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19390200000009

第9章 千古华章

1.山水何曾称人意?

穿越了多少尘埃,才能有面对面的勇气,李白的心中是如何让热爱那些繁华的一切,而在他有生之年,却再也见不到了。

这样的消息对于李白怎样的打击?

李白痛苦了几日,这几日,就像是蒙上了一层淡淡霜雪,伤悲好像已经结冰封冻,却又被封存在心尖,进退不得,悲伤不得。

听闻叛军即将南下,李白与家人也不得不躲进庐山去避难。

这一路上,李白觉得自己颇有苏武去国万里、田横亡命入海的心情。恍惚间,洛水就像是那易水,而嵩山却成了燕山,人们都身披胡服,学着说着胡语。

亡国家恨的伤感顿时涌上心头,偏偏那子归鸟却在这时拼命地喊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就像是利刃一般,使劲的戳着李白的心。李白哭诉着: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是啊,既然太阳已经在大江西面沉没消失了,而你又让我回到哪里去呢?

虽隐居避世,却也在深山之中,想着外界的战事,时时不能安歇。夜里的李白总是辗转反侧,心思也常常在万里之外。即使入睡,也是梦见那洛阳路边野草上沾染的鲜血,梦见城中带着官帽穿着官服的豺狼,梦见那烈火之中熊熊燃烧的盛唐。还有安禄山和他的将士们在高歌狂舞。思绪已不能再接受自己的控制。李白在隐居的日子里,常常在脑中浮现的,都是人们那一张张惊慌、绝望的面庞。而朝廷颁发的那些“制置”之诏,也没能缓解李白心中半分的痛苦。

而这“制置”之诏则是在天宝十五年的七月间,玄宗在去蜀的途中采用了宰相房琯等人的建议,颁下了的:太子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领朔方、河东、河北诸道兵马,收复长安、洛阳。永王璘则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攻略长江流域。

但是没等诏书颁布,太子亨就继位成了灵帝,是为肃宗,改元至德。而玄宗就成了太上皇。直至德元九月,李璘积极准备着出镇江夏。这朝廷的大风波才算过去。

李白在隐居之所度日如年,正当他不知该如何排遣心中所想之时,故人韦子春到访。韦子春是在天宝初年,还是待诏翰林时认识的人,在秘书监当过八品著作郎,却因为多年都不得升迁而辞官故里。但是这次,却是被永王收入帐下,担任司马一职,这次来寻找李白,就是奉了永王之命,来聘请李白入幕。寒暄已毕,韦子春就将这“制置”之诏说出,并重点着重了永王出征之士气高涨,和李白一直想知道的军机大事。

李白听了真是喜出望外,想着东下金陵,再以金陵为根据地,然后出师北征。兵分两路,一路从运河直到河南。另一路则跨辽海直至幽燕,配合着新帝,收复长安和洛阳,指日可待!虽然他万分的想下山助朝廷一壁之力,却也有很多考量。就推托着:“愚兄草野之人,疏懒成性,且已年过半百,恐不堪用。”韦子春自然是说着“多事之秋,大丈夫应当仁不让”之类的话,但是李白还是不好拿捏,就先让韦子春先离开了。

李白和宗氏商量着到夜半,宗氏仍旧坚持着“宁与李白若糟糠,不教夫婿觅封侯。”但是李白却说:“封侯事小,报国事大。”虽然一直深居深山,却还是心系朝堂,难道这些日子的彻夜难眠,不能证明吗?宗氏知道李白的心性,只要是他决定的,没有什么是能改变的。于是拿出了幽州之行为前车之鉴。可李白却一直说这是关乎社稷苍生的,又怎么能跟那次幽州之行形同呢。于是,李白便决定了,过完这个年关,就动身前往永王之处。

于是大年初五,随着韦子春,身着永王送来的崭新衣帽,拿着永王现在最为信任的现任幕府判官李台卿的亲笔信,坐进永王派来的肩舆,离开了。离开时看见宗氏在抹眼泪,便有些不舍:“归来傥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骑着马跟在肩舆后边的韦子春纳闷到,哪有配了黄金印,反而不下机的道理?李白笑称韦兄有所不知,这宗氏一心向道,但凡是从政在她看起来都是粪土,没什么用的。韦子春这才明白,原来李白这是在反用苏秦的故事,便打趣道:“不会配得黄金印,就会对自己这个俗人不加理睬了吧!”

