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硅谷接班人扎克伯格
19385400000007

第7章 左膀右臂

肖恩·帕克说:“看看你周围的那个世界,只需要在正确的位置轻轻一推,它就能够被倾斜,倾斜……”

雪莉?桑德伯格曾说:“2008年整个世界经济都在衰退,我有点紧张。但是在不久之后,我发现我们的广告率保住了,在别家都不断大幅降低目标的时候,我们却越来越好。”

创业合伙人

爱德华多·萨维林是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的第一个合伙人,也曾经是扎克伯格之外拥有Facebook股份最多的人。萨维林在Facebook的简介上写着“经营事务、公司事务、巴西人私事”。

萨维林出生于一个巴西富商的家庭,在一次犹太兄弟会的聚会上他认识了比他低一个年级的扎克伯格。萨维林从别人那里听过扎克伯格的很多事情,甚至从《哈佛神红报》上读到了关于他的文章。别人可能觉得电脑天才一定是难以接近的,萨维林却和扎克伯格有很多共同的语言。

在一次萍水相逢式的交往之后不久,扎克伯格告诉了萨维林关于Facebook的想法。为了实现Facebook这个不错的点子,他希望找一个合伙人。这个合伙人不仅仅是为这个项目投钱,更主要的是这个人需要懂得一些商业方面的知识。虽然那时候Facebook甚至根本没有上线,但是扎克伯格知道他迟早有一天会需要这方面的行家来帮助自己,而萨维林无疑是扎克伯格认识的人中最懂得商业知识的人。

萨维林是哈佛投资俱乐部的办事员,同时凭借他对对冲基金的了解和气象学方面的知识,他在几笔石油生意中赚了将近30万美元。对于一个哈佛在校生来说,这显然是一个不错的成绩,而这也是扎克伯格最看重的地方。

两人各自出资1000美元作为Facebook启动资金,这笔钱主要用于支付租用服务器的费用。萨维林拥有Facebook三分之一的股份。

在Facebook上线并在哈佛校园取得成功后,萨维林和扎克伯格又各自追加了1万美元作为这个项目的运作资金。萨维林广泛的人脉在Facebook的前期推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萨维林不懂编程,所以当扎克伯格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他和萨维林商量雇用了扎克伯格的室友达斯汀·莫斯科维茨作为Facebook的合伙人。为此莫斯科维茨拥有Facebook5%的股份,而萨维林的股份降到了30%。

当Facebook在所有的常春藤校园迅速流行开来,且拥有近10万用户的时候,萨维林和扎克伯格觉得该注册一个公司了。当然另一个原因是萨维林已经开始给Facebook拉广告了,没有公司作为主体,很多事情是很难办的。萨维林在自己中学的所在地佛罗里达州注册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

Facebook虽然有近10万用户在线,但是广告客户对于这样的新生事物并没有萨维林等人想象的那么有兴趣。萨维林通过和Y2M签订广告协议,开始了在Facebook上投放广告的尝试。Mastercard(一种信用卡)的广告投放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在Facebook投放广告后,该信用卡一天的申请人数超过了过去4个月,从此Y2M与Facebook的合作更加紧密。

虽然扎克伯格知道租用服务器需要费用,但是对于在Facebook中加入广告一直存在抵触心理。经过一番磨合之后,萨维林终于找到了一种既能让客户认可又能让扎克伯格满意的方式。

那年暑假,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去硅谷的时候,萨维林觉得这不过是扎克伯格的一时兴起。他则按照自己既定的方案去纽约做交易所的实习生,并且在空余的时间继续为Facebook拉广告。他显然低估了扎克伯格对Facebook的热情和对帕洛阿尔托的喜爱。开学的时候,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决定从哈佛退学,从而更好地投入Facebook的创业之中。扎克伯格邀请萨维林一起到帕洛阿尔托来,但是萨维林则决定继续读完哈佛的大四课程,然后去上商学院。

