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74

第74章 常建

【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字号、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期仕宦失意,漫游山水名胜。曾任盱眙尉,后隐居鄂渚西山。

其诗绝大部分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另有少部分边塞诗,语言洗炼自然,意境清迥风流,“其旨远,其兴僻”。《全唐诗》录其诗一卷,计57首。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①去,西山鸾鹤②群。

【注释】

①谢时:辞去俗世所累。

②鸾鹤:古代指仙人的禽鸟。

【赏析】

常建与王昌龄曾是同科及第的宦友,交往深厚,只是出仕之后的境遇有所不同。王昌龄虽颠沛流离,却一直随宦海沉浮,而常建只做到盱眙县尉,便辞官归隐。这篇名作是作者往武昌樊山途中,经过石门山所作。石门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是王昌龄出仕前的隐居之地。乍看此诗乃诗人睹物思人的感怀,实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隐逸情趣。本诗无论状物抒情都清新明快,透露出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憧憬,也表达了即将隐世的愉悦心情。

首联点出题中的“王昌龄隐居”之所在。“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清溪”所指即是石门上,因有一条溪水流下,故溪水上游就是好友旧居之所。“深”并非言溪水,而是指远。这时的诗人应该在山脚下,诗中描述应是他溯流远望的情景。“不测”之深与下句的“隐处”都说明王昌龄隐居之所的特点,烘托出隐居之处的神秘氛围。“孤云”有所指,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齐梁隐士陶景弘隐居之后,曾以诗答齐高帝萧道成的诏书如此:“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所以,岭上的白云暗合陶景弘诗中旨趣,表达了诗人的清高风度和归隐情趣。

颔联与颈联是对隐居环境的描写,突出了其中的清雅别致,流露的亦是隐居之趣。

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以月寄情。诗人怀念故友,只是让“微月”的“清光”代言,既表达了思念,同时委婉且更深沉。同时,“微月”与“清光”本身的情状色彩塑造了清空意境:月光自松林间隙中流出,松树的轮廓隐约可见,月光也定落影斑驳。如此情致正符合隐居的环境特点。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是对王昌龄旧居环境的具体描写,反映了王昌龄的生活情致。“茅亭”指其居住的小茅草屋,自是简陋寒酸,然却又“花影”相伴,应是诗人看到了庭院中种花的痕迹。同时,诗人也看到残留的草药,而且有苔藓滋生,暗指旧居冷落日久。这两句既流露出对王昌龄漂泊宦海的调侃,也有些自己终偿夙愿的得意,妙趣横生。

末联,诗人直言对归隐生活的憧憬,欢快之情溢于言表。“余亦谢时去”意为:我也同先代隐者那样告别俗世烦扰,去归隐了。“西山鸾鹤群”中的“西山”即武昌樊山,是诗人的归隐之处。“鸾鹤”相传为仙人的禽鸟,此处代指仙人。“群”在此处并非名词,而是动用,指与“鸾鹤”为群。诗人将归隐生活视作与神仙为伴,可见在他心中,隐居生活胜似仙境,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全诗如涓涓细流叮咚流下,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愉悦憧憬尽显无余。

【大师导读】

清深沉冥,不类色相,景同意别。

——刘辰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首二句写隐居的地方,用一“唯”字,见得除“孤云”外,没有别的俗物。三四两句用松间月露点出“宿”字及隐居的人。五六两句写夜景的清幽,用“宿”滋”字,就是所谓“诗眼”。

——喻守真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赏析】

“破山”即今江苏常熟市西山的虞山,“破山寺”即此山北麓的兴福寺,为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所改建,至唐代已属古寺。现“破山寺后禅院”有一块石碑,镌刻的碑文正是常建这篇千古名诗,为宋代书法大家米芾手迹。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写诗人与清晨时入寺所见。佛门本是清净之地,于“清晨”至清净之地,奠定了全诗幽静之基调,也反映了诗人拜谒古寺的诚挚之心。“初日”即刚刚升起的太阳,这时的阳光也是清澈的。“高林”说明寺中古木成林,殿宇掩映于高大松柏之间,更显清幽之境。清冷的早晨,与静谧的晨光中,置身于古刹的苍松翠柏间,画面平静而意境清远。

诗人入寺后,穿过寺中的竹林小径,走向更幽静之处。在如此幽静的小径上向深处走去,只见“禅房花木深”。禅房为僧侣居所,安然坐落于花木丛中,此即是“幽处”。“深”给人禅房深藏于草木之感,突出了“幽处”的意境。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进一步描绘禅院带给诗人的感受。“山光”是指“破山”此时的景色。山光其实无法“悦鸟性”,而是此刻的鸟鸣回荡于山林之中,“悦”了诗人的心性,写鸟其实是在写自己。诗人以鸟寄情,别有情致。“潭影”与“山光”相呼应,更显古寺的幽静。这样的环境让诗人忘却了世俗,故言“空人心”。

尾联是从听觉的角度来表现山寺之“幽”。“万籁”即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万籁此俱静”极言周遭安静,没有一点声音。这时,诗人紧接以“钟馨音”,看似打破幽静,但恰是妙笔所在。诗人借寂静中掠过耳畔的一声钟磬反衬山寺的幽静。静中有音,更显其幽,与王维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巧。

这首五律笔法古朴,遣词清幽,意境深邃空灵。本诗以“幽”贯穿全篇,意境全出乎此。常建不遗余力地表现古寺的这一特点,流露了他的隐逸情趣。

【大师导读】

常建诗以初必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则来,唯论意表。

——殷璠《河岳英灵集》

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自然”二字不足以尽之。

——纪昀《灜奎律髓刊误》

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本诗题目的题破山寺的后禅房,不是题破山寺。因此他所描写的完全是后禅房的景物。关于破山寺,只不过用“古寺”两字撇过。又可见做诗要认清题目,不能随便的。

——喻守真

多山栖鸟,而写鸟性用一 “悦”字;水令人远,而写人心用一 “空”字。名句遂传千古。末句惟闻钟磬,所谓静中之动,弥见其静也。

——俞陛云

第一联是很好的流水对,初读时不觉得它是对句。“初日”照应上句的“清晨”,“高林”照应下文的“竹径”和“花木”。第二联和第三联是平列的,用几个具体形象来表现古寺的幽静。第一联不必对,作者却做了对句;第二联必须对,作者却不对。这种形式,称为移柱对,又名偷春对,是律诗的变格,一般都出现在五言律诗中,七言律诗中如此者极少见。

——施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