李白在肩舆上吟起诗来:“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韦子春在后连忙赞同,是啊,像汉代政朴这样有经国之略的高士,却始终寻求独善其身之道,对苍生社稷又有什么用呢?

下山的途中,李白写了一首《赠韦秘书子春》与韦子春共勉。其中的一句“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表现了李白那时候急于对国家做贡献的心理。也是看出了,李白不论经过什么打击和挫折,都是心系社稷的。

李白下山之际,正赶上永王大军到浔阳。放眼望去,只见江面之上,舳舻蔓延千里有余,旌旗蔽空,号角震天,军鼓咚咚。早春的光辉让满江的战船都沾染上熠熠的光辉,五光十色。

许是见了这壮阔的景象激动得不能自已,李白见这场景居然张口半晌却说不上半个字。任谁见着,都会惊讶吧!这么强盛的军队,这样鼓舞的王师,旗开得胜,必是指日可待之事!

为了给李白接风,永王坐在最盛大的那条船上举办了盛大的宴会,鼓吹雷鸣,歌舞翩翩,李白也是经过了人生中最为与众不同的洗尘宴。高谈阔论、吟诗作对,热闹了整整一日,才做罢休。其实永王没有想过要封李白一官半职,可是李白却已经将自己与“乐毅登上燕昭王的黄金台”的典故深深的结合,他已经为自己所抱有的报国之路有着充分地幻想了。所以那狂傲不羁的性情又再次的展露出来,当场吟诗一首: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在东进的途中,他更是在浮想联翩、思绪翻涌之际,接连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首》。李白欣喜地认为,永王东征是奉命行事,是“天子遥分龙虎旗”之壮举,这一举动必将得到三吴人民的拥护。他也欣喜地以为,大军过三江,渡五湖,跨辽海,救中原,不日就会大获成功,奏凯还朝。

他欢喜地认为,永王是将自己当作谢安,而自己也会在谈笑风生之间将敌人杀得片甲不留,建功立业来实现自己平生之夙愿,接济百姓安抚社稷,然后功成名就之际遍身退隐居,留得美名垂青史。

可是,这都是梦罢了。很快,这梦就醒了。其实肃宗早就诏命让永王回到太上皇身边去,可永王不从。在百般无奈之下,肃宗对永王下达了讨伐令,而且调遣了士兵将永王团团包围。

谁曾知晓,就在李白满怀美梦之际,用这样残酷的现实将其敲醒,而自己口中歌颂的圣主和贤王,本以为能齐心协力将湖人驱逐出境,却不知,自己已经盘桓在了玄宗和肃宗父子之间、李璘和李亨兄弟之间升级为硝烟的战争之中。

内战在金陵一带爆发,结局是永王惨败,慌忙逃往鄱阳,后又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杀。

李白从死人堆中爬出来,却在逃往庐山的途中被抓获,扔进浔阳的监狱之中,得了个罪名,叫“附逆作乱”。

氤氲着水汽,却始终找不到附着物来使之凝聚,就这样在风尘中珍藏浮华。生命中经受的那些大起大落,又怎么会这样在一腔清歌之间惆怅了年华,消逝不见的韶光已经依稀的淡漠了执着,却始终淡化不了满腔的悲哀。

2.大江茫茫去不还

也许,时光真的会变化一切,就像是人,就像是心,就像是岁月。仿佛这时间没什么是永恒的。曾经满心的情绪什么时候便成了这样,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随着那茫茫的大江,奔流到曾经。

至德二载春,李白仍旧在浔阳的监狱囚房中,他戴着手铐足链,跪在监狱潮湿的地面上写着申诉书,心中已是凄凉满满。

这是春季,这牢房之中却连小草都没发出来;这是白天,监狱中却灯光昏暗;这是牢房,却潮湿得连老鼠都不会来。而那发霉的饭菜,带着颜色的水,又怎么能给人食用呢?为什么自己会深陷囹圄,为什么自己会在半百之年遭受这样的飞来横祸。不能保家卫国已经是痛彻心扉,却还要在这处品尝着家道中落、骨肉分离的心酸,又有谁会懂得?李白的夫人宗氏手捧着他亲自书写的申诉书在外四处奔走,能求援的几乎都求了个遍,可是又有哪些能求得动,哪些能帮的起啊。然而半年过后,李白却被放了出来。江南宣慰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查明李白无罪,准他出狱。