帕克带来第一轮融资的时候,萨维林感觉自己被排除在了核心管理层之外。那时他掌握着公司的账户,为了向扎克伯格施压,他冻结了账户。在扎克伯格看来,这是对Facebook的背叛,所以他让帕克在特拉华州重新注册了Facebook的公司,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把佛罗里达州的公司的权益全部转到了新的公司。萨维林这时的股份为34.4%,但是考虑到他不再对公司作贡献,所以在以后的融资中他的股份被无限稀释。萨维林在股份被稀释到10%的时候,与扎克伯格彻底决裂,并且起诉了扎克伯格。后来双方和解,到现在萨维林仍然持有Facebook5%左右的股份,价值约11亿美元。

曾经创业的伙伴不得不分道扬镳。在萨维林看来这是扎克伯格赤裸裸的背叛。实际上,他们在一开始所确定的目标就不相同,扎克伯格准备用Facebook实现理想,改变世界;而萨维林只不过是把Facebook当做一个商业项目。

达斯汀·莫斯科维茨加入Facebook是一个偶然,他大学读的是经济。虽然对电脑也有一定的爱好,但是他在加入Facebook前甚至连网络编程用什么语言都不知道。但是不能否认他一个非常聪明而且十分勤奋的人,在跟随扎克伯格短暂地学习之后,他就担负起了新开学校的网站编程工作,以至于后来网站运转中出现任何问题,都由莫斯科维茨一手解决。

经过努力,莫斯科维茨成为Facebook的首席技术官兼工程副总裁。他一直是扎克伯格最坚定的盟友,不管是一起退学,还是面对公司融资,或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上,莫斯科维茨一直坚定地支持扎克伯格。而他的Facebook简介上写着“不再当炮灰的编程员、职业杀手”。

不管是肖恩·帕克做公司的总裁,还是马特·科勒受到扎克伯格信任,还是范·塔纳担任COO,莫斯科维茨一直默默无闻地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坚定地站在扎克伯格身后,一如既往地支持他。

在所有人看来莫斯科维茨不会离开扎克伯格,甚至扎克伯格自己也这么想。但是,在雪莉·桑德伯格担任COO的时候,莫斯科维茨最终决定离开。

雪莉给Facebook带来了广告,带来了成功的赢利模式,但是显然莫斯科维茨不在乎这些。在抵制广告方面他甚至比扎克伯格做得更加彻底,在他看来,现在的Facebook 还是扩张的时候,不停地增加用户才是Facebook现阶段最应该做的事情。

当然他和扎克伯格在产品设计方面也出现了分歧,扎克伯格更注重简单,而莫斯科维茨则更加关心受众的体验;莫斯科维茨准备推出一个能够使商业用户更加方便沟通的软件,而扎克伯格的兴趣却不在这里。

为此,莫斯科维茨决定辞职,创办自己的网站Asana,帮助企业员工进行网上协作,这样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平台上大展拳脚。当然他仍然是扎克伯格之外的Facebook第二大个人股东,拥有6%的股权,价值13亿美元。

克里斯·休斯是Facebook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与扎克伯格同住一个套间,在哈佛主修同志文学和历史。由于休斯的良好口才,所以他在一开始就做了Facebook的新闻发言人。当然他的工作并不止于此,新学校开发时的宣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但这正是休斯拿手的。

Facebook是一个网站,它的主要员工都是编程师和技术员,让这些理科生把握什么样的社交网站内容会让客户感兴趣,显然有些对牛弹琴,但是休斯无疑是这方面的行家。他作为产品顾问帮助整个团队,告诉他们哪些有用,哪些是垃圾。

不过休斯也是最早选择离开Facebook的人,倒不是因为项目本身,而是他觉得和扎克伯格做朋友比做同事,特别是做下属要轻松得多,因为休斯早期的贡献,他获得了Facebook1%左右的股份。

叛逆鬼才

肖恩·帕克是个真正的天才,而且和扎克伯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帕克的父亲是一个海洋学家,在帕克7岁的时候父亲开始教他电脑编程。由于小时候体弱多病,帕克的大部分童年都是与电脑和书本一起度过的。他在16岁时因为侵入跨国公司和美国军事部门的网络,而受到FBI调查。在黑客圈子里,他就像一个过早成名的英雄,从而被很多电脑迷崇拜。

