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60

第60章 韩翃

【作者简介】

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天宝十三年(754年)韩翃中进士,曾在侯希逸幕府中从事,后在长安闲居十年。建中元年(780年),因诗作得到德宗赏识,被提拔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题材多为送别唱和。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全唐诗》录其诗三卷。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

据唐代孟棨《本事诗》记载,唐德宗非常欣赏韩翃的《寒食》一诗,特意擢拔已闲居多年的韩翃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又据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笺》载:“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说明韩翃的诗在当时得到了统治者与权贵朝士的一致赞誉,可见诗人在当时的名声之响亮。

寒食节是一个特殊的缅怀前人的节日。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不能生火,吃冷食,并在门前插柳,以寄托对高洁自持,不求闻达的介子推的纪念。诗人却选择描写这个特殊节日里宫廷生活的闲雅富贵,其主旨在于谴责中唐之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

前两句着意于描写寒食节的长安风景。“春城无处不飞花”句以春城指代长安,一方面点出时令,另一方写出了长安春意盎然的总体特点。“无处不”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语气,使人感受到“处处”万紫千红、花团锦簇的春趣。寒食节有折柳插于门前的习俗,所以诗人特意写柳:“寒食东风御柳斜。”柔和的春风浮动着皇城里的柳树,柳枝随风摇曳,分外婀娜。“寒食”二字紧扣诗题。“御”字,把镜头从整座长安拉近到皇城,也为下文描写贵族官宦的寒食生活埋下伏笔。

按照唐朝的制度,寒食及清明,皇帝“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以示皇恩。韩翃在三四句中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这一制度嫁接到汉代,看似描写“汉宫”生活,实际上仍是在写唐代宫廷。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两字表明时间的流逝,开启下文,描写与前两句中的昼景完全不同的夜景。“蜡烛”、“轻烟”是与寒食节禁烟习俗相悖的意象。家家户户皆禁烟火,但“五侯家”却可燃烛生烟,皇家对近臣网开一面,连风俗都可变更,写出了宠臣近戚享有特权的现实。诗人“五侯”指代皇帝的宠臣,联系政治背景,诗人指的是当是中唐后专擅朝政的宦官。

诗人落笔流畅,语言清丽,以闲适笔墨描写美丽的春景和雍容闲雅的皇城生活。全诗含意深刻,不加讥刺,而已甚于讥刺,可谓讽喻、兴怨诗中的一首妙作。清代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评价:“大历诸子实始争工字句,然隽不伤炼,巧不伤纤,又通体仍必雅令温醇、耐人吟讽。”用这句话来评价韩翃的《寒食》,再恰当不过。

【大师导读】

唐代宦官之盛,不减于桓、灵,此诗托讽深远。

——孙洙《唐诗三百首》

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比兴深于刘长卿,筋节成于皇甫冉。——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

——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写“花”偏说“飞”,写“柳”偏说“斜”,下字已含轻薄之意;四句不说别处,偏说“五侯家”,则是明指宦官得宠,而能传赐蜡烛。

——喻守真

·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赏析】

石邑山是太行山脉的余脉,在今天的河北省获鹿县一带。诗人在傍晚投宿此地,又于第二天破晓后离开。诗歌描写的正是诗人从夜宿至晓行时的所见。全诗线索清晰,语言流畅、饶有趣味。

“浮云不共此山齐”首句以仰视的角度观望,侧面描写石邑山的高大。峻峭的山峰笔直地插在云间,连飘逸的白云都无法抵达山峦之巅。首句中没有直接描写山峰的高大、巍峨以及其气势的雄壮,而是通过浮云不“齐”来烘托,比之正面赞美更能令人回味。

“山霭苍苍望转迷”,诗人的视角由仰视变成了眺望,可知他此时的位置当在半山腰或更靠近山顶的地方。诗人巡视左右,只能看到笼罩在周围的蒙蒙云雾。在葱绿树木的映衬下,山间景物更显苍茫,整座石邑山显得更加神秘,也更加迷人。“霭”、“迷”点出了山中云雾缭绕、朦朦胧胧的特点,也暗指时间将至傍晚,照应诗题中的“宿”字,也为下文描写破晓景色做好了铺垫。

诗人没有详细描写自己夜宿的情形,而是偏转笔锋写到清晨:“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诗人一早踏上行程,在蜿蜒的山路和高大的林木间穿行,这时候,月亮还没有完全隐去,诗人抬头观望,只看到皎洁的明月正隐藏在参天古树的浓密枝桠里,若隐若现;再遥看天际,明亮的银河也已经渐渐变得暗淡,就好像一点一点地隐迹于群峰西侧去了。

第三、四句是历来为人称道的七绝佳句。诗人化用了初唐陈子昂在《春夜别友人》中的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开”两句,在借用了陈子昂诗中明月藏身林木之间、银河隐于破晓时分的优美意境的同时赋予原来的静景以活泼、鲜明的动感。 “暂”字,暗指明月忽高忽低、时隐时现,会出现这种变化既是因为明月随时间变化而坠落,也是因为正在山中行路的诗人的观察角度不固定; “隔”字,拉长了整幅画面的空间,使人产生一望无垠而景物错落有致的空旷之感。

时间跨度从黄昏到第二天清晨,景物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明有暗,诗人或仰望或远眺,甚至还采用了行进中的变动视角,让全诗具有清晰的层次感和明快的节奏感,避免呆板的平铺直叙,读来酣畅且耐得住寻味,表达了诗人对石邑山景致的喜爱和赞叹。

【大师导读】

全首高华明秀,而古意内含,非初非盛,直是梁陈妙语,行以唐调耳。

——胡应麟《诗薮·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