理由是肃宗听闻永王身亡的消息十分的悲痛,对着皇甫侁大发雷霆,口口声声道:“侁既生得吾弟,何不送至蜀中,焉敢擅杀!”然而谁知,没有肃宗的命令,又有谁会擅自杀害亲王。皇甫侁就这样背了黑锅,终身不得用。

而永王没有叛逆,这“附逆作乱”的罪名自然不能成立。所以,李白就获得了自由之身。出狱的那天,囚房外站着苦苦等待的妻子,李白见到许久未见的阳光,竟也不知道高兴是个什么心情。

宋若思欣赏李白的才华,没有让他归隐深林,而是将他留在幕中,想继续将他推荐给朝廷,可谁知,肃宗的旨意却是:流放夜郎。

这道旨意令宋若思瞠目结舌,也让李白体会到了什么叫晴天霹雳。李白又被抓进狱中,宗氏来探望他,却见李白只字不说,呆呆地望着天空,像傻掉一般。宗氏却连眼泪都哭不出了。十月的秋季像以往一样,却在没有节日的一日鞭炮声声响起,听着狱卒说起,才知道长安、洛阳已经收复,天下已经太平了。李白突然站起来,握着牢房的栅栏,目光灼灼,却还是发不出声音,他连欢呼都不舍得再去施舍自己了,便颓然的再次坐下。

十二月的一天,外面又传来欢呼声,原来玄宗和肃宗都即将返回长安,普天同庆,而牢房中也是赐酺五日。本应没有李白的份,可是狱卒可怜他,也给了他一份酒肉。李白谢过好心的狱卒,却跨过佳肴,将那酒一饮而尽。许久未曾饮酒的李白,现在胃里翻江倒海,像是自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自己是罪人,而皇帝则是英明君主。城池是谁弄丢的,天下是谁搞乱的,这该死的暴乱是谁引发的,又何曾与我李白有半点关系?现在普天同庆,皇帝将士劳苦功高,却不想自己背了个巨大的黑锅!是啊,普天同庆,李白也就赠诗一首吧!说着,却渐渐失去了意识。直到醒来,才见到在囚房中多了个医生在为自己诊脉。原是狱卒同情他,就请了大夫来给他看病,他是重犯,死在囚房终究不是件好事。

大夫摸摸脉象,只道是七情抑滞,肝郁不舒,需要发泄发泄,否则壅塞日久,就不好再说了。狱卒知晓,便吩咐大夫去抓些加减逍遥散的汤头药来喝。

狱卒也是费尽心思,找来些《诗经》之类的书籍让李白看着消遣时间。从那以后,便常会有年轻的狱卒向李白学习讨教《诗经》。

一日,学到“鄘风”的《君子偕老》。李白照常是先读诵一遍,再解释一番。最后讲道:齐宣公的夫人宣姜在宣公死后,与庶子姘居。因此齐国人就写下了这篇文章。原是夸赞宣姜的头饰如何之美,衣衫如何之美,容貌如何倾城,但是全文却无一句赞颂她的品德,便问那年轻的狱卒,可是什么含义。狱卒想想片刻,便脱口而出,是说她缺德!李白欣慰地看着他们,直称其孺子可教也。再是一日,李白讲到“齐风”的《猗嗟》,也是解释道:鲁庄公的父亲死后,庄公的母亲文姜常去齐襄公那里幽会,鲁庄公不但不劝阻自己的母亲,却还与母亲一同前往齐国。

齐国的人作了这首诗,也是对鲁庄公一派赞美之词,赞赏他的容貌俊美、身材高大、武艺超群、能歌善舞。却也唯独没有提到他的品德。

年轻的狱卒立刻就想到了这是与《君子偕老》用的同一种方法。李白作为先生,却感到高兴,看着这个敏而好学的年轻人,心中常满了满足感,说道:以美为刺,正是常用的表达情意的方法,也就是“反调正唱”。

李白突然想到,自己又何尝不能反调正唱一会呢?

