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幽默高手的口才训练
19383900000023

第23章 辩论幽默——唇枪舌剑中的缓冲器

巧用俗语,谐趣论辩

所谓幽默的结晶,就是那些通过智慧的打磨,被人们广泛认可,流传百世的名言、诗句、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精练、形象、生动而有美感,平时多积累并将它们运用到说话中,能为我们的语言增添不少的幽默与乐趣的色彩。

俗语是群众语言,就是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通俗易懂、人民群众熟悉的、喜爱的语言,它包括谚语、歇后语等。这些语言大都来自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创造发明的,在讲话时巧妙地运用,能够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

俗语是通俗而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形象。恰当地引用俗语,可以增强论辩中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抗战胜利后的一天,上海一幢公寓里传出阵阵欢笑。原来,画家张大千要返回四川,他的学生们为他送行,梅兰芳等名流也到场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都愣住了,梅兰芳也不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着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张大千简单的几句话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灵活运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将“你是君子,我是小人”这一惊愕之语进行了出乎意外却又合乎情理的解释,让人们在吃惊之余,猛然地觉悟出这是一句绝佳的称赞俗语,给俗语加入了幽默的调味剂以后,俗语变得不再“俗”。

1985年5月,美国总统里根到前苏联访问,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在欢迎仪式上,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说:“总统先生,你很喜欢俄罗斯谚语,我想为你收集的谚语再补充一条,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

戈尔巴乔夫之意,当然是宣称他们在削减战略武器上有行动了。里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礼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匆催生。”

里根的谚语幽默形象地说明了里根政府不急于和前苏联达成削减战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在论辩中巧妙地运用俗语可以调节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幽默力,从而达到明确地讲清道理、有力地反驳对方的目的。

巧用俗语形式的语言,能够将表述力柔化,将论辩力强化,不仅如此,还可以分散论辩方的注意力,找到突破口,让他们无力反驳。

理智幽默,胜过争论

一天,索罗斯敲开邻居家的门:“请把您的收录机借给我用一个晚上好吗?”

“怎么,你也喜欢收听晚间特别节目吗?”

“不,我只是很想很想夜里能够安安静静地睡上一觉。”

索罗斯在表达对邻居不满的时候,没有因为邻居扰乱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而与其争论不休。聪明的他,只用了简短的一句幽默就让邻居深觉愧疚起来。这就是一种理智的幽默,理智的幽默不用争论,就能够得到比争论得来的。

如果我们在处理棘手问题时,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用一般的方式希望对方主动妥协,往往很难奏效,这个时候需要虚心掌握幽默的表达技巧。

林肯对麦克伦将军没能很好地掌握军机深感不满,于是他写了一封信:“亲爱的麦克伦:如果你不想用陆军,我想暂时借用一会儿。”

如果一些人不能把分内的工作做好,又对他人期望值太高,要求太多时,也应该肯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其方式当然曲折、幽默一点好,幽默的批评意见比唇枪舌剑带来的指责争论还要来得猛烈。

正如每一位下属把自己的将来交给自己的上司一样,每一位经理和居于领导地位的人,也都把他的将来交在属下的手中。当你运用幽默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更有成就时,你会发现不仅更容易将责任托付给他人,而且能更自由地去发展有创意的进取精神。幽默的力量能改善你的将来,因为你的属下、同事会认同你,感谢你坦诚开放的态度,和你一起笑,对任何事情都持乐观态度,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自己的能力。

我们一直强调将幽默口才贯穿运用到各个生活状态以及工作习惯中去,殊不知幽默的说法是为了引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做法,进而实现健康快乐的活法。追逐幽默口才的精髓,实质上是在汲取幽默背后的处世、论辩哲学。在恰当的时候,适当挑拨一份玩笑,不仅仅是对幽默做法的实践,更是圆融辩驳的一种修炼。

引申归谬,强辩韬略

《樗斋雅谑》中说到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服丧时偶然吃了一次红米粉,被一个迂腐的书生看到。书生大为不满,指责这个人是不肖子孙。那人问他为何?他说红色是喜庆的颜色。那人反驳说: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天天吃白米饭,岂不是天天服丧吗?

一句话,言简意赅,诙谐且不失深刻,从书生荒谬的逻辑出发进行反驳,使人看到了书生的荒唐。那反驳书生的人使用的就是引申归谬幽默法。归谬之法是以对方的论点为前提,将其推论出非常明显的荒谬结论,从而驳倒对方。

有一人自认为对佛学的研究很深,大谈轮回报应,并警告人们不要轻易杀生,凡是杀过一牛一猪的人,来生便做牛做猪,所以,哪怕蚂蚁之类也要仁慈对待。听众中当即有人反驳:“那还是杀人好了。”

众人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按这种说法,哪怕来生报应也还是做人呀!”