17岁时没有读完高中的他帮助肖恩·范宁建立了Napster,这个网站峰值时有2600万人在线。但是帕克因为在邮件中不恰当地表达了自己对唱片公司诉讼问题的看法,而使公司陷入被动。帕克第一次被自己创建的公司抛弃。紧接着他和朋友成立了Plaxo,一个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邮件的网站。但是帕克因为和投资方处不好关系而第二次被扫地出门。

遇到扎克伯格的时候是帕克最落魄的时候,同时也是帕克正在总结前些年失败的经验而逐渐成熟的时候。

扎克伯格和帕克的相遇,实在可以用相见恨晚来形容。扎克伯格想把Facebook打造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但是他那时并不知道该怎么做。帕克在这方面无疑比扎克伯格和其他人更具有经验。经过短暂的相处之后,扎克伯格任命帕克为公司的总裁。总裁的权力仅次于CEO,当然扎克伯格这时候还不知道怎样做一个CEO,所以帕克在管理上拥有相当多的自由。

不知道帕克是出于对公司现状的理性判断,还是有意忽略了那些公司制度的条条框框,总之他开始做总裁的时候,公司基本没有制度。毕竟那时的公司只有不到10个人,谁会在乎呢?

所有住在公司里的人都保留了大学时的“良好传统”,白天很晚起床,中午饿了才有人出来,下午开始工作,到了晚上才会进入兴奋的工作状态。但是一旦有一个好的点子或者需要马上完成的项目时,他们就会开足马力,一连工作好几天,甚至都不休息。之后,到附近的酒吧或者去斯坦福校园里面和那里的学生们饮酒狂欢。

因为这些,帕克很受人喜欢。当然还有他的宝马5系跑车,帕克不用它时,其他人可以去开车兜风。

但是看似玩世不恭的帕克,用自己之前积累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为Facebook做了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每一件都对未来影响深远。

第一件事是在特拉华州重新注册了公司。由于萨维林在佛罗里达州注册的公司缺少必要的法律文件,帕克建议在特拉华州重新注册Facebook公司,因为那里的法律对高科技公司有很多优惠条件。而这次重新注册为以后的融资奠定了基础。

第二件事是,谈成了两轮重要的风险投资。第一轮是彼得·泰尔领导的天使投资,得益于帕克和雷德·霍夫曼深厚的友谊。而第二轮是阿克塞尔合伙投资有限公司的注资谈判,帕克充分显示了他的“机智狡猾”和熟练的谈判技巧,阿克塞尔最终以高出华盛顿邮报将近1倍的估值购买了Facebook的股份。帕克居功至伟。

第三件事是,去掉了“the Facebook.com”域名中的“the”这个看似毫无意义的词,这主要源于帕克的极简主义原则。事实上他每次看见“the”都很不爽,阿克塞尔的融资进入之后,帕克花了20万美元从一家叫About Face的公司手里买下了这个域名。想想最近的“iPad”名称权之争,我们就知道帕克当时多么有先见之明了。

第四件事是,为公司招聘到骨干成员。马特·科勒被帕克从霍夫曼那里挖角过来,成为扎克伯格的首席幕僚,后来担任Facebook的产品经营副总裁。阿伦·西锡格,帕克的朋友,为Facebook简化了页面,想出了图片用人名标记的点子。

