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鹏振余风激万世:李白
19390200000005

第5章 奉诏入京

1.散入春风满洛城

慢慢地一曲心音,涤荡了世间的尘埃。李白的心情就像是踩在高桥上一样,路上的他又是怎样的忧愁,才能美好了唯美邂逅。

太原归来之时,李白在洛阳遇见了刚刚从蜀中返回的元丹丘。虽然是小别,但是也积攒了许多的话要说。李白讲了许多在太原的事情,元丹丘则说着家乡发生的变化。洛阳这座古城位于大唐的东部,宫墙也都是繁华都城的样子。距离洛阳不远处的龙门,便是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故乡。也是一处佛教圣地,有着许多许多的名寺。

洛阳的牡丹远近驰名,每当春天,李白便会与友结伴去洛阳看牡丹。看它们胜芳娇艳的姿容,心情也会为之绽放。那是一个春意暖暖的一天夜里,李白与元丹丘在一处酒肆中对酌,不知谁人家的玉笛漾出声来,凄婉悠扬的在孤寂的夜晚像水纹一样一圈一圈的漾开来。这一阕古乐府的《折杨柳》让李白心生感慨,顿时间一首诗就浮现在脑海中,于是脱口吟出了《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原本还打算在嵩山住段时间的,可是听了这揪心的《折杨柳》,就想马上赶回家中去,于是李白第二天一大早便离开了这里。李白刚走没多长时间,就有一位叫做岑勋的少年来嵩山找李白。他是李白的仰慕者,当得知李白在不久前回安陆去了,心中十分失望。

元丹丘见岑勋这么失望,想到有仰慕者来拜访的李白一定非常高兴,所以就修书一封到了李白处,信中还附有岑勋的一首诗。更是说明了这少年想早些见到他的急迫心情。

李白接到来信十分的激动,尽管这些年来他社交广泛、诗名远播,但是却没有正面或者是真诚地听见些赞赏。有人愿不远千里来找他,这足以肯定他在诗坛的地位了。也想着着年轻人的诗文也是不差的,如果能助他一臂之力的话,也是一件乐事。于是打点行装,连夜赶了回去。两人相见,果然志趣相投,结为莫逆之交。与元丹丘一同,三人谈古论今、把酒言欢何其快哉。

李白的《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便是唱酬之作。在山中隐居的太久了,李白又难免想起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站在嵩山的顶峰,望着黄河水奔流不息。顿时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照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黄河水奔腾东下,奔流入海的信念永不复返,遥望这西蜀,父母已经白发如雪,然而自己却还是功无所成。人生得意的时候便要尽欢饮酒,莫要那金樽空荡。既然上天让我存在,那就是因为我的价值不止是这样。在这里,朋友们对我敞开胸怀,青春易逝,岁月蹉跎转瞬即逝,要在能行乐之时尽兴才好。但愿长醉不用醒来,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寂寞的,只有饮酒才能消愁。要那主人唤出美酒来,和大家一起消解那亘古千年的愁绪。

这是李白心中疾呼的愁绪。怀才不遇的李白,他的悲哀总是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既愤慨又豪放。那些人生易老的感叹,也是对政途不顺的叹息。这首千古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酒歌,带着旷达豪迈,既劝人,又劝己。悲欢交接,有悲意而无哀声,整首诗就像海潮一样起伏,然后戛然而止。掷地有声,斩钉截铁。正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或许不是那样准确而真理,但是放在这诗中,整首诗的气氛都在告诉你,这是一句令你不得不信的话。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这有哪里像是在劝酒,明明就写出了一种宴会的气氛,明明是在声嘶力竭地呐喊。

一首《将进酒》,尽现经历岁月沉淀后的痛定思痛,还有那投靠无门的遗憾,却也只能随风而去。我们却庆幸,李白留给我们如此丰盛的文学饕餮。他用自己悲壮,造就了历史的珍馐。外漂泊多日,李白回到了家中,他累了,倦了,便渴望家的宁静。然而,岁暮归来时却发现妻子许氏已经病了很久。

曾经姣好的容颜,布满了岁月沧桑的痕迹;曾经明秀的双眸,如今已经失去了光华;曾经如水光年,如今也都变了迟暮岁月。诸多感慨,一齐涌上心头。他忙着询问病情,大夫说是产后虚损更加上操劳过度。李白的一双儿女也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

眼前的一切,让李白心生惭愧,这几年忙于奔波自己的仕途,没有尽到一个好父亲好丈夫的义务。只是,韶光过了,就成了永远的遗憾,今生今世无法追回。李白借了钱,买了药,却不见许氏有任何好转。每顿每餐,李白都给一家人吃些炖鸡、烹牛、宰羊、烧狗肉,甚至使自己动手不用他人帮助,他竭尽全力地去弥补。

闲下来时,李白总是愧悔交加,他不能报效国家,就连自己妻子和孩子也跟着自己吃苦。所有悲愁的情绪,都会在他心中寂寥之时,如潮水一般汹涌而来。

时光辗转,半年后,许氏终于撑不下去了,撒手人寰。她像一朵草丛里的小花,寂静地开放过,也寂静地荼靡,却给李白心中留下了难言的伤痛。妻子的去世,成了李白一生都不能解开的结。她为他受尽苦累,他却给不了她现世的安宁和富裕的生活。她一生凄苦寂寞,只为成就他的倜傥与潇洒,最后,她像风一样离去。许氏病故后,李白就将几十亩山地卖了,带上五岁的女儿,两岁的儿子还有丹砂和碧桃,一家人前去东鲁。

