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19387300000024

第24章 王维(2)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山光水色,作为画的远景。汉江奔腾而去,好像涌流到了天地之外。两岸青山重重,水雾迷蒙,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上句中,诗人将广阔无垠的楚地作为画面背景,而这句中,他又以遥不可及的远景构图,将人带入迷离恍惚的山色水光中。江水的流长邈远,山色的苍茫迷蒙相呼应,烘托出汉江水势的浩渺空旷。“天地外”、“有无中”二词,为诗歌平添了一种玄远恒久、无可穷尽的意境。

颈联“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写眼前的城郭好像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仿佛随着水波动荡摇晃。实际上,城邑不可能移动,只是诗人乘坐的小船在向城郭靠近;而天空也不可能波动,诗人看到的是汹涌的波涛中,天空随水激荡的倒影罢了。这里诗人选取独特的视角和参照物,化动为静,化静为动,将普通的景象写的绝尘超群,渲染洞庭湖水的气势磅礴,笔法飘逸灵动,下笔有神。“浮”与“动”二字画龙点睛,使整个画面变得活泼生动。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当时的襄阳也是隐居名地,诗人孟浩然就隐居襄阳地区,未曾入仕。“山翁”,指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山涛之子——山简。据《晋书·山简传》载,山简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时,常去当地一处景致优雅的园林饮酒游玩,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归去。山简醉卧山林的雅致风范使诗人心驰向往,故言尽襄阳美好风光,欲留与山翁共醉方休。

全诗以形写意,融情于景,词采秀丽,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大师导读】

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尤壮,足以敌孟、杜《岳阳》之作。

——方回《瀛奎律髓》

三句雄没关系,四句缥缈,此换笔之妙。

——胡本渊《唐诗近体》

前六雄俊阔大,甚难收拾,却以“好风日”三字结之,笔力千钧。三、四气格雄浑,盛唐本色。

——屈复《唐诗成法》

每逢阔大的题目,口气也要随着阔大,总要在大处落墨,不可在小处回旋。此诗词句,就非常壮丽,也就是这个意思。

——喻守真

第一联就用对句概括了汉水的形势。“接”与“通”两个动词用倒装法。本该是“楚塞接三湘,荆门通九派”。 “九派”两个字在诗词中往往泛指长江,是长江的代用词,无须研究长江有哪九个支派。

——施蛰存

全是白描的写法,甚至不写山色是青是紫,是浓是淡,只说其若有若无,真像一幅水墨画。这里一切都是粗线条的,都是把握总的印象,毫无琐细之感。

——袁行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①

独在异乡①为异客,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④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永济,是王维的故乡,并非是指现在的山东省。

②异乡:他乡。

③倍:更加,加倍。

④遥知:远远地想到。

⑤登高:民间在九九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⑥茱萸:一种落叶乔木,香气浓烈,又名越椒。古人有在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诗,是王维在十七岁时(公元718年)所作。少年时期的王维,与他的胞弟王缙,结伴离开了家乡蒲州,到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客游。这年重阳佳节,胞弟王缙返乡,留王维一人在长安谋取功名。节日的热闹一时间成了孤独无亲的参照。一种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情在年少的诗人心中瞬间爆发,遂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时王维共作了三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本诗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诗人浓烈思乡情感,简洁而有力。

游子和故乡向来是文学作品中一对经典的意象。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受恐怕所有漂泊在外的人都深有体会。若赶上欢腾的节日,乡情就更成了不能触碰的痛处。王维成功地用朴素却不失纯美的语言,替所有的游子说出了病情的症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开门见山,不经任何曲折迂回,写身在异乡的诗人到了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兄弟。

“独”和“异”是诗里的浓墨重彩。两个“独”字,如当头一棒,造境突兀,传达出乡愁带来的一种强烈的刺痛感。两个“异”字,则反复强化了游子孤寂无亲的心灵触觉,诉说中强忍着一丝酸楚。