那人一下子被驳得哑口无言。

此人的论点是“不要轻易杀生”,因为“杀牛杀猪就会变牛变猪”。旁人依其逻辑推论:“要想来世变人,就得杀人。”然而这是非常荒谬的。

鲁迅先生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驳斥“文学作品的质量越高知音越少”的谬论时,用的就是归谬法。“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越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显然,这个结果是非常荒谬的,因此“作品愈高,知音愈少”的荒谬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

归谬法犹如一面显示谬误原形的放大镜,能使人们对错误的论点或论据看得更清楚,因而常常为人所采用。

苏轼的《志林·汜与欧公语》一文里,记载苏轼与欧阳修的一段对话,其中引申归谬法的运用,十分精彩。

欧阳文公曾说过:有一位病人,医生问他得病原因,回答说,乘船时遇上大风,受惊吓而得病。医生就取多年的舵把子,上面浸透了舵工的手心汗,刮下细木屑,加上丹砂、茯神等药,为他治病,喝下去就好了。现今的《本草·别药性论》上说止汗用麻黄根节,以及旧的竹扇子刮末入药。文公因此说:中医以意用药多类似这样做法;初看很像儿戏,然而有时也很灵验,恐怕也不容易问出个所以然来。我(指苏轼)便对先生说:照这样说来,用笔墨烧灰给读书人喝下去,不是可以治昏惰病了吗?推而广之,那么喝一口伯夷(孤竹君之子,与其弟互相推让王位)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疗贪心病了;吃一口比干(商纣王淫乱,比干谏而死)的残羹剩汁,就可以治好拍马屁的毛病;舐一舐刘邦的勇将樊哙的盾牌,可以治疗胆怯病;闻一闻古代美女西施的耳环,可以除掉严重的皮肤病。先生听了便哈哈大笑。

苏轼对于欧阳文公的观点并没有直接进行否定、也没有进行激烈的反驳,而是用他的观点将一些不能够成为事实的事情表述出来,让文公的论点不辨自“败”。

可见归谬法的意义非同一般。

引申归谬是幽默的辩驳之术,在辩论中抓住对方的谬论点,将其用类似事物来表明对方观点的不正确。引申归谬作为论辩中一种反驳的手段,但绝不是生硬的反驳,而是绕个圈子,运用幽默的睿智实现的强力辩驳。

反唇相讥,辩不可挡

接过话头,反唇相讥的幽默法是在受到语言攻击的情况下,及时、巧妙地利用对方讲话内容中的漏洞、或套用对方的进攻套路来灵活反击,回击恶意的挑衅,解脱自身的窘境。

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衣着不讲究。

有一天,他戴着破帽在街上走。有个路人讥笑他:“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安徒生面对路人的讥笑,适时地采用了反唇相讥的幽默战术,让路人赶紧闪躲。运用反唇相讥的幽默,你可以借用对方的某些语句,借助比喻、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来给予对方致命痛击,以揭露丑恶,戏弄无知。可以说,这是一种快速反应的智慧,是一种幽默机智。它的表现是受攻击时保持冷静,冷静中敏捷反击,反击时一剑封喉。

这种幽默战术最能体现人的机敏和语言的灵活性,是说话高手尽情点缀自己才华和风采的最佳舞台。被后人传颂千古,晏子使楚的故事,就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晏子在突然遇辱的情况下迅速反击 、巧言善辩的才能。

晏子为齐国出使楚国,是在楚强而齐弱的情况下成行的。

刚到楚国,楚王便命侍者让矮小的晏子从大门旁供狗出入的小门进城。

面对这种侮辱人格和国格的闹剧,晏子自然十分犀利地反击,他当即声明:“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入城。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此门进入吧。”

此语一出,对方自然自讨没趣。因为如果再让晏子钻狗门,等于是自认楚国为狗国,因而只好打开大门,让晏子昂首而入

由此可见,及时、机敏、有效地反击,确实是舌战中坚硬的语言盾牌。

一位女作家的新作刚刚发表,受到各界好评,却引起一位男作家的嫉妒。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当面向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其作品的成功。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忽然那位男作家分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说道:“您这部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您能否透露一下,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

女作家正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冷不防他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她一愣的刹那,已有人在偷偷地发笑了。女作家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男作家说道: “您能这样公正恰当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本书是谁替您读的呢?”