于是,便有了《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写好后,还将其贴在了囚房的墙上,供众人瞻仰。

其一: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其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其三:华阳春树似新丰,行人新都若旧宫。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

其四: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其五: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得照蛾眉。

其六: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其七: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上列仙庭。

其八: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其九:水渌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其十: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巡视监狱的御使看见了,觉得写得很好,便将其呈给了主管,主管也觉得好,便交给了朝廷,还在奏折中写着“臣所管犯人李白,虽罪在不赦,然在狱中将近一年时间,尚遵管教,颇知悔改。近作歌 词十首,颂扬西巡盛事,恭贺圣主还朝,足见该犯自新之意,臣等执法之勤……”之类的话语。

年轻的狱卒看着这是首诗歌,虽然表面上是声声赞美,颂扬西巡之盛况,赞扬蜀中之美景,赞颂君主如何称心如意、乐不思秦。可却唯独没有写到这位圣明君主是如何担忧苍生社稷,如何寻求治国方针,如何兼顾治理天下之宏愿的。

这不是与那《猗嗟》和《君子偕老》一样,同为反调正唱吗。不自觉的,这小狱卒为自己的先生捏了把汗。其实他的担心确实有道理,但也确实多余。像是这样的手法,如果能被人看出来,也确实是这人一心心系国家命运未来,而不是内心只顾着贪图享乐。

这样的人在朝中虽然有,却也还真是少得可怜。李白留下这首诗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郁郁心情可以由另一种途径发泄出来,是一件非常痛快的事情,还有就是,后人一定会有看得懂之人。这人无论身在何时何地都会体会自己的心情,李白也算是找到了知音,想着,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荒凉中找寻知音,何其之幸事,孤独的时光里有人相伴,被重视,被崇敬,这就是再好不过的慰藉。

时光也会记得,那些温柔的事情。

3.旧国见秋月

巍巍的岁月长河中,有什么是可以祭奠的,当那些美好都渐渐化作了过去,当自己带着悲凉的心境去做自己过去认为美好的事情,这才最令人痛苦。李白写了《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以后,病情大好,而且还得到了宽带,允许他接见亲人和好友,更是在食物上得以丰盛。

在唐肃宗乾元元年的春天,已经五十八岁的李白从浔阳出发去了流放之地。带着足镣手铐的走向牢狱之外,走向江岸之边。近一年的牢狱生活使得李白的背有些佝偻,脸色愈加苍白,容貌愈加枯槁。

江岸边站着的都是自己的亲人好友,送行之人在那边,李白却连感怀之心也没有了。狱卒发了善心让他卸下足镣手铐去和亲友道别。一张张熟悉的面庞映入头脑之中,带着悲喜交加的表情,久久不能在李白心中散去。上了船,看着岸边渐渐渺小不见的身影,李白留下了热泪。

在途中经过江夏,太守韦良宰是李白的故人,留他在那处休息了两月。汉阳,李白与故人尚书郎张谓相遇,便被邀请去住处休息了个月有余。江陵,郑判官和当地一些人士也将李白留了不少时日。直到入冬以后,李白才算是上了三峡。

三峡的两岸已经愈加高耸了,起伏的叠嶂,广阔的江面,却也是那般艰难。真叫人愁白了头,李白在舟中写下了《上三峡》一诗: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这千里三峡竟也走了两个月有余,直到第二年春季才算到了这夔州州治奉节 --古白帝城。再向前走,就是南下黔中道--古夜郎了。

站在白帝城头,李白却百感交集,想起青年时代,出三峡,下长江,东游江陵,扬州作乐,是何等的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只可惜自己却见的这大唐盛世从原本的光辉灿烂变得现在这样破败不堪。自己也每况愈下。

原来,自己的命运与那大唐的兴衰,竟是如此惊人的吻合。连李白自己,也是不知不觉间发现的。那长安,是自己翘首以盼之地,却也是给了自己最大希望和失望的地方,多少次的徘徊,竟也只落得流放的下场。想到屈原被流放,哀吟泽畔,客死他乡,不知道自己又会不会是那样结果。

正准备离开奉节去流放之地,却在途中听闻朝廷因旱灾赦免了流刑以下的罪犯。李白也是其中之一。李白高兴的这几年来压抑的情绪宣泄一空,他知道自己大难不遇,必有后福。现在朝廷赦免了他,李林甫等奸佞之臣也都被诛杀驱逐,没有人会排挤他、嫉恨他了。自己是不是又有机会被再次启用了呢?