第二句是全诗的核心与高潮。“每逢”二字打破了九月初九的特定时间格局,使人体会到诗中思乡之情已经积聚了许久。感情在这一刻不可遏制地喷发,只不过是重阳佳节这根导火索对乡情的再一次触动。“倍”字一箭双雕,既道出了平日里思念亲人的频繁,又表明了此时思念亲人的程度。

后两句由自己思念亲人,转而想到亲人们在重阳佳节登高远眺之际,也定然会想念自己。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这天有登高,佩茱萸、饮菊酒习俗。诗人借着重阳节的经典旧俗把抽象的思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使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诗人从亲人的角度入手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自己的想象幻化出一幅兄弟登高的图景。扣紧了诗题,进一步说明了文中“佳节”所指的重阳。诗人确定,亲人们团聚在一起“遍插茱萸”时,是会记起他这客居他乡的游子的。亲人们的心思,是他自己细心体贴出来的。之前的感情强烈真挚,到这两句转变为深沉细腻。感情有放有收,颇具韵律感。

【大师导读】

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

——叶羲昂《唐诗直解》

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张谦宜《絸斋诗谈》

真意所发,切实故难。

——顾璘《批点唐音》

首句用两“异”字,倍觉凄苦。

——喻守真

第二句由于用字之精确,就使意思转深,感情加厚。它以流畅的语调,传出了深挚的感情,写出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人人心中所有,想说出来,但又未能恰当地加以表达的话,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沈祖棻

·鹿柴①

空山②不见人,但闻③人语响。

返影④入深林,复⑤照青苔上。

【注释】

①鹿柴(zhài):一作鹿砦。柴,指栅栏。鹿柴:意为鹿居住的地方,是王维晚年隐居之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是辋川的一个景区,风景优美。

②空山:空旷的山林。

③但闻:只听见。但,仅、只。

④返影:指日落时分,夕阳返射到东方的光线。景,古时同“影”,太阳的光影。

⑤复:又。

【赏析】

本诗是王维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作为山水诗的代表作,《鹿柴》描绘了鹿柴在黄昏时分山林中的清幽景色。

“空山不见人”句,正面点出空旷山林的杳无人迹。本句重点在于体现山林的清幽冷寂。“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人迹罕至的空旷山林,在诗人的笔下显得空廓虚无,犹如远离红尘之胜境。

诗歌起句较平,然紧接“但闻人语响”境界全出。空山尽管寂静“不见人”,但仍有风语细细、水声潺潺、鸟啼啾啾、虫鸣唧唧,并非没有半点声息。但是这些常规的声响都寂然无声,传来的却是人语声,出人意料。“人语”似乎是打破“空山”之“寂”的,但却更衬托出山谷的幽。诗人以暂时的声响去反衬长久的寂静,而愈见空山之空。

前两句描写了空山传语,语言虽直白,却让人如身临其境。后两句进而勾勒了深林晚照,对山林的描写从调动听觉到引出视觉。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时夕阳的光线照射入林木深处,又有一部分斑斑驳驳的光影落到林间的青苔之上。

山中的树林,茂密深邃,造成了林间的昏暗。树下的青苔,也暗示出林中的光线不足。偏偏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夕阳的余晖穿过层层树林,洒向青苔之上。就是这一抹斜阳,给幽暗中的山林提亮了一个色度、带来了一阵温暖,在寂然中展现出一点生机。

本诗有两个透视点,其中一个便是深林。树林深处,人无法用感官测知,因此便产生了想象中不可知的幽深与神秘之感。这种感觉在盛夏就要过去、初秋即将来临的时节最为明显。诗的另一个透视点是青苔。苔色青青,尽在眼底。青苔所生之处往往在茂密的林间,阴暗潮湿,而此刻却沐于斜阳晚照中。投在地面上的葱郁的树影在落日余晖中渐渐拉长。深林与青苔两个透视点融合在一起,互相照映,使得诗文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在于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全文没有一个晦涩的字眼,却必须经过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它的味道。诗人没有着力强调和直述山林的幽静和昏暗,却达到了这种效果。他独辟蹊径,以人语来打破山的寂静,以夕阳来照射林的幽暗,以声烘托静,以亮反衬暗,反而使山林的寂静和幽暗给人更加突出的印象。

