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贵族家训
19390800000006

第6章 香港李嘉诚家族

贵族那些事

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因其家族治学风气甚浓,学问渊博,在乡村之中颇有名望,极受村民尊重,地位极高。后来因为战乱,李家家道中落。

父亲早逝以后,为了养活母亲和3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他白手起家,通过自身努力,创造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并且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获得很多人的敬佩。在华人社会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超人”李嘉诚以其正面积极的励志形象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李嘉诚的儿子李泽钜、李泽楷也都不辱门楣,在商界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特别是李泽楷,被圈内人士称为“小超人”,颇有其父的风范。

家训:知识,让你拥有鹰的视角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在广州潮州城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曾是清朝的文官八贡之一,祖父是清朝秀才,父亲李云经德高望重,曾任小学校长。李云经十分重视儿子的学习,一有时间就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有时,他和儿子一起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以此开阔儿子的眼界。在这种氛围下,3岁时李嘉诚就开始读唐诗,到小学毕业时已经能读《红楼梦》、《老残游记》、《资治通鉴》。

李氏家族拥有一个面积虽小但收藏甚丰的小书房,一天,父亲把李嘉诚带到书房里,语重心长地说:“诚儿,这是咱们家几代人的书房,你伯父、叔父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希望你能理解我带你来这里的目的。”

书是通向世界的窗口,一个人爱读书,更容易有与众不同的眼界和目光,就像有了雄鹰的视角。从这以后,只要一有空,李嘉诚就钻进书房如饥似渴地读书,在书籍的熏陶下,天资聪颖的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目标,思考问题也比别人深刻独到。

天有不测风云,父亲李云经劳累过度,不幸去世。李嘉诚不得不忍住悲痛,放弃学业,担负起全家的生计。生活的困苦经常让李嘉诚苦不堪言,但一想到书中的成功人士,他们很多也有着苦难的少年生活,他就充满了力量,一直咬牙坚持。而且,不论多么辛苦,他从来不会忘记读书,书成了他在那段苦难时期的动力和勇气。

酷爱读书的他每天白天工作之后,晚上还要买些旧书自学,学完的旧书拿到旧书店去卖,再用卖掉的钱买“新”的旧书。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很多钱。

不断汲取着书中的营养,李嘉诚的眼界越来越广阔,他不满足于做小学徒,而想展翅飞翔。

看书时,他绝不仅仅只是看书,他比平常人更用心。在摸索中,他逐渐有了这样的领悟:“眼睛仅盯着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是大商人。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17岁那年,李嘉诚找了一份为塑胶厂当推销员的工作。由于推销有术,他所在的那家塑胶厂的效益越来越好,他也因此被提拔为业务经理,并破例获得了20%的股份。他通过报刊了解国外市场的变化,通过茶馆和娱乐场所掌握本地的行情,他手下的推销员都能根据他的指导完成任务。很快,他便熟悉了塑胶行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且开阔了视野,交往和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3年后,20岁的李嘉诚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是放手大干一番的时候了。此时,长江塑胶厂应运而生。不久之后,他又快人一步地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

1957年岁末,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塑胶花不仅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赢利,还使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也蜚声全港,让塑胶同行侧目。

在塑胶花畅销全球的大好局面下,李嘉诚抽身转而投资房地产。因为此时由于塑胶行业高利润的吸引,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已呈现萎缩态势,而房地产业即将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朝阳行业。李嘉诚毅然卖掉塑胶厂,用这笔资本买进房地产。有远见的人不会将目光停留在眼前,不会满足于一时的小成绩,他们目光敏锐,看得也更长远。

20世纪50年代末期,香港经济开始复苏,各国冒险家、投机家纷纷涌入香港,由于经济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很快出现短缺苗头,地价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先走一步的李嘉诚一下子从千万富翁跨入亿万富翁的行列。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随后,李嘉诚对于旅游业将成为热门行业的预见也得到了验证。

李嘉诚以独特的经营方针和策略,步步为营,最终登上香港首席大富豪的宝座,成为商界“超人”!1992年,《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李嘉诚以38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列世界第35位,成为全球华人首富。