回江夏去吧,江夏太守韦良宰还在,他们一定会欢迎他的,也一定会被推荐给朝廷。踏上了东去的小舟,这东去的春水也迅速的奖励白的心情带到,李白在这小舟之上,心情愉悦,于是便有了《早发白帝城》一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来到江夏,正是盛夏,山花烂漫之际。这江夏正是南方的政治中心,自然是繁华的不可方物,熙熙攘攘的到处是人们的身影,更是繁忙于中兴欢庆佳节,人们显得格外的欣喜和忙碌。在赠与汉阳县令的诗文中,李白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兴奋之情:

“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

此后,李白便在江夏之地广为散诗求助,到了初秋,却只得到韦太守临走时送他的一根嵌着碧玉的手杖。许是觉得深有愧疚,就赠些东西以示抱歉。于是李白真是体会到了,他这个刑余之人,虽有壮志,却不得伸,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就在扬花落尽之时,李白的中兴梦碎了。

李白心中的苦闷自是无处宣泄,就独往鹦鹉洲去凭吊祢衡。想到那个击鼓骂曹的狂士,就恨不得自己也脱光衣衫,破口大骂,但是最终,却也只是在一首《鹦鹉洲怀祢衡》中,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情怀。

这时,南陵县的县令韦冰因事路过江夏,就约了李白和几个好友在赤壁之所畅游一日。痛饮一番之后,李白的郁结心情才算是倾倒了出来。然而心思还是停留在这里久久不能缓解。

这年的秋天,李白在洞庭西南的巴陵故人贾至和族叔李晔相遇。曾经的中书舍人贾至被流放到这里,曾经的刑部侍郎李晔也被贬到他出路经此地。三人相聚,互诉衷肠。贾至是因为起草了“制置”之诏而引祸上身,李晔也是因为与官宦相斗不过而被害,都还有满腹的委屈,却无处去说,这三个天涯沦落人,正处到一处,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只是痛饮,只是哭诉,只是感慨,只是哀怨了。

第二日,他们同游同庭湖畔的岳阳楼,却不巧正是淫雨霏霏,连日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时节。这样不合时宜的天气,三人在这样的天气中也能谈笑风生,总好过被人冤枉。其实被流放有时候也算是件好事,至少可以避开那些牛鬼蛇神。

两京收复后,朝廷便对于如何彻底平息叛乱没有什么深谋远虑,只求得苟且偷生,却没有切实的想要兴复社稷。讨论了一会儿政事,便有些兴趣乏然。觉得那些什么“中兴”之谈,真是子虚乌有。李白想到自己盛夏期间的那段忙碌时间,便觉得可笑至极。可是也是经历过,才深刻地体会到现实是有多的么残酷。

不久,李白便想起杜甫,忙问起李晔他的近况。而李白这才知晓,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也真是受了不少的苦难。在李白正遭受浔阳牢狱之灾时,杜甫从长安城中逃了出来,奔赴凤翔行在,肃宗也是念在他“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给了他一个左拾遗当当。然而好景不长,两京收复,圣驾就还朝了,杜甫正准备为中兴大业死而后已之际,却因疏救房琯一事,陷入新旧党争。这下子龙颜大怒,特诏命三司推问。后来有幸得到宰相张镐的营救,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又因对于朝廷实在失望,就辞官还乡了。

李白感叹,这杜二的命运,也真是与自己的相似之极啊。李晔还说,杜甫听闻李白下狱流放,也不知最终是死是活,无计可施,却也甚是不平,如果自己还在朝中,比会奏上一本的。李白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杜甫那样的情形,就连自己都有些难以自保了,就别说为别人打抱不平了。凑巧,当他们从岳阳楼回到贾至住处的时候,正巧杜甫送来书信,并附有《梦李白》诗文两篇。三人看了,都热泪盈眶,是被李白的真情感动,也是为这样敢于在乱世为一个流浪犯仗义疏言的气节所动容。

这样赤心刚肠,疾恶如仇之人,真是与李白相像极了。这两人的肝胆相照,赤心相待,一定会为后人所敬佩羡慕的。李白游罢洞庭,便动身回了宗氏寄居的豫章。当他见到妻子满头白发,一身病痛之时,清泪数行,无限的辛酸萦绕在心头,满心的愧疚,竟也无法倾诉,只有抱着妻子,两人痛哭起来。

记忆中的风,吹过往事的天空,渐渐撕裂成美丽的音符,却无法跳跃在最终的歌谣里,因为,渐渐地,它也会成为微不足道。

4.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零落的岁月已经在连上刻画出了深深的皱纹,李白的苍老也经过了时间见证。遗忘与深刻的矛盾永远萦绕,可是兜兜转转,该在的还站在那里等你,不该在的,却早就失了踪迹。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不知不觉,必须来到。李白在夫妻团聚后,度过了自己的六十大寿。但是宗氏即使再过贤惠,宗氏的兄弟宗璟即使再过仗义,总是在宗璟家中,也着实太不是什么好事情。