【大师导读】

不言处反胜有,言复不佳。

——桂天祥《批点唐音正声》

摩诘“返景”二语,皆淡而浓,近而远。

——李宾之《唐诗广选·引》

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

——李锳《诗法易简录》

首二句见辋川中花木幽深,静中寓动。后二句有一派天机,动中寓静。诗意深隽,非静观不能自得。

——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

本诗好处,就在自然,亳不做作。上二句静中有动;下二句动中有静,乃是点景诗,总不外动静二字。本诗看似两截,上下不相连贯,但细为推敲,上半写不见,下半写见;不见的是人,见的是影,同是写见,意义自属一串。——喻守真

善于捕捉有特征性的音响、色彩,动态表现寂静、幽深的境界,是王维田园山水诗的艺术魅力所在。不是死一般的寂静,而是静中有动,寂中有喧,甚至色彩绚丽,光辉熠耀,故能给人以发表而不枯寂的美感。

——霍松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是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大约成于诗人隐居终南或辋川别墅之时。全诗主要描绘了深秋傍晚时分,雨后山中的旖旎风光。意境清幽雅静、淡然闲适,反映了诗人安逸淡泊的生活态度,寄托了他渴望超脱尘世,追求隐逸生活的情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纯粹的风景描写,写薄暮之时,山雨初霁之景。诗人用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清新宜人、宁静幽深的雨后山村的水墨画,意境深远,空灵淡然。这里的“空山”二字有四层意思:一是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二是暗示此处远离尘嚣,人迹罕至;三是形容山雨初霁之时山中一派空明洁净,熠熠生辉的灿烂图景;四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意趣万千,因为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仍然是一幅自然画卷。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空气清新,枝叶青翠欲滴;皎洁的月光投射进松林,地上一片洁白的月光,干净而透彻。山中的石头被雨水冲刷得一尘不染,晶莹圆润;山雨汇成的潺潺清泉流淌于错落有致的山石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恰似宛转的夜曲。上句中的“照”与下句中的“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动结合,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从对景物的静态描写过渡到对人物的动态描绘。句中对“浣女”与“渔舟”的刻画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上句里写听到一片欢声笑语,嬉戏打闹,笑声打破了竹林的宁静,原来是一群农家少女正浣衣归来。下句写几艘打渔的小船满载而归,渔舟所到之处,莲叶随之而动,掀起阵阵浪花。虽然只有短短十个字,但将乡村生活的欢快,乐趣巧妙自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乡村的平凡生活在诗人的眼里却成为了淳朴率真、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再次烘托出作者的心性高洁以及无欲无求的心态。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巧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原句意为招王孙出山入仕,示意山中不可久留,而王维在此处则表达了相反的含义。春芳凋谢乃是四季轮回,秋色自有秋色的美处,“王孙”可以留下不必离去。这句诗貌似在劝“王孙”,实则是道与诗人自己。“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出仕朝堂实则不如留在山中。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平淡生活的迷恋与向往,是其高尚情操的完美体现。

这首诗以自然美来象征诗人的人格美和诗人理想中的社会美。乍看是用“赋”的手法描绘山水美景,对景物做细腻深邃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中秋景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远离世俗凡尘的渴望,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执著追求。

全诗运笔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无论在韵律上,还是意境上都是山水诗中的上品。

【大师导读】

色韵清绝。

——郭浚《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自然妙境。

——宋徵璧《抱真堂诗话》

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

——黄生《唐诗矩》

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

——张谦宜《絸斋诗谈》

山居风景,在在可爱,即无芳草留人,而王孙亦不肯云,言外见不屑仕宦之意。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此诗首眼在“秋暝”二字,除明点秋字外,又用“春芳”陪衬。其余如“晚来”、“明月”、“归”、“下”诸字,都是写“暝”字的。

——喻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