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本上读不到的地理故事
19389300000005

第5章 寻找世界尽头的宝贝——地理大发现

哥伦布的“东方探险”与美洲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大陆,因此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曾经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中国。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香料、黄金、茶叶、丝绸等物品垂涎三尺,而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哥伦布是地圆说的支持者,他认为向西航行肯定能够到达东方的中国,于是就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可惜都遭到了拒绝。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室才答应资助哥伦布的计划。

1492年8月3日清晨,哥伦布携带西班牙王室致中国皇帝的国书,带领87名水手,率领“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海岸的巴罗斯港出发,向西航行,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

谁也无法意料,在这陌生而又茫茫无际的大西洋上,等待着他们的究竟都是些什么。

海上的航行生活枯燥无味。他们就这样在海上漂泊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个多月过去了,除了浩瀚的大海,追逐船只的海鸥,丝毫也不见陆地的影子。于是,水手们都纷纷要求返航。

当时,由于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一个扁平的大盘子,再往前航行,就会到达地球的边缘,帆船就会坠入深渊。但是,哥伦布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顶住了船员们的巨大压力,在惊涛骇浪的侵袭中继续向西航行。

他的坚持终于赢来了奇迹。在茫茫大海上苦熬两个多月之后,情况终于有了好转。10月11日,哥伦布看见海上漂来了一根芦苇,他和水手们高兴得跳了起来!

“有芦苇,就说明附近有陆地。”他们都这样断言着。

果然如此,11日夜间,哥伦布发现前面有隐隐约约的火光。12日凌晨,水手们终于看见一片黑压压的陆地。黎明时分,船队登上一座岛屿。在海上航行了两个多月,他们第一次遇到了陆地。水手们一个个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个岛屿是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小岛——华特林岛。哥伦布高举西班牙国王的旗帜,宣布此地为西班牙国王所有,并把这小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

船队绕岛一周后,发现这里并不是理想中的黄金产地,于是,他们继续向南航行。几天后,他们到达巴哈马群岛中最大的古巴岛,哥伦布认为,这就是中国。按照已有的地图,它的东方应该是日本了。于是,船队转而向东寻找富饶的日本。

后来,他们登上了海地岛,看见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山川秀丽多姿,貌似西班牙,便将其命名为“小西班牙”。由于航行不慎,最大的一只船——“圣玛丽亚”号触礁沉没,哥伦布只好无奈地停止前行。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率领剩下的两只船从海地岛返回了西班牙的巴罗斯港。

后来,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又3次向西航行,先后到达过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一些海岸,终于发现了美洲大陆全貌,也即美洲新大陆。这都不得不得益于他们之前“东方探险”经历。

*链接放大镜*

美洲新大陆

新大陆是欧洲人于15世纪末发现美洲大陆及邻近的群岛后对这片新土地的称呼。在发现新大陆前,美洲大陆对欧洲人来讲是陌生的,他们普遍认为整个世界只有欧亚非三个大洲而没有其他大陆的存在。

哥伦布先后四次到达了美洲大陆,但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加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多数欧洲人知的的大陆,为了纪念这位学者,欧洲人把这块新大陆命名为“亚美利加洲”。

邂逅风暴下的发现

14—15世纪时的西欧,经济发展迅速,与外界的贸易交流越来越频繁。由于《马克·波罗游记》对中国和印度的精彩描述,西方人认为遥远的东方遍地是黄金和财富。然而,原有的东西方贸易商路却被阿拉伯人控制着。为了满足自己对财富的贪欲,欧洲各国开始开辟到东方的新航路。

15世纪下半叶,野心勃勃的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妄图称霸于世界,曾几次派遣船队考察和探索一条通向印度的航道。

1487年8月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奉国王之命率领两艘快船和一艘满载食物的货船,从里斯本出发,沿非洲西海岸南行,去寻找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刚开始,航行非常顺利,没用多长时间他们就到达了西南非洲海岸中部的瓦维斯湾。可是,不久他们就发现,在继续向南的航线中,海岸线变得越来越模糊。这时,探险心切的迪亚士一心想加快速度,但是,装食物的货船速度太慢了。为了加快行速,迪亚士命令食物船先行返航。