所以李白便离开了豫章,决定出游鄱阳。李白仍旧过着以往的生计,到州县吏门里去当食客。可是现世杂乱,唯独诗文一文不值,李白实在无奈,便到了鄱阳湖东的建昌县,那里的县令和他有交情,就留他在府上多住了几日,也给了些丰厚的盘缠,这才令李白有面子回到宗璟的家中,和宗氏两姐弟过了一个安稳的新年。

过了年,李白两夫妻就各觅他处了。宗氏上了庐山找女道士李腾空,这李腾空是李林甫的女儿,但是虽然生在奸佞之家,却一心向道,父亲死后,便出了家。于是,两人就成了要好的朋友,就像李白之于元丹丘。

而李白则去了金陵。这年五月份,李藏用,参与平定刘展之乱的浙江节度副使,准备从杭州移军扬州,然而路过金陵,金陵之人就大摆庆宴为他饯行。这饯行宴会上需要一位写篇序文之人,李白就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酒过三巡,李白挥笔成书,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便有了《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众人都想听听这序文,李白就念来听听。当诵到:

“我副使勇冠三军,众无一旅。横倚天之剑,挥驻日之戈。……上可以决天云,下可以决地维。翕振虎旅,赫张王师,退如山立,进若电逝。转战百胜,僵尸盈川。水膏于沧溟,陆血于原野。一扫瓦解,洗清全吴。可谓万里长城,横断楚塞。……”

席间的李藏用和坐上的崔太守都面露赞扬之色。还有“功大用小,天高路遐。社稷虽定于刘章,封侯未施于李广。使慷慨之士,长吁青云。且移军广陵,恭揖后命。”李藏用就听得十分认真。

到最后的“箫鼓沸而三山动,旌旗扬而九天转。……歌酣易水之风,气振武安之瓦。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席阑赋诗,以壮三军之事。白也笔已老矣,序何能为!”崔太守拍案而起,拍手拍的带动了所有的人。

李藏用也大加赞扬,直夸得这文章是文笔真是叱咤风云,气壮三军,一点不见老啊!

李藏用赞叹李白的文笔,就聘请他入幕。李白就凭借自己的文采,在暮年获得了些润笔之资,足够他还那些酒债了。这年四月,楚州刺史表奏,有尼真如,恍惚登天,见上帝,赐以宝玉十三枚。说这是:“中国有灾,以此镇之。”群臣称贺,于是就改元宝应。这批宝玉也确实应了验,就在这年,这个月,玄宗和肃宗却都先后升了天。肃宗还没死透,宫里就乱成了一锅粥。最后干预朝政的后党都没什么好下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

宦官党胜利后,李辅国便拥立太子李豫为皇帝,是为代宗。李白在江东听闻这件事,却没什么过多的情绪。一则是这件事传到民间之时已经是数月之后了,早已经是过时的新闻,而且值得李白挂心的,却是在中原的战事。

这年的初秋时节,贼势再次复燃,睢阳再次沦陷。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光弼奉命出镇临淮。准备去收复睢阳,阻止贼军接着南下。这睢阳这是李白多年的客居之地,特别是在与宗氏结婚之后,这一代更是成了他的家乡,这消息传来,李白不禁有些感慨,也有些激动。忘记了他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就想马上赶到徐州彭城账营之下去请缨杀敌。

听闻李光弼是位军纪严明、战功赫赫的将军,更加得到众多士卒的一直肯定和追随。李白想着,如果在他的手下效力,那么自己这身老骨头就算是死在沙场,也是大快人心的事。也算是偿还了这一生所追求的报国之心愿。于是,李白便将自己的宝剑擦得雪亮,又买来一匹好马,气宇轩昂的从金陵出发了。

他想着自己到了彭城,就会得到李光弼的赏识,然后自己便在军营中建功立业,大展宏图。可是自己还没到彭城,却连人带马一同病倒了。

李白真是无奈,想着这身子真是老了,连这点路途的折磨都受不住了,居然病的这么没有预兆,自己也只是走了几步路而已。而后,李白便心想着自己要去哪里,是回到豫章吗,哪有真么忍心再麻烦宗璟呢。还是到东鲁去,可那里还在叛军的统治之下,就连西蜀都是东川节度兵马使段子璋在为乱做祸。