李白遥遥远望家乡的样子,满眼的离愁,虽然前路已明,却不知终要归路何方。也许,他在夕阳西下时手把栏杆,眺望远方,痴痴地望着妻子坟头的方向,不知今日可否重返,入梦乡。

东鲁也就是兖州,古称鲁郡。鲁郡七百里有余,北有泰山巍峨,南有汪洋恣意,更有汶、泗诸水贯通东西,自古便是膏腴之地礼仪之邦。之所以移居这里,首先是因为他有一位远方的表叔在任城当县令,而且还有几个远方兄弟在瑕丘等县城中做佐吏。虽然这些人都不是骨肉至亲,但是总算是沾亲带故,总算是有些依靠。

李白来到东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与裴将军学习剑术,想借由此博取功名。金吾将军裴旻,在开元前期跟随信安王西征吐蕃、北伐林胡。屡建奇功,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是以剑术闻名于世。与当时吴道子之绘画、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

裴将军那时也正在丁忧期间,闲居东鲁。李白早已对裴将军仰慕已久。在南游江淮的时的光景涌入脑海,耳畔又回荡青石板传来嗒嗒的声音。余音悠长。

又见“衣冠半是征战士”感“穷儒浪作林泉民”。那是一段留芳的佳话注入江南风雨,在秦淮两岸寂然绽放,静然传唱。

而且朝廷有诏,除了文学、德行以外,也颇重视“军谋将略”和“绝艺奇技”。于是渐渐地萌发了弃武从文之心。也是因着李白有些剑术的基础,再加上跟着裴将军学上段时间,必定有些造诣,说不定日后还能因此而有机会朝君封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

主意既定,李白便修书与裴旻。先是表明了仰慕之情,后又叙自己有干谒之意。最后写道:“愿出将军门下当李白去拜访裴旻之时,正赶上吴道子去裴府做客,于是李白便见到了“三绝”中的“两绝”。

宴席间,裴旻舞剑,吴道子作画。所见之人无不赞叹激动,而后李白也多次提到想与他学习剑术之事,却被裴旻用他话岔开去了。

李白本以为裴旻是瞧不上他,却也是裴旻的侄子裴仲堪告诉他,裴旻不仅仅只精通于剑术,还是通读兵书的帅将之才,可惜却为主将所忌惮,将其不断打击,使他不得不屈居人下,有志不能伸,因此,未到五十岁就已经解甲归田。满腔豪情,却只能洋洒在夕阳的余晖中。

在几年前,皇帝召见他在东都,却也只是为了看他的表演,后来还赏赐了不少的东西。归来之后裴旻便更加感慨,知道自己这身绝技却也沦落到只供人观赏要些赏钱的地步了。一名真正的战士,却被当作戏子。裴仲堪劝解他,自己也是空学了一身的技艺无用武之地,李兄既有着满腹的文采,何必急于一时而投此陌路呢,莫不要教我写诗吧。

李白苦笑,有一种无奈的释然,原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但只恐怕自己这本经更是难解。在东鲁的日子里,有快意,也有苦恼。东鲁人虽然爽直,但是却比较拘泥于虚礼。他们崇尚孔子之家儒学,自然见不惯李白周身散发出的不羁放浪之气。面对这些人的嘲笑和讥讽,李白也是毫不留情的还击之:“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嘲鲁儒》就像是漫画一般生动。他用自己独有的笔锋为鲁儒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地姿态,也表达了自己变通应时,经国治邦的治学态度。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鲁儒抑或是汶上翁,李白都是不可能与之为伍的。于是李白就来到了徂徕山。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一同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他们效仿魏晋时期以屋宇为裈的“竹林七贤 ”,号称“竹溪六逸”。李白当然欢喜自己的住处,但是却美中不足的是:中年丧妻,鳏居无偶。

在亲友的撮合下,李白又有了第二任妻子,寡妇刘氏。起初刘氏听的李白是一位王孙公子,又是著名的诗人,而且走到哪里哪里都会有人招待他。嫁过来才发现李白是一位两袖清风,还有一身的酒债。所有美好的愿望投影到现实中却一一落空。

一些田地也只够丹砂夫妇和两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并且还要终年在田地忙碌。刘氏开始后悔嫁给他。李白虽开解过她自己将来必会成大器,但是那刘氏又怎会听信,后来李白也就由着她抱怨了,又开始到处奔波拜谒了。

家,之于他已经再无宁静,他的心,只能寄托在未来的途中。每一晚雾霭轻烟缥缈的夜色,他幽幽地望着天空中泛着如寒的纤月,偶尔也和着微微细雨,心中习习而来的,是一片涔凉。

念着往昔的岁月,李白的坐标像是平行了回去。回首的这一瞬。一脉情深,冷风如霜,吹散了那一层回忆里薄薄地暖。然而,他的人生还未息止,路终是要走下去。

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

2.我辈岂是蓬蒿人

如烟的梦境,锦瑟和弦,却刻下深深的两条鸿沟,重新干谒也是需要这巨大的勇气,李白的月舞云袖,又是怎么经得住这一念执着,相思成蛊的梦。可是,梦境只在梦中,醒了,也就碎了。那个温婉贤惠的妻子,那个光鲜的仕途,都不在了。

这些州县中那些官吏对于李白干谒一事都持有一个态度,敷衍。唯独一个职权不大的小吏对李白有着莫大的照顾。这天,李白在兖州西北的一个小县中闲酌,正值郁郁寡欢之时却有店小二来报,说故人来访。李白正想纳闷是谁,谁知走进来一位面生的三十左右的青年。这人李白并不相识。

这人提了两尾鲜鱼,一坛黄酒。走到李白桌前坐下来,并将手中的土特产相赠。李白不好受这陌生之礼,遂问与之相识否。来人仿佛知道他会这么问,便笑着说:“在下自弱冠以来便诵先生之诗,久仰大名,诗卷中便日日相见,口碑中处处相逢,又怎会不是就识?”