用李嘉诚自己的话来总结: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在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上,李嘉诚也极为注重知识的培养。从儿子3岁开始,李嘉诚就安排一位英语老师训练儿子英语。为了让儿子学好中文,李嘉诚把李泽钜和李泽楷两兄弟送进香港顶级名校圣保罗小学。兄弟俩在国外念书时,母亲庄月明担心他们忘记中文,常要求李泽楷写信回家,以提高他们的中文表达能力。

在李嘉诚的悉心培养下,他的次子李泽楷同样富有远见,不容小觑。尤其是数码港的创意,可以说是颇具远见的大家之作。1998年6月,李泽楷正式向中国香港政府提出数码港计划。1999年3月,李泽楷取得数码港项目的发展权,这成了他事业腾飞的起点。

此外,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好的教育,李嘉诚捐巨资筹办汕头大学,捐资总额超过20亿港元,使汕头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家训剖析

做事业最重要的是事前吸取经营行业最新、最准确的技术、知识以及一切与行业有关的市场动态及讯息,深思熟虑制订计划,才能让自己轻而易举地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掌握了消息,机会来的时候你就可以马上有所动作。

李嘉诚说,从前经商,只要有些计谋,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现在的企业家还必须有相当丰富的知识资产,对于国内外的地理、风俗、人情、市场调查、会计统计等必须非常熟悉。一个人凭自己的经验得出结论当然最好,但如果时间成本浪费极大,不妨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足够的知识,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获得预期的成功。新世纪企业家的成功取决于科技和知识,而不仅仅是速度和拼劲。

家训:吃过苦的人更懂得甜

李嘉诚说:“我这棵小树是从沙石风雨中长出来的,你们可以去山上试试,由沙石长出来的小树要拔掉是多么的费力啊!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小树,更富有生命力。”

李嘉诚的成功是熬出来的,在他3岁时,祖父就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无奈之下,父亲丢下教鞭,去南洋做生意,但总是空手而归。幼年的李嘉诚放学后常常到码头边捡煤屑。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家人辗转逃难,经常露宿街头,历经千辛万苦逃到香港后,父亲李云经又积劳成疾,很快离开了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自此被迫失学。

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四处找事做。一位茶楼老板看他可怜,答应收留他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16岁的李嘉诚从此踏进复杂的社会,开始了顽强拼搏的人生。

“求人不如求己。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第一是要能吃苦,第二是要会吃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李嘉诚时刻牢记父亲对自己说的话,坚强乐观地与苦难作斗争。

在李嘉诚看来,苦难是上天的馈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难就像生活中无声的老师,培养了人们优良的品格,塑造了人们不屈的精神,让人摒弃懒散的惰性、摆脱无聊的幻想。经历了苦难,生命才更有韧性,人才能更加从容淡定。

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李嘉诚深知优越的家庭条件并不一定是好事。在李嘉诚看来,是否疼爱孩子不是靠金钱或物质去衡量的,太多的物质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成长于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李泽楷在美国上大学时常去麦当劳餐厅做兼职,为了节约,他还学会了煮饭。

两个儿子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想在父亲的公司里谋事,却被李嘉诚坚定地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有资格到我公司任职。”于是,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投资银行,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与其给儿子们金子,不如留给他们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李嘉诚严格教子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李嘉诚曾带两个孩子去旅游,十几年后追忆起来,他感慨道,一样的山色,一样的环境,一百年后,一千年后,虽然山色依旧,但人已然不同。这使他想到人的短暂一生,他希望能趁着有能力做事的时候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他说:“方寸间自有天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因为自己尝过赤贫的痛苦,因此对于穷人,李嘉诚有一种特殊的悲悯之心。“在我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要学会给予。”李嘉诚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在外出洽谈生意的途中,李嘉诚碰到一名在街头行乞的女子。看到这个女子如此可怜,李嘉诚忍不住详细询问这名女子的家庭情况。后来得知这名女子是孤女,自小无依无靠。李嘉诚觉得她很年轻,应该自力更生,就鼓励她去从事卖报纸的生意,甚至表示愿意拿出资金帮助她。最后他和那个女子约定某日在中环相见,以便把款项交给她。不凑巧的是,到了那天,李嘉诚正好要陪来自海外的大客户到工厂参观,他的工厂的营业额有九成来自这些海外的大买家。眼见着与女子约定的时间越来越近,最后李嘉诚在会议进行中暂时避开客户,偷偷开快车赶到与女子约定的地点,把钱交给了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女子。在得到李嘉诚的资助后,那位女子靠卖报纸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给人钱财以解燃眉之急,还是帮助他人自食其力?显然,李嘉诚选择后者。在他看来,帮助人就要帮助对方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这才是真的给予。