男作家的问话,用意十分明显,女作家的反问,则是针锋相对,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作的评论无非信口雌黄。连书都不读的人,有什么资格作评论!巧妙的反问,使男作家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处境。

论辩中的接过话头,反唇相讥法,多是为了批评、嘲笑、讽刺和挖苦对方。这种讥讽,一般 是承接对方的讲话内容,借用其中的某些语句,反手一击,点明对方的谬误本质。

出其不意,弦外有音

出其不意是幽默口才中的基本特征,它之所以能产生幽默效果是因为说辩者将事物发展的结果推测成了一种与一般想象和预测截然不同的结果,由于想象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反差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幽默效果油然而生。

出其不意的具体做法是指辩论中的一方根据需要突然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或是承认对方的论点,而得出利于己方的结论,使对方感到不知所措的幽默答辩技巧。

在菲律宾的总统竞选中,总统马科斯攻击阿基诺夫人“没有经验,不懂政治”。对此,克拉松?阿基诺并不讳言自己是家庭主妇,也承认对政治问题不甚了解。但是,承认这一切并不可信,可以理解。她接着反守为攻地巧妙提出:

“对政治我虽然是外行,但作为围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她的这一句话,一下子把矛头对准了执政党的要害之处。在当时的菲律宾,工厂的开工率仅为49%,人口总数的60%的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物价暴涨、民怨鼎沸,政局动荡不安,加剧了经济的进一步恶化,维系民众生存的“日常经济”更是糟糕透顶。克拉松?阿基诺以菲律宾经济状况的事实为依据,阐明自己的观点,对马科斯进行直接反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对方问题的症结所在,赢得了选民的支持。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表面就如顺水推舟般的平静,顺水推舟是在论敌的攻势面前,要把握其意图和要害,表面上因势顺从,实际上是借敌力为我力,引诱对方孤军深入,一直走向荒谬的极端;然后,出其不意地突然逆转,集中火力杀回马枪,使对方冷不丁受到当头棒喝而晕头转向,失去招架之力。

隋朝时,有个叫吴里的人很聪明,但说话结巴。官高气盛的杨素常常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把他叫来聊天。

年底的一天,两人面对面地坐着,杨素就和他开玩笑:“有个大坑,深一丈,方圆也是一丈,让你跳进去,你有什么办法出来吗?”

吴里:“有有有有梯子吗?”

杨素:“当然没有梯子,若有梯子,还用问你吗?”

吴里:“是白白白白天,还是黑黑黑黑夜?”

杨素:“不要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你能够出来吗?”

吴里:“若不是黑夜,眼眼眼眼又不瞎,为什么会掉掉掉掉到里面?”

杨素不禁大笑。

杨素:“忽然命你当将军,有一座小城,兵不满一千,只有几天的口粮,城外有几万人围困,若派你到城中,不知你有什么退兵之策?”

吴里:“有救救救救兵吗?”

杨素:“就因为没有救兵,才问你。”

吴里:“我审审审审慎地分析了形势,如如如如像您说的,不免要要吃败败败仗。” 杨素大笑了一阵。

杨素:“你是很有才能的人,又是个百事通。今天我家里有人被蛇咬了脚,你能医治吗?”

吴里:“用五月端午南墙下的雪涂涂涂涂就好了。”

杨素:“五月哪里能有雪?”

吴里说:“五月既然没没没没有雪,那么腊月哪里有有有有蛇咬?”

杨素笑着打发了他。

这个故事虽然是一则笑话,但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都会遇到。故事中的吴里尽管是个结巴,但回答问题却很能出其不意、听得出弦外之音,又能顺水推舟地幽默作答,杨素不但难不倒他,而且被他的睿智逗得哈哈大笑。

这种出人意料的幽默口才,是人们在说服、论辩中最常用的幽默技法,它借助人们的心理反差,逗笑论辩的另一方,和谐论辩的氛围与紧张局势,令自己处于论辩的主导地位。

但是在论辩中使用出其不意的幽默辩术时,应该注意一点,即出其不意不能“出”得夸张,出其不意的恰到好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找出矛盾,幽默智辩

论辩讲究的不只是口才,比试头脑中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幽默论辩正是希望通过智慧的力量击破争辩对方的防线。

有人认为,在幽默辩论中应变要设法逼对方掉进你设的陷阱,使之无可自拔。如果对方一掉入陷阱,就要马上采取还击行动。有时当对方因退缩或招架无力,也出尽了“牌”,你就亮出你的“王牌”,一举逼使对方陷入进退不得的困境。

欧布利德是古希腊一个有名的诡辩家,他在某个大公那里供职。

一天,他对他的同事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对吗?”

他的同事回答说:“对呀。”

欧布利德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你的头上就有角了。”

大公听了他们的争吵,心生一计,决定利用这种方法来整治善于诡辩的欧布利德。他对欧布利德说:“在我的城堡里,你没有失掉坐牢的权利,是吗?那么,就让你享受三天这种权利吧。”

于是,欧布利德被关了三天禁闭。他真是有苦说不出,只有自认倒霉了。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恃才傲物的人最容易犯下面的毛病。在开始时,容易小看对方,以为自己只要开口,来个“先发制人”,就能成功,没想到由于对方介意在心,回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而会抢了先手。这时候,不该心慌意乱的一方看出对方不易就范,可能会乱了招数,加速败北。

回到辩场上来,我们也不难举出一系列利用对方自相矛盾进行攻击的辩例。且以95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就《信息高速公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辩题正反双方的一段辩辞为例:

正方二:我方也主张发展中国家必须重点发展普及应用,就像教育必须从基础做起,我们现在不做,以后怎么跟得上呢?