这样,他们的航速果然大大加快了。

然而,正当他们为航行顺利而庆幸的时候,没料到,船队遇上了一场大风暴。海浪如排山倒海之势向船队扑来。帆船驶离海岸在茫茫大海中随风漂流了十二个昼夜。

风暴总算是停息了,咆哮的大海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迪亚士根据以往的航海经验,知道沿非洲大陆南行时,只要向东航行就必然会停靠在海岸边。于是,他立即下令他的船队调转方向,向东前进。

可是,船队向东航行了好几天,并没有看到他们预料中会出现的非洲海岸线,相反,似乎还越来越远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迪亚士感到很诧异。

“怎么办呢?”船员们也一筹莫展,于是,航速也随之减慢了。

“啊!我们很可能已绕过了非洲的最南端,如果一直向东航行就只会离大陆越来越远。”迪亚士突然恍然大悟。

于是,为了再次接近海岸,迪亚士决定先东行后北折,他又下令:“立即调转方向,向北前进。”

几天后,他们果然看到了陆地的影子,很快就抵达了现在的莫塞尔湾了。

迪亚士发现,海岸线缓缓地转向东北,向印度的方向延伸。至此,他确信:船队已绕过非洲最南端,来到了印度洋。只要再继续向东航行,就一定能够到达一个神秘的东方。

可是,船上所带的粮食和日用品都所剩无几,船员们个个都疲惫不堪,根本无法前进,只有尽快返航。

在归途中,迎接他们的是狂风巨浪,急流险滩。原来,迪亚士又经过上次遇到风暴的地方——非洲大陆最南端。于是,他便将这个地方命名为“风暴角”。

1488年12月,迪亚士率领他的船队返回了里斯本,他一五一十地向国王讲述了历经的磨难,以及发现“风暴角”的经过。国王对他的此次远航十分满意,认为“风暴角”的发现是个很好的征兆,只要绕过它就能通往富庶的东方。于是,他就将这个“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迪亚士也就被世人称之为“好望角之父”。

*名人小档案*

迪亚士

巴托罗缪·迪亚士(1450-1500年),出生于葡萄牙一个贵族世家。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探险,曾经随船到过非洲的一些国家,因此,他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一直以来,他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第一个开辟东方贸易的航海家。可是,1500年,当迪亚士又一次率领大型船队绕好望角航行时,不幸遇到了大风暴,好望角最终成了他的葬身之地,但是他的探险精神及发现好望角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达·伽马的壮举

1492年,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消息传遍了西欧。面对西班牙将称霸于海上的挑战,葡萄牙王室决心加快抓紧探索通往印度的海上活动。葡萄牙王室将这一重大政治使命交给了年富力强,富有冒险精神的贵族子弟达·伽马。

1497年7月8日,达·伽马率领140名远航船员,驾驶着四艘探险船,踏上了艰险的远征之路——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

达·伽马率领船队,循着10年前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迂回曲折地驶向东方。在大西洋上航行了4个月,终于抵达了好望角。

好望角就像一个死亡角,使人望而生畏。向前将遭遇到不间断的可怕的风暴袭击。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这支远航的探险队。在遭受3天3夜狂风巨浪的袭击后,船队终于绕过这个“死亡角”,进入了印度洋。之后,船队沿着非洲东海岸缓慢地向北航行。

1498年4月14日,达·伽马的船队停泊在今天的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这马林迪酋长为他们派出一名理想的领航员——一位阿拉伯的航海家,在他的悉心指引下,船队顺利地横越印度洋,并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就到达了印度的卡利卡特港。

在这里,达·伽马和船员们都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印度的富庶,就像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述的一模一样。

但是在这他们惹来了很多麻烦,因此,1498年8月,达·伽马只得匆匆返航了。不过,在离开那里时,他在当地购买了大批的香料、丝绸、宝石和其他许多东方特产。

1499年9月9日,达·伽马的船队运载着印度的香料和非洲的黄金回到了里斯本,还带回了6个被强掳来的土著欣德斯人,他们受到了葡萄牙全国上下的隆重欢迎。在欢迎仪式上,葡萄牙国王高兴地欢呼:“我们的香料和珠宝,从此再也不受别人的控制了!”

