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07

第7章 杨炯

【作者简介】

杨炯(650-692)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后累任詹事司直、梓州司法参军、盈川令。诗风雄劲浑厚,运笔刚健,以边塞征战诗著名。《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①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②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牙璋:古代的一种兵符,作用同于虎符。

②凋:指色彩脱落。

③百夫长:军中统领百名士兵的低级军官。

【赏析】

杨炯这首诗以读书人投笔从戎为设境,描写了边塞战争的场景情况和书生在边疆的心理活动。诗风慷慨激昂,雄劲刚健,是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为:边塞烽火已经映耀到京城,点燃了诗人心中的满腔怒火。初唐时,突厥等少数民族不断侵扰边境,严重威胁着西北边陲的安全。烽火传报战情点燃诗人心中之火,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之际,即便是一介书生也愤然而起,欲投笔从戎。突厥犯边激起诗人大义陈词,这是他发自内心的“不平”之气。句中的“照”字把边疆和京城紧密相连起来,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据《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公元681年)突厥侵犯原庆等州(今甘肃固原、庆阳一带),朝廷派遣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师讨伐突厥的温傅部落。第三四句“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述的应是此次大军的出师。

“牙璋辞凤阙”句中“牙璋”是皇帝调兵的兵符印信,凸凹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领军主将手中,“凤阙”代指皇宫。这句是说,大将受命于皇帝已经率领大军出发。“铁骑绕龙城”中的“铁骑”指强大精锐的征伐军队,“龙城”是匈奴的城堡,这里泛指敌人的城堡或营地。本句渲染了战事吃紧的气氛,描绘出唐军威武雄壮、所向无敌的气势。“绕”字形象地说明唐军快速奔袭,将敌军紧紧包围起来,描绘了战争的势态。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两句描绘了阔大而激烈的战争场面。大雪飞卷,战意弥漫,连军旗上的彩图都黯然失色,烈风乱卷,掺杂着战鼓声声,显得更加急促惨烈。诗人没有直接写战斗过程,而是以“雪暗调旗”和“风杂鼓声”勾勒出疆场鏖战的场图。一方面以渲染酷寒描述战场艰苦,另一方面用长风急雪象征战斗的激烈,把旌旗漫卷和急迫鼓声中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情景刻画出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诗人的呐喊:宁可做一个低级军官冒死报国,也不要做一个弄墨书生苟且偷安。这是诗人杀敌报国雄心的真实写照。

本诗对仗工整,节奏明快,跌宕有致,充满韵律美。诗的情绪充沛,笔力虬劲,一扫婉丽浮靡诗风,昂扬向上。激越的报国之情有鼓舞人心的艺术效果。

【大师导读】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愤语,激而成壮。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三四句实而不拙,五六句虚而不浮。

——蒋正舒《唐诗广选》

裁乐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

——王夫之《唐诗评选》

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申作意,气格自高。

——钱基博

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全诗行虚实结合,叙事、写景、抒情,完美融合,是杨炯的代表作。

——施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