第五件事是,巩固了公司结构,以保证扎克伯格在董事会中具有两个席位,这样彼得·泰尔和吉姆·布雷耶进入董事会后,扎克伯格和帕克仍然拥有多数的表决权。

其实光是这些,帕克就无愧于总裁的位置了。而且他一直是扎克伯格的坚定支持者,他在公司中维护扎克伯格的权威,在外面积极塑造扎克伯格年轻沉稳、高瞻远瞩的形象。

帕克总觉得扎克伯格就像年轻时的自己,他连续被两家公司抛弃,所以不愿看到扎克伯格面临和自己一样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帕克对风险投资的引进一直非常谨慎,虽然他成功地促成了两笔交易,但那也是他周密考虑和仔细权衡的结果。“Facebook只有扎克伯格当CEO最合适,没有人能够替代他”,这是帕克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2005年8月,帕克去北卡罗来纳州度假,他在海边租了一个房子玩风筝、冲浪。晚上,帕克邀请冲浪教练和当地的朋友到他的房子里举行派对。美酒、美女、音乐这样的派对帕克不知搞了多少次,没想到这次却惹上了麻烦。

当地警察冲进了聚会的房间,带着缉毒犬在屋子里搜到了“装着白色粉末的塑料袋”。由于帕克是签订租房合约的人,他以持有可卡因的罪名被逮捕。后来由于证据不足,帕克被释放,没有被警方起诉。

但是当帕克被捕的消息传到公司的时候,董事会发生了争论。扎克伯格认为这是帕克个人的事情,与公司无关;而吉姆·布雷耶则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公司的总裁因为持有可卡因被捕,公司的形象很可能因此受到影响而一落千丈。特别是Facebook是以校园为基础,如果帕克的行为构成犯罪,或者媒体利用这点做文章,那么很可能很多大学会出台相关禁止和限制Facebook的制度,到时候势态将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帕克是公司的毒瘤,必须被清除掉”,这是布雷耶的观点。

董事会的风暴之后,Facebook的员工们也开始讨论并逐渐正视起这件事来。帕克是个好人,也是个不错的朋友,但是他未必是个合格的总裁。在公司只有几个人的时候,帕克可以使用无为而治的手段,而现在公司已具有相当规模,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帕克的随心所欲就显得有些不合适了。

而帕克也坦承:“我一直希望找到原动力去奋斗,并取得了很多成功,在那之后我就有点心不在焉了。”所以他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消失一段时间,去寻求新的刺激和能打动他的东西,没人知道他在哪里。虽然扎克伯格司空见惯,但是新来的员工总见不到公司的总裁毕竟不是一件让人容易接受的事情。

另一个董事泰尔也开始觉得帕克并不能帮助扎克伯格成长为一个合格的CEO,而且他的风流不羁和浪荡性格很可能影响公司的形象。Facebook想要长远发展,帕克必须离开。

当泰尔和布雷耶达成一致的时候,扎克伯格开始面临极大的压力。帕克终于决定自己做出选择,他不忍心扎克伯格为了自己而困扰,也不愿意Facebook的发展受到影响。帕克最终做出了选择,他上交了辞呈,辞去了总裁的职位。但是布雷耶咄咄逼人,提出让帕克放弃股份,帕克不得已放弃了一半的优先认股权,但是他把自己的董事席位转给了扎克伯格,这样扎克伯格仍然能保持对公司决策的独立性。

帕克的离开,让扎克伯格十分伤心。帕克为他所做的一切,扎克伯格都铭记在心,而因为自己没有成长为一个合格的CEO成为帕克离开的理由,也让扎克伯格充满了自责。他希望帕克能够在公司之外继续给予自己意见和支持,也暗自决定尽快成长起来。

实际上,在帕克之后扎克伯格没有再任命过总裁,他们两人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商界女王

雪莉·桑德伯格是美国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的办公室主任,谷歌在线销售和运营部门的副总裁。这样一个成功女强人是如何和Facebook扯上关系的呢?

其实扎克伯格第一次见到桑德伯格是在2006年,那时候雅虎报价10亿想要收购Facebook,因此,扎克伯格出席了雅虎CEO特里·塞梅尔举行的一次社交派对,在那里扎克伯格第一次见到桑德伯格。两人只是作了简单的寒暄,没有深聊,扎克伯格之所以能记住桑德伯格是因为她毕业于哈佛,而且她是一个犹太人。一个聪明的犹太人很常见,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但是一个聪明的犹太女强人说实话并不多见。

