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了李时珍,知府越想越好笑。他想,我的病看过的郎中不少,他们虽说本领不大,也没有一个像这过路郎中那样疯癫的,把个男人当成女人诊,这真是世上有五谷杂粮,人有千奇百怪。每天,他想起这件事就要大笑一阵。说也怪,往日他不感到饿,笑过以后就晓得饿了,要吃东西。开头还是要吃粥,过两天就想吃干饭。一天,两天,十天半月,饭量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健旺,也没有再找郎中看病吃药,病就自己好了。
一天,知府正在后花园喝酒赏花。家人进来说李时珍又来了,口口声声要讨上次看病的钱。知府听说上次那个疯疯癫癫的过路郎中又来了,有心要戏弄他,就叫把他带上来。李时珍刚进花亭,知府就问:“莫不是你又扯了告示来给我看病?”李时珍说:“你的病上次我诊好了,这次来讨诊病钱的。”知府一听,咦!这个过路的郎中还想讹我的钱,真是老鼠捋猫胡须,想找死!他把手里的酒杯朝桌上一顿,拍着桌子对李时珍说:“你哪给我看过病?莫不是敢讹老爷的钱不成!”
李时珍说:“我看病向来是按病收钱,贫寒人家无钱也诊,还要送他的药,哪里谈得上讹你老爷?”“不是讹钱,你没有看病,没有给药,干吗跑到我府衙来要钱?”李时珍说:“我没有看病,你的病是怎样好的?”知府得意地说:“上次你胡说我是经血不调,男人得了妇人病,我想起你说的话就好笑,病就慢慢好了。”李时珍说:“你的病还是我诊好的,钱还是赖不脱的。”知府见李时珍说他赖账,气得眼珠翻白。“你说我的病是你诊好的,你说出病症我听,说对了症就算了,要是瞎说,本老爷就办你欺骗官府之罪。”
李时珍说:“实话相告,你得的是气闷在胸、五焦不通的阴郁之症。”“那你为什么要说我得的是经血不调的病呢?”李时珍一笑,说:“你这病只有用笑才诊得好。一笑百病除,自能散气顺心,通脉活血,疏郁愁为畅意。要是我直说病症,你就笑不起来,病也诊不好。我故意说你男人得了妇人病,你会觉得荒唐,想起来要笑,病才好得了。”知府听李时珍说得有枝有叶、入情入理,像庙里的菩萨变成了呆神。好半天,他才醒转过来,意识到李时珍是医道高明的医圣,恭恭敬敬地把他送出了大门。
【杏林小讲堂】
从中医角度来看,郁闷是百病之源,它使人难以入睡、神志恍惚、无精打采,甚至会导致人神经系统紊乱。所以,豁达快乐之人多健康和长寿。
林之翰《西厢》医单相思
林之翰,字宪百,号慎庵,清代苕东人。其所著《四诊抉微》为论述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专书。林氏强调四诊在临床上同等重要,不可偏用某诊而忽视其他三诊,认为“四诊为岐黄之首务,而望尤为切紧”。对四诊的论述,他不但重视一般规律的阐述,而且重视鉴别诊断。林之翰巧医《西厢》疾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
清朝雍正元年,上海崇明县有一张姓读书人,酷爱读古书。一次读《西厢记》,因羡慕书中张君瑞的艳遇,就改名为张生。从此他废寝忘食,捧着《西厢记》百看不厌,以致日夜思念书中的崔莺莺小姐,竟相思成疾、卧床不起了。家人甚是着急,多方求医,因医生不知其病因,投药自然无效了。
林之翰适值著完《四讼抉微》后赴沪访友。病家久闻林的大名,遂请其诊治。当进入内室尚未“四诊”时,就听张生反复呻吟轻语:“我的莺莺小姐,为什么还不来呀!”林之翰掀开帐子,只见其形容憔悴,情志昏迷,枕边还放着一本《西厢记》,此时对其病因已知之八九了。再结合脉象,治案已成竹在胸,就吩咐病家如此这般。
当天深夜,张生又在轻呼莺莺,只听门外有女子的应答声:“张郎,莺莺来了!”他闻声一跃,下床点灯,一边疾步去开门,一边惊喜地说:“请进,快快请进!”门开启后,“莺莺小姐”翩然而入,张生举灯一看,竟吓得连退数步,原来来的不是闭花羞月的崔小姐,而是满脸皱纹的一老妪。他惊恐地问道:“小姐为何变成如此模样?”“莺莺”答曰:“岁月催人老啊!几百年了,我岂能还是当年花容月貌?”张生忙将她推出门外,说:“请你赶快回去吧!”便急忙关紧了房门。
这时张生已惊出了一身冷汗,再想想“莺莺”的话也有道理:“人生百年,哪有不老之理?我岂能和一位老媪结‘秦晋之好’?”再上床时竟安然入睡了,单思病也自然而愈。后经适当调息,很快便恢复了健康。
病家对林之翰感激不尽,准备重金酬谢。他说:“常言道,‘心病还需心药医’,我只不过是找着了病因,投对了‘心药’而已,不必言谢,更无须重金。奉劝公子今后读书需细辨之,以免误入歧巷,枉受痛楚折磨耳。”
【杏林小讲堂】
单相思者常常陷入极其难堪、苦闷和烦恼的境地,不仅影响学业、事业,而且影响身心健康。当人陷入恋爱失败的痛苦中时,人体内皮质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会上升到致病的水平,心脏工作不规律、血压升高、免疫系统效率降低,病菌更易入侵。
程钟龄恐吓治“足痿”
程钟龄是清代著名医家,他经验丰富,别人久治不愈的疾病,经他治疗常能奇迹般地康复,名噪康熙、雍正年间。
有一个富翁,身患足痿,欲行必以手持物方可缓慢移步,服过许多药皆无效。他久慕程钟龄的大名,让人抬了去求治。程钟龄见他六脉调和,得知病人遍服中药无效,断定这是心病,非药物所能治,决定施计治疗。他替病人收拾了一间房子,安顿病人住下。程钟龄预先在病人住的房间里摆上许多古玩,并特意在病人坐凳旁放置一瓷瓶。他向病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古董收藏室,所藏之物皆属珍品。”他一一告诉病人它们的价值。最后,他指着瓷瓶说:“这是我的传世之宝,十分稀罕,千金难求。”实际上,包括瓷瓶在内的所有东西都是赝品,只是病人属于外行,被蒙在鼓里罢了。