据说,达·伽马从印度换来的香料和珠宝是全部航行费用的60倍以上。他因此被誉为“葡萄牙的哥伦布”。但是,船员们回到本国时仅剩下55个人。

就这样,达·伽马率领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经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后,沿着非洲东海岸北上,穿过阿拉伯海,最终到达了印度,开辟了从西方直达东方印度的海上新航线——印度航线。达·伽马成为第一位发现和完成从西欧经过非洲南端到印度航线的欧洲人。

*链接放大镜*

达·伽马的贡献

由于印度航线的开辟,自16世纪初以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很快成为西欧的海外贸易中心。达·伽马的这次里程碑式的航行为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商贸诸领域中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给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新航道的打通也是欧洲殖民者对东方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的开端,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的人

麦哲伦1480年出生于葡萄牙北部波尔图的一个没落的骑士家庭。10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进王宫服役。后来,他被编入国家航海事务所,先后跟随远征队到过东部非洲、印度和马六甲等地探险和进行殖民活动。这段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麦哲伦坚信地球是圆的。于是,他便有了做一次环球航行的打算。

33岁时,麦哲伦回到了家乡葡萄牙。他向国王申请组织船队去探险,进行一次环球航行。可是,国王没有答应,因为国王认为东方贸易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必要再去开辟新航道了。1517年,麦哲伦离开了葡萄牙,来到了西班牙塞维利亚。麦哲伦向塞维利亚的要塞司令提出环球航行的请求。这位司令非常欣赏麦哲伦的才能和勇气,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把女儿也嫁给了他。

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接见了麦哲伦,麦哲伦再次提出了航海的请求,并献给了国王一个自制的精致的彩色地球仪。国王很快就答应了他。

1519年8月1日,麦哲伦率领他的船开始了环球远洋探航。这次航行,他们并没有另辟新路,而是沿着当年哥伦布开辟的航线向南美洲进发。

经过两个多月的海洋漂泊,船队越过大西洋来到巴西海岸。船队沿海岸向南继续航行,在1520年1月来到了一个宽阔的大海湾。大家认为到达了美洲的南端,可以进入新的大洋了。可随着船队在海湾中的前进,发现海水变成了淡水。原来,此处只是一个宽广的河口,这就是今天乌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处。

于是,船队继续向南前进。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恰恰相反,南美洲的三月已风雪交加,给航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船队来到圣胡利安港时,已到了月底,船只只有在这里抛锚过冬。

1520年10月21日,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在南纬52°附近发现了一个海口。这个海口弯弯曲曲的,而且忽宽忽窄,波涛汹涌,并且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山峰,有的可达1000米,水流湍急,随时都有船翻人亡的可能。

如果他们能够闯过去,也许就能闯出一条当年哥伦布没有发现的航道,那将是另一个新天地。

于是,麦哲伦以坚强的意志率领船队,就像钻迷宫似的在海峡中摸索着前进。

1520年11月28日,麦哲伦的船队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以后,终于看见了一片广阔的海面。麦哲伦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激动万分。因为,不仅是他们摆脱了死亡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哥伦布没有实现的梦想,找到了从大西洋通向太平洋的航道。后人为了纪念麦哲伦这次航海功绩,就把这个海峡叫做“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船队在这片海洋中航行了3个多月,海面一直风平浪静。因此,他们就将它命名为“太平洋”。此时,大家已经筋疲力尽,船上几乎是水尽粮绝,可是坚强的信念支撑着他们无所畏惧地向前航行。当时的他们饮污水,吃木屑,甚至吃船上的老鼠,船员们一个个患上坏血病而相继死去,但麦哲伦仍然坚持在海上航行了3个月,最终来到了菲律宾群岛。

遗憾的是,麦哲伦来到菲律宾群岛以后,与岛上的居民发生了冲突,不幸被杀死。所幸的是剩下的船员并没有被当前的困境所吓倒,他们经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着非洲大陆西海岸继续航行。终于,这支只剩下18名船员的船队在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

*链接放大镜*

麦哲伦的壮举

麦哲伦的首次环球航行,历时3年、行程8万千米、航迹面积达4.22亿平方千米的航行,在当时创造了航程最长、历时最久、航迹面积最广的记录,并且首次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并且把已经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推到了最高潮。

