚应该进补,但是可能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而如果能在未病的时候补养身体,无疑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当然,不管是平时进补还是病后食补,都要综合考虑自己的体质、肠胃的消化功能以及食物的属性来选择食物。

许多人认为《本草纲目》只是一部医药学著作,其实这是片面的,《本草纲目》更是一本健康食谱。虽然它是从食物的角度出发的,可是当你翻开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是单纯在讲食物,如果它只是在讲食物,那么其充其量顶多是一本生物书。而李时珍却运用巧妙的手法,把人和食物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告诉人们什么样的食物对什么人有用,哪些人应该多吃哪些食物等等,让人们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益的食物。这样也就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达到了食补的效果。

因此,可以说,学会运用《本草纲目》中的食疗方,也就等于更好地把握了健康。

从《本草纲目》中提炼出养生的精华

李时珍的足迹行遍大江南北,毕生都在给人看病,他致力于医学和药学的研究,除了《本草纲目》,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不仅对祖国的本草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人体生命科学方面也有重要的建树。

举个例子来说,他在医家和道家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就是说大脑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元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元神存则生命在,元神败则生命逝。得神则生,失神则死。他的这一“脑主神明”的见解,改变了长期以来“心主神明”的说法。他的这种观点一直不被医学界和世人的认可和支持,直到清代王清任在人体解剖观察基础上提出“灵机记性在脑”的说法,从而发展完善了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这个学说发展到现代就是,判断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存活着是以他的大脑是否死亡为标准的,而非心脏停止跳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多种适宜补脑的食物,如核桃仁、荔枝、红枣、芝麻、鸭肉、桂圆、牛奶、鲜藕、桂圆、乌骨鸡等。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多吃这些食物,就可以起到补脑益智、延年益寿的作用。

除此之外,李时珍还十分重视脾胃的作用,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脾胃为元气之母”的观点,虽然非独创,却是对《内经》脾胃学说、李东垣“脾胃”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本草纲目》中有大量这方面的论述。他强调脾胃与元气的密切关系,人体的元气有赖于脾胃之滋生,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人体元气得其滋养而充实。脾胃为后天之本,整个机体有赖于脾胃摄取营养,为气血生化之源泉,故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后天水谷之精充盈,则气血得养而充盛。

他还认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运动正常,有赖于脾胃中土的功能协调。脾胃枢纽若升降正常,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合,阴阳平衡。若脾胃受伤则升降功能失常,则内伤元气,阴阳失调,严重者还会影响全身而致病。因此,调养脾胃对于养生延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如何调养脾胃的问题,李时珍也给出了很好的食疗建议,例如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多种对脾胃有益的食物,如白扁豆、枣、莲子、南瓜、野茼蒿、红薯等,为脾胃虚弱的现代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以上仅是就李时珍的养生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每一种食物、药物,都说明了其温、热、寒、凉的性质,以及其主治哪些疾病或对人体有哪些调节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多翻翻这本书,就能轻松地为自己和家人防治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李时珍养生心法:四性五味,药食同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融入了自己的养生心法: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李时珍认为食物和药物一样,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及寒、热、温、凉四性。选择食物与选择药物一样,要根据四性和五味选择。只有对了症,才能温煦脏腑,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如《本草纲目》羊附方中的羊肉汤是这样记载的:“治寒劳虚羸,及产后心腹疝痛。用肥羊一斤,水一斗,煮汁八升,入当归五两,黄芪八两,生姜六两,煮取二升,分四服。”这是李时珍记录名医张仲景的药方,用来治疗疲劳虚弱以及产后疼痛等各种虚证。以这个方子为例,当归甘温补血止痛,所以是主药,生姜温中散寒,黄芪甘温健脾补气,羊肉温中补虚。这四味本草合在一起就能共起温中补血、祛寒止痛之功。这样一碗有浓浓药香的羊肉汤,最适合产后体弱和大病初愈的人。

传说有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李时珍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便秘。当时如果患者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李时珍没有用药,而是把蜂蜜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煎干的蜂蜜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

像这样的药方《本草纲目》中还有很多,李时珍记载了不少药用食物,如蜂蜜、生姜、大枣、小麦、羊肉等,利用食物的四性五味辅助治疗疾病。李时珍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意思是说,我们所吃的食物中,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却对身体有害,吃得对就会对身体有益,吃得不对就会生病。因此,我们只有根据病症摄取食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寒性或凉性的食品,如绿豆、芹菜、柿子、梨、香蕉、冬瓜、丝瓜、西瓜、鸭肉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对阳气旺盛、内火偏重的人非常适宜。热性或温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辣椒、生姜、茴香等,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之功,阳虚畏寒的人食之为宜,热病及阴虚火旺的人就应忌食。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寒冷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

《本草纲目》中的食疗妙方摘录

为了编撰《本草纲目》,李时珍不辞辛劳在全国各地巡访,其间也遇到了不少崇尚养生且颇有智慧的长寿老人。传说李时珍有一次到深山去采药,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李时珍与老人详谈之后,得知他是隐居深山的老隐士,虽年过百岁,却眼不花、耳不聋,身体非常健康。当被问到养生延寿之道时,老人指了指竹篓里的木耳和胡萝卜说:“就是常常吃这胡萝卜烩木耳。”

老隐士的话让李时珍认识到食疗的重要性,于是,每次采药回来之后,李时珍都要仔细琢磨,研究其功效,然后分门别类记载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本草纲目》,对可供食疗的药物记载十分广博,而且还将食物也纳入本草中。在这些食物的条目下,李时珍都悉心标出了可以应用的食疗方案。这里从书中摘录一些药方,供大家参阅。

1.肾虚腰痛。用茴香炒过,研细,切开猪肾,掺末入内,裹湿纸中煨熟,空心服,盐酒送下。2.脾胃虚冷,吃不下饭。和白干姜在浆水中煮透,取出焙干,捣为末,加陈米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白开水送下。其效极验。

3.补肝明目。用芜菁子淘过一斤、黄精二斤,和匀,九蒸九晒,研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芜菁子二升、决肯子一升,和匀,以酒五升煮干,晒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一天服二次。

4.长年心痛。用小蒜煮成浓汁,勿蘸盐,饱食,有效。

5.目生顽翳。用真珠一两、地榆二两,加水二大碗煎干。取真珠放醋中浸五日,热水淘去醋气,研为细末。每取少许点眼,至愈为止。

6.病后常流鼻血。用牡蛎十分、石膏五分,共研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亦可加蜜作丸子吃,一天三次。

7.老人虚秘。用阿胶炒二钱、葱白三根,水煎化,加蜜两匙,温服。

8.饮酒过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这样记载:唯此豆芽白美独异,食后清心养身,具有“解酒毒、热毒,利三焦”之功。此外,他还说:“凡饮酒,先食盐一匙,则后饮必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