反方二:对方辩友还是同意了我方的论点,首先要发展教育,首先要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国力呀。

正方四:信息高速公路恰恰能够帮助教育的发展,这个我们刚才已经提到了。

反方一:信息化也是我方的立论。我们并不否认发展中国家应该缩短南北差距,应该发展信息化,但那并不代表信息高速公路啊。

反方四:那对方辩友为什么就一定认为信息高速公路是发展中国家的万能药呢?难道你不知道药对症可以治病,不对症可是要人命的呀。(掌声)

正方二:对方同学承认信息高速公路是有利的,但又认为发展中国家没有信息高速公路。可是实际上就算是没有信息高速公路,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因为只要一样花了5万块为两位同学装个电脑,就上了国际网络了。

反方三:信息高速公路有利,这谁都知道啊!但今天的辩题是谈对发展中国家有没有利啊。

正方二:对方同学不是说信息高速公路还没做出来吗?你怎么知道它有利呀?

反方一:对呀,这不正是否认了你方的观点嘛。你怎么就知道信息高速公路就有利呢?

反方二:因为我们已经做出来了嘛,我们已经用过了,所以要分享给你们嘛。(笑声、掌声 )

上例辩论中,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发现了各自的自相矛盾之处,也均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可惜双方都仅限于抓在同一点上,形成了一种“凝固”战,最后若不是一语幽默,还不知谁要失守呢。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辩词的“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战术在双方都运用得很隐蔽,没有大肆渲染,只是双方战术碰撞,导致辩手都有些累而已。

总之,我们是该感受到以其之矛攻其之盾的幽默战术在辩论中所显示出的威力。

两难战术,反客为主

在一次对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文化课进行讲授的课堂上,林语堂一直对中国的文化给予了较高的欣赏与赞扬。一位美国女学生却一脸不服气的样子,她对林语堂质问道:“林博士,既然你说你们中国的文化非常优秀,具有深厚的文明渊源,那么是不是就是说我们美国的东西都比不上你们中国啊?”

林语堂面不改色,很是轻松地回答说:“当然有啊,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就比中国的好嘛。”

林语堂一语落地,全场学生都不禁笑了起来。尽管那位美国女学生是想出个问题让林语堂左右为难,不好下台,殊不知,林语堂只用了一句小小的幽默就让气氛完全缓和,就把问题的答案巧寓其中,也让有意刁难的女学生无力回辩了。

在辩场上,由于双方均被镶上了竞争的色彩,那么,辩场便也成了一个小社会,一个有圈套的社会。在辩论场合,没有圈套就很难定出谁输谁赢。只要是对手,双方都会自然地想给对方设置圈套。于是,只要是辩论,你也圈套,我也圈套,圈来圈去,就看谁先陷进去,谁要是先陷进去,谁就要有麻烦。设圈套的技巧主要为了蒙蔽对手,使对方在你所预期的某种圈子内不明不白地往里陷。这一陷就正中你下怀了。我们常见的辩论场合中的圈套战术非两难战术莫属。

两难战术是一种神奇的雄辩绝招。其主要特点是运用二个条件命题和一个析取命题为前提进行推演的论辩方法。因此雄辩者必须使用预先设定好的推演形式,注意所使用的条件命题必须是雄辩者本身心中有数的,析取命题必须将某方面的情况列举完全。有时候,辩手双方彼此都想用两难战术来制服对手。在此情况下,先手者则获主动,但后手者也未必就无药可治,只要你能有信心支撑,那么,当对手先用两难战术时,你未尝不可通过构成一个相反的两难选择,“以难攻难”,针锋相对地驳斥对手。

从前有一个皇帝心血来潮,向全国宣布说:“如果有人能说出一件十分荒唐的事,并让我说出这是谎话,那我就把我的江山分给他一半。”

不久来了个农民,挟着一个斗。

农民说:“万岁欠我一斗金豆?我是来讨回金豆的。”

皇帝吃惊地问:“一斗金豆?我什么时候欠的?你分明是在撒谎。”

农民不慌不忙地说:“既然你已经说出这是谎话,那您就给我一半江山吧。”皇帝急忙改口:“不,不,这不是谎话。”农民笑笑:“不是谎话,那就还一斗金豆吧。”

上例中的这个皇帝穷极无聊,自作聪明,结果反被一个普通农民的聪明所算计。从对话中可以看到:农民很是幽默,他善于运用悬念进行引诱,想出一个让皇帝看起来简单,而实际回答起来较难的 二难推理,使皇帝不知不觉地上了当。