1980年,李嘉诚成立了李嘉诚慈善基金会,支持内地及香港的教育医疗事业。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当时正是香港佛诞节假期,李嘉诚尚不能估计灾情的严重性,但他立刻决定捐款3千万元人民币给灾区。后来看到灾情非常严重,他于5月19日致函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高祀仁,再以李嘉诚慈善基金会、长江实业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捐款1亿元人民币,用于为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李嘉诚对金钱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在这句话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李嘉诚从贫穷的茶楼跑堂到首屈一指的大富豪,人们在他身上发现了诸多优秀品质,这令我们每个人深受启发。

家训剖析

先苦后甜,方知甜的可贵。李嘉诚的成功是从苦难中熬出来的,经过了这个过程,他对财富的认识比天生富庶的人要深刻得多。

因此,对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两个儿子,李嘉诚的管教非常严厉,从小就教育他们明白金钱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要刻苦努力,争取让钱生钱,越变越多。对于还处在贫困中的人,李嘉诚毫不吝啬,尽自己所能让这些人尽快富裕起来。

对于普通家长来说,不管家庭背景如何,都要给孩子们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财富观:没有唾手可得的财富,也没有不能超越的苦难。

家训:千金易得,情义无价

1943年冬天,李嘉诚的父亲去世了。为了安葬父亲,李嘉诚含着眼泪去买坟地。按照当时的交易规矩,买地人必须付钱给卖地人之后才可以跟随卖地人去看地。李嘉诚将钱交给卖地人后,坚持要亲眼看一下地。

沉浸在丧父之痛中的李嘉诚想着连日来和舅父、母亲一起东奔西走,总算凑足了这笔安葬费,想着自己能够亲自替父亲买下这块坟地,心里总算有了一丝慰藉。两个卖地人走得很快,山路泥泞,风雨交加,李嘉诚一步接着一步地紧跟不舍。卖地人见李嘉诚是个小孩,觉得好欺负,卖给他的竟是一块埋有他人尸骨的坟地。到了地方后,他们用自己家乡话商量着如何掘开这块坟地,将他人的尸骨弄走。

他们不知道李嘉诚听得懂他们家乡话,正为已入手的金钱扬扬得意。而听到他们对话的李嘉诚万分震惊,心想世界上居然有如此黑心挣钱的人,连死去的人都不肯放过。李嘉诚想到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如果安葬在这里,他在九泉之下是绝对不能安眠的。而且,这两个人又绝不可能退钱给自己。无奈之下,李嘉诚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告诉卖地人不要掘地弄走他人尸骨,决心再次筹钱,另找卖主。

这次买地葬父的几番周折,深深地留存在李嘉诚的记忆深处。李嘉诚后来经商恪守一个原则:“义在财先。”他告诫自己以及族人:“绝不能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刻薄成家,理无久享。”“我对自己有一个约束,并非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做。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他曾告诫员工,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绝不要赚滥钱、黑心钱,不仅不能赚黑心钱,还要追求大家利益均沾。“商人不应该自私地只顾自己赢利,而不顾对手死活。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不能做。”

对收购方,无论成与不成,李嘉诚都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如果收购成功,他不会像许多老板那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和拆骨式的资产调整,而会尽可能地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的利益,因此被收购公司不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如果收购不成,他也不会以自己所持股权作为要价的筹码相要挟,逼迫对方开出高价赎购。