实在是无处可去了,李白不得以,将李阳冰认作了从叔,写了首《献从叔当涂宰阳冰》,作为见面礼。就这样,去了李阳冰那处去。

李阳冰热情地接待了李白,这让李白在穷途末路之际感到了莫大的感动。李白病的突然,也病得厉害。李阳冰就不惜重金聘请代父前来医治,由于病的实在过重,所以一时之间很难见效。李白在病床上卧了几个月,眼看到年底了。李阳冰正是在当涂任职期满,必须要在年底之前回京述职,并且要听候朝廷另行委派人员。

可是李白重病,李阳冰不忍心让李白独自在这里。正左右为难,突然间想到宗氏和伯禽,就将这两人接来,再在城外青山脚下给李白安了一处住所,留下了一些钱财,这才算放了心。

李阳冰对李白真是仁至义尽。在离去前几日,李阳冰在李白床前,被李白抓着手好半晌。其实李阳冰知道,李白是语言无法表达对自己的感激之情,只能用行动来证明。其实,李白也是另有相求,他想将自己的诗稿托付给李阳冰,也算是了结自己的一块心病,并且讲述了自己的平生经历和遭遇。李阳冰听了以后,便将李白的身世都记下来,熬了三夜写成了《草堂集序》。洋洋洒洒一篇文章,寥寥数笔却讲述了李白这一生的荣华富贵和辛酸历史。

走前的那日,李阳冰将这篇文章呈到李白面前,从头到尾念了一遍给他听,李白那枯黄的面庞露出欣喜之情,两人最后挥泪而别。很是不舍。

李白的病病得奇怪,连金陵的名医都齐呼束手无策,李白自己也以为是大势将去了。以至于李阳冰在接受李白的诗稿时,李白像是在交托后事一般。很奇怪,李白在听闻安史之乱完全平定的消息之时,却不知道从哪里迸发出来的生命力量,竟也让李白身上病魔渐渐地退去了。

正逢早春时节,涂青山上的积雪还没有完全的化净,谢公池却长出了星星点点的青草,谢公亭下更是绽放了迎春花。山鸟阵阵的欢呼声像是召唤李白一般,生生脆响。李白拄着拐杖在院落中漫步,远眺青山上的点点绿意,直到日暮下山,才踱步下山,看着伯禽前来接自己,有感而发,吟成了一首小诗:

“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借君西池游,聊以散我情。扫雪松下去,扪萝石道行。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 ”

想必,安度晚年,就是这种感觉吧。

5.长风破浪会有时

满园春色渐渐了却了幽怨,而在最落寞不堪的岁月里,有人关心照顾,又是怎样的感动和怀念。李白的心绪,就像那漂浮的浮游一样,没有归宿哦,却还是找到了温暖。

李阳冰虽然对李白极尽心力,但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又会有多少钱财和能力呢。况且他那价值千钱的书法,却在那乱世之年偏偏就不值钱。

李白为了不让好友为难,就选择了在暮春时节出游宣城。宣城现在换了刺史,而那并不是别人,正是永王曾经倚重的大将季广琛。他现在又为朝廷所重用,不仅是宣州刺史,更是兼任浙西节度使。

李白想要试探于他,却不想季广琛爽快的接待了他。原来是节度副使刘某有功未叙。季广琛却有意让他进朝为官,所以在第二日的饯别会上。他需要有人赋诗宠行。李白也正是巧合,做了季广琛的座上客。李白在宴会上写了一首长达数十韵的《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李白正想着季广琛会赏识自己,然后未来的路就会平步青云,可是却没想到宴会刚刚结束,就有人送来的盘费,打法他走。

李白愣了半晌,却也想到了,原本这季广琛就不应该接触自己的,自己已经是有牢狱之灾的不祥之人,而自己的经历,又让多少人疏远了自己呢。

在除了北门,李白站在城墙下久久不能释怀,便有了《北门》一诗:“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矣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从那以后,李白重游了很多曾经游历过的地方。南陵已经不是当年光景,一片荒凉之中却连曾经吃过的小饭馆都已经破败不堪了,里面更是空无一人。

找了间茅舍住了下来,这不眠之夜,李白将这天所见所想都写成了一首《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暮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重游泾县,也是不见故人,到了桃花潭附近的汪家村,想到当年在岸边手舞足蹈的汪伦,心中感慨万分。不知汪伦近日如何。桃花潭干涸了,村民不知去向,连潭边的荷花都已经枯萎。李白走过很多旧地,却见到大多都是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哪里才是他的落脚之地,哪里才有他的终老之所。天地宽阔,却不见自己的家在何处,却不见自己的朋友在哪里。这又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情。