李白哈哈大笑,看这青年也是颇有豪爽之气,也就与之结交了朋友。于是便接受了这赠与之物,吩咐小二下厨做了去,与这名叫逢七郎的年轻人痛饮了一番。

席间逢七郎想李白留首诗篇作纪念,将笔墨准备好后,李白便提笔写道:“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愫。双鳃呀呷鳍鬣张,跋刺银盘欲飞去。呼儿拂机霜刃挥,红肥花落白雪霏。为君下筯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感到意犹未尽,李白便又复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逢七郎如获至宝,喜不胜收。一份短暂的缘分,却使他心中格外疏朗。

天宝元载,李白来到了浙江会稽,和一位名叫吴筠的著名道士共同居住在剑中,也是他诗中所说的“自爱名山入剡中”。吴筠是一位喜欢读书喜欢写诗怡情之人,对于李白的诗也是非常推崇的。两人在一处也是常常在一起作诗论道,十分投机。不久后,长安就来了诏书请吴筠进京。那时候道士进京时间在平常不过的事情,唐代有很多道行资深的到时都曾获此殊荣。李白望着朋友西行的背影,不免心生感慨,自己这些年若安心修道,大概也能道名远扬了,那样也就可以被皇帝召见。

皇帝啊,为什么要与道士谈仙论道,却不愿意同有志之士大谈政事呢。此时的李白并不知晓,皇帝在正月期间就已经下了诏命。

当然,李白没有获悉皇命,也是因为尚没有人举荐他。他像一颗珍珠,经历痛苦地打磨,却误落泥淖中,光芒被遮了一层又一层的土。

开元二十九年之际,元丹丘接到了赴京的诏令,李白听说后,便连忙赶到了元的颍阳山居,一是来道喜,二就是送行,再就是对这位即将入朝的挚友拖以厚望。坐下来,李白见到镜中的自己鬓角已经有些华发,便伸手将他们一并除了去。可是心中的沧桑,却是拂之不去的。元丹丘打趣道,不过是早生华发,又要除去做什么。李白惆怅地应着,嘴角扬起一丝苦涩的笑。他一遍遍地说着,便走到案前,提笔写下了《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写完后元丹丘便明白了,李白除去白发就是认为自己还未老,还有些用世之心,也就是在托他设法引荐,

元丹丘倒也是失落了一次,这样的挚友用这样的方式来说其引荐之事,着实见外啊。元丹丘当然知晓李白这些年来的志愿,两人虽异性,但却比亲人还要亲上几分,又何须嘱咐。此番入京,若果见不到圣上,见到玉真公主也是会找机会举荐与你的。

元丹丘讲此番话时眼神笃定,李白便有了些把握。毕竟是一生的挚友,不是那些虚伪敷衍的官吏,自己又是在担心些什么呢。于是两人为离别饮酒吹笙,依依惜别。元丹丘留给李白的最后一句话便是,贤弟且返回家中,敬候佳音。

等待是很折磨人的事情,明知道元丹丘入京后还会耽误些时间,第二年春天,他才会随玉真公主出行,数月后才能返京。举荐一事一定很久后才会有结果。但是却是耐心得快要发疯。

妻子刘氏见李白情绪变化多端,言语间讥讽之意表露无疑。李白摆出一副“天机不可泄露”的姿态也说起故事来,那买臣满腹经纶,却家徒四壁,不得已出去打柴来卖,也是很受妻子的嫌弃,后来终于当上了会稽太守,他的妻子追悔莫及,自缢而死。

李白倒是想不出那时候的刘氏会怎样看待自己。第二年的四月,元丹丘仍旧没有消息,李白受不了刘氏的叨扰,便去了泰山,独自排遣焦急心情。终于等到了这个时机,那便是天宝元年八月,李白已经四十二岁之时,他接到了朝廷叫他入京的诏书。梦想走进现实时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就像是雄鹰得到了展翅高飞的机会,有些小心翼翼,有些喜出望外,又有些不敢相信。

他收拾行囊,前往南陵田看望孩子,也书写了《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酒还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也在《别内赴征》中写道:“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虽然带着戏谑之意,但是却看得出李白对此次出行带着多大希冀。就连自己衣锦还乡的情景都想到了。

此时的李白正是春风得意,从东鲁倒西秦足足有两千余里,李白只用了十日就赶到了。所有风景,都换作了精彩面貌。所有旅途的劳苦,都被快意的心情所冲淡。李白拿着朝廷征兆他的文书,没有找客栈,径直找到专门接待四方宾客的招贤馆,等候召见。在等候的日子中,他将旅途中反复构思的《宣唐鸿猷》改了又改,写了又写,终于将他观念中的关于太宗政史,宪章贞观,慎之重之、就重避轻的列了出来。玄宗对李白的接见是很隆重的,当见到李白衣角飘拂,踱步潇洒的样子,当真以为见了仙。就此起座走下御座来迎接李白,邀他坐在御座旁边的七宝床上坐下,端过一碗羹汤还亲自调几下才给李白品尝。见李白喝着羹汤,玄宗便道:“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那素蓄道义,何以得此。”这也是对李白刀法品诗的极度肯定。

