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76

第76章 王建

【作者简介】

王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大历年间进士,曾任几任小官,晚年为陕州司马,有过从军塞上的经历。王建诗以乐府称著,其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其诗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与张籍并称“张王乐府”。《全唐诗》录其诗六卷。

·新嫁娘词三首·其一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①姑②食性,先遣小姑③尝。

【注释】

①谙:熟悉。

②姑:婆婆。

③小姑:指丈夫的妹妹。

【赏析】

王建作为诗简洁朴素且不加渲染,却能表现出难得的诗意。《新嫁娘词三首》是咏新娘之辞,语言通俗易懂,用笔简洁不赘,充满生活气息,通过截取新嫁娘生活的几个侧面,只叙情节不表观点,写得妙趣横生。

第一首是组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写新娘过门三天之后,首次下厨调烹制羹饭的场景:这是新婚第三天,新嫁娘洗净双手下厨做饭。待饭食做好,她并没有立刻端上餐桌。因为他第一次为公婆做饭,并不知晓他们的口味。为了保证自己的饭菜让他们满意,聪明的新娘让知晓长辈口味的小姑先尝一口,提些建议,以保证饭菜能让人满意。

王建在诗中把新嫁娘人地生疏,初入厨下的忐忑和谨慎刻画得细致入微。首句以“三日”隐切‘新嫁”,“洗手”所以示“洁”,说明她为给公婆做饭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因“未谙姑食性”,心里还是十分不安。后两句也是对“新”字的注解,正因刚入门所以不熟悉婆婆的食性,是咸是淡,是稠是稀,都不清楚,所以她先使小姑尝过,才敢奉上,这样就不会出错了。新娘的细腻谨慎、巧思慧心,跃然纸上。

全诗情节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人物形象生动率真,民俗风情浓郁淳朴,语虽浅白却恰当得体。

【大师导读】

绝句中有调高逼古,出六朝上者,此种是也。

——邢昉《唐风定》

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对月咏怀,佳句颇多。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又诉千里相思乱人柔肠。不同版本的集作中,此诗亦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人以“望月”二字贯通全篇,前两句写中秋月色,后两句写望月怀人,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写月色,但诗人偏不言月。他“望月”不见月,眼前只有一幕动人的自然景象:庭院正中的地上一片银白,鸦鹊早已择树而栖正入酣梦,冰冷的露水无声地打落下来,浸湿了芳香馥郁的桂花。“地白”二字写出了月光的明亮,正因为月明,才能见树上栖鸦,才能见滴露湿桂。月夜是美丽而宁静的,渲染出了幽静深邃但又引人向往的气氛。

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举头望月,不禁起了思念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晚上月光如此皎洁,月色这般动人,普天之下人人都在仰头望月,却不知那浓浓的秋思究竟会落在谁家呢?从写景起,又由景物引出观景之人,衔接不可谓不紧密,显示出诗人的缜密匠心。

将“人尽望”与诗题中的“十五”联系起来,可知这是中秋之夜。望月寄情本是中秋节的习俗,诗人的怀友之情显得更加自然熨帖,毫无突兀之感。诗人先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写“月明人尽望”,又把相思之情具体到自己的对友人的思念。在从一般到具体的过渡中,诗人又显机杼,用疑问的语气作“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方面把怀友感情表达得深沉蕴藉,另一方面又暗指每户人家都可能是秋思飘落之处,每个人都可能是心生秋思之人,写出了中秋之夜怀人这一人世的普遍心理。

从写景起,以抒情结,景物以形象化的文字笔笔绘出,情思以朴素真挚的语言自然流露,景美情浓,委婉动人,味之不尽。

【大师导读】

心思之巧,辞句之绣,最易启人聪颖。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