“灯塔”项目的失败,让扎克伯格觉得必须得找个懂广告的人来做这件事,靠他们这些编程的脑子看来是很难搞定这件事了。而董事会对范·塔纳的COO工作也不是特别满意。布雷耶觉得也许应该找一个更加合适的COO来引领公司前进,帮助扎克伯格成长。

布雷耶的建议是找谷歌的桑德伯格来担任这个职位,因为他听到了一些风声,说桑德伯格有意离开谷歌。作为硅谷的一名资深投资人,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消息是密不透风的。

然后扎克伯格开始搜寻桑德伯格的信息,想先从资料的层面作一个了解。巧合的是,在一个圣诞派对上扎克伯格遇到了桑德伯格,扎克伯格以学生向老师请教的姿态,向桑德伯格询问如何在Facebook上投放广告会更加合适。这似乎有些冒失,毕竟之前两个人并不熟悉,而且现在还分属两家竞争的公司。但是扎克伯格提了出来,桑德伯格也不好拒绝,所以她从谷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毕竟那时候她还没有真正接触Facebook。但即使是这样,也足以让扎克伯格知道自己从前对广告的看法是多么幼稚了。扎克伯格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希望桑德伯格能到Facebook担任COO的职务,但是被桑德伯格婉拒了。

她是准备离开谷歌,不过她似乎已经有了选择,一家位于东海岸的大型传媒公司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不过她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对的,所以她找硅谷的投资人罗杰·麦克纳米去征求意见,罗杰给出的答案很简单,那家传媒公司不错,可是为什么她不去试试Facebook呢?因为那时候罗杰正好也是Facebook的非正式顾问之一。

罗杰为扎克伯格安排了一次见面,但是短短的几个小时,既不足以让扎克伯格说服桑德伯格,也不能让桑德伯格对Facebook有足够的了解。

所以在那之后,扎克伯格总是频繁地约桑德伯格见面或者去她的家里拜访。桑德伯格已经是一个41岁的女人了,事业有成,还有两个孩子,她可不会随随便便做出决定。扎克伯格发现了另一个突破口,就是孩子,扎克伯格成功地用黑客故事和击剑术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所以扎克伯格的拜访至少让孩子们觉得很高兴。“那样子好像恋爱一般,说实话我追女朋友都没有花过这么大的力气。”扎克伯格后来回忆说,但是他的坚持不懈和死缠烂打确实让桑德伯格的想法开始松动。

2008年1月的时候,正好赶上达沃斯论坛,桑德伯格邀请扎克伯格乘“谷歌一号”的专用飞机从旧金山飞往苏黎世。桑德伯格这时基本已经快决定去Facebook工作了。

但是桑德伯格在一篇介绍Facebook的文章中看到了扎克伯格和温特莱斯兄弟那场说不清楚的官司。除了公司之外对于扎克伯格本人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桑德伯格决定问问另一个人的意见,而这个人就是《华盛顿邮报》的丹·格雷厄姆。格雷厄姆说起了在那次阿克赛尔横插一脚的融资中扎克伯格主动和他商量的事情,他很喜欢那个小子,对他的诚实,格雷厄姆作了保证。

现在对桑德伯格来说,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担心了,她在2008年3月份的时候从谷歌离职,宣布加入Facebook并担任COO一职。

桑德伯格是要么不做,要做就把事情做好的那种人。她一进入公司,就开始召集广告部门的高管们开会,就如何发展Facebook的广告展开讨论。会议持续的时间很长,常常从早上上班到晚上一两点, 而且不是一次会议,而是一系列的会议。在找出方法之前,桑德伯格认为开再多的会议都是有必要的,而且在需要的时候,桑德伯格还会把整个广告部的人,或者其他相关各部门的负责人全部召集到会议室来。

扎克伯格已经学会如何做一个CEO了,这次他选择彻底放权,他给自己放了一个月的长假,准备做一次环球旅行,把所有的事情全部交由公司的二把手——COO桑德伯格去处理。

桑德伯格没费很多时间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现在公司的广告业务已经被全部调动了起来,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定制广告与口碑传播。Facebook与其他网站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用户都是实名注册的,而且每个人都有可以信任的朋友圈子, Facebook上的好友喜欢什么东西,用过哪些商品,将成为朋友们的参考。同时Facebook群和朋友圈子可以成为召集活动、传播信息的有效平台。另外虚拟形式的礼物和虚拟货币将在Facebook的互动中大行其道。这每个都是一个不错的商业机会。

