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97

第97章 许浑

【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历任当涂、太平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等职。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丁卯集》。善作近体诗,以五七律居多。其诗句法工整,平仄别具一格,世称“丁卯体”。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赏析】

潼关地处陕、晋、豫三省要冲,地势险要,风光壮美,许浑当年首次离开家乡丹阳远赴京城长安时,途经此地,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诗兴大发,于是挥笔写下了《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首联描写了深秋的傍晚,枫叶沙沙作响。在潼关的某个长亭里,诗人独饮。 “红叶晚萧萧”一句以景传情。“萧萧”本就给人以一种凄凉萧瑟之感,萧萧的枫叶声隐约地透露出诗人的悲凉意绪;“长亭酒一瓢”更是用简洁利落的笔法写出了羁旅途中的愁绪。这样,首联就给我们清晰地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秋风萧瑟、客子愁旅的境界。

颔联笔锋一转,着眼点由近处的枫叶转向远方,境界也随之阔大起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一句雄浑苍茫。“太华”、“中条”都是潼关的典型风物,极目远望,西岳华山被“残云”缭绕着,“疏雨”刚刚过了中条山,这是一幅雨后就要放晴的清新画面。云雾缭绕的华山,疏雨洗过的中条山在作者的眼中壮美非常。“归”、“过”是这句的诗眼,让沉寂的风景有了蓬勃的生机,也让心情沉郁的作者的心境变得豁达。

颈联中,作者将目光从远方稍稍拉回。“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苍莽的树色随着潼关城慢慢远去,远远地传来黄河奔流入渤海的声音。“遥”字写出了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一字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这里,诗人紧承颔联之境,随着黄河入渤海,意境也更为空旷、阔大。首联中客子的忧愁在这里得到了完全释放。

作为一个初次入京的旅客,诗人对帝京似乎并无兴趣,因为他在尾联写到:“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明天就要到达目的地,但许浑还梦中还惦记着故乡的渔樵生活。这里,诗人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来到京师。这样的收束,委婉含蓄,让人深思,既表现了诗人的清高,又道出了作者在出仕与归隐之间两难的心境。

【大师导读】

仲晦如此诗,虽与刘文房分据“长城”可也,何拙鲁?若陈后山者,亦复疵之太过。

——陆次云《唐诗善鸣集》

篇终始言赴阙。觚棱在望,而故乡回首,犹梦渔樵,,各其荣利之淡也。

——俞陛云

·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赏析】

许浑这首七言,名为写景,实则是由景色引发乡愁,再由乡愁抒发千古忧思,全诗共四联,以“愁”开始,以忧思结束。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起笔 “一上高城万里愁”便写满怀愁绪,奠定全诗基调。虽是说登上城西楼引起愁绪,但作者早已积郁多时,今日登高,更加强烈。“万里”即表达了这种强烈愁绪。

“蒹葭杨柳似汀洲”道出作者烦恼的因由。作者登上城楼,看到眼前的“蒹葭”和“杨柳”,就和远方的江南一样。这样的景色一方面让作者感到惊喜,一方面又令他触景生情,竟起乡愁。

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脍炙人口。此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只见云雾笼罩,红日西下,秋风乍起,风雨将至,城楼在这山雨欲来中飘摇,咸阳城楼外之景在诗人笔下,尽显凄凉。这种意境正好和上句的万里愁绪相互辉映。其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语双关。它一说城楼的飘摇,二则暗喻了晚唐时局危机四伏,一触即发。

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从眼前景色的描写转情感抒发。昔日繁华的秦宫汉苑,现今早已荒废,只剩下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状况。此时的时节正是秋日,再加上夕阳西下,更是衬托出了眼前的萧条。之前的愁绪是乡愁,这里则是在感怀秦汉兴亡之事,作者由秦汉兴亡隐喻如今的唐王朝。如今的唐王朝也正如暮秋萧索,如夕阳西下。往日的强盛早已不复存在,未来飘摇不定。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是本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作者面对自然更替,历史变迁,王朝衰败的无奈叹息。“当年事”即是指秦汉兴亡之事。而“渭水流”则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色,隐喻作者身处的时代和时局,一古一今,前后呼应,相互衔接。而一个“流”字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唐王朝不可逆反的衰败的感叹,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

许浑本诗以景寓情,层层递进,首尾呼应,将作者的忧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大师导读】

这首诗本来就是在广远的时空背景上展开的,结尾更推进为对人世盛衰和历史进程的纵览,因而吊古就含有明显的伤今意味和对于历史的空漠感。

——袁行霈

·塞下曲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赏析】

许浑的这首《塞下曲》用简短精练的语言道出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沉重。前两句描写发生在桑乾河北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夜晚,半数的士兵在战场上失去了生命。后两句写战争结束后,从一位战死兵士的家乡寄来了家信。信中说,给他御寒的冬衣已经寄出来了。寥寥几字,便谱出了一支悲曲。战争的残酷溢出纸面。

整首诗是以客观的语气来叙事,从文字本身来看,作者似乎对于边塞的战事并无特别的情感倾向,但是最后两句中的“犹自”二字,却让全诗带上一层伤感与凄凉意味。由此可见作者平淡的语词背后所蕴含的对兵士的同情。这种情绪从更深层次来分析,正是诗作反战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晚唐边塞诗的一大特征。当时的边塞诗已经失去了盛唐的激昂,多谱哀伤凄婉之调。

诗人由面到点,先叙述战争中有成千上万的人牺牲,而后便从众多牺牲者中抽出一位作为例子,用典型情节,概括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哀。全诗语言自然质朴,但意蕴深沉。

【大师导读】

许浑诗在词语、对仗、格律上都极为圆稳工整,形成“整密”(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的风格。

——袁行霈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

谢亭,即宣城北面的谢公亭,建于南齐诗人谢灵运任宣城太守时,为著名的送别之地。本诗即写诗人谢亭送别友人之景。首句“劳歌一曲解行舟”紧扣“送别”题旨。古人送别常常唱歌送行,这里的“劳歌”是送客时唱的歌。“劳歌一曲”便解开缆绳让木舟离去,可见离别之匆匆与无奈。

第二句“红叶青山水急流”写江上景色。因为时值深秋,两岸青山的枫叶已经变红,呈现出一幅色彩浓烈的秋日山水图。这种美丽的景色似乎与离愁别绪并不相谐。但诗人正是以乐景写哀情,突显离别的忧伤。“水急流”看似是说水,其实是在说友人所乘木舟的急。诗人眼睁睁看着友人越来越远,伤感随之越浓。

在友人乘舟远走之后,诗人因为之前喝了点小酒,有些醉意,便在谢公亭休息。等到清醒过来时,已是夕阳西下。“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人一觉醒来,发现天空下起了雨。放眼望去,一片茫茫,青山红叶被蒙蒙雨雾包裹,暮色沉沉,而朋友的船自然是早就不见了踪影。这样的描写透露出作者的淡淡惆怅。在这种愁绪之中,作者只能黯然地在风雨之中,走下西楼。

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离愁,而是用景色的转换表达自己的愁绪。风雨萧瑟正是作者心绪的写照。这种手法含蓄委婉,更具感染力。

【大师导读】

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刘学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