病人在屋里闷坐了两天,见程钟龄既不诊病,也不寒暄问暖,甚至回避见他,憋得心慌。第三天,他决定出去走走。因离开重物难以迈步,他只好就近抱着瓷瓶小心翼翼地起身。岂知程钟龄在旁边窥视已久,待病人举步欲走时,程钟龄突然出现,猛喝道:“你好大的胆!竟敢偷走我家的宝瓶!”病人一惊,手一软,“当”的一声,瓷瓶从手中滑落到地上,摔得粉碎。这下病人大惊失色,垂手痴立在那里。
程钟龄见病人不靠支持物已能站立,心里十分高兴,暗自思忖:这病已去几分,应该趁热打铁。于是,他上前握住病人的手说:“你别害怕,跟我来!”那人竟跟在程钟龄身后走出屋外,他举步平稳,行走如常,多年顽疾一下子就治好了。程钟龄这才告诉病人,他摔碎的东西并不是什么稀世之宝,是为了解除心理上的压力、转移注意力而设的计谋。病人恍然大悟,连声赞扬程钟龄的高明医术。
【杏林小讲堂】
在一般的临床中,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症状是心因性的,或者是伴有大量心理因素的。大量的观察和调查证实,积极的情绪、完善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开朗的性格、清晰的思路等有助于防病、抗病和健康长寿。在运用心理疗法时要对心理疗法充满信心,要坚持“治疗”下去,持之以恒,当某一种方法收效不大或看不出什么显著效果时,不妨改用另一种方法,也可以几种方法交替使用,或者是同时使用。
“起死回生”的故事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与“起死回生”相关的神医很多,下面介绍几个有名的故事。
故事一:
《史记》记载:扁鹊行医周游到虢国(今河南省陕县一带),听说虢太子暴死后正要准备埋葬。他在宫门外,向一位叫中庶子的官员详细了解了太子生病的经过和症状,断定太子没有死,而是患了一种称之为“尸蹶”的病(类似于现在的休克),便说可以使太子“复活”。但中庶子并不信。扁鹊说,你不妨进去看看太子,一定可以听到太子的耳鸣,太子的大腿两侧一定还温暖。中庶子进去禀告了虢君,一起去看太子,果然和扁鹊说的一模一样,他们赶紧把扁鹊请进来。扁鹊仔细地为太子切了脉,扎了一针,太子睁开了眼;药敷两肋下,太子便坐起来,人们惊叹不已。之后又服药20天,太子恢复健康。扁鹊进行针砭的部位是三阳、五会,他用的汤药是八减之剂,灸熨则在两肋的下面。
故事二:
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一书中记载,说扁鹊到赵国的时候,刚巧赵太子“暴疾而死”,扁鹊“先造轩光之灶、八成之汤,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容醻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越抹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刘向所记的材料除了针灸、药物之外,还有扁鹊的五个徒弟分别进行吹气、按摩,等等。
故事三:
在扁鹊以后不很久,三国时代的东吴有一个神医名叫董奉,也有起死回生之术。据《三国志?吴志》卷四《士燮传》注:“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颐,摇消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故事四:
中国古代有许多起死回生的故事,当代也有很多。叶桔泉是我国中医界一代宗师,是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自学成才,医术高明,被当地群众称为“神医”。有一年夏天,有一外乡人求他出急诊,当时交通不便,步行两个小时后又改乘小船,3个小时后才抵达病家。叶入室察看,只见床帐已拆除,“死者”身着寿衣,家人围之痛哭。叶桔泉速上前去给“死者”诊脉,发现双肢虽凉,但可触及欲绝之脉,解衣后可见颈项、胸部尚有微汗,叶桔泉即取随身药囊中的“苏合香丸”一粒,烛火烧药而熏鼻,许久,病人逐渐苏醒。
【杏林小讲堂】
医生之所以能做到起死回生,主要是因为病人处在“假死”的状态。由于呼吸、心跳等生命指征十分衰微,从表面看几乎完全和死人一样,如果不仔细检查,很容易误认为已经死亡,甚至将“尸体”处理或埋葬。假死是脑缺氧的结果,病人的呼吸和心跳极其微弱,所以往往被认为已经死亡。假死常见于各种机械损伤,如缢死、扼死、溺死等;各种中毒,如煤气中毒、安眠药、麻醉剂、鸦片、吗啡中毒等;触电、脑震荡、过度寒冷、尿中毒、糖尿病等。病人是真死还是假死,可以用下列简单的方法鉴别:
1、用手指压迫病人的眼球,瞳孔变形,松开手指后,瞳孔能恢复的,说明病人没有死亡。
2、用纤细的鸡毛放在病人鼻孔前,如果鸡毛飘动;或者用肥皂泡沫抹在病人鼻孔处,如果气泡有变化,说明病人有呼吸。
3、用绳扎结病人手指,如指端出现青紫肿胀,说明病人有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