当然最重要的是,由于Facebook上信息的真实性,客户可以知道应把自己的广告告诉哪些人会更加有效。在Facebook投放广告,是绝对不会将广告主的金钱浪费在不适合的群体上的。

就这样Facebook广告形式终于出炉了,而且马上就有客户开始尝试,比如星巴克送出虚拟礼物,并且发放免费试饮的优惠券;比如马自达策划了一个大家创作动画短片活动;本和杰瑞冰激凌公司请大家在Facebook上对新产品的口味献计献策,等等。

事实证明桑德伯格是成功的,扎克伯格旅行回来后充分肯定了桑德伯格所做的一切,并放手给她更大的权力。

在桑德伯格的领导下,公司的广告销售员从20个增加到150个,而且开始在都柏林、巴黎、悉尼、斯德哥尔摩和多伦多等地设立办事处。美国所有大广告客户全部开始在Facebook投放广告,不管是宝洁,还是联合利华,或是西尔斯百货,都开始参与到这种全新的广告形式之中;而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等10余个品牌在Facebook的商业页面超过了200万粉丝。

桑德伯格似乎掌握着点睛之笔,2009年公司的广告收入从2008年的3亿美元增长到5.5亿美元,2010年公司宣布全面赢利。桑德伯格真正把Facebook变成了一个可以挣钱的项目。

回想起那时的经历,雪莉·桑德伯格说:“2008年整个世界经济都在衰退,我有点紧张。但是在不久之后,我发现我们的广告率保住了,在别家都不断大幅降低目标的时候,我们却越来越好。”

寻找高智商且有认同感的人

Facebook早期加入的许多员工,在与扎克伯格一起见证Facebook成长的同时,也通过他们的个人努力在Facebook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早期员工第一人,亚当·德安杰罗,是扎克伯格的高中好友,曾在高中时与扎克伯格一起开发出了软件Synapse。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相比之下,扎克伯格他们只能算作电脑的业余爱好者,而德安杰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编程高手。在扎克伯格开发出Facebook之前,德安杰罗在宿舍里开发出了Buddy Zoo,通过这个软件你可以找到你和别人在AIM(美国在线的即时通讯软件,比MSN更受欢迎和普及)上的共同朋友。虽然德安杰罗没有把它商业化,任其自生自灭,但是这个“找出共同朋友”的想法给了扎克伯格相当大的启发。

扎克伯格在Facebook创业之初,邀请德安杰罗共同参与项目开发,德安杰罗其实一开始并没有看上Facebook,他和麦克科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Wirehog(一个点对点的分享软件)上,他们认为Wirehog比Facebook更具技术含量。扎克伯格也参与其中,最后Wirehog放在Facebook上供人下载使用,因为其操作难度过大而无人问津,扎克伯格只能放弃了这个项目。莫斯科维茨则花了很多时间,主动向德安杰罗学习编程的知识。

实际上德安杰罗一开始并不能算是Facebook的全职员工,他时来时走,有时候去完成自己的学业,有时候去研究自己喜欢的高难度编程工作,比如设计可以通过摄像头读取手势就能实现输入文字的程序,等等。2005年的夏天,他得到了去谷歌做实习生的机会,但硬是被扎克伯格拉回了Facebook。

在Facebook,德安杰罗做成了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Facebook上一开始饱受争议的“动态新闻”出自德安杰罗和克里斯·考克斯(斯坦福的研究生毕业)的头脑风暴。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互联网能够解决100万问题,但都不是人们关心的,其实人们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情是想知道:“我关心的那些人现在在做什么?”