“奉旨探险”的白令上校

维他斯·白令,1681年出生在丹麦的一个普通人家。成年后,他参加了荷兰海军,进入当时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阿姆斯特丹海军学校学习。在穿越达伽马航线远渡印度的航行中,白令充分显示出超凡的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1703年,22岁的白令来到了俄国,在海军服役。此时,俄国人已经到达了堪察加半岛,整个西伯利亚尽入俄罗斯版图。领土扩张欲望十分强烈的彼得大帝很想知道,欧亚大陆延伸到什么地方,是否与美洲大陆相连。1724年,即将退役的白令突然接到了海军部探险的命令。白令此时正值中年,因他的勇敢精神和航海技术无人可比,毫无争议地成了这支探险队的指挥官,并擢升为上校。

1725年1月,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俄罗斯探险家白令奉彼得大帝之命,带领着25名队员,离开彼得堡,开始了对西伯利亚北岸的考察之旅。

根据彼得一世的指令,他必须带领船队“沿着堪察加的海岸线向北航行……以期寻找到与美洲接壤的那块陆地……而且要亲自登陆……并把那条陆岸线标在地图上,然后才能返回”。

他们横穿俄罗斯,航行了8000多千米,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太平洋海岸,然后从这里登陆。1728年,白令的首次旅行证明了美洲和亚洲是两块分离的大陆,发现了著名的“白令海峡”。白令海峡,位于亚洲的东北端、北美洲的西北端,它把北冰洋和太平洋连在一起,成了联结两个大洋的“桥梁”,把亚洲的西伯利亚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分割开来,又成了北美洲和亚洲大陆间最短的海上通道。

彼得大帝未等到捷报就撒手归去,而信守诺言的白令,在13年后的1741年,再次踏上探险的征途。在这一次航行中,他在北极地区发现了几个岛屿,绘制了堪察加半岛的海图,并且顺利地通过了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之间的航道,也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

这个发现,使得俄国对阿拉斯加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承认。不幸的是,白令的船队被暴风雨冲散,漂泊到科曼多尔群岛的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这个小岛上,白令和他船上的其他28名水手病死了。船员们将他的尸体绑在厚厚的木板上,并盖上松软的沙土,然后缓缓地推入海中,让他慢慢地沉没。就这样,白令最终长眠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海中。他船上仅剩的46名船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他们当初起程的地方。

之后,世人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来为他所发现的海峡命名,名为“白令海峡”。此外,人们又用他的名字命名了白令海、白令岛和白令地峡。

*链接放大镜*

白令海峡的意义

白令海峡的发现,使得俄国对阿拉斯加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承认。但是,这一领域的管辖权也引发了日后美国与俄罗斯的多次争议。1990年,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与美国国务卿贝克在华盛顿就如何解决两国在白令海峡地区边界的争端才签署了协议。可见,白令海峡的发现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力。

进军“万宝之地”

还在15世纪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没有南极大陆,他们认为,地球上的陆地都被汪洋大海包围着,北极是一片水的世界,南极自然也如此。不过,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地球的北半球上已经分布着大片陆地,如果没有南极大陆来平衡,地球就会因重量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翻动。

南极大陆是否存在?这在很长的时间都是未解之谜。

1768年12月,英国最伟大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库克受英国海军部的委托,率领两艘独桅帆船“决心”号和“冒险”号从南非出发,开始了在南太平洋环绕南极大陆的伟大航行。这一次,他没有发现南极大陆,但却成为南极圈内第一次出现人类航行的拓荒者。

1768年到1779年,库克3次探索南极大陆,最南到达南纬71度的边缘,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行到地球最南端的记录,但是,最终因为冰山阻挠而无法前进。在南极洲虽然没有留下以库克命名的地名,但他此前穿过的新西兰岛与北岛间的海峡,以及太平洋中的一处群岛,已被命名为库克海峡和库克群岛。

此后的34年时间里,没有一个国家为寻找南方大陆做出过努力。

1819年,库克的探险报告终于引起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撒尼尔·帕尔默克船长的注意。库克在他的探险报告中说,南极圈附近水域存在着大量的海豹和鲸,这使帕尔默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找来一张地图,开始研究如何到达地图上的未知的南方大陆。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帕尔默克船长终于率领单桅帆船“英雄”号驶向了南方。