李白被封为翰林待招,被留在玄宗的身边。由此可见,刚入宫时的李白是很受重视的,不管是不是仅仅在文学上而非政治。但是李白刚开始还是参与些政事的,他会为玄宗起草诏书,有时候的军机大事他也参与讨论。据说在李白处于半梦半醒之时曾经替玄宗起草《和蕃书》,文辞酣畅淋漓,一挥而就,玄宗见了大喜。当然,李白家乡在西域,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很了解。没有人会比他更加适合写这《和蕃书》了。后来的小说家也将这件事写成了《李太白醉写嚇蛮书》。

当然,这显然有些神化,但是起草《和蕃书》却是李白入宫后最为显赫的政绩。历史学家们也都一致的认为,李白虽然一直被认为才气过人,但是却没多少人知道他在政治方面也是有才能的,或许不亚于他的文学。

李白得到玄宗的赏识十分得意,随玄宗去往骊山温泉沐浴后,还一连做几首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快意: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一朝君王垂拂试,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四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这便是李白的《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梦想照进了现实,此时此刻,他前半生所遭受的苦难,都得到了完满的补偿。他看到那些原来对自己冷眼相向的王公贵胄也来巴结自己,心中除了些鄙夷,却实在再找不出能形容他们的词语。

不过李白的个性实在是有些太耿直了,这就使得虽然他有满腹新奇有效的政治主张,却也是不能成为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因为他欠缺在政治周旋上的能力,也并无此种意识。因此就算是得宠,他想的大多也是意图当年壮志未酬时收到的冷眉冷眼的报复心理。

李白没有想到,自己这样得罪了多少王公大人,如果当时跟这些人结为同盟的话,又怎会轻易地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梦想成真诚然是再过美好不过的。但是却不知是喜是忧。

烟雨蒙蒙,望眼欲穿,想长相守,却只是成了想想而已。碧波荡漾,骤然间,却江南风华依旧在,而回首间,那些曾经幻想的美好,也渐渐地变了模样。

3.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摇曳这潇湘夜雨,思念悠悠,等待的日子就像是有无数条虫子在啃噬你的心,独上西楼的落寞变成了浅吟低唱的欢愉,而回首之后的台阶,却也只剩下了顺势而下而已。

在李白等待召见的日子里,他总是会出门走走,看看几年未见的风景,品尝美酒佳肴。有一天走进一处院落,安静的坐落在城东北的大宁坊紫极宫。这里比二十年前更添了些宏伟和气派。院墙之内的松竹丛生耸立,仿佛是谁人的仙居。

大殿之上的油漆焕然一新,那尊老子一气化三清塑像也重铸了金身。人们纷纷议论在不久前皇帝前来拜谒的盛况,李白听在耳里,也不觉得抬头看了看这宫门牌匾上御笔亲写的“琼华”二字。大殿后新建了一座八卦亭,亭上的八根柱子是由雕刻的,犹如真正的金龙的雕刻构成的。亭内有一座高台正居中央,这高台上放着一副老子真容。

李白本是好奇,但却没想到,走近一瞧,这墨宝不是出自吴道子之手又会是谁。吴道子在召入内廷后,除非有皇帝的诏命,否则是不可以作画的。想到这里,李白又是大惑不解。带着这份不解之心,李白走出了大门,却在正欲离去时撞见了一位老翁。鹤发童颜,衣衫整洁朴实,却透着股仙气,手拄一根筇竹杖,像极了画像中的寿星模样。

李白不禁驻足,那老翁停下脚步来观察这年轻人。李白报出身家姓名,想问问这老人名字,却不想造次,直问的那根筇竹杖是否为临邛山中千年之物。这老人也就开腔说话,相询问,原来这老翁就是贺知章。

李白连忙叩拜,贺知章也是心中感怀,从前就知道李白的诗名,却没想到会在这样的地方遇见。贺知章携了李白去了紫极宫的客堂坐下,道士斟上茶后,两人慢慢地聊了起来。李白很小就听过贺知章的诗文。

《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美如玉人的杨柳姿态甚是窈窕。

《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无奈与思乡之喜交加。

贺知章笑着说,难得还有人将我年轻时的山歌小调背得这样熟,那《咏柳》是年轻时写的,《回乡偶书》则是五十岁时候写的。现在又是三十年过去了啊!

感叹时光匆匆,时光抓在手中的时候总是不觉得它有多么的珍贵。总是要在它失去以后才知道,原来的时光即使是在经历不好的事情,却也是回味无穷。贺知章想拜读李白的诗文,李白身上只带着《蜀道难》,便交予了贺知章。

贺知章接过诗卷,慢慢地读起来。渐渐地贺知章的脸上出现了惊喜的表情,满满地转化为喜悦然后赞不绝口的讲述着这篇文章的种种精彩。直到读完后,评价更是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情,只能说一句:“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面对这样有为的年轻人,贺知章眼中多了些敬重,笑着打趣道:你是太白星下凡吧!李白见他如此风趣,慢慢地放下了初见老学者时应有的庄严,两人开始大笑。眼看天近晌午,两人便去酒家小酌一番,结账的时候两人还抢着付账,谁知两人偏偏都忘记带银子,贺知章大度的将腰间的佩戴的小金龟解下来付账,给了店家。

分手时,贺知章还对李白说:“我这秘书监,再不济也是经管图书的三品官员,在皇帝面前说几句话的机会还是有的,待老夫明日便去早朝奏一本,让皇帝亲自接见你,你就回去招贤馆候着吧!”

