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洙《唐诗三百首》
五、六佳,雁行本兄弟事,用得自然,“辞根”、“九秋”皆沉着。
——胡以梅《唐诗贯珠》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刘熙载《艺概》
此诗完全白描,毫不雕琢,造语寻常,含义深挚,不比写景诗可用词藻,又不比怀古诗可使故事。只要说得出人人要说的家常语,写得出人人共有的真性情,就不嫌其浅,不论其俗。
——喻守真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1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芳菲:泛指花草。
【赏析】
世人常叹最是春色留不住,时光匆匆,一抹春意稍纵即逝。而在庐山层层峦嶂中的大林寺,却还保留着几分春意,等待人们的探寻。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的白居易入寺游览,发现几枝桃花烂漫,春意盎然。诗人一时兴起,提笔写下这首《大林寺桃花》。
开头两句仿佛单纯叙述在大林寺中所见,将寺中景色与山下进行比较。诗人从山下来,此时已是初夏,各种春花早已落尽。春景逝去,不免有些怅然。没想到,他却在寺中得到意外收获,见到了盛开的桃花,就像春天还没有过去一样。这让诗人非常惊喜。这两句中的“人间”一词用得颇为巧妙。它暗指诗人将春意停留的深山视作仙境,提升了诗的意境。
诗人来到山上,看到了桃花的盛开,内心对春的渴望得到满足。在惊喜过后,诗人不免生出嗔意。山下遍寻春而不得,以为春天已经离开,没想到却是隐藏到山中,难怪诗人苦苦追寻却一无所获。而如今,面对失而复得的春天,诗人像责怪情人一般,嗔怪它的顽皮。“转”字也体现了诗人笔力。它将无形的“春意”体现得真实可感。春仿佛有了意志,可以随意走动。诗人对春的热爱,也在他对春意的拟人化表达中表露无余。
白居易运用浅近的语言,凭借奇巧的构思,用二十八个字便展现了山中春光的美丽,营造了引人遐思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语言易懂,意境深远的特点。
【大师导读】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地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又一珍品。
——褚杰斌
·问刘十九○1
绿蚁新醅酒○2,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3, 能饮一杯无○4?
【注释】
○1刘十九:刘禹锡堂兄刘禹铜,系洛阳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问刘十九》是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也有人误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
○2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
○3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4无:么,吗。
【赏析】
古典诗歌中不乏言说主客把酒言欢、推杯弄盏的名篇佳句。而白居易的这首绝句,不写畅饮之欢,不说席间促膝长谈,而将坐等朋友到来入诗,情趣盎然。
诗歌前两句写诗人设酒。诗人端出“绿蚁新醅酒”,置于“红泥小火炉”之上加热。新酿制的酒在没有经过过滤之前,酒面上会浮起一层酒渣,泛着微微的绿色,细密如同蝼蚁,故新酒有“绿蚁”之称。
“晚来天欲雪”句是对时间与环境的描写。屋外寒风阵阵,似乎将要下雪。暮色凝重,天色更加暗沉。诗人却并没有因天气阴冷而觉得消沉,他发出邀请:“这样寒冷的天气,不如到我这里来喝上一杯温酒,解解疲乏,驱驱寒意,顺便聊聊心事,度过这漫漫长夜”。此时,屋外的寒冷反而显出屋内酒香浓郁,炉火盎然的暖意。
整首诗色彩明丽。淡绿色的酒,配上红彤彤的炉火,让人想到就觉得心情愉快。诗人只用“小火炉”,暗示此时并没有其他人要招待,他只邀了刘十九。这是两个知心好友对坐小酌,一个小小的火炉足矣,情致温馨。
这是一首简短的小诗,但更像是一封请柬,给人以无尽的感动。诗歌字里行间散发的都是对朋友的思念和热情的邀约。尽管如此,全诗没有一字明确提出邀请刘十九到来的意思,但诗人布下温暖的酒局,已将邀约之意表达,而受邀之人恐无法拒绝诗人的诚意。
【大师导读】
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
——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
此诗首二句亦相对。因酒而看到温酒的小火炉。又因火炉而觉天寒欲雪,独酌无问,故邀其来同饮。“能饮一杯无”,做出“问”字的神情。不问其能来不能来,但问其能饮不能饮。那末对一二句,才有关联。
——喻守真
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泥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余恕诚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①。
红颜②未老恩③先断,斜倚熏笼④坐到明。
【注释】
①按歌声:依照歌声的韵律打拍子。
②红颜:此指宫女。
③恩:君恩,指皇帝的宠幸。
④熏笼:覆罩香炉的竹笼。香炉用来熏衣被,为宫中用物。
【赏析】
古代诗人向有写宫词的习惯,或借他人之事抒自己之情,或替别人的苦情伤心,表现难以描摹的痛苦。白居易的这首《后宫词》正是延续这种传统,将关注视角对准了深深宫闱中一个被遗忘的女子。
首句,诗人给这个女子一个特写镜头:泪湿罗巾。她日日盼望皇帝临幸,但天天希望落空,以泪洗面。无奈之下只得入梦,盼在梦中得慰藉,可惜她愁绪难平,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次句却又说宫女听到从远处传来的阵阵笙歌笑语。原来君主此刻正和别人在一处把酒言欢。以他处之欢反衬此处的愁,宫中未获宠幸的女子的哀怨、孤苦形象呼之欲出。
第三句,诗人从旁观者的角度,揣摩宫人的心思:明明是青春正好的年纪,却不入君眼。宫女遭此冷落,心有不甘。“未老”和“先断”给这句诗营造了一种突兀的时间断层,也从侧面烘托出宫女心中强烈的心理落差和诗人的感慨同情。“断”字暗示宫女并未从未得过皇帝宠幸,但正是这种宠幸之后的无端离弃,比从未得到的宠恩更令人伤情。