他在茫茫大海上航行了几个月,却连海豹的影子都没见着。但帕尔默克坚信,一定会找到那个地方的。然而,越是向南,天气越是寒冷,气候也越恶劣。船只还不时地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漂流的冰山。船员们开始泄气了,纷纷要求返航。但帕尔默克却有一股不找到海豹誓不返航的决心。于是,他好好安抚了一下他的船员。致使“英雄号”在绿色的海水中继续向南航行。

忽然,帕尔默克发现在淡淡的晨雾中,有一片模糊的黑影,他命令船只快速向前靠近。

“哇!是一块无比荒凉的陆地。”帕尔默克惊喜万分,立即下船登岸。当他们爬上一座高峰时,帕尔默克拿出单筒望远镜,向南极眺望,不禁大叫起来:

“快来看呀,快来看呀!那是什么?”

船员们纷纷跑过来,对着望远镜向南方望去。那是一片连绵逶迤的山岳地带,远远看上去,上面好像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层,只有高处显露出棕色的山峰……

帕尔默克清醒地意识到:这就是传说中的‘澳斯特拉利斯地’,地球最南端的那块大陆,也就是当年库克船长没能发现的大陆!

于是,地球上最后一块被人类征服的大陆——南极大陆,被帕尔默克船长幸运地发现了。

后来,随着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人类在揭开南极神秘面纱之后,发现这儿竟然是一块“万宝之地”。因为,在它厚厚的冰层下埋藏着对科学探索有着巨大意义的未知奥秘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眼界大开*

我国的南极探险活动

我国参加横跨南极的探险活动,是在1989年7月14日开始的。那天一支由中、美、苏、法、英、日等6国6名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国际探险队,1990年3月3日,考察队到达了终点站——和平站,历时7个月,行程6400千米,又一次在南极考察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安赫尔瀑布的传奇大发现

1937年的一天,一位名叫杰米·安赫尔的美国飞行员和一位美国探险家,在巴拿马的一家酒店里吃饭。吃饭的时候,这个探险家绘声绘色地向安赫尔讲着这么一个故事:

在一片茫茫的无人知晓的茂密丛林中,有很多条小溪流,这些小溪流翻山越岭,跌宕起伏,惊涛拍岸……其中有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溪流,那潺潺的流水冲积着许多光芒耀眼的金子……

那探险家兴致勃勃地讲着,并且还是那么的有声有色,以致安赫尔听得都着了迷。他仿佛来到了那条缓缓流动的小溪边,看到了那些金光闪闪的黄金……

两个人谈得兴高采烈,一致决定去那条流淌着金子的小溪看一看。于是,安赫尔驾驶着飞机带着这个探险家朝他们共同向往的地方奔去。探险家叮嘱安赫尔说:“这条小溪的位置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好吗?”安赫尔答应了他的要求。

不一会儿,飞机就飞到了委内瑞拉,降落在离那条溪流不远的地方。安赫尔和探险家来到了这条溪流的旁边。探险家捞了45千克的金子,然后和安赫尔一起登上飞机,飞出了茫茫的丛林,飞到了巴拿马。

这位探险家捞来的黄金在巴拿马卖了2.7万美元,然后他们回到了美国。

安赫尔为了寻找黄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于是在不久之后,他独自一人驾驶着飞机飞越了委内瑞拉高地,去寻找那条流着黄金的小溪。当飞机飞越弗尔山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些瀑布。两年后,安赫尔又驾驶着飞机带着他的同伴飞了回来,作一次更接近瀑布的观察。可是,他的飞机不幸坠毁,陷入了一片沼泽地里。于是,他和他的同伴背着干粮和水,开始步行。他们披荆斩棘穿过热带丛林,花了整整11天的时间,终于到达瀑布的跟前。这一次,安赫尔他们没有找到黄金,却发现了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

不幸的是,1956的一天,安赫尔在巴拿马因飞机失事而遇难。世人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条他发现的瀑布——“安赫尔瀑布”。至此,这条瀑布也闻名全球。