果然,没几日皇帝便下了指令亲自接见于他。李白从招贤馆搬进了大明宫翰林院。唐代的翰林院是一处网罗天下文词经学之士的地方,这些人也常会被皇帝顾问。

李白的这个宫中职务,说白了就是为皇帝草拟诏书的。当然,皇帝如果要出游时,他也会被找去随侍身旁,写些诗词歌赋来娱乐皇帝。

在宋程大昌《雍录》中曾经写道:“如李白辈供奉翰林,乃以其能文,特许入翰林,不曰以某官供奉也。”也就是说,李白虽然能常常随侍皇帝身侧,却仍旧是一位没有官位的布衣。玄宗给他的位置是一位点缀生平的帮闲文人。刚入宫时,李白却对自己的实际地位缺少认知。他总得意于皇帝对他的恩宠和实现理想的现状,以为只要在皇帝身边转悠就会有朝一日飞黄腾达。甚至有些时候,他在翰林院每人领一匹马都会炫耀一番:“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有时候皇上与一些妃嫔们在后宫宴饮行乐之事,李白就会被招去助兴,根据《本事诗》所记载,玄宗“尝因宫人行乐高力士曰 :‘对此良辰美景,岂可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咏书之,可以夸耀于后’。遂命诏白。时宁王邀白饮酒,已醉,既至,秤舞颓然。上知基薄声律,谓非所长,命为《宫中行乐》王言律诗十首。……白取笔抒思,晷不停辍,十篇立就,更无加点。笔迹遒利,凤跌龙腾,律度对属,无不精绝……常出入宫中,恩礼殊厚”。

翰林院是一个精致的四合院,院子里种的都是各种各色的竹子,有龙竹般的虬龙盘空,有紫竹般的娟秀细腻,有琴丝竹般的碧绿浅纹,有湘妃竹般的泪痕斑斑有南竹的高耸入云。院外就是金銮殿旁。可是这里却完全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那样宏伟。相反,却有着别样的幽静雅致。可能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氛围有关系吧。这几日,翰林院的门槛都要被踩碎了,大家都想来一睹皇帝亲自召见的翰林学士是什么仙风侠骨。

首先就是翰林院的同院们。那自称是活神仙张果老的老人说他已经活了几千岁了,尧统治时期便是侍中;邢和璞则说自己能掐会算,深知过去未来旦夕祸福;师夜光能视通幽冥,据说他可以看见鬼神所在之处;还有一个叫做孙甄生,能让那石头打架,扫把走路。

李白自然不相信他们的鬼话连篇,但是却也不得不与之应酬一番。李白的名声传得沸沸扬扬,就连最新得宠的杨贵妃都召他去表演了很多次,而同朝为官的官员中,张垍却是第一个来拜访的。他的模样还似从前,仍旧那样温文尔雅。口口声声叫李白为“故友”,李白却是听着不顺耳,但是却本着“君子不念旧恶”之心,依旧对他以礼相待。更何况张垍是掌管翰林院之人,也就是他的上级,今后有什么事情还需要与之协商。就像这新人初到,就有许多的规矩让他讲解。

张垍也向他说起过,翰林院也就是翰林待诏。言下之意,不可以随意走动,除了十天一次沐浴日可以外出,其他的时间都必须在宫中等候随时下达的诏命。李白从此后便不再随意走动,也不敢恣意饮酒,唯恐乱了事,误了天下苍生的社稷大业,有负圣明天子的厚望。每日,李白就在院中温习经史,将那些历史文人和名臣贤相的事迹遍遍的拿出来研读。那部《贞观政要》都可以倒背如流了。

那段时间李白写的诗文都是颇有一番报效祖国之意。送人远行或是贬谪之时也是一派激励之词。李白那段时期的状态,就像是一匹千里马被套上了络头、鞍鞯,以为即将要驰骋万里了。转眼间就到了十月份。这天,内侍前来传旨,命李白前往圣驾所在的骊山温泉宫。李白以为在温泉宫会召见他应该是找他去闲谈政事,就将那篇《宣唐鸿猷》放在身旁。

骊山就在长安东四十里处。李白飞身骑上御赐的飞龙马,手执御赐的珊瑚鞭,身后跟随着浩浩荡荡的侍从。出了春明门,过了长乐坡,过了浐桥、灞桥,足足半日才走到。骊山足下,之间的树木葱郁,冬天也不会凋谢。赭色的宫墙里宫馆林立,整整围成了一座山城。山林处的清幽、长安城的繁华奢靡这里全都囊括了。不愧是皇帝常会来休息游玩的地方,比起围墙里的宫城,这里确实有着别样的仙境韵味。

这里由于有温泉,所以这里的温度四季如春,到了夏天,却因为这里树木众多、人烟稀少而比别处凉爽许多。玄宗每年都会在这里过冬,也会来这里消暑。自开元以来,每隔两三年这里就会修葺扩建一次,在那半山腰修建了一处供皇帝斋戒的长生殿,而山下也修建了一处专门供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

奢华的骊山也是李白在多年前只能在外观望的地方,这样得知其内的意境,也算圆了李白年轻时的一个愿望。

初见时的凝眸,一见倾心。再相见这骊山,却多了份百转千回的苍苍,夜未央,春宵残梦又深刻。他不知道,今生能享受这骊山风雨快意到何时。

4.何年却向帝城飞

油墨画卷,娟娟拂开。梦中无限次出现的溪水、拱桥、琵琶和悠悠清风忽然间刺痛着你的视觉。李白的心,彻底被那风雨沉醉了。

被召来的李白刚到温泉宫,便感觉这就是传说中的瀛洲、蓬莱,一定就是仙山吧。烟云缭绕,迷雾缭绕。此后更加令李白高兴的是,皇帝赏赐,第二日赐浴,第三日赐宴,第四日赏游山。各种各样的赏赐和优待令李白有些昏昏然,觉得这是皇帝赏识自己的现象。