无奈之下,李白只好去寻纪叟。那是在宣称中,李白唯一的故友了。他想去寻求一些人间的温情,却得到的消息是,纪叟已经在去年过世了。想着好友纷纷地离世,自己寻求不到一丝丝安慰,想想这全宣城,竟然找不到一处可以落脚的地方。李白清泪数行,渐渐的抽噎,最后痛哭不已。

李白不禁吟绝句一首: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李白又去了敬亭山,那里有他“相看两不厌”的伙伴。这敬亭山到是风景依旧,却也是听的那杜鹃的声声呼叫,他们像是在哭诉“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可偏偏是这个时候,李白却听着像是在心尖上刺着的刀柄一样。听着心疼。李白只好再回到当涂。幸好李阳冰的门人为李白送来些钱财,也为伯禽找了份勉强可以糊口的差事,这李白才免得在晚年还要经受饥饿之苦。

天地再清,李白却面临绝境。白发苍苍的李白站在青山下的溪水旁,不断地问那清澈的溪水中的倒影,“你是谁?”正是这句“你是谁”,却道出了李白百般的愁绪和怅然。满头白霜的自己已经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却也在这岁月的长河中,涤净了心中的种种偏执。变成了一个无欲无求的老人,只是心中还有些伤感,涤不净了。一位形容枯槁的老人,在采石矶上狂歌:“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

一日夜里,长江之上皓月当空,清风徐来,却见流光万里,水波不兴。时间已经是午夜,却正是万籁俱寂,江声微微的情景,静谧的有些不忍。这时,空中慢慢的回响起一位老人的歌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歌声时而抽噎,时而振奋,时而悲痛,时而高昂,却像是在叙述一直大鹏鸟儿的悲剧:那时的它曾名震四方,却从空中被人拽下,折断了翅膀。是他的力量不足以抗拒外人的折磨吗?还是老天爷就是在给他这般考验,看他是否还能再次展翅翱翔。

他嫌弃天地空间狭小,他的左袖挂满了扶桑,他希望后人会记得有这样一只大鹏鸟的故事,然后向千千万万的人去传诵。

孔子曾经为了出现在乱世的麒麟悲伤,而谁又会来为它,这生不逢时的大鹏鸟儿,真心实意的哭一场。这便是李白的《临终歌》。

李白究竟是死于何年何月,至今难以确定,只知道在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正月间,朝廷下诏命天下诸州推举堪任御史、谏官、刺史、县令的人才,李白被推举成了,官拜左拾遗,而当喜讯传达到的那个时候,李白已经不在人世了。

李白究竟是因病去世,还是溺水而亡,抑或是失足落水、投江自尽都不得而知。只知道自唐宋以来的十余种碑志传序中,除了两三种是病死之外,其它书里皆是各种各样的死因。

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也只是说道“疾亟”。并没有说到死因。另一位族叔李华的墓志中也只是说了“赋临终歌而卒”没详说细节。

各有各的说法,所以,对于这位伟大的诗仙之死的真相,永远掩埋在了时光深处,成了千古的谜团,世人难解。

李白的这一生都在怀抱着自己的政治理想,虽然屡败,但却不馁,虽上下追寻,但却始终在政治上没什么建树性的成就。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生活的年代,正是大唐由盛转衰、社会政治文化都在发生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时期。作为这个重要关头的见证人,李白的诗篇中也是多了很多这个历史中的知识分子独有的精神,那种矛盾和痛苦,他更是在诗文中体现得一览无遗。

李白和杜甫,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站在顶峰上歌唱的卓越歌手。李白的诗篇中,抒发了很多关怀国家,关怀人民的思想,也高亢地唱出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理想。他很想像大鹏鸟那样展翅翱翔在万里碧空,却不想现实非常残酷让人有志不得抒,残酷地剥夺了作为一位诗人的骄傲和信心。

李白的这一生虽然不是很开心,却也过得极为精彩,没有让自己留下半点遗憾,算得上是豪杰,算得上是当世的英雄。李白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梦想,却在兜转中偏离了轨迹。孤傲落寞的他留下了很多岁月的明珠供世人欣赏,而得意时候的他也会得到世人的肯定。其实不用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就算是这样,也在唐朝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足迹。

这,就是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