李嘉诚出任十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把所有的董事年薪全部归入长江实业集团账上,归大家所有。他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20多年来一直如此。5000港元的董事袍金,还不及长江实业集团一个清洁工20世纪80年代的年收入。以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像长实这样赢利极佳的大公司董事局主席,一年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薪水,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是猛增到1000万港元上下。李嘉诚的大商人风范赢得了公司股东的一致好感,他想办的大事,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

对公司员工,多少年来,李嘉诚旗下的公司人员流动率低于1%,在香港的大企业中仅此一家。不管是企业高管人员还是一般员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公司都有极高的认同感和归宿感。20世纪70年代,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地产业当时的赢利已十分可观,但长江实业集团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这是李嘉诚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条生路。李嘉诚说:“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这是李嘉诚对员工的情意。香港多年来产生的“打工皇帝”,不少是出自长江实业集团的高管人员。李嘉诚说:“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钱,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时时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正是李嘉诚将心比心,体恤员工,与员工分享利益,才使整个集团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李嘉诚说:“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给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

对不能给予金钱回报的人,李嘉诚送出的是谦逊有礼,让人收获精神上的愉快,万通公司董事长冯仑对此深有体会:

“李先生76岁,是华人世界的财富状元,也是大陆商人的偶像。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人会怎么样?一般伟大的人物都会等大家到来坐好,然后才缓缓过来,讲几句话,如果要吃饭,他一定坐在主桌,我们企业界20多人中相对伟大的人会坐在他边上,其余人坐在其他桌。饭还没有吃完,李大爷就应该走了。如果他是这样,我们也不会怪他,因为他是伟大的人。

“但是,我非常感动和意外的是,我们开电梯门的时候,李先生在门口等我们,然后给我们发名片,这已经出乎我们的意料——李先生的身家和地位已经不用名片了,但是他像做小买卖一样给我们发名片!发名片后我们一个人抽了一个签,这个签就是一个号,就是我们照相站的位置,是随便抽的。我当时想为什么照相还要抽签,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大家都舒服想出来的办法,否则怎么站呢?

“抽号照相后又抽个号,说是吃饭的位置,又为大家舒服。最后让李先生说几句,他说也没有什么讲的,主要和大家见面,后来大家鼓掌让他讲,他就说我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吧。然后看着几个老外,用英语讲了几句,又用粤语讲了几句,把全场的人都照顾到了。

“之后我们就吃饭。我抽到的正好是挨着他隔一个人的位子,我以为可以就近和他聊天,但吃了一会儿,李先生起来了,说抱歉要到那个桌子坐一会儿。后来,我发现他们安排李先生在每一桌坐15分钟,总共4桌,每桌都只坐15分钟,正好一小时。临走的时候他说一定要与大家告别握手,每个人都要握到,包括边上的服务人员,然后又送大家到电梯口,直到电梯关上才走。”

有人会想,李嘉诚的客气会不会因为他会见的是商人?其实不是, 2007年,《全球商业》杂志的记者采访李嘉诚时也受到了同样的礼遇:“在我们抵达之前,他已在会客室等候,见我们抵达,立即站起,掏出名片,双手递给我们。笑容让他的双眼如同弯月,财富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刻痕,虽拥霸业,却无霸气。”

李嘉诚对他人的善意是发自内心的,他说:“我首先是一个人,再是一个商人。”如今有太多的成功人士忘记了这一点,但李嘉诚始终恪守这一准则,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在香港,无论是政客、商人,抑或是平民百姓,都对李嘉诚家族交口称赞。这真是应了一句谚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家训剖析

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与人之间的情义羁绊才是世间最珍贵的财富。

李嘉诚虽然拥有巨大的财富与高山仰止的地位,但没有暴发户式的傲慢与偏见。他爱护员工与亲人,接济穷人,回报社会,讲究的是情感与道义,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众人的敬仰。

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擦亮双眼,发现生活中的美,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把阳光传递给他人和社会,这样,我们的社会将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