谁知这将近半个月过去了,皇帝仍旧没什么召见他的消息。只能听得半夜在山上的宫殿中阵阵声乐丝竹清远悠扬,到了昼夜更是那般清晰。

只听得歌词依稀是:“趁天风,唯闻遥送叮当。宛如龙起翔千状,翩若鸾回色五章。”;“伴洛妃,凌波神渚;动巫娥,行云高唐。音和态宛转悠扬,更泠泠节奏应宫商。”;“步虚步虚瑶台上,飞觞引兴狂;弄玉弄玉秦台上,吹箫也自忙。凡情仙意两参详。”;“银蟾亮,玉漏长,千秋一曲舞霓裳。”

想必只有那《霓裳羽衣曲》才会像琼浆玉酿一般醉人心神了吧。李白也渐渐地听醉了。据说这曲子是皇上夜游月宫听来的,也算是颇有仙出的曲子。

可是在这样享受的时刻,李白仍旧不忘皇帝会召见自己,然后谈及政治文学。

于是不明就里的李白便问了同来的官员,皇帝何时才会升殿视事。大家在回答不知晓的时候,皆用一种器官的延伸在打量他。甚至还有人问他:有何事如此重要,要圣上在这里上朝见官。

后来还是一个端茶送水的侍从告诉李白,皇上正在和杨娘娘排练霓裳羽衣曲,还升殿作甚。再说这政事内有高将军,外有李相公,又哪里用皇帝操心,侍内最后还不忘嘱咐李白,有福就享,又何必管那些呢?

李白得知后也知道,再问下去也是无趣,便也就静心等待了。许久,内侍传旨下来,令李白去面圣。李白以为是要去商议国家大事,连忙穿衣整冠,俯身阶下,结果却听圣旨讲让他作一首诗,关于驾幸温泉宫。于是他提笔便是:

“羽林十二将,罗列应星文。霜仗悬秋月,霓旌卷夜云。严更千户肃,清乐九天闻。日出瞻佳气, 葱葱绕圣君。”

内侍忙呈到皇帝面前,皇帝下旨,赐宫锦袍。显然,这是对李白赏识有佳的。李白望着这件金线盘花的锦袍,更加觉得皇帝对他恩重如山。满足感油然而生,几句小诗就能得到这样赏赐的确是不在多数。

就这样,李白屡次得到赏赐,在亟思报效的心情中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得意的冬天。天宝二年的春天,骊山外的世界只有些点点绿意,池边的柳树也只才吐出星星嫩芽。而皇上却歌舞升平,夜夜笙歌,李白奉旨作《宫中行乐词十首》。还未半月,星星点点的绿意蔓延成了满园春色,李白又奉旨作《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三月里,陕郡太守兼水陆转运使韦坚,引浐水到御苑的王春楼下汇聚成潭。这浩大的工程完成了,便是以新船数百艘表上全国各州、郡的名字,摆上各州、郡的名贵地产,载着无数歌妓舞女,唱着清河天宝年号的《得宝歌》:“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三郎当殿坐,听唱得宝歌。”

那领唱之人,便是李白的好友崔成甫。受到上司韦坚特别赏识的成甫有一股昂首扩胸的气派,身着春装,在船队足有十里唱的前头高声歌唱。第二日到了王春楼下,官员们都向玄宗奉献上各种各样的山珍海味、奇珍异宝。玄宗也很是欢快,在望春楼下大摆筵席,正正热闹了一日有余。

于是,李白又奉旨作了《春日游》。春暮时分,兴庆宫中牡丹满园,玄宗陪着杨贵妃在园子里品评各种牡丹姿色。尤其是那名贵的品种“姚黄”“魏紫”,带来的美丽更是突出在那满园姹紫中。应由李龟年率领的梨园子弟子助兴演奏的表演临时换了由李白写诗助兴。由此,就有了《清平调》三首: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龟年领着众乐工,按照曲谱和新词,敲丝竹、击檀板。玄宗和杨贵妃便在一旁饮酒,边欣赏边陶醉,度过了一处非常惬意的美好。

这三首诗歌以牡丹为衬托,写杨贵妃美得自然高贵,当场就赢得了贵妃和玄宗地极度称赞。特别是在半醉未醒之间,大笔一挥,一蹴而就。加之贵妃亲自捧砚,高力士脱靴,就成了千古的美谈。玄宗对李白的召见不由变得多起来,差遣地频繁,李白也就得到了从大明宫的翰林院乔迁至兴庆宫的旨意,以便于皇帝随时的召见。

皇帝也专门派了两个宫女专门伺候他,吃食也变得越来越丰盛了。每日除了丰盛的佳肴,还有西凉特供的葡萄美酒一壶。衣服更是不用发愁,冬季还未过完,春装就已经早早做好了,春季还未走过,夏装就已备好。

杨贵妃怕他在无人时寂寞,还特意赐给他一只陇西进贡的鹦鹉。那鹦鹉用一根黄金做的小链子拴着,挂在檐下,每日宫女喂它食物时,还时不时地教给它李白的诗文。

李白这时衣食无忧,比王公大臣更是威风富裕。翰林院的人都很尊敬他,三品五品的文武官员也是看得红了眼。一些王孙贵胄来邀请他赏脸参加筵席时,还生怕请不到回去丢脸。每日的宴会都叫李白吃不开,忙得连十日一次的沐浴日也已经在上一个沐浴日前的邀请排满了。