想法很好,但是为了实现这一想法,他们花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首选,要研究出一个算法,自动分析Facebook上所产生的用户信息,自动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以及个人主页变化情况,然后用逆时针顺序把这些信息显示给他的朋友们。“动态新闻”刚上线的时候,反对的声音较大,扎克伯格顶住了这些声音,最后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改变。正因为动态信息的出现,才使Facebook后来成为开发平台具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开发平台的搭建,又是德安杰罗担当重任,这次他的搭档是查理·奇弗。Wirehog其实是第三方软件在Facebook平台上的第一次尝试,它虽然失败了,但是指明了一个方向。扎克伯格早有搭建Facebook平台的想法,但是真正实现这一想法,靠的还是德安杰罗的编程才能。他和奇弗编写了大量的核心源代码,之后Facebook的代码通过特定的接口被设为开放,任何人和任何公司都可以使用这些代码在Facebook的平台上那开发应用原件。可以说平台的搭建,使Facebook走出了像微软垄断软件业那样征服整个网络的第一步。

平台搭建成功后不久,Facebook的CTO(首席技术官)德安杰罗选择了离开Facebook,并带走了奇弗,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他创建了社会化问答网站Quora,这是比较有戏剧性的桥段,之前他在开发“动态新闻”时曾认为人们并不关心互联网能解决的100万问题,而只关心自己的朋友在做什么,但是这次他转向了,他决定先把100万个问题解决了,再做决定,谁知道Quora会不会是下一个硅谷新星呢。

安德鲁·麦克科伦,是扎克伯格的大学同学。扎克伯格在2004年暑假选择帕罗奥尔托作为公司的新址,其中一个理由是麦克科伦那时候在艺电实习。他们共同开发了Wirehog,当然还有德安杰罗。为了保证Wirehog项目的发展,扎克伯格曾经了注册Wirehog公司,他希望这是一个能和Facebook并行发展的项目。扎克伯格、麦克科伦、德安杰罗、莫斯科维茨以及帕克都是Wirehog的股东。Wirehog与Facebook不同,它与资本的唯一一次接触,是扎克伯格和麦克科伦穿着睡衣睡裤去红杉资本的办公室作融资的推介,他们只带了10页PPT,上面写着“不要投资Wirehog的十大理由”。这完全是一次年轻人的恶作剧,而且看起来更像是为了帮助帕克报被红杉资本赶出Plaxo的一箭之仇的幼稚之举。

没有获得融资倒在其次,关键是Wirehog的想法虽是好的,但是其复杂的操作与本来让所有人轻松共享文件的想法背道而驰。后来Wirehog上线,借助Facebook的平台免费下载,却因为操作难度过大的硬伤而反应平淡,最终扎克伯格放弃了这个项目。但是Wirehog的尝试指出一条路,一条让Facebook成为开放平台的发展之路。

麦克科伦除了作为Wirehog的主要开发者之外,还有一个贡献并不被大家所熟知,就是Facebook早期标志的设计。麦克科伦以阿尔·帕西诺(好莱坞电影明星,《教父》的男主角)的头像为蓝本,将数字一和零覆盖在上面,设计出了Facebook的第一个标志。后来很多用户以为那是扎克伯格的头像,实际上那只是这些年轻人向自己的偶像致敬的方式罢了。

马特·科勒,是Facebook的早期灵魂人物。科勒曾是投资人雷德·霍夫曼的左右手。他毕业于耶鲁大学音乐系,曾经在中国的一家网络公司工作过,然后在麦肯锡做过几年顾问,后来在霍夫曼的LinkedIn商业社交网站中工作,他是最有价值的员工之一,而帕克把他挖了过来。

科勒回想起他加入Facebook的经历时,说道:“在霍夫曼介绍泰尔与扎克伯格见面的时候,我也在场,听完他们的想法,而且当泰尔和霍夫曼都决定投资的时候,我甚至也有买入一些股票的冲动。但是帕克拒绝了我,说他们不打算出售更多的股票,但是不久之后他们又向我抛出了去Facebook工作的橄榄枝。我28岁了,难道让我去给这些20出头的毛头小子们打工?我有些犹豫,但是当我给在普林斯顿上大学的弟弟打了一个电话之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我问他知道Facebook吗?他回答说:‘你的问题就像在问我普利斯顿有电吗一样白痴。’然后我就加入了Facebook。是的,既然它在大学生中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我为什么要错过它呢。”