在论战过程中,只列出两种可能性的情况,使得对手自愿地从中选择,然而不论对手选择哪一种,得出的结果都对他不利,除此以外又别无选择。这就必然使对手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完全落入“我”方的控制之中,这种论辩方法称之为两难战术。

掌握好这些幽默说话技巧,你就能在针锋相对的辩论台前巧舌如簧,雄辩如虹;你就能在难以测定的情场中挥洒自如,胜券在握;你就能在尴尬的境地中突围而出,反客为主;你就能在日常交往中轻松相处,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法庭论辩,偷换概念

有句话说得好:“法律不承认良心,良心也不承认法律。”在法庭辩论中,为应付对对方极为有利的局面,可采用“偷换概念应变术”,这样,由偷换概念而引起法官及对方陷入思维怪圈,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

普罗塔哥拉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著名人物,相传,他与爱瓦特尔进行过一场著名的辩论。事情是这样的:

爱瓦特尔是普罗塔哥拉的学生。他跟老师学习诉讼,条件是:先付一半学费,其余一半等爱瓦特尔结业后第一次打赢官司时付清。爱瓦特尔结业后,长时间待在家里,一直没替人打官司,自然,也就没有支付欠普罗塔哥拉的另一半学费。普罗塔哥拉终于禁不住向法庭起诉,要求支付另一半学费。他向爱瓦特尔说:

“如果我的官司打赢,那么根据法庭判决,你就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败诉,换言之,你胜诉,那么根据我们订的契约,你也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因为这是你第一次打官司,而且赢了。无论法庭如何判决,总之你都该付我那另一半学费。”

普罗塔哥拉的论证可归结为一个二难推理:

如果我胜诉,则你应付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败诉,则你应付另一半学费,或者我胜诉,或者我败诉,总之,你都该付那另一半学费。

普罗塔哥拉以为稳操胜券,非常得意。

不料,“名师出高徒”,爱瓦特尔也不甘示弱,他告诉他的老师:

“我根本用不着付给你那另一半学费,因为,如果我的官司打赢了,那么根据法庭判决当然就不必再给你学费。如果法庭判我败诉,那么,我就用不着给你学费。因为这是我打的第一场官司,而且打输了,不合原先契约的要求,总之,无论法庭如何判决,我都不必付给你那另一半学费。”

爱瓦特尔的论证,恰恰也是一个与老师针锋相对的二难推理:

如果我败诉,则不必再付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胜诉,则不必再付另一半学费。

或者我胜诉,或者我败诉。

总之,我不必再付另一半学费。

学生的二难推理,它的前提与老师的相同,结论却正好相反。而且,看来也非常“有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半费之讼”。据说,这个案子当时就难倒了法官,无从做出判决。

从这个诉讼案例中,我们就看到了,爱瓦特尔就偷换了“官司”这个概念,使本来对自己不 利的诉讼,变成了法官无法判决。

日常生活的小辩论,如果能掌握偷换概念的技巧,也能够获得很大的幽默效果。

两位农民在给玉米施肥时,以猪粪离庄稼远近为题争执起来。

甲:“猪粪离庄稼近,便于庄稼吸收,庄稼肯定爱长!”

乙:“让你这么一说,应该把庄稼种到猪圈里,一定更爱长!”

甲:“你这是不讲理!”

乙:“怎么不讲理?你不是说离粪近庄稼爱长吗?”

这时,一位老农民凑过去说:“我看你们俩谁说得也不对,猪尾巴离猪粪最近,没见到猪尾巴长得多长……”

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老农民用偷换概念法,轻而易举地平息了争执,又逗笑了大家。 从辩论性质来看,论辩是一种文明的语言交流。具有说服力的论辩依靠的是理和据,讲究的是说话技巧。偷换概念巧钻了词语的空子,讲道理说得无懈可击,让人不得不闭口折服。偷换概念的语言技巧在本质上属于幽默的口才——机智、诙谐不失娴雅。

妙用谐音,机智论辩

《北梦琐言》记载唐代咸通年间,优人李可及运用谐音双关法,取得幽默机智的辩答故事。

宫里的人问优人李可及:“释迦牟尼是何人?”李可及答道:“释迦牟尼是妇人也。”众人都大吃一惊,释迦牟尼怎么会是女性呢?李可及却不慌不忙地解说原因:“《金刚经》里说:‘敷坐而坐’,如果释迦牟尼不是妇人为什么要等‘夫’坐,然后才坐呢?”