人生斗转,尽是辉煌的故事。这次,在沐浴日休息的那天,徐王李延年府中的宴会还未结束,李白就被汝阳王府的李琎派的人接走了。刚刚从左司郎中崔宗之的宅子里走出来,张垍兄弟三人就早派人在门口候着了。这个沐浴日还未完,玉真公主就叫元丹丘务必将他请去玉真观。李白那时,真的是京城中红人,忙人。

这样的生活,曾一度使李白如痴如醉,可经历过一场场欢宴过后,李白却渐渐厌烦起来。又是一个沐浴日,李白起了个大早便从翰林院溜了出去。他只是想过一个没有阿谀奉承,没有王公贵族,没有那些烦扰的应酬的平凡、清净的一日。

想来想去,这样的地方也只有南门里兰陵坊一带才会有吧,就是那慈恩寺周围,不仅风光无限好,重要的是人烟稀少。那里虽在闹市中,却有乡村般地静谧,妙不可言。

李白信步穿过朱雀门大街,直接走向南门。在花圃、池塘、荷花、菜畦间漫步一圈,看着远处几处竹篱茅舍,不由得停下脚步慢慢欣赏那些小屋带给这处环境的静谧。在快要出南门的地方,李白在一处很简单、很简陋的一处酒家坐下来。这里打扫得很干净,有一种自在舒服的感觉。

他点了壶极普通的米酒和精致的小菜,自饮自酌起来。虽没有宫中的美酒佳肴那样美味,却带着很浓重地怀念和自由地芳香。

随后就势就在酒家的小土炕上入了梦乡。正睡得香甜,梦见平阳和伯禽两个孩子在与自己嬉耍。正玩得欢,却不想被人摇来晃去,李白不想从梦想中醒来,就一直睡着。岂料一盆冷水将自己淋了个透心凉。无奈醒来,却见到几个内侍站在小土炕前点头哈腰的道歉,解释着说,找他找的好辛苦,皇上正在白莲池泛舟,等着他回去呢。

李白还在晕晕沉沉之际,被这几个侍卫强拉上马车。一股醉意涌上来,强忍着,却不想马车因为赶路实在颠簸,李白实在忍不住,就势吐了起来。终于熬到了地方,却不想李白衣衫上一片狼藉。这怎能上得了龙舟呢?内侍匆匆禀告高力士,高力士也只是吩咐了几碗醒酒汤。

当李白抬起眼皮看见高力士用手绢捂着口鼻,阴阳怪气地说话的动作,不由得气从中来,想这只配给皇帝提夜壶的阉人有什么资格嫌弃自己。可是又转念想来,自己何必与这等阉人斤斤计较,就也有着他们折腾自己了。勉强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就被内侍扶上了龙船,正欲进去,却得到旨意在船头的一处小桌上写首《白莲开花序》。

李白从未觉得作诗是这样困难的事情,坐在那里半天,却没有想到一个字。他努力地控制自己,不要写出:“后世子孙切切勿为翰林待诏。”的话语。却也是在夕阳即将西下,才将这首诗呈给皇帝。而后,也不知是娘娘嫌他酒气实在过重,还是皇帝嫌他文思迟钝了许多,就此以后李白就很少接到奉召了。而且还被下旨从兴庆宫搬回大明宫中的翰林院。这时,奉献上长生不老秘方的张果老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乔迁到皇帝御赐的大宅中去了。

京城的夜很美,但是现在的李白心情却没有这样的美,听着远处传来打更的锣声,一声声。深呼吸,轻推半窗,扑面而来的晚风也带上了忧愁,深呼吸间,蔓延在心间。

5.世人不识东方朔

景色的美好会带给人醉人的心境。夜也是景,梦也是景,忧也是景,喜也是景。

漫步在山麓间,李白却猛然发现,有些事情或许很重要,但是却不是重要的那样令人割舍不下。

终南山麓,竹林深处,有一座小小的山庄,与这里的气质相吻合的不仅仅是这座房子的气氛,更是居住在这其中的老翁。

只见门楣上挂着一个木牌子,上面写着:“斛斯山庄”。李白穿过苍翠的竹林。叩响庄前的小门,出来迎接的童子恭敬地称他“李学士”。这斛斯山人就是贺知章。显然,贺知章是知道李白要前来造访的,便叫那童子准备了茶点。

李白刚刚才从紫阁峰下山来,与山上的老道辩了一日的《道德经》。贺知章知晓后,便戏称他必会深有体会了,。是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道理还真是经久不衰,经过这样长时间的洗礼,却愈加历久弥香。得意时呼风唤雨,失意时无人问津。贺知章大约猜到了什么事情,也就不再问了,毕竟自己是位隐者,对世事变化,还是不想接触太多的了。

慢慢岔开话题,问李白元丹丘为何没有相随一路。李白也收拾了心情,没有再往深了说。元丹丘刚为玉真公主写了《受道灵坛祥应记》,随后又奉命到华山采药炼丹去了。元丹原是道士,本质是清静无为的,但是却要因皇命被找去做什么长生不老之药。原只是会吐纳之气、养生之道,可是要做什么那莫须有的长生不老药,也确实苦了他。现在的元丹丘在皇家指定的“炼丹处”也只能是将参、苓、朮、草之类开胃健脾之药合上它几服药,胡乱应了差事。

李白讲到这,也是一阵欢笑,引得斛斯山人也笑了。贺知章请李白饮一杯佳酿。李白也称赞这酒实在是美味。不似皇宫中的香甜,却有着原本美酒的刚烈味道。月光灼灼,撩得人无奈技痒。李白对着月光大喊:“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况乎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坐;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岂必连闼洞房,南阳樊重之地;赤墀青琐,西汉王根之宅?……”