她听着远处笙歌,渐渐勾起往昔回忆。当时美好,如今守着一个角落黯然神伤,将心事和韶华,都付与空荡的宫房。如此,她更加难以入眠,于是无奈披衣坐起,靠着熏笼枯坐直至天明。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白描了失意宫女一晚的生活情。诗人抽一点点展开独处冷宫的宫女内心的痛苦,语言简洁明快,但情思沉郁,满载着他对宫女的同情。
【大师导读】
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薛雪《一瓢诗话》
首句写垂泪不寐,何等寂寞。次句写前殿歌声,又何等热闹,同是夜深,而一静一喧,判若天渊,哪得不哭。三句直接说出正意,怨之至矣。四句仍以“坐到明”和“梦不成”相呼应。斜倚熏笼,所以取暖,又和“夜深”有关。
——喻守真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苦于朝政昏暗,朋党倾轧,已是天命之年的中书舍人白居易请求外放,这首《暮江吟》便作于他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作为一首杂律诗,此诗看上去并不工整,但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却极具画面感。清代王士祯评其:“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江面。“铺”用得恰如其分,生动传达了广阔江面上阳光倾泻而下的壮丽感。次句“半江瑟瑟半江红”是“残阳铺水中”的具体说明。江水在夕阳映照下,光景迷离。远远看去光线佳处显现红色,而受光少处则显出深沉的碧色。
这句诗除了给人颇具层次感的视觉享受,其音阶分布也能带给读者以音乐美感。前半句的“瑟瑟”二字声音短促逼仄,节奏局促;而后半句的“红”字声音高亢洪亮,有一种豁然开朗的画面感,与前半句截然而异。前后对比,顿觉天长水阔,胸中再多的愤懑和不平也都一扫而空。
第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将时间由黄昏引至夜晚。初秋的夜景惹人怜爱。天上新月亦如弓。凉露降下,草上挂着如珍珠般的露水,正是“露似真珠月似弓”。 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牙说成弯弓,都是再合适不过的比喻,擅改一字都会破坏原本的意境。且“露”与“月”两种意象,共同营造了清雅幽静的意境。
由“残阳铺水”写到“露似真珠”,暗示诗人由黄昏一直游玩到深夜降露时,由此可以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全诗语言清新晓畅,格调明丽,写出了暮江之美、秋夜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旷达疏放的心境。
【大师导读】
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
——杨慎《升庵诗话》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1北贾亭○2西,水面初平○3云脚低。
几处早莺○4争暖树○5,谁家新燕○6啄春泥○7。
乱花○8渐欲迷人眼○9,浅草才能没马蹄○10。
最爱湖东○11行不足,绿杨阴○12里白沙堤○13。
【注释】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8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
○9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行不足:百游不厌。
○12阴:同“荫”,指树阴。
○13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赏析】
白居易笔下这幅西湖早春图恰似东方画家笔下的水墨写意,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有远有近,层次分明,淡雅清新。
首联写西湖远景,营造辽远的视觉效果。“孤山寺北贾亭西”交代西湖水面的地理位置,“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冬去春来,湖水新涨。“平”字暗示水面如镜,暗示当日为无风的晴朗天气。“云脚低”反衬湖水上涨。远山环水,水面开阔的西湖之景跃然纸上。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动静结合。诗人落笔于湖景细节,工笔描画春意。早春时节,莺歌燕舞。莺是“早莺”,燕是“新燕”,它们一个“争暖树”,一个“啄春泥”。“争”字令早莺显得活泼可爱。“啄”字令燕子轻轻掠过地面的形象十分鲜活。在选词上,诗人没有用“处处”、“家家”这样的字眼放大心中的快感,而是十分谨慎地用上了“几处”、“谁家”,准确地呼应了全诗的早春主题。
颈联把赏春人的视线拉近:“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骑马赏游,只见繁花似锦目不暇接。而俯视地下,嫩江刚萌芽,刚刚能没过马蹄。“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细节描写,与上文“早莺”“新燕”相呼应,共同完成早春时节春意未能完全舒展时的景致。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将游览线路带进了“湖东”。“行不足”是对“最爱”的阐释。因为最爱“湖东”景致,因此无论赏游多少次都觉得意犹未尽。后一句,“绿杨”和“白沙堤”色彩明丽,它们共同组构的湖东图景,画面感强,却不至于太突兀,静谧得仿佛一张悬挂在白色墙壁上的精巧风景画。
在这幅风景画里,美的不仅是春意,更多的是诗人赏春的欣喜。如果缺少了后者的渲染和熏陶,再美的春景也难免沦为死物。这首诗中虽然没有大手笔的穷形尽相,但是别致景物、细节的突出,也不失精雕细琢的功力。最重要的是,诗人用心、用意即景抒情,却不显丝毫刻意、做作,骀荡春意和喜春之情完美融合,景致跃然纸上,情感含而不露。
【大师导读】
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
——方东树《续昭昧詹言》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名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加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
——马茂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