这里他运用谐音双关法,把“敷”当做“夫”字解释,证明释迦牟尼是妇人。宫里的人又问:“老子是何人?”李可及答:“老子也是妇人。老子的《道德经》里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老子不是妇人,怎么会有‘娠’呢?这里他又运用谐音双关法把“ 身”当做“娠”解释,证明老子是妇人。宫里的人再问:“孔子是何人?”李可及仍然答道 :“孔子,妇人也。孔子的《论语》里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如果孔子不是妇人,如何能待‘嫁’呢?”这里他再一次运用谐音双关法把“贾”当做“嫁”字解释,证明孔子是妇人。

李可及故意说释迦牟、老子、孔子都是妇人,并且分别用各自的话进行论证,论证的时候都是运用谐音双关法,抛弃原来的意思,采纳了所谐之音的意思,幽默机智的效果由此而生。我们知道优人的职业是专门以滑稽的言行娱乐帝王或公卿大臣的,这里当然也只是为了开开玩笑,并没有其他的意图。

清代学者纪晓岚与和坤同朝为官,纪晓岚为侍郎,和坤为尚书。一次同饮之际,恰好一条狗从旁跑过,和坤指着狗问“是狼是狗?”此话问得蹊跷,纪晓岚立即听出了弦外之音,答道:“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原来和坤说的是一句运用谐音双关法骂人的话,“是狼”是指“侍郎”,即纪晓岚,连起来便骂他是狗。哪知纪晓岚敏慧过人,一听就觉察了其中的奥妙,但是他不动声色,仍然顺着他问话的表面意思,同样运用谐音双关法进行反唇相讥。“上竖”表面上指尾巴翘起,与和坤问话的表面意思联结得天衣无缝,其实却是谐音“尚书”,即和坤,连起来便回敬他是狗。

李白去蜀远游,应诏入京,在皇帝面前展露了才能,却遭到当朝宰相杨国忠的嫉妒。有一天 他想了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意即由杨国忠出题(上联),李白要在三步之内对出下联。李白如约而至,刚一进门,只听见杨国忠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为何对锯?”上联出得很刁,运用谐音双关法,“锯”谐音为“句”,直接骂李白是来对句的“猴儿”。哪知来者不善,李白毫不犹豫地说:“请宰相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来,愿受罚。”当杨国忠跨出步去,李白立即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李白同样运用谐音双关法,“蹄”谐音为“题”,直接骂杨国忠是出题的“畜生”。杨国忠出题出得古怪而且刻薄,李白对句对得巧妙而且辛辣,幽默机智从这样巧妙而辛辣的对句中来。

谐音双关的别解法,要求辩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能透过某一语句表现的含义洞察出其隐含着的特殊或深层的语意,然后选择符合我们观点的某一种相关的意义,做出巧妙的别解。

运用谐音别解,可使辩者变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帮助摆脱困境;还可以嘲讽对手,调侃戏谑,顺势发表议论。辩论中运用此幽默战术,可增强辩者的 语言表达效果,使自己的辩论雄健有力。辩论中,有意违反常规、常理、常识,利用语言、 语汇、语法等手段,临时赋予一个词语原来没有的新意而做出奇特新颖但是毫不利于对方的解释手法,让自己的观点无可辩驳。

软化辩语,增强辩力

和别人说话、辩论是非曲直,如果面红耳赤,唇枪舌剑,虽然也可能达到不打不相识的效果 ,但那到底是不得已的事情,并且常常容易出现彼此都难免动气的话,这就很可能成为人际关系破裂、矛盾激化的兆头。

然而,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如果好话当做恶话说,即便不至于导致事业失败,至少落得不会说话和人言极差。假如你面对的听话对象是你的顶头上司,或是与你的事业兴衰成败密切相关的对手,那怎么与他们说话就更应该十分讲究。

其中,在辩论中软化辩解的幽默语言是增强辩力的重要因素,幽默语言中的最佳妙法是绵里藏针和辨人于无形的釜底抽薪法。绵里藏针幽默法,是外表柔和,内含刚健使人有刺痛之感且不露痕迹。例如: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位能言善辩、风趣幽默的政治家。

一位女议员对丘吉尔说:“如果,我是你妻子的话,我会在咖啡里放毒药。”

而丘吉尔答道:“如果你是我的妻子,我会喝掉它。”

另有一次,在丘吉尔脱离保守党,加入自由党时,一位媚态十足的年轻妇人对他说:“丘吉尔先生,你有两点我不喜欢。”

“哪两点?”

“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

“哎呀,真的,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道:“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在这里,丘吉尔便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来摆脱尴尬的场面。尽管其外在形式是温和的,但这种温和之中蕴涵着批判,使用了“绵里藏针”的幽默技巧,让对方虽然恼怒,却又不便发作,具有特殊的力量。

孙中山先生旅日期间,有一天,日本右翼浪人头目头山满邀请他和陈少白到东京的一位朋友家聚会,并找了些一流的艺妓作陪。中山先生既不喝酒,也不谈笑,总是埋头看书。头山满问他:

“您觉得在座的女人哪一个最漂亮?”