*链接放大镜*

安赫尔瀑布

安赫尔瀑布,世界十二大瀑布之一,位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州的圭亚那高原,卡罗尼河支流丘伦河上。藏身于的委内瑞拉与圭亚那的高原密林深处。安赫尔瀑布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丘伦河水从平顶高原奥扬特普伊山的陡壁直泻而下,几乎未触及陡崖,落差达979.6米,大约是尼亚加拉瀑布高度的18倍。瀑布分为两级,先泻下807米,落在一个岩架上,然后再跌落172米,落在山脚下一个宽152米的大水池内。这个地区的热带雨林非常茂密,不可能步行抵达瀑布的底部。雨季时,河流因多雨而变深,人们可以乘船进入。在一年的其他时间里,只能从空中观赏瀑布。

病床上得来的“大陆漂移假说”

小朋友们,请你设想一下这样的情景:如果两片撕得参差不齐的报纸能够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并且报纸上的印刷内容也能够相互连接,那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两片报纸原来是一张完整的纸。一百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就根据类似的原理,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1910年的一天,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因牙痛而在医院住院养病。他躺在病床上,无意间把目光移到了墙上的世界地图上。突然,他眼睛一亮,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的相互对应,巴西东端的突出部分与非洲的几内亚湾就像从一张纸上剪开来一样,十分吻合。再仔细看下去,巴西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可以在非洲西岸找到相应的海湾……

魏格纳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他的脑海里就像翻腾的波涛再也无法平静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呢?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移动的呢?

想到这,他兴奋得竟然忘记了自己的病痛,马上办理离院手续回家,并决心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回家以后,魏格纳展开了调查研究。他把一块块陆地都进行了比较分析,又对海岸线的形状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能连在一起。

这时,他脑海里掠过一个惊人的想法: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前,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完整的海岸线才有着惊人的吻合。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开始搜集资料了,包括海岸线的形状、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并认真地进行了分析探索。当他掌握了大量的证据之后,终于在1912年完成了科学巨著——《海陆的起源》,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理论。他指出,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古代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并且是唯一的,称为泛大陆,那时还没有大洋。以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分裂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动摇了传统地质学的理论基础,由此演化成了板块构造的理论。但可惜的是,当时他的这个见解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理论才被科学家们的许多科技成果所证实,并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魏格纳的观点已被许多人所接受,但它还只能算是科学假说,因为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重达1000亿亿吨的6块大陆,究竟是如何漂移的,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漂移?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至今还无人能做出回答。

*链接放大镜*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点是:现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大陆——泛大陆。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和欧洲、非洲分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屿。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李四光发现中国的第四纪冰川

20世纪20年代,一批外国地质学家对中国冰川进行了一番考察。他们认为,中国所处的纬度太低,即使在第四纪时全球温度下降,在中国也不可能演变成冰川横流。

因此,考察后他们断言说:“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我们没有发现,你们中国人也不可能找到。”

于是,信奉洋人权威的一些中国地质学家也就默认了他们的说法,认为“中国第四纪时期没有冰川存在”。

“古老的华夏大地,难道真的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吗?”年轻的中国地质工作者李四光,根本不相信洋权威们的论断。

“就让事实来说话吧!”

当时年仅30岁的李四光,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埋藏已久的心声。

同时,他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有无第四纪冰川,是关系到亚洲大陆是不是早期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的问题,进而也关系到中国文化是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的问题。

因此,当他听到外国地质学家这么一句话时马上就义愤填膺,并在心里暗暗发誓:“哪怕踏遍祖国的万水千山,也要寻找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于是,李四光开始了他漫长的“寻找”生涯。

1921年,李四光首先到达太行山东麓沙河县、大同盆地一带进行地质考察。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跋山涉水,常常出没于险象环生的悬崖密林中……经过他不断地寻找和艰苦地探索,终于发现了第四纪冰川流行的遗迹,并且采集到带有冰擦条痕的漂砾。

这一发现,让李四光更加信心倍增,使他对冰川的研究工作,倾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后来1936年,他又在黄山等地发现了不可否认的冰川痕迹。

就这样,那些洋权威们的谬论,在这些事实面前便不摧自毁。李四光为我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也向世人证实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外国人能办到的事情,中国人也能办到;外国人办不到的事情,中国人照样能办到。”

*名人小档案*

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创地质力学,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及“两弹”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