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50

第50章 杜甫(7)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世事艰难,尝尽人世艰辛的诗人如今已经两鬓花白,仍然为不能为国分忧而感到遗憾;诗人困顿失意,本想借酒浇愁,无奈疾病缠身不得不戒酒,忧愁不但没能消解,反而因年老多病的现实又加深了一层。尾联把诗人穷困潦倒、穷途末路的感慨抒发得极为辛酸,生活的艰辛、老病的纠缠、志向的破灭,全部压在诗人的身上,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成了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全诗铺展了一幅豪迈壮美的秋景,其中又有诗人对世事多艰、人民多灾的感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大师导读】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罗大经《鹤林玉露》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莫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然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胡应麟《诗薮》

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笔哉。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对起对结,浑厚悲壮,大家数。此在夔州所作。江山境界,能助诗神。“风急天高”,极得登高之神情。

——胡以梅《唐诗贯珠》

前四句凭空写景,突然而起,层叠而下,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澎湃潆回,不可端倪。而以五、六句承明作客,登高情事,是何等神力!末二句对结,“苦恨”与“新停”对,“苦”字活用。

——李瑛《诗法易简录》

正当好诗,千回讽之不厌。

——王士祯《五色批本杜工部集》

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

——方东树《昭昧詹言》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杨伦《杜诗镜铨》

前解,因登高所闻见以兴感。后解,以愁病多端作转,合到“艰难苦恨”。向原举杯,对此江天风景,猿鸟飞鸣,未尝停止。只用悲愁病客,迟暮情伤,所以顿把酒杯停下而不能举也,故曰“新停”。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①,乾坤②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③,凭轩涕泗流。

【注释】

①坼(chè):裂开。

②乾坤:形容湖水的广阔。

③关山北:指杜甫的故乡,当时正值戎马倥偬,干戈扰攘。

【赏析】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天,五十七岁的诗人杜甫经夔州出三峡,到达了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下。诗人登高临水,望着壮阔而苍茫的江面,触景生情,写下著名的五律《登岳阳楼》,以表达身世之慨和家国之思。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写诗人终于登上慕名已久的岳阳楼。早年只是听闻有洞庭美景,何曾想今日能真正见到呢?在“昔闻”、“今上”的时间对照中,表现了诗人漂泊天涯情状,沉郁之气为下文奠定情感基调。

诗人登楼远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洞庭湖为界,广袤的土地被分成了吴、楚两部分,日月都在湖面上浮动,茫茫湖面波浪翻天,无边浩瀚。清代王士禛认为这是描写洞庭湖的“雄跨今古”的佳句,恐怕其他人都再难超越。

但是近人喻守真却认为,杜甫写景状物时偶尔会作夸大形容,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了这个毛病。从地理学上来说,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不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则未免不称。所以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于事理未当。不过,这并不影响后人对这两句诗的偏爱,人们之所以争相称颂,可能是因为欣赏诗人琢句的宏阔和“坼”、“浮”二字的奇警。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从写景转入抒情,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之景越广阔内心的飘零之感就越浓烈,此联情景相生,更具妙韵。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望远而怀故乡,是当时确有此情,也是题中应有之话。诗人延展得极为自然,毫不费力,又与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登高而怀乡,怀乡则念国,诗人对国事的关切时时刻刻都不曾淡漠。之所以涕泗流,不仅有个人身世之悲,更有对关山戎马、国事兴衰安危的牵挂,这一句使全诗的境界更为壮阔,思想感情也得到进一步升华。

诗人把身世感慨和忧国情怀一并汇入诗中,内容严肃,格调严谨,体现出沉郁顿挫的诗风。

【大师导读】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浦起龙《读杜心解》

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阁笔也。

——黄生《杜诗说》

此题宏大,读者试思如何起笔。少陵即从本题直说,昔闻洞庭之名,今登楼亲见之,开门见山。用对句起,雄厚有力。

——俞陛云

用艺术观点来看,这首诗可以说是写得极自然、极工稳,是律诗的典型作品。每一首诗的前三联,词语、词性的对法都是正对。

——施蛰存

·望岳①

岱宗②夫③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⑤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岳: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分别为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②岱宗:岱,泰山别称;宗,长也。岱宗指泰山是群岳之长。

③夫(f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④造化:指大自然。

⑤决眦(zì):决,裂开;眦:眼眶。这里指极力张大眼睛的样子。

【赏析】

《望岳》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是年杜甫到长安参加贡举,结果名落孙山。他没有滞留京师或立刻还乡,而是在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游历。途经山东泰安时,他独自游览泰山,写下这首《望岳》,在诗中,杜甫热情讴歌了泰山的雄伟,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这首诗是青年杜甫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光芒四射的人生理想的最佳写照。

“岱宗夫如何?”开篇先用问句:声名远播的东岳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这一句看似怀疑语气其实流露出杜甫对泰山神往已久、慕名而来的情愫,以及终于站在泰山脚下的兴奋。 “齐鲁青未了”,诗人自问自答:泰山青翠苍郁,从齐绵延至鲁,甚至在齐鲁之外依然能看到它挺拔伟岸的英姿。齐、鲁是春秋时期两个诸侯国的简称,后用来指代山东等地。在如此辽阔的土地上,青翠的山色绵延至天际,泰山之雄伟不难想象。

首联没有直接赞美泰山之高,而是以横向的距离之远衬托纵向的山之雄伟,令人初读愕然,再读会心。清代沈德潜评价这一句“已尽泰山”,恐怕再没人能出其右。

颔联将视野由从远望其全貌转到近观其神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物好像对泰山格外眷顾,把神奇险峻和端庄秀美的特征同时赐给了它。泰山伫立在大地上,把天空分成两半,一半阴一半阳,就像一半被晨光照耀一半被夕阳垂青。“割”字用得精妙,把泰山比喻成一把割裂了天空的锋利的尖刀,生动形象,生动展现了泰山的险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