科勒因为其成熟稳重并且有冷静的头脑,一开始就充当着扎克伯格的“智囊”的角色。相对于没有经验的CEO扎克伯格和整天见不到人的总裁帕克,科勒更好地成为早期凝聚公司的核心人物。科勒一开始负责为公司从大学招聘人才,他招聘到的第一个员工是后来创建了YouTube的陈士骏,但是很遗憾,当时公司没能留住他,他仅仅待了几个星期。谷歌在普林斯顿召开招聘会的时候,科勒举着牌子在门口分发Facebook的传单,上面写着“为什么要到谷歌?来Facebook工作吧。”那是扎克伯格的点子,面对谷歌这样的庞然大物,还是有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选择了Facebook。

当然科勒最在行的还是经营管理与资本的领域,他担任了Facebook的产品经营副总裁。在Facebook成功搭建起开放平台之后,科勒几乎走遍了全球去拜访新兴的网络公司和大型传媒公司,希望他们能够在Facebook平台上开发软件。可以说没有科勒的努力,F8大会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企业展示自己为Facebook开发的软件,F8的成功,科勒功不可没。在融资方面,几乎每一次重要的融资都有科勒参与,帕克走后科勒一度成为负责融资的第一人,直到欧文·范·塔纳开始担任新的COO,他才能够稍微放下肩上的担子。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科勒因为霍夫曼的投资而加入Facebook的团队,后来也因为雅虎的10亿美元收购谈判而最终失去了扎克伯格的信任。其实扎克伯格一开始也徘徊在卖与不卖的边缘,他甚至想在这风口浪尖上让Facebook向所有人开放。这是一次破釜沉舟式的尝试,如果成功了,那么不卖;如果失败了,就此止步,也许10亿美元是个不错的主意。就在谈判的关键时刻雅虎因为股票暴跌,把收购价调整到8.5亿美元,这时扎克伯格因为可以不用出售Facebook而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一直支持出售的范·塔纳和马特·科勒,却开始不被信任了。

2008年6月,马特·科勒选择自动离职,之后他加入了Benchmark资本公司,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阿伦·西锡格,是一个平面设计天才,是帕克的朋友。他来到Facebook的第一件事情,是重新设计Facebook页面,清理代码,把所有功能简化,好让Facebook的主页看起来简单方便。西锡格在谈起这次设计时说:“我只是想让页面看起来简单,这样人们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的朋友交流,而不会过多地停留在Facebook的页面上。”而这正符合扎克伯格的想法,一切多余的毫无意义的代码和功能都应该被去掉,Facebook应该越简单越好。这就是扎克伯格所推崇的极简主义。

在重新设计页面之外,西锡格还做了一件好玩的事情,就是设计了Facebook的T恤。T恤上面画着一架战斗机从几只鹌鹑旁飞快地掠过。这个创意是因为扎克伯格心血来潮在Facebook的搜索页面下方放上了两句毫无意义的电影台词。“我甚至都不知道鹌鹑长的是什么样。”这句话出自《婚礼傲客》。 “太近了,不方便发射导弹,改成用枪。”出自《壮志凌云》。

西锡格对Facebook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图片系统开发时所做的一切。在Wirehog失败之后,帕克劝说扎克伯格开发Facebook自己的图片功能。西锡格负责用户界面设计,是他提出了“我只在乎图片里面有谁,而不是其他的想法”。正是这个想法,使Facebook的图片只能以图片中的人物名字标记,只要你发图片,被标记的人就会收到一条信息,这样图片不再是单向的“秀”的过程,而成为一种交际形式,最终Facebook的图片功能大获成功。

现在西锡格仍然供职于Facebook,担任设计战略主管一职,事实上后来Facebook多次改变界面风格,也多是西锡格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