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65

第65章 戴叔伦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德宗贞元年间进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等职,政绩卓著。晚年上表自请归隐,客死返乡途中。

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侧重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今存诗近三百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赏析】

苏东坡有言:“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戴叔伦的这句诗,恰恰只用十字,便写出了客旅他乡,又适逢除夕之夜的无限惆怅和凄凉。

戴叔伦晚年曾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在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的途中,诗人借宿于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观景有感,故作此诗。从题中可知,这日恰逢除夕,又是夜晚,最容易激起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念。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诗的首句便带出了诗人悲凉的心境。在这本应同享阖家之欢的时刻,偏偏自己一人客旅他乡,孤苦伶仃地住在驿馆中,哪有人嘘寒问暖?只有一盏孤灯与诗人独自相对。“谁相问?”用问语写出诗人的无奈,同时也有些许自嘲,“寒”和“独”二字一写岁末的天气,一写孤身的诗人,与后面的“亲”字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诗人寂寥与凄凉的心境。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独对孤灯的诗人胸中满是惆怅,最先涌上心头的自是目前凄凉的处境:为什么在一年将尽时,我还不能归家,只能与亲人迢迢相隔呢?这句诗呼应了题中的“除夜”,以工整的对仗突出了两个中心词:“夜”和“人”。

“一年”和“万里”两词,分别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表达了诗人漂泊日久,而归期茫茫不可期的心境。石头驿距金坛当然不至于万里,而即便是只有一步之遥,对于当时的诗人亦是万里之感。“万里”在这里只是一个虚词,但它表达的意境确实实在在,那便是诗人无以言表的无限惆怅,茫茫然不着边际。

已至晚年的诗人对着凄冷的孤灯追忆往事,却只说“寥落悲前事”,至于为何而悲,则是因为“支离笑此身”。宦海沉浮,最终也不过落得一副老朽的躯体,还在这除夕夜寄宿他乡。史料记载,戴叔伦为官期间,治绩卓著,晚年曾在抚州任上被人诬陷,后幸得昭雪。此句是诗人的自嘲,而自嘲多是出于无奈,无奈中饱含着诗人一生的起伏和辛酸。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诗的末句紧接上句的“此身”,“愁颜”和“衰鬓”即前文所说的“支离”。这样一位愁容不展、年老力衰的老人,过完今天,又要开始下一个春天。春天本来是欣欣向荣的,但诗人用一个“又”字,紧紧将这个春天与“前事”联系在一起,说这春天只不过是往日的重复而已,其中蕴涵了无限落寞。

全诗情真意切,更可贵之处在于意境深远,值得良久玩味。

【大师导读】

“明日又逢春”有两个意义:第一,点明题目,结束全诗。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仔细玩味其意义,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让读者去体会。这就是所谓“馀味”。

——施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