这是庾信的《小园赋》。在李白心中,住进皇宫那些大宅子里,只是因为自己想要报效祖国,想实现自己这一生立志要做的事情。而现下的状况离自己预计的偏离太过遥远。

李白越饮越醉,越醉越多些恣意。索性放纵的在这小庄中放声高歌,渐渐地传向远方。不一会,也传来了些琴声,随后,便是伴着青松,荡漾在山麓间的舒适与自在。

小庄前数亩小园,几间小茅屋,屋后是菜畦,屋前面是些应季的花草。美如仙境,自由的感觉见缝插针,深深地刺激着李白的心灵。这让他有种错觉,这才是生活,这才是他一直追求的,而不是那狗屁仕途。

天宝二年秋,在一处油漆剥落、年久失修的院落里,堂下摆放着几盆将养好的菊花案几上随意铺着几幅山水画--李思训的《蓬瀛图》。这里就是太子宾客贺知章的家中。在那一片慢慢无垠的海洋中,云雾缭绕、汹涌澎湃的波涛将那三座仙山轻轻的缠绕。道中的重峦叠嶂,青竹翠松让李白好像真的掉进了一处仙境。

仙岛远处的一叶扁舟挂着白帆,而李白,也就此沉浸在了这里。看罢《蓬瀛图》,贺知章从屋外走进来,又手捧了吴道子的《东篱图》。笑着让李白坐下,陪他一同看看这吴道子进宫前的画作。

几丛菊花,一带疏篱,篱边一位年事已高的老者,手执拐杖,半斜身子。微露脑袋,眼睛直直地看着远方。远方,也只有淡淡的影子而已。秋风胡乱地吹着他的衣带,天空之上也因一抹舒卷的云彩而淡薄。

这其中画作之意,处处透漏着休闲,恍如隔世,李白却真的见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从现实中回来,是被茶的香气吸引的,贺知章正拿着茶壶向两只瓷杯中倾入浓浓的茶水。

李白边坐下边说道:这谢赫六法,首标气韵生动。李将军金碧山水,吴道子水墨人物,这二人都已经将此境界达到了巅峰,却不知这吴道子进入宫中之后便不能再随意作画,也不知是福是祸。

突然间,李白想到了紫极宫八卦亭中那副老子真容,便笑着问贺知章,那幅画作是吴道子的近作吧,没想到却将贺知章满腹的牢骚慢慢地勾了出来。

皇帝现在追寻什么长生不老药,升仙术,却不知自己找来的那些装神弄鬼的江湖术士又是如何胡编乱造蒙骗于他,讲的那些谄媚之言又是如何一桩桩、一件件做到极致,讲到皇帝的心坎里。要说他们本领不大,又怎能通过察言观色就得知皇帝的心意。除些观人脸色的本事,还有就是钱能通神,他们就像是一条蛔虫在皇帝所在的宫殿中左右逢源。

那高力士,也渐渐权倾朝野了。近几年,天下四方凡是有表想奏,必先呈给高力士,然后由高力士过滤一下再呈交给皇上。如果是小事情,高力士就自行决定了,而大事情,也只有大事情才会让皇帝知道。

前年间,高力士又被加封成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就连其他几个宦官的头头也被封了将军。贺知章越讲越是气愤,无处可以倾诉,正好可以和李白诉苦,感慨皇帝已不是当年励精图治的皇帝,不敢直言,也只能讲讲那些发生在皇帝身边的人和事情。

李林甫、宇文融、安禄山、高仙芝之辈都是靠着高力士取得将相高位。高力士做到了让皇上夸赞 “只有高力士当值,我才睡得安稳。”皇帝倒是睡得安稳,可是这大唐江山已经动了根基,不安稳了!求些什么长生不老之道,看看我这老不死的,如何能活到八十岁而眼不花、耳不聋、走路无碍?因为我不过食肥甘、不乱进丹药、也不沉溺于女色。总而言之,自己如果要作践自己的话,也绝不会活到这年龄有我这样的体魄。而玄宗已近花甲,却将自己的儿媳妇扒了来,夜夜笙歌,这不是自作孽嘛,那贵妃也是作孽不少。

她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吃食有多么难弄到,单说这荔枝,每年不知道在路上累死了多少匹好马,而沿途又践踏了多少庄稼。听说每年都会有无辜的人被踩踏而死。不是眼睛不受用来不及闪躲被踏死的,就是孩童在地里拾麦穗被踩死,要么就是老人家腿脚不灵光做了马下魂。那些差人也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脑袋挑近路走,其实于情于理他们无可厚非,而要怪,却真真要怨上那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啊!

最后,贺知章舒了口气,很久没有这样激动过了,却将自己平时隐忍的话语都讲了出来。在他看来,这太平盛世应该是快要过到头了。

那段时间,有人在暗中在终南山修建庄园,准备隐退朝野了。贺知章这一顿的牢骚倒是发得彻底,也像是开了壶盖沸腾的壶水一样,到了发泄的出口,就放出了一肚子的怨言,这块大石头却又落到了李白的心中。

听了这些,李白开始思考,在这样的朝廷到底自己会不会有好的发展。有好的发展的同时,自己又是否会变成那些连自己都瞧不起的迂腐酸臭的文人。现在的皇帝,值得他去付出吗?

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为仕途努力。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一切,而自己又该怎样抉择,是要放弃那些荣华富贵,做回自己,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做自己的仕途,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

不断地迷茫和抉择在李白心中萦绕,慢慢地,夜已深沉。沉到阴霾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