“都很漂亮。”中山先生漫不经心地答道。

“其中谁最漂亮?”头山满再问。

“都一样的漂亮。”中山先生又答道。

这时头山满指着坐在孙中山旁边的女人说:“是不是这个最漂亮?”

头山满以为孙中山一定会说“是”。

然而孙中山再三端详地后却说:“我想,十年前她一定比现在更漂亮。”

大家听了一个个大笑起来。

“绵里藏针法”的运用常常跟喂小孩子吃苦药的道理一样,要用糖衣包着药片,或者就着糖水送服,招数因人而异,窍门却一通百通。“抽薪止沸,斩草除根”的原理,运用在语言交流中,可以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语言技巧。 无论在谈判桌上还是在辩论台前,都会碰到咄咄逼人或是气势汹汹的对手,其语言攻势如同锅中热水,往往达到了沸沸扬扬的程度。

面对这种情况,舌战的当务之急是抑制对方逐渐高涨的气势,而抑制的最佳方法就是抽去“ 锅下的柴火”,从根本上运用幽默的智慧解决问题。

美国总统林肯的容貌很难看,常被人们嘲笑。一次,有人当面说他是两面派,他答道:“我要是有两副面孔,就不会以这丑陋的面孔对着你了。”

这种为许多人所熟悉的釜底抽薪法其关键就在于找出“薪”的存在,然后断然“抽”之。论点全部来自论据,是建立在论据基础之上的,论据属实,则论点正确;论据虚假,则论点 谬误。所以只要你善于从对方的论点中分析出其虚假论据之所在,那就如同釜底抽薪,刨根倒树,所有论点就会被你驳倒。

正如古人所云:“故扬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仿效幽默,让他哑口

在仿效幽默这种妙不可言的语言智慧面前,任你胸中有多少兵甲,都难以抵挡它的攻击。逻辑学常识告诉我们,用他人的矛去攻击他人的盾,才能让别人不战而败。

这种仿效逻辑的思维法,很有效力,一是增加了幽默感,从而使他的论辩更具有了感染力。二是让论辩取得了无懈可击的战略优势,让他人无法在舍弃自尊的前提下做出反击自己的无奈。

在中国福建的民间传说中,有一则关于巧媳妇的故事。

她讲述一位知县老爷为了霸占史老汉的财产,故意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要他在三天内送来三头怀孕的公牛,如果做不到,就要把史老汉的财产“全部充公”。

史老汉急得不知所措,唉声叹气地回到了家,把事情告诉家人,他的儿媳妇听后,安慰公公不要担心,她自有办法对付。

第三天,知县坐轿来到史家,进门就问:“史老汉在家吗?”

巧媳妇回答说:“在是在,就是不便走出来。”

知县不高兴了,厉声喝问:“我是知县大老爷,他怎么敢不出来见我?”

巧媳妇不慌不忙地回答:“你小点声,公公他正在房里生小孩呢!”

知县听了,哈哈大笑说:“胡说!我从来没听说过,男人也会生小孩!”

巧媳妇对知县说:“怎么没听说,公牛不是也会怀胎吗?”

一句话把知县老爷说得目瞪口呆,哑口无言。这里,巧媳妇巧就巧在效仿知县老爷的逻辑思维,巧妙地导演了:“公公生小孩”这“荒唐”的一幕。

知县若要否认,那么按照充分条件推理的否定式,他等于否定了自己夺财产的理由;如果 他不否认,那么史老汉就有理由不来见他,他的阴谋同样不能得逞。这种自打耳光的结果,对知县老爷来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上述仿效思维的幽默语言技巧,其直接效果就是让对手当场认输,因为击败他的武器是由他自己提供的。犹如你正和敌人作生死决斗,一不小心将自己的一柄利剑撒手丢落在地,反而让敌人拾起来利用一样。

说到仿效幽默,忽而让人想起有这样一则外国幽默笑话:

欧伦斯庇格走进一家饭店想吃饭,因为等了许久肉还未烤熟,只好吃了一些面包后就躺在烤炉旁的长凳上打盹。当烤肉端上桌时,店主请他就餐,他却睡眼惺忪地说:“你在烤肉时我都闻饱了。”店主便端着托盘要收他的肉钱,理由是他说已闻饱了肉味,所以也应该付同吃肉一样多的钱,于是欧伦斯庇格掏出一枚银币,扔到长凳上,对店主说:“你听到了钱的声音了吗?”店主回答说:“听到了。”他马上抓起银币,放回钱袋,对店主说:“你听到了我的银币发出的响声,正好够付我闻你的肉味的钱。”店主哑口无言。

这段对话中,欧伦斯庇格一句夸张性的气话被店主掠之以去,当做一种合理的强盗的逻辑,有仿拟的意味。店主以为通过这样的仿拟,该贪得便宜了。殊不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欧伦斯庇格既能导谬,又能制谬,其后一句对店主的回答,可谓以谬制谬,“谬顶绝伦”的仿效幽默之至高境界。

有一天,有个地主在家里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酒壶里没酒了,他连忙喊来长工去给他打酒。

长工接过酒壶问:“酒钱呢?”地主很不高兴地瞪了长工一眼:“有钱打酒算什么本事? ” 长工拿着酒壶默默地走了。过了一会儿,长工端着酒壶回来了,地主暗自高兴,接过酒壶。可一看,壶里是空的。地主冲长工喊:“怎么没有酒?”这时长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壶里有酒能倒出酒来算什么本事?”

长工为了反驳地主:“有钱能买酒不算本事”的观点,先假设地主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由此推出一个新的“有酒能倒出酒来不算本事”的观点,给地主以沉重的打击。

以谬制谬的仿效幽默法在论辩中如果运用得好,就能发挥一锤定音的功效。运用时关键在于大脑反应快 ,能迅速明确对方话中的原理,并由此推出一个符合这个原理的荒谬的事例。仿效逻辑的幽默思维方法,可可助于推动以谬制谬论辩战术的开展,仿效逻辑,让你在论辩中实现令他人百口莫能与之辩的强势。

诡辩幽默,不胜亦胜

幽默语言不仅能够减轻辩驳过程中的压力与紧张形势,而且能够调节辩论的气氛,增强语言的穿透力,强化自己辩论观点。诡辩,似乎有些狡辩的嫌疑,但值得学习的是,诡辩是辩论幽默中最善于运用幽默技巧来促成反败为胜的方法。

诡辩幽默,不胜亦胜的绝佳妙法。

在中世纪时期,神学家们曾一度蛊惑人们相信神的存在以及上帝无所不能的言论。对此,神学家与人们进行了一场很有意思的辩论,只是辩论结果却无法明确。

神学家:“上帝是无所不能的。”

人们:“上帝不是全能的,否则,上帝怎么会让人手那么多的苦。”

神学家:“上帝就是无所不能。”

人们:“上帝不是全能。”

……

当人们说了1000遍否定的时候,神学家们却进行了1001次的肯定。最后的辩论结果可想而知,很难辩论出真正的结果。这个情况下,不是一直在肯定自己的正确之处,应该学会找到上帝不是万能的现实例证。

于是,现代人在面对“上帝是否是万能”的这个话题的时候,幽默地做出了这样的回答:那么请问,既然上帝是万能的,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呢?”

现代人的辩论方法就是借用了诡辩的力量,让上帝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都拿不起来的石头,这样的幽默辩驳妙在它既体现了上帝有能力创造出一块石头,又体现了上帝并不是万能的,他依旧不能够抬起一块石头。真是幽默招数中的妙中之妙,现代人居然能让上帝搬起石头砸在自己的脚上。

古希腊时,一个人非常善于利用诡辩幽默去买东西,往往能够把“买东西不付钱”的把戏玩弄得恰到好处。

一天他又想去弄点酒喝,他径直来到一家酒铺,向卖家要了一瓶红酒,等他煞有介事地看了看红酒的说明后,还给了卖家,说道:“还是给我换一瓶白酒吧。”

卖家说:“好嘞。”不一会儿就递给他了一瓶白酒。令卖家费解的是,他居然在接过白酒后,钱还没付就要走。

卖家忙说:“先生你还没有付钱呢?没付钱可不能走。”

那人忙说:“我为什么要付钱?”

卖家:“当然是你买的白酒的钱啊。”

那人辩解说:“我不能付钱,这瓶白酒是我用红酒换的。”

卖家:“可是红酒你也没有付钱啊”

那人诡辩道:“那就你付钱喽,反正这瓶白酒是我用红酒换来的。”

卖家顿时糊涂了,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无奈地看着那人把酒白白地带走。

这就是典型的诡辩幽默。诡辩幽默的实质是一种欺骗,只不过这种欺骗被赋予了幽默的智慧与艺术。当然在现实的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并不主张时刻与人诡辩,赚他人的便宜,介绍诡辩幽默是为了帮助一个人在面对无赖时候,应该学会以其人之道的返还诡辩的幽默技巧。

比如说著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能够巧妙地利用诡辩之法自圆其说,维护好自身的公众形象。

有人曾经问丘吉尔:“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才能是什么?”

丘吉尔回答说:“想要成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就应该具备预知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才能。”

那人继续问道:“可是如果预知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呢?”

丘吉尔幽默回答说:“如果真的没有发生,就需要这位政治家有自圆其说的本事喽。”

丘吉尔口中的自圆其说,即主要是指“诡辩”的艺术。如果幽默的诡辩术运用得当,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口才力量达到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说法。

诡辩幽默作为一种变形的幽默口才,意在通过违背逻辑规律的方法,混淆是